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发展规划-2020年及三个基地建设项目方案

合集下载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政策。

一、政策目标(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五)生物医药领域。

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

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

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

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

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

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物联网相关题库与答案

物联网相关题库与答案

物联网相关题库与答案1、2009年10月()提出了“智慧地球A、IBMB、微软C、三星D、国际电信联盟答案:A2、传感器的发展历史有多久?A、100年B、200年C、300年D、400年答案:B3、公网NAT模式下,业务保障等级只能为:A、AAAB、AAC、AD、普通答案:D4、UE开机后执行的操作为()A、UE先进行小区选择,再进行PLMN选择,成功后注册主流B、UE先进行PLMN选择,再进行小区选择,成功后并注册主流C、UE先进行PLMN选择,再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再进行小区选择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B5、通过物联网专线方式接入的普通级物联网业务,接入侧传输方案可以不满足物理异路由。

A、对B、错答案:A6、NSSS占据频域上的几个子载波?A、10B、11C、12D、13答案:C7、以下选项中,适合在简单终端设备上使用的安全技术有()?A、PSKB、VPNC、认证D、加密答案:ACD8、能实现节电节能量的方式是()A、休眠机制B、拒绝通信C、停止采集数据D、关闭计算模块答案:ABCD9、集团网络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可对如下网元的业务数据进行配置:A、MMEB、PGWC、PCRFD、ONU答案:BC10、数据采集和感知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主要包括A、传感器B、RFIDC、二维码D、多媒体信息采集答案:ABC11、RFID标签的分类按通信方式分包括()。

A、主动式标签TTFB、被动式标签RTFC、有源Active标签D、无源Passive标签答案:AB12、NB-IoT适合于下列哪种场景?A、智能抄表B、智能停车C、水利检测D、AR/VRE、自动驾驶答案:ABC13、HTTP的请求响应类型包括A、GETB、HEADC、POST答案:ABC14、安全域间的数据流动具有方向性,包括A、inputB、inboundC、outputD、outbound答案:BD15、PGW激活响应中返回Service not supported的原因?A、单板被锁定B、apn被锁定C、APN下位绑定计费组D、qos带宽资源不足答案:AB16、当前智慧家庭的安全风险包括?A、本地攻击B、WEB漏洞C、薄弱的身份认证机制D、潜在的攻击答案:ABCD17、PCC服务器是指策略控制和计费服务器()A、正确B、错误答案:A18、5G网络的发展目标是做强移动互联网,做大移动物联网()A、正确B、错误答案:A19、NB-IoT网络的子载波带宽低至15KHz/3.75KHz,下行采用SC-FDMA技术,上行采用OFDMA技术,协议栈在LTE基础上进行了简化()A、正确B、错误答案:B20、物联网专网短信通信流程是物联网短信由省MSC路由到物联网短信中心,使用物联网专用的短信接入号()A、正确B、错误答案:A21、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作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来源: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2010-5-18 13:13:58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江苏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部署要求,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将最终解决世界粮食、能源、环境和海洋等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449.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

其中,生物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销售收入1183.4亿元,工业酶制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发酵工业规模占全国的1/6;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占全国的11.5%,居全国第二。

(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

盐城、扬州、常州的生物农药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已发展成为生物环保产业集中区。

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常州等地初步构建了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链。

(三)若干产品和技术全国领先。

重组人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率先上市,肿瘤化疗一线药物销售占全国的1/5,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骨干企业实力较强。

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苏州高新区2020年制定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1.1 发展目标未来三年,苏州高新区将聚焦发展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生产,加速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替代,做强细分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努力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到2022年,高新区力争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具体目标为:2020年:力争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400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2021年:力争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600家,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2022年:力争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80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1.2 主攻方向1.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体外诊断、生物医用材料和植介入器材、医学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五大细分领域。

在体外诊断领域,重点发展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设备和试剂,包括化学发光分析、数字PCR、流式细胞仪、微流控技术、POCT、医用质谱仪、液体活检等。

在生物医用材料和植介入器材领域,重点发展心血管支架、PCTA 球囊、人工关节、修复生物膜、牙科材料等。

在医学影像领域,重点发展SPECT-C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PET、内窥镜等。

在治疗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外科吻合器、除颤仪、心脏起搏器、人工器官等产品。

康复类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呼吸机、制氧机等。

2. 创新药物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药、新型化药、现代中药等细分领域。

3. 前沿诊疗技术,重点发展基因与细胞治疗、新型疫苗等前沿技术。

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支撑产业,重点发展传染病防控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产业。

5. 产业链配套支撑服务体系产业,重点发展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生产工艺开发、合同定制、注册申报等服务产业,加强医疗专业物流、消毒灭菌和废物处置配套能力。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发〔2020〕2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发〔2020〕2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发〔2020〕2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0年12月31日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进一步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把握发展要求,构建全域发展新优势(一)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向,把握“高”和“新”的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到2025年,全省国家高新区达到14家、省级高新区超过30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超过2.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园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当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00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引领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二)强化自创区创新引领。

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大胆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实现自创区与自贸区改革举措的深度叠加、改革创新功能的有机融合,加快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武汉创建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2.06•【字号】邯政字〔2019〕20号•【施行日期】2019.1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对口各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邯郸市人民政府2019年12月6日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及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

大健康产业是指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产品制造业为支撑,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全产业链活动。

生物和健康产业是21世纪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和主要增长点,被视为全球“财富第五波”,是多数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美国仅次于新能源产业的第二大投资重点,被日本、德国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投资方向。

本规划的生物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在邯郸规划布局发展的生物产业和融合“医、药、养、健、管、游、文”要素为一体的大健康相关产业业态。

为促进邯郸市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冀发〔2016〕4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邯郸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8.05•【字号】巴南府办发〔2022〕55号•【施行日期】2022.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巴南府办发〔2022〕5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8月5日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推动巴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按照“一区五城”战略重点,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92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92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92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正文:----------------------------------------------------------------------------------------------------------------------------------------------------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92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省民政厅:梁伟强委员提出的《关于发展康养产业,开拓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的提案》(第20210925号)悉。

经研究,我市会办意见如下:肇庆市具有发展康养产业的良好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规划目标,我市康养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市正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发展康养产业,为推进旅游振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政策配套坚持产业规划与政策扶持“两手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

一是加强规划,提高我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前瞻性。

2019年,我市制定的《肇庆市实施旅游振兴三年(2019-2021年)“十大行动”计划》,已将“旅游+康养”作为首要发展的新业态之一。

2020年4月编制了《肇庆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康养产业发展课题)》,对我市康养产业的发展基础、思路、对策、建议及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康养+文旅、农业、林业、中医药、医疗、运动”六个发展链。

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肇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时启动《肇庆市康养产业“十四五”规划》《肇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肇庆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与康养产业相关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康养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完善服务制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发展规划(2015—2020年)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关于加快推进生物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的实施意见》和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生物产业研发中心(2015—2020年)发展规划。

一、研发中心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楚雄技师学院生物产业研发中心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学院内设机构。

根据国家、省州加快生物产业发展一系列有利政策,依靠学院办学优势,研发中心将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集成创新的原则,重点围绕云南濒危中药(民族药)的人工种植(养殖)研究和种植(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云南珍稀野生菌的人工、半人工栽培研究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利用中(民族)药开发医疗性保健品、保健食品等方面开展工作,力争取得突破,以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工作任务:1.培养生物类相关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为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服务;3.开展中药(彝药)、珍稀野生菌、森林蔬菜的种植(养殖)、品种保护研究、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4.进行医疗性保健品、保健食品研究开发4.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发展目标:建成3个基地:1.濒危中(彝)药资源抚育基地(2016年);2.中(彝)药种(养)植示范基地(2017年);3.珍稀野生菌育种、人工、半人工栽培基地(2016年)。

形成3个中心:1.产品研发中心,2.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中心,3.楚雄州中(彝)药种(养)植人才培训中心。

构建两个工作站:1.云南省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植所副所长张金渝研究员(2016年)2.院士工作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

搭建两个平台:1.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平台,2.教师科研教学平台。

目标实现后,学院生物产业,如农学、林学、生物制药、中草药(民族药)种植(养殖)等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将大为改善,对提升学院影响力、知名度,增强学院竞争力,创新力,提高学院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对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基地和中心建成后对楚雄州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和种植水平、野生菌人工半人工栽培,将提供技术示范,人才支持,这对促进楚雄生物经济跨越发展,建成彝药之乡,野生菌之都,对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为学院增加收入,提高教职工福利。

二、主要建设项目和内容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将重点建设三个生产型实训基地和五个用于产品研发的实验室。

三个实训基地和五个实验室将以学院现有奥贷项目部分设备、制药实验楼部分实验室、学院彝药科技园、农学园艺基地为基础,再添置部分设施、设备即可建成。

三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濒危中(彝)药资源抚育基地(2016年);2.中(彝)药种(养)植示范基地(2017年);3.珍稀野生菌育种、人工、半人工栽培基地(2016年)。

五个实验室(2016年完成):1.组织培养实验室;2.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3.微生物实验室;4. 中草药(彝药)成分提取实验室;5. 医疗保健品、保健食品中试车间。

三、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一)在2015年实验性种植过程中,加大对羊肚菌种植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结合楚雄地理气候条件按规范实验、参考国内外种植技术、经验,适当扩大实验内容的原则,争取实验种植取得成功。

2016年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中心将创新投资和实验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形成羊肚菌稳产高产的种植技术规范。

2017年以学院+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全州条件适宜的农村推广种植羊肚菌300-500亩。

(二) 2016年组织力量对云南特有珍稀野生菌——干巴菌,进行组织培养驯化与人工半人工栽培实验。

1.组织分离与培养; 2.菌种鉴定与扶壮;3.人工半人工栽培实验。

争取利用一年的时间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在2016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力量开展研究。

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人工、半人工栽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选择雪上一枝蒿、白芨、金铁锁、珠子参等四种特色濒危药材,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加快人工繁育,争取建成省级优良种源繁育基地。

基地按省级优良种源繁育基地标准建设,形成2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

步骤:1.采集种源。

2.种源鉴定。

3.传统繁育方法育种。

4.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5.建立优良种源档案。

(四)组织开展白芨、半夏、云防风等的种子选育和组胚苗培养实验研究;按省级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标准,开展中药(彝药)种植试验、示范,项目推广,争取建成省级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300亩。

争取2017-2018年完成。

基地面积:选择白芨、半夏、云防风等三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100亩,共300亩。

建设方式:学院+公司+农户合作各方的职责:1.学院:优良种苗培育,制定种植技术标准和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农户技术培训,种植技术指导。

2.公司:种植基地管理,市场开发和拓展。

3.农户:提供土地,劳动力,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种植各项工作如(施肥、除草、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五)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药用动物穿山甲的人工驯化养殖和野生森林蔬菜的种植、推广。

学院提供现有养殖基地,与公司合作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共建集野生动植物资源育种扩繁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现代“滇野生态农庄”。

农庄是野生动植物资源育种扩繁示范基地,也是学院相关专业教学、科研、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六)筛选疗效确切的彝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并申报外用医疗保健品2-3个。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生产、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

(七)筛选功效明显,无毒副作用的云南道地药食两用物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并申报功能性普通食品、保健食品2-3个,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

(八)2016年在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云南省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植所研究员。

2017年筹建院士工作站并挂牌。

两个工作站主要任务是指导完成濒危中(彝)药资源抚育、扩繁;部分彝药材的种属鉴定,有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

(九) 2016年牵头成立楚雄州中草药种植行业协(十)完成《中药(彝药)白芨的种植技术》编写出版(十二)每年完成完成各100名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种植农户、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十三)2016年完成彝药科技园280余种彝药的示范苗圃种植、鉴定挂牌。

(十四)2016年组织力量对全州部分山区半山区适宜种植药材林果地,撂荒地进行一次调查。

四、意见建议(一)健全和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创先体制机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及校企合作工作力度,使学院研发中心尽快建成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生产型实训基地。

(建议在实训科技产业处领导下工作、有一名院领导直接联系);2.加大资金投入。

(列入学院实验室、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争取财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争取科研项目经费和农林项目资金扶持,学院按一定的比例配套投入。

)(二)加强中药材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科技创业,推动中药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制定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分配管理制度。

(三)建议研发中心两年内的收入,中心上交后,学院如数返回中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低值易耗品的购置。

附:中草药(彝药)良种繁育基地和中药(彝药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选育驯化,人工半人工栽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楚雄技师学院生物产业研发中心计划在2016年在现有条件下决定组织开展濒危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选育驯化,人工半人工栽培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努力力争建设成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1个,建成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菌种选育,人工半人工栽培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

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关于加快推进生物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的实施意见》争取生物经济跨越传统资源开发阶段,把云南打造成为生物技术创新、生物产品开发、生物企业孵化、生物产业崛起的高地,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家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建成国际化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世界著名的休闲疗养地的宏伟战略目标。

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到2017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15%以上,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国际化天然药物产业基地。

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玉溪、楚雄、曲靖、红河等产业园区,打造滇中现代中药(民族药)经济圈,形成研发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流通、市场销售的产业核心。

形成西双版纳傣药、楚雄彝药、迪庆藏药等云南特色民族药产业布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高原北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从北热带到寒温带六种气候类型均有分布,光热资源丰富,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为833mm。

水利设施较为完善,灌溉条件较好,全州总面积29258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41.44万亩,宜农、宜林荒山荒地约100万亩,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宜种植多种植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条件好,中草药种植有良好的的发展基础。

楚雄州欲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100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要实现这个目标,推进彝药种质资源研发形成自主品牌是关系到我州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中药(彝药)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基地是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是是解决名贵中(彝)药材种源繁殖难问题,对推动楚雄州乃至云南省名贵中(彝)药材种植,野生食用产业的发展将取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基地建设,学院生物产业如农学、林学、生物制药、中草药(民族药)种植(养殖)、野生菌人工种植等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将大为改善,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生产实践的重要基地,对提升学院影响力、知名度,提高学院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项目主要以学院彝药科技园和学院园艺基地为基础、生物产业研发中心为主要技术力量,与省内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省内农业和生物产业企业合作,建成生物产业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中心、楚雄州中(彝)药种植(养殖)、野生食用菌人工半人工种植人才培训中心,为楚雄州生物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中药(彝药),野生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