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如何理解普通话的定义

如何理解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我国“现代汉名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又称“国语”、华语”、“中国话”、“官话”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性语言。
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三要素,普通话的定义从这三个方面限定和规范了普通话的内涵和表达。
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语音标准是就整体来说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京话词汇为基础,具体词汇的读音,释义、用法,可参考目前通用的,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机构组织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区别于文言文,“五四”时期以前的早期白话文,不典范现代白文以及方言作品家等现代优秀作,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和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普通话的基本常识

一、普通话概说一)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普通话。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普通话的内涵。
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
同时,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标准的。
在词汇方面,普通话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也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
因为词汇的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那么严整,所以它不能用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或基础,若那样就太狭窄。
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论著)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普通话训练着重指的是普通话的语音训练。
(二)普通话的语音特征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
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i(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
俄语Встрец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
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
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普通话、国语和华语的区别

普通话、国语和华语的区别
“普通话、国语、华语”指的都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一般来说,我国大陆称作“普通话”,台湾地区沿用旧称“国语”,海外华人称为“华语”。
这三种名称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有一些差别。
“普通话”这个称说,早在100年前就有学者朱文熊提出来了,其含义就是指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天下通用之语。
“国语”这个称说也是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不过那时并没有严格的标准。
“华语”这个称说起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
其缘起是为了把普通话和华人社区里使用的各种汉语方言区别开来。
把中国的通用语言称为华语,有利于表达华人同根同宗同文化的中华民族情感。
“普通话”的意思是“普通共同”的话,不是“普通、平凡”的意思。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许多法律都采用了“普通话”这个称说,普通话已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正式名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普通话和国语有什么区别?

普通话和国语有什么区别?普通话和国语,乍一听下,似乎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他们的意思南辕北撤,国语实际上指的是老北京国语而非普通话,不过普通话也算国语,因为它就是把老北京国语里的发音修订后实行的,除了几个字的音跟老北京国语不一样外,其余的全都是从老北京国语发音照搬过来的.可以这么说老北京国语是普通话的前身,普通话是从老北京国语发音里经过修订后开始的,其实老北京国语是最接近普通话发音的1,总体来说,普通话和老北京国语的差距在:俄——普通话为é还有轻声e的音,后期基本是é了老北京国语为è音,法——老北京国语为fà音,fǎ这个音仅用于法力方法办法这些词普通话发音修订为fǎ角——老北京国语里有jiǎo/jué,两种音,最早jiǎo这个音是用于影视明星饰演的人物,而jué则是代表了梨园艺人,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普通话发音觉得没必要区分什么梨园艺人和影视明星都是属于戏剧,没必须分得太细,所以在大陆不管提到梨园艺人还是影视明星饰演的人物都是jué,jiǎo这个音只适用于物理几何图形还有钱币统称,如一角贰角等等.肋——老北京国语为lè,如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再看到鸡肋时读的就是e音而非ei音——普通话变更为lèi崖——老北京国语为ái,如刘三姐的唱段里有一句我落石崖顺水漂,崖就是ái的音.——普通话变更为yá,他的音就跟天涯的涯是一个音了.癌——老北京国语里为Yán——普通话觉得Yán这个音跟炎一样,很不好,因为毕竟不是一种病情,所以只有做出改动,把ái音拿来,现在台湾也开始注意到Yán这个音确实不妥,所以也修正了这个发音.酵——老北京国语里为xiào,普通话发音修订为jiào朴——老北京国语里为pǔ、pú、pō、pò,其中pú是作为姓氏发音的——普通话觉得pú这个音不好,于是乎将他改作piáo的音,其余的跟以前一样,我有些生气,什么音不好借,干嘛偏偏要用嫖这个字的发音,太难听了.而其中一个最无奈的问题就是原本笔画少,简单易记的矽胶的矽字结果变成神马的硅胶,笔画增多了不说,而且发音类似火影忍者里面鬼鲛这个名字的发音,还不如矽,官方回答是这个字的发音跟锡纸的锡字接近,这应该不是理由,xī音的字足足138个,而且是xi音里字最多的,因此可以看出音同不是矽字被剔除的理由,现在这个字被剔除的原因还是不得而知2,击老北京国语里是念二声jí,普通话是一声jī发老北京国语念三声fǎ,普通话里读fà档老北京国语念dǎng,普通话读dàng,早期还是读dǎng,后期又变了.晕老北京国语念yūn,普通话早期读yūn,后期读yùn胜这个字是多音字ǚ早期老北京国语里发音有shēng和shèng两种发音,普通话只有一种shèng,改写了胜多音字的事实.鞠字在老北京国语里念jú,普通话里读jū跌字老北京国语里念dié,普通话读diē,早期也用过dié只是时间短罢了期普通话是qī,老北京国语是qí藩老北京国语里有fān和fán两种读音,普通话读音和老北京国语一样,只是fán音的用法不如老北京国语里用法频繁.可以说老北京国语跟普通话是同根同源,只是普通话作了多次修正,到我们使用时早已没有当初的模样,不过还是能看到.只要有眼力的就可以看到台湾早期的发音跟大陆相差的不是很多,但是后期台湾的发音开始跟我们南辕北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变化甚大.。
“汉语”、“中文”、“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汉语”、“中⽂”、“普通话”有什么区别?“汉语”、“中⽂”、“普通话”、“华语”、“国语”……这些有区别吗?不都是指“中国话”吗?难道不是在表达的时候脑海⾥浮现了哪个词语就随便⽤哪个?这个还真不能想⽤就⽤——⼤学⾥的“中⽂系”能叫“汉语系”吗?其实,它们除了名字不⼀样……含义上也不太⼀样!“汉语”、“中⽂”、“普通话”、“华语”、“国语”具体指代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汉语(Chinese language)别称汉语⼜称为华语、唐话等。
“华语”⼀般是新马地区的叫法。
⽇常⽣活中提到的“普通话”,⼀般就是指汉语。
在内陆,⼤多数⼈使⽤“汉语”⼀词,绝⼤多数汉语⽂⼯具书也以“汉语”命名。
汉民族的传统语⾔汉语,指汉民族的传统语⾔。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像是藏语、壮语、彝语、苗语等等,都不能算是汉语,只是与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和汉语是“亲属”语⾔。
外国语⾔更不必说,差得更远。
汉语有标准语和⽅⾔之分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以北京语⾳为标准⾳。
各地⽅⾔都是属于汉语的,像是粤⽅⾔、徽⽅⾔、闽北⽅⾔、闽南⽅⾔等等。
所以,汉语⼀词,⼀般学术上使⽤更多,更强调这个语⾔使⽤者的民族或者⽂化⾝份——汉族/汉⼈。
当然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也把“汉语”作为其母语使⽤。
中⽂(Chinese Written Language)中⽂是⼀个很混乱的概念,关于其范围可谓是众说纷纭。
语⾔和⽂字中⽂指中国语⾔⽂字或中国语⾔⽂学的简称,也特指汉族的语⾔⽂字(汉语和汉字)或汉语⾔⽂学。
中⽂是相对于国外语⾔⽂字⽽⾔,包含普通话+地⽅⽅⾔(⽂字)+少数民族语⾔(⽂字)+汉字。
从更加⼴义的⾓度看,中⽂甚⾄包括⽇本汉字、朝鲜汉字、越南汉字等汉字系⽂字。
我们说“中⽂”时,往往包括了⽂字和⽂化环境;亦或者专指⽂字,例如“简体中⽂”、“繁体中⽂”等。
⾹港⼀般多⽤“中⽂”,例如《中华⼈民共和国⾹港特别⾏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九条:“⾹港特别⾏政区的⾏政机关、⽴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中⽂外,还可使⽤英⽂,英⽂也是正式语⽂。
中文、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的区分

中文、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的区分汉语”和“中文”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汉语”更常在学术圈使用,“中文”在民间较常出现。
另一种常见说法是,“中文”是中国语文的简称,以现代汉字为基准,强调“文”,“汉语”则更强调为汉民族语言。
在英语中,汉语和中文都翻译为Chinese。
很多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单纯使用“Chinese”并不准确,因为汉语口语包含了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方言,而外国人学习的多数是Mandarin Chinese,即汉语官话。
一位英语某培训机构的词汇老师说,清朝时很多外国人跟清廷官员打交道,便根据“满大人”的汉语发音,把他们说的语言称作Mandarin。
这种说法部分正确,因为Mandarin一词来自葡萄牙语mandarim,最早源自马来语的menter和梵文的mantrin,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大臣。
《宰相刘罗锅》剧照,清朝官员的装束因为香港僵尸电影的流行成为了经典cult 文化官话形成于元代之后,是明清时期的官僚通用语,清朝中期北京官话形成,逐渐成为汉语标准语。
20世纪初,“国语”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不过国语并不等同于官话,四川大学教授王东杰认为,国语和官话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 官话的主要区分对象是其他地区的方言,国语的区分对象是其他国家的语言;2. 官话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如北方官话就包含华北官话和西北官话,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分别是北方和南方的代表语言,而国语以北京音为标准,语音、语法都是唯一的;3. 官话注意的是字形,国语注意的是口音。
清朝末期,“普通话”的说法和“国语统一”观念一起从日本进入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普通话”成为左翼文人对抗旧政权的一个标签,他们认为,“国语”这个词本身含有国家机器压迫人民的意味,是“压迫弱小民族的工具”(瞿秋白语),“普通话”则是一个“无产阶级用词”。
建国后的1955年,教育部长张奚若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宣布大力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可的汉语标准语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

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作者:刁晏斌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02期专栏主持人语:如果按学界多数人的意见,现代汉语的起始时间从“五四”时期开始算起,那么,她到现在正好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在这里向百年汉语致敬,向百年汉语的创造者、使用者、维护者和研究者们致敬。
一百年间,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相当明显且涉及众多不同的方面,其中就包括海外华语的形成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变迁。
目前,全球华语的研究方兴未艾,视角多是从普通话看华语,而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确立另外一个视角,这就是由华语看普通话。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组织了本期的“全球华语与百年现代汉语”专栏。
确立这样一个名目,我们的初衷大致有二:一是如上所说,观察与研究视角由普通话看华语到由华语看普通话;二是强调在二者及其关系研究中的历时观念,注重它们的分合变迁及将来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希望,本专栏的五篇论文在带来新知的同时,也能引发同行们对于“全球华语与百年现代汉语”这一命题的关注与进一步思考。
(刁晏斌)[关键词]普通话;国语;华语;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摘要]普通话研究应以国语及海外华语为视角,由此会给其在共时与历时两个方面带来极大助益。
在共时方面,有助于对普通话基本面貌及特点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研究范围的拓展,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在历时方面,有助于理清百年汉语的发展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普通话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具体现象的历时研究。
[中图分类号]H102;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19)02-0033-091.引言目前,全球华语已经成为一个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学术概念,而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是一个前途远大的新兴研究领域。
按我们的划分,全球华语包括三大板块:其一是普通话,其二是国语(具体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的民族共同语),其三是华语(上位层次是区域华语,如东南亚华语、欧洲华语;下位层次是国家华语,如新加坡华语)。
郭熙华语研究录 整理

华语研究录论华语缘起五个名称“华语”的命名及其在海外的复兴全球“‘华语’热”的现状分析华语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华语、国语、中文、普通话一、五个名称1.汉语:汉族的语言,中国的通用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2.华语:指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海外多用的说法。
3.国语: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4.中文: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
5.普通话: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华语”的命名及其在海外的复兴1.“华语”这个名称在汉语里出现很早,“华语”一次民国时代仍在使用。
2.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国语”被普通话取代,“华语”虽然还见诸字典,但在一些场合还是作为简称来使用,总的情况是日渐式微。
而海峡的两岸,继续使用“国语”,“华语”也同样受到冷落。
3.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华语”在世界上的另一些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新加坡和马拉西亚自从1960年独立后用“华语”取代“国语”,用“华文”取代“国文”,赋予“华语”新的含义,源于华侨在放弃中国人的身份后的族群名称选择。
4.长期在新加坡从事华语研究的汪迪惠认为“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华族则指东南亚国家华人指自己所属的民族。
三、全球“‘华语’热”的现状分析1.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华语”这个名称在新加坡等地的活跃还是海外华人本身的事,那么70年代后期出现的“汉语热”和“华语”使用热潮则使得“华语”有了全球性的价值,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社会对“华语”的历史和发展的影响(从社会角度)①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经济起飞,到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②同时,由于新加坡华人比例高,又是中国以外唯一采用华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新加坡华语作为汉语标准语的域外变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高阶语言,自然对域内语言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是不是普通话呢?
实质上,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
可以这样说,国语是普通话的旧称,而今台湾还沿称国语,华语是普通话在海外(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称呼。
过去,外国人称普通话有时用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有时还沿用manderin, 而今呢,“普通话”的说法越来越普遍,外国人干脆就用“普通话”的音译,叫putonghua了。
著名学者唐兰曾向周有光先生讲:“华语这个名称最好,华语这个名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
”周有光先生说:“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国语是中国的全国共同语,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
三个名称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两位老前辈的话很有道理。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在法律上明确了普通话的国语地位。
既然国语就是普通话,为什么还出来这样两个名称呢?
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前面说过,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
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学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
后来著名语言学
家黎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瞿秋白等对“普通话”都有所论述。
“普通话”的“普通”在这里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国语”还是“普通话”,人们并未取得内涵上的共识。
例如民国初年的读音统一会认为国语就是“就国音而发”的“近文之
雅语”,是“一种极普通之官话”,当然这是很含混的说法。
而朱文熊所说的“普通话”也只是“各省通用之话”这样模糊的说法。
1931年,瞿秋白写文章批评五四以后白话文的发展发生了偏向,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意指其为半文半白。
瞿秋白主张中国需要再开展一次俗语文学革命运动,用“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
这“现代人的普通话”是共通的,习惯上中国各地共同使用的;是大众的,也就是“俗话”,不是“雅语”;是现代的,多音节的。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分出当时“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雅”的,后者是“俗”的,前者是半文半白的,与文言藕断丝连的,后者是大众的,是中国各地正在实际使用的,是大众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大众口语,是比“国语”更具普遍性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我们都听过侯宝林先生的一段相声里模仿当时话剧里“国语”的口吻对话:
欲坐人力车的乘客对车夫说:“三轮,你好不好拉我去东四牌楼?”
拉车的也这味儿:“哦,东四牌楼,东四牌楼……你为什么要到那里去?”
乘客:“哦,我住家在那里。
”
车夫:“哦,你给八毛钱好喽。
”
乘客:“八毛钱,未免太多了一点。
我只能给你三毛钱。
”
车夫:“哦,三毛钱!先生,我实在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
你看,这是蹬三轮儿的口气吗?由此证明,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所说的国语并不完全是人民大众的口语,确实是一种非驴非马的“近文之雅语”。
尽管如此,国语运动对于文言和方言来说绝对是社会的进步,由于话剧、电影和广播的发展,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得到广泛的传播。
人们记住了金山、赵丹、石挥、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周璇、孙道临、刘琼这些著名的影星,同时也跟着学会了这些影星所说的国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采用“国语”还是“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称呼的讨论中,“普通话”逐渐占了上风。
新中国的语言政策是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国语,似有大汉族主义之嫌。
建国初期,“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称呼并存,例如当时的小学语文课名为“国语”,而1950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则要求“使儿童通过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形式的普通话语体文的学习、理解,能独立、顺利地欣赏民族的大众的文学,阅读通俗的报
纸、杂志和科学书籍”,“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语体文表达思
想感情”,“通过普通话和语体文并联系各科的学习,获得初
步的自然史地常识,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
这时的称呼,还是“普通话”与“国语”并用的。
直到195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后,“普通话”这一称呼
才正式取代了“国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省至今仍沿用“国语”的说法,但台湾民众也都知道“国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就是“国语”。
“华语”是海外华人对“普通话”的称呼
在海外,华语是同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浙江话、海南话等汉语方言相提并论的,因此华语不是指汉语,而是专指汉语的普通话。
早年奔赴海外的华人多是为谋生而去的,因此文化水平不高,而且那时也没有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即使有些文化,也不会说国语。
所以早年移居海外的华人以及一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后裔一般不会说国语,只会说家乡的方言。
近二十年来,因留学、做生意而定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会说普通话,因此华语在海外也越来越流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以及政治的高度稳定
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空前扩大,学习中国的通用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世界性时髦,更是一种越来越迫切的世界性需要。
因此推广和学习华语(普通话),从80年代以来开始在许多国家成为热潮,
普通话的国际化方兴未艾。
以新加坡为例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并包含马来人、印度人等少数民族的多语种国家,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在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约76%,其祖籍多在福建、广东、海南,使用着福州话、闽南话、潮州话、海南话、广府话、客家话等12种汉语方言,缺少一种能沟通所有华人的共同语言,这对于华族的交往和团结显然不利。
在华族中推广能跨越汉语方言的华语,有利于增进华族内部的交往,增强华族的凝聚力。
因此从1979年起,新加坡政府着力在华人中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华语,提出推广华语的许多好处:华语能消除方言的障碍,方便华人沟通;华语可用华文(中文,即普通话的书面语)来书写(方言不容易用现成的汉字准确记录),学习和应用起来更加容易(这是与“说方言,写华文”的言文不一致相比而言);华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华文是探求华人丰富和悠久文化遗产的钥匙;随着科技的进展,华语已经成为一种电脑语言;华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华文;在学校里所学的华语能在校外学以致用;华语只有四声,学起来容易,而方言却有八九声(如广州话有8个声调,阳江话有10个声调),等等。
经过大约10年的努力,推广华语运动取得显著的效果。
据统计,会说华语的人由1981年的76%上升到1989年的85%,小学生在家里
常用华语的由1980年的25.9%上升到1089年的69.1%,
而同期在家里常讲方言的由64.4%大幅度下降到7.2%(其
间在家里常讲英语的也由9.3%上升到23.3%)。
在公共场所使用华语交流的华人大幅度增加,使用方言的大幅度减少。
官方鼓励新生儿登记姓名采用华语发音的汉语拼音。
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学校在电脑华文信息处理和教学中一般使用中国的简化字软件。
尽管缺少1989年以后的调查统计资料,但据新加坡官方和学者介绍,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持续上升,方言的使用范围日益狭窄,以致一些人士呼吁要注意保留方言文化。
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语在华人学校里也在加强,例如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跟新加坡一样,采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采用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和规范汉字(不使用繁体汉字)。
至于欧洲和
北美,由于近20年来从祖国大陆和台湾去的新移民数量猛增,这些新移民都是说普通话(国语)的,因此普通话在那里的华人社区里也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