非语言差异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中国和法国间非语言交流的异同

中国和法国间非语言交流的异同摘要:中国和法国的非语言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里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即文化、社会规范、个人行为和面部表情。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和法国两国人的非语言交流,但不包括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势和姿势。
这些是文化因素,与法国人的社交方式和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一样。
但是,它们不是我们在其他国家所能看到或使用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用手势或姿势来表示“我”“我爱”“你”或“你想要”等表达感情时,法国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同样,中国人用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时,法国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这两种方式都是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形式。
关键词:文化;社会规范;个人行为;面部表情1文化差异在中国,有一些非语言交流的惯例,但是对法国人来说并不适用。
例如,在法国,在某些场合中(如婚礼),人们用手触摸头部的动作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
同样,中国人握手时常常是两只手同时伸出,这也是不礼貌的。
然而,中国人见面时握手或拥抱也是常见的。
此外,在中国的某些场合中(如葬礼),人们会把手放在别人的肩膀上。
然而,法国人则会把手放在别人身上。
类似地,在法国,人们可以用身体接触来表示友好。
例如,一个人可以用身体接触来表示道歉、安慰或安慰。
在中国或法国都有一些文化差异。
例如,在中国和法国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符号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例如,在中国人看来,“数字”代表着幸运和财富;而在法国人看来则是一种禁忌:“22”这个数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4”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个数字则是一个禁忌;“6”代表着完美和成功;“8”代表着幸运和财富。
1.1数字法国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它对法国的数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数字“三”在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冠以完美和谐之意,备受青睐。
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法国人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十三除外),因为他们认为偶数隐含分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不适,尤其是在中泰文化间。
本文将探讨中泰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礼仪差异,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以促进良好的文化交流和互理相待。
1. 目光接触在中文文化中,目光接触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信任的表达方式。
当人们进行交流或面对面的对话时,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被视为礼貌和诚意的体现。
然而,在泰国文化中,持续的目光接触被认为是不尊重的。
当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持续而强烈的目光接触,以免让对方感到不适。
2. 姿势和动作在中文文化中,坐姿端庄、手势稳定被视为得体和礼貌的举止。
而在泰国文化中,交谈时坐得更加放松自在,使用手势较多也是常见的。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着力放松自己,采用更加开放和动态的姿势和手势,以更好地适应泰国文化的习惯。
3. 礼貌用语礼貌用语在中泰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使用适当的客套话和敬语被视为一种对对方的尊重和示好。
然而,在泰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且简洁的语言,过多的客套话反而被认为是虚伪和拖泥带水。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避免过多地使用礼貌用语,并尽量使用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
4. 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在文化间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除非和熟悉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的身体接触,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而在泰国文化中,人们更加习惯于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或靠近对方说话。
在与泰国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接受一定的身体接触,以示尊重和亲近。
5. 微笑微笑在泰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国人习惯于用微笑来表达欢迎、善意和友善。
无论是商务场合还是日常交流,微笑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微笑的意义相对较为复杂,不同情境下的微笑传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用微笑来传达友善和善意,以更好地融入泰国文化的交际方式。
总结:中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差异,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功能及范围1.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我们将不同文化的人们一起交往的过程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大致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它指“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体触,体距等。
”(胡文仲1999 )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方式都可以看作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是主要的交际形式,它在整个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1.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非语言交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语言结合使用,从而具备了重复功能、否定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和调节功能。
例如,表示欢迎时人们会微笑着伸出手; 不满意时通常皱眉、摇头; 告诉对方所要东西在桌子上时会指向桌子的方向等。
1.3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语言交际包括的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很多,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可将其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比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触等身势语。
(2)副语言。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刘晨华2002 :93)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1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切联系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和共同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作为一种社会遗产传之后代,具有一种共同的社会属性。
”(杜学增2000:3)在非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是没有意义的,更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交际,甚至会产生文化差异的冲突,阻碍跨文化交际。
因此非语言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一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中美差异

一、简单介绍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际,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当然是通过语言。
当语言被记载下来的那一刻,语言就可以完全从它发生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包含的过程。
对人类来说,很显然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它却不是人类交际的全部。
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通过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人。
一些学者发现,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两者是互相依附的。
这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确实是正确的。
但是在某些场合下,肢体的行动与所说的相互对立。
当这一情况发生时,我们就要去找到进一步的信息,或者通过语境来猜测说话者表达的真正含意。
二、学习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尽管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时,我们所使用的远远超出了语言本身。
通过表达,我们同时也在用肢体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比如说微笑或是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等等。
在大家看来,点头意思是“是”,张开手挥舞是在说“再见”,在别人说话或是听讲座是靠在椅背上或是打哈欠表示缺乏兴趣,感觉无聊。
但是,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以上所提到的身势语却表达了其他的含意。
对斯里兰卡人、尼泊尔人、一些印度人、一些爱斯基摩人来说,点头不是“是”而是“不是”。
所以为了用外语和别人有效的交际,我们应该知道伴随语言同时产生的姿势、身体运动所表达的意思。
三、身势语在中国和美国的具体种类和应用(一)交流时的安全距离不同的人对人们在交流时应保持的安全距离有着不同的见解。
研究表明,在美国,人们在社会和商业关系中,主要有四种距离:亲密、个人、社会和公共。
其中,亲密距离是指45厘米到直接肢体接触之间,产生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丈夫和妻子;个人距离指45厘米—80厘米,主要发生于朋友、熟人、亲戚之间;社会距离指1.3米—3米;而那些在一起公事或在社交聚会中谈话的人通常都要保持更远的距离,这就是公共距离,通常情况下在公众发言或教师在教室中都属于公共距离。
还有一点我们要时刻记住,那就是大多数的英语国家都不太喜欢人们靠他们太近。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
3. 属地原则
属地原则就是“入 乡随俗”,即迎合沟通 所在地的文化习惯。
跨文化沟通
4. 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跨文化沟通的一项极其重 要的原则,是指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要 做到既不完全固守又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 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对方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点,要掌握“度”,过或不及都会给跨文 化沟通造成障碍。
项目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
第四节跨文化沟通
1
跨文化沟通的内涵
2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因素
3
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4
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跨文化沟通
一、 跨文化沟通的内涵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
跨文化沟通
二、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因素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 因素主要包括语言差异、 非语言差异、民族差异、 情境文化差异等。
地域间文化冲突
跨文化沟通
4. 情境文化差异
1
2
高情境文化 低情境文化
跨文化沟通
三、 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1. 2. 3. 4.
尊重原则 平等原则 属地原则 适度原则
跨文化沟通
1. 尊重原则
尊重是有效跨文化 沟通的基础。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 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 宗教信仰。
跨文化沟通
2. 平等原则
跨文化沟通
二、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因素
语言差异
因素
情境文化 差异
非语言差异
民族差异
跨文化沟通
1. 语言差异
国家间的语言差异 地域间的语言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礼仪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礼仪往往决定着彼此间的态度和关系。
中泰两国有着各自的礼仪传统和规范,本文将探讨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中国和泰国在非语言交际的礼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目光礼仪、手势礼仪、空间礼仪、时间礼仪以及称谓礼仪等方面。
目光礼仪:在中泰文化中,目光交流的方式和频率有所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避免直接对视,尤其是在表达不满或批评时。
而泰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对视,以表示友好和尊重。
手势礼仪:中泰两国的手势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差异。
例如,泰国人常常用双手奉上食物,以示尊重和礼貌,而这一行为在中国的礼节中并不常见。
空间礼仪:中国人注重私人空间,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比之下,泰国人可能更倾向于身体接触,他们用身体接触来表达友好和亲近。
时间礼仪:中泰两国对于时间的观念有所不同。
中国人一般比较守时,而泰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为宽松。
在泰国,迟到是常见现象,他们往往将这视为对对方的尊重。
称谓礼仪:在称呼对方时,中泰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泰国,一般称呼对方为“P”,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则更倾向于使用“先生”、“女士”等称谓。
以商务场合为例,一位中国商务人士到泰国进行谈判。
在会议期间,泰国方人员不断用手势来加强他们的观点,且经常直接与对方身体接触。
而中方人员则尽量避免直接对视,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例子就展现了中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礼仪上的差异。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次商业聚会中,一位中国商人和一位泰国商人相遇。
泰国商人不断赞美对方的商业成就,并经常使用头衔来称呼对方。
而中国商人则更注重平等,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或者使用“先生”或“女士”来称呼对方。
这个例子也展示了中泰两国在称谓礼仪上的差异。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体现了两个国家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性。
中外非语言交流的差异性-精选文档

中外非语言交流的差异性The Differences in paralangua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ernGuo Jianghong:The differences in paralangua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hows the intercultural features.The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It helps to improve our abilities of observation and presentation when we are aware of these features in this world with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Keywords: Paralanguage Difference 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我们一般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称为自然语言,把体态语等无声的伴随语言称为非自然语言。
在多数情况下,非自然语言是在口头语的运用中产生的,而且常常是无意识流露出来的。
人们运用非自然语言的时间比口头语早。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面部表情是体态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曼 ?罗兰的话适合于对整个非自然语言的评价。
非自然语言的交流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人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语言、语法,但学会非语言交流比较困难,非语言交流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锻炼提高的,用某种特定的手势、眼神、动作或借助一定的外物等辅助交流工具表达特定信息的能力。
非语言交流具有跨国、跨文化的传播功能,亦深受文化、亚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体行为时空安排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
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
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
这些非语言交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诫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
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
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
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
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
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
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
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
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
英语中有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
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
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头不算摇头算”。
印度人则以摇头或歪头表“同意接受”。
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
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
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
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
例如:中国人在对人讲话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口臭,用手捂住嘴,英语国家的人就误以为他们在说谎话。
中国人认为女子拿杯子时小指弯曲很优雅,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有点故作优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乱摸东西的意思。
有些体态语则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
如英语国家的人用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
英、美、加等国家的人是面对开过来的汽车,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后晃动。
这些行为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所以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应明确各种非语言行为的确切涵义,有利于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身体行为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
在美国和大多数北欧国家。
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距离是18—36英寸。
而亲密朋友之间交谈的距离是6~18英寸,拉丁美洲人之间交谈的平均距离则是6—18英寸,这个距离对非拉丁美洲血统的美国人来说是关系密切的表现,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傲慢专横,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性格孤僻。
事实上,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喂”或作为一种请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谈~谈吗?”。
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
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造成沟通受阻,谈判失败,合作受挫。
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1.2时间、空间安排
英美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tangibility)的东西。
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
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
与英美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国念书,不按时交付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业分数,甚至拒绝批改你的作业。
与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团体或个人的信誉与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法律责任。
时间、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的无声的语言,如在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正”,副为“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开会后第一个发表讲话,其他人依职务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
但中国的座次安排有时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如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左为上:’。
“右为下”,男左女右就是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遗风,但通常的国际惯例却是“以右为上”,其他还有“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因此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背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两边排列。
用汽车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极常见的活动,汽车中座次的安排同样体现着对客人的体贴关心和尊重。
以双排五座小车为例,通常副驾驶座因其遇到事故时危险系数相对较高通常属于保镖或秘书,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
如果是私家车.主人亲自接送的话.副驾驶位不能空着,因为这是对主人的不敬.把他当司机看待。
2.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系统和语言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不一致。
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情绪和态度的表露。
然而,许多人以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语言.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
其实,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
因此,学习者在把英语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同时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体系,因为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学习非语言交际体系并不容易,因为非语言交际所体现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学习的障碍很多情况下是非语言的而不是语言的。
总之,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而且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以达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