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理科的中国式尴尬

合集下载

了解复杂的病理科

了解复杂的病理科

了解复杂的病理科威海海大医院病理科梁英霞病理科的窘态:作为医院的清水衙门,病理科既不能给医院创收,也不能给医生自己带来灰色收入。

因此,很多医院没有动力来发有较高的误诊率,患者或者家属带着病理切片奔走于大城市、大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会诊读片的情形并不少见。

并且一个病理科一年的收入大约只占医院总收入的不到1%,李殿炜说,“病理医生既不直接面对病人,也用不到什么高级设备,因此灰色收入与我们无缘,只拿医院的平均奖金,与其他科医生相比,实际收入简直是天壤之别。

”因此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干病理,甚至很多的病理研究生,在干几年病理之后,又考别的科室的研究生改行,以致现在的病理医生少之又少。

2009年,卫生部《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定,病理医师按照每100张病床1~2人配备。

根据这一标准,医院院有500多张床位,应至少配备5名病理医生,但实际上,大部分科室里只有一到两名医生。

而且一到两名奇缺的人才,还不受重视,工作没动力,这样的病理现状很值得深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理学家刘彤华在盘点当前医院病理科“家底”时,用这样一句话来表示内心的感受。

“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会发觉已经无法挽回。

”2012年1月29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刘彤华难掩对病理科现状的忧虑。

“如果再不重视对病理科的建设,仅靠吃…老本‟,病理科绝对要陷入危险的境地。

”解除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抱怨:病理医生好似临床医师的“军师”,依据病理标本的大体形态以及镜下形态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有时候临床医师和患者经常抱怨:怎么报告出的这么慢,哪有这么长时间去等待,为了解除大家的抱怨,我们来了解一下从收标本到出报告这个复杂的过程:收标本-登记编号-固定(时间小标本4~6h即可,大标本应置放12~24h以上)-取材(把送来的标本根据病变部位切成0.5cm左右厚度的小块放在包埋盒里,例如来一个肠癌的标本,病理医生在浸泡高浓度福尔马林的环境中,寻找病变典型的部位)——脱水侵蜡(福尔马林、75%酒精、95酒精、无水酒精,二甲苯,石蜡等步骤,根据标本的大小,一般时间是11小时以上)——包埋——切片(把带有石蜡的组织切成3-5微米的小片)——脱蜡——染色——封片(从包埋到封片大约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读片——出报告,所以一个标本手术室下来,从送到病理科到出报告的时间大约是3-5天,若遇到复杂、难诊断,或者需要做免疫组化鉴别的切片,则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中国大陆病理行业发展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国大陆病理行业发展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及对策探讨

师的重 要性。钟南 山院士 曾说 : 临床病 理水平是 衡量 国家 “
医疗质 量的重要标志” 。没有 强有力 的病理 科 , 不可 能形 就
成有强 大影响力的临床 专科 ; 临床 学科 的发展 , 须要 有病 必
理科有效 的配合。然而 , 目前 中国大陆病理行业前景不 容乐
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 分类 和有关 医疗 、 防、 预 保健 机构诊 疗科
1 现 阶 段 存 在 的 体 制 性 问题
病理专业 。将病 理医师执业类别 归入 “ 0医学检验 、 1 病理专
业” 这一类别 , 《 于 医师执 业注 册 中执业 范 围 的暂 行规 使 关 定》 医疗机构诊 疗科 目名录》 与《 两部 卫生 部 的部 门规 章相
互 冲突 。 12 教 育 部 学 科 分 类 中 临 床 医 学 类 别 中 缺 少 “ 床 病 理 . 临
裂 了( 大陆多所 医学 院校 病理 教研 室 与 医院病 理科 的分 离
正是这 一桥梁断裂的结果 ) 。这 一处 于 医 学 转 化 平 台上 的桥
梁科室 , 本应是生机勃 勃 、 人才济 济 , 如今 却学科 萎缩 、 才 人 流失 , 竞成 了医疗行业 这个 木桶 上的一 块短 板。究其 原 因 , 尽管有诸 多因素 , ” 但 体制性” 因素应是 主要原因。
射治疗专业 ; 1 ) ( 0 医学检验 、 病理专 业 ; 1 ) ( 1 全科 医学专 业 ; ( 2 急救 医学 专业 ; 1 ) 复 医学专 业 ; 1 ) 防保 健 专 1) (3 康 (4 预 业 ;1) (5 特种医学与军事 医学专业 ; 1 ) (6 计划 生育技术 服务 专业 ; 1 ) (7 省级 以上卫生行政部 门规定 的其他专业 。 如何 划分执业范 围?卫生部 的文件 “ 关于 医师执业 注 《 册 中执业 范围 的暂行 规定》 明” 明示 了基本原 则 : 要 说 既 依据 《 执业医师法》 加强对医师 队伍 科学 化 、 范化管 理 , 规 又

病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

病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

病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永康321300目的探讨病理技术工作中影响病理质量的因素。

方法提出病理技术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结果克服影响结果的诸多因素,提高病理技术工作质量。

结论严格按规范化操作,可以做出高质量的病理切片。

标签:病理技术问题对策质量在临床病理诊断和形态学研究中,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检测结果。

旨在规范病理技术的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制片质量,为病理诊断提供有力的保证。

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在病理技术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现介绍如下。

1、常规制片问题在切片染色中出现的一些人为现象可能是由于组织固定不适当,固定剂类型不合适,脱水和浸蜡不够,试剂不适当,切片刀不锋利和切片机性能较差所造成的。

经常切片上出现一种细黑色沉淀物与组织无关(例如,沉淀物出现在组织的边缘,组织间隙及血管内)提示形成了福尔马林色素。

组织块取得比较薄而且用充足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液与组织的比率为10:1)会减少福尔马林色素这种人为现象的发生。

组织在透明和浸蜡之前脱水不够,组织就会变软,组织在无水乙醇和二甲苯中停留时间过长,组织就会变脆,切片时会出现组织碎裂或空洞等人为现象。

组织脱水时间要充分,最终乙醇脱水液的浓度应保持在100%。

如果脱蜡剂使用多次或室温较低,应延长脱蜡时间。

组织在固定过程中,如果固定液变为深棕色或红色,应该更换新固定液固定。

切片脱水透明不彻底,出现镜下观察模糊不清、容易褪色等问题。

封片不及时引起组织干涸,出现组织收缩和裂痕,即“龟裂”现象,或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部分细胞核透明不良而出现“黑核”现象。

盖玻片下气泡多数情况是由于封固剂太稀,盖玻片下封固剂干后浓缩而形成气泡。

封固剂太稠,封片方法不当也容易形成气泡(滴加封固剂后盖玻片应该从一侧轻轻放下,这样封固剂就会慢慢向另一侧散开,避免气泡的形成。

2、病理科技术运行常规问题2.1 组织标本的接收由于病理科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技术人员不足,不少的病理科基本上无专人从事收发工作,比如申请单与标本的接收、病理报告的发送等。

医生在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与挑战

医生在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与挑战

医生在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与挑战病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负责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为医生提供病理诊断的依据。

然而,在实际的病理诊断工作中,医生们常常面临着一些常见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重点讨论医生在病理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一、标本获取不足或不合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选择标本时可能会遇到标本获取不足或不合理的情况。

这会对病理诊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医生无法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预后等关键信息。

因此,在标本获取环节,医生需要与临床医生密切协作,充分理解病情,并提供合理的标本取材建议。

二、病理学知识的更新与应用病理学作为医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其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医生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病理学知识,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同时,医生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将最新的病理学理论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疑难病例的诊断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遇到疑难病例,即病情较为复杂,病理表现不典型的病例。

这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生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病例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大量的病理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借助专家团队的协作和讨论,也可以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断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与误诊风险病理诊断作为一项涉及到患者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工作,其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医生们需要严格按照病理诊断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工作,尽量避免误诊风险的发生。

此外,医院和病理科室也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审核诊断结果、开展内部质控评估、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等。

五、信息化系统的运用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病理诊断也不例外。

医生们应熟悉和运用病理信息系统,将病理报告、图像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存储。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更高效地管理病理数据,还可以促进多中心、跨地区的协作和交流,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医院病理科的中国式尴尬

医院病理科的中国式尴尬

新闻文章排行榜2014-09-03健康界分享到近日,香港联合医院一起罕见的严重医疗事故,在病理界引发热议。

该院一名病理科医生于8个月内,发出118份错误病理报告,包括多次“看漏”癌细胞,致患者延误治疗达9个月,其中17名病人需修改或重新制订治疗计划,3名病人死亡。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吴吕爱莲认为事件十分“罕见”,看漏癌细胞更是“大错误”,通常数千份报告中才有1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医生笪倩也用“重大失误”来形容此事。

在中国,医院病理科一般不直接与病人和家属打交道,所以公众很少知道医院里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科室。

此次香港联合医院病理科的重大失误,让医院里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室走进公众的视野。

在医疗界,病理学被称为“医学之本”,病理医师是“医师中的医师”。

钟南山院士曾说:“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

没有强有力的病理科,就不可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临床专科。

这些都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及病理医师的重要性。

在美剧《豪斯医生(House )》里,有一场外科医生和病理科主任因为某个诊断结果彼此对骂的戏,颇为精彩。

无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能感受到病理科在美国医院的权威和地位。

然而,中国内地病理事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据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研究室主任孟刚介绍,目前很多基层医院病理科成了“角落科室”,病理人才流失、短缺现象严重,有些基层医院病理医生“几近绝种”。

200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医政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了多个发展落后的学科,病理学科就是其中之一。

病理学发展的滞后,已成为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瓶颈”。

病理学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担当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角色,她既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参与、指导临床的诊疗过程,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偏偏病理这个行业在中国遭遇发展瓶颈?美国的病理科、病理医生的地位如何?两国病理医生在培养模式上有何差异?病理科室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健康界专访了著名病理学家、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谈东风。

病理科发展现状

病理科发展现状

病理科发展现状
病理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现状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从整体上看,病理科的发展正在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病理诊断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因此,各级医院都在加强病理科的建设,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小、弱、散的特点,这与病理学科设置的“随意性”有关。

我国病理学科模式按照前苏联模式来设置,但临床又是按照欧美模式在管理。

医院行政设置有社区、县、地市/省
级四级,但设置上并未实现资源共配置。

国家在等级医院设置过程中,要求二甲以上医院必须有病理科,但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我国病理科在发展过程中路遇诸多尴尬。

2
病理科相对于其他科室可以说几乎无灰色收入,近年来,医院里临床、外科、检验等几大热门科室呼声越来越高,而病理科却逐渐无人问津。

在医院层面得不到重视,也带来了人员配置参差不齐、人员短缺、设备陈旧、工作地点能简则简等一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病理科的发展现状是矛盾和挑战并存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其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并保持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医院病理科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的对策

当前我国医院病理科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的对策

老年男性病 人 , 年前 曾因 右肺 上叶类 癌 行 右肺切 除 手术 , 半
现 右 上 牙 龈 出 现 一 肿 物 被 切 除 送 病 理 检 查 , 于此 部 位 类 癌 由
少见 , 而且 常 规 组 织 学 上 类 癌 难 与 低 分 化 腺 癌 鉴 别 , 被 诊 故
断 为 其 他 癌 瘤 。 当病 人 到 口腔 医 院 会 诊 说 出 有 类 癌 病 史 时 , 其 诊 断 才 被 纠 正 为肺 类 癌 牙 龈 转 移 。 2 对 病 理 检 查 诊 断 的 局 限 性 缺 乏 了 解 : 于 病 理 诊 断 . 由 迄 今 仍 然 是 所 有 诊 断 方 法 中最 有 权 威 性 的 “ 标 准 ” 而 临 床 金 , 和 病 理 医 师 双 方 在 “ 标 准 ” 环 的 影 响 下 忽 视 了其 具 有 的 金 光 局 限 性 , 病 理 检 查 诊 断 只 是 根 据 临 床 所 见及 对 送 检 标 本 的 即
局 部 观 察 得 出 的 结 论 。 具 体 表 现 在 下 列 方 面 : 1 一 次 活 检 ()
的 病 理 诊 断 只 反 映 疾 病 某 一 阶段 的 病 理 变 化 , 一 种 疾 病 处 当 于非特征性 病变期 时 , 理 检查 难 于作 出确 切 诊断 。( ) 病 2 当
用 价 值 , 正 其 与 其 他 学 科 的 相 互 关 系 , 新我 国 医 院病 理 科 工作 所 面 临 的 困难 及 其 解 决 的对 策
刘 红 刚 张 盛 忠 李 明
病 理 科 在 医疗 工 作 中 主 要 承 担 病 理 诊 断 1 作 。病 理 诊 断 大 多 是 疾 病 的最 后 诊 断 , 关 系 到 病 人 尤 其 是 肿 瘤 病 人 治 它

病理医生的风险真的很高吗

病理医生的风险真的很高吗

病理医生的风险真的很高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丁伟“病理是高风险行业,病理医师担的风险不比手术医生少”,这是每一个病理医生都在说的一句话,我不知是对还是错。

风险高与低,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应该有事实根据,由数据说话。

有多少病理医生赔过钱,赔多少,占各专业赔款的比例是多少。

尽管病理结果会秋后算帐,然而从我省卫生厅统计数字上看,一直以来病理科赔钱很少,例数也很少,甚至比放射、B超还少,应该属于低风险行业。

而外科医生赔钱是经常的事,排列在最前面的。

做病理就象坐飞机一样,尽管掉下来肯定没命,但还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只有心里感觉坐飞机很危险。

的确病理医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那个专业的医生不是如履薄冰?临床医生,碰到急救病人,几分钟内就要拿出方案,做出决定,一个错误,马上就导致患者死亡或终身残疾,风险不高?也许有的病理医生会说冰冻切片风险很高,一个诊断就决定患者一条脚,一个乳房被切下来,的确,冰冻是有风险,但别忘了冰冻切片并没有规定一定要有个准确的诊断,也没人拿枪逼着你报,如果你拿不准,可以报可疑,可以等常规石蜡,还可以与手术医生讨论让临床决定。

事实上各医院病理科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过于夸大了病理医生的风险呢?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要贬低病理医生,贬低病理的重要性。

我想大多数病理医生看了后肯定会很反感。

我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换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现在,中国的病理面临着生存危机,很多病理医生不安心做病理,新毕业不愿意做病理。

为什么?这里面我们的病理科主任们,我们的病理老专家们难道不应该负责任?中国的病理地位低、中国的病理风险大,中国的病理人员收入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不是真的那么严重?病理地位低,以前我们的病理专业都是一些医院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不管什么人,随便搞一个人就往病理科塞,以至于病理诊断水平低下,整体素质不高。

的确有某些医生看不起病理的现象。

但随着这几年病理事业的发展,进人规范化和业务水平的培训,这种现象正在不断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病理科的中国式尴尬都是钱闹的?新闻文章排行榜2014-09-03健康界分享到近日,香港联合医院一起罕见的严重医疗事故,在病理界引发热议。

该院一名病理科医生于8个月内,发出118份错误病理报告,包括多次“看漏”癌细胞,致患者延误治疗达9个月,其中17名病人需修改或重新制订治疗计划,3名病人死亡。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吴吕爱莲认为事件十分“罕见”,看漏癌细胞更是“大错误”,通常数千份报告中才有1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医生笪倩也用“重大失误”来形容此事。

在中国,医院病理科一般不直接与病人和家属打交道,所以公众很少知道医院里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科室。

此次香港联合医院病理科的重大失误,让医院里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室走进公众的视野。

在医疗界,病理学被称为“医学之本”,病理医师是“医师中的医师”。

钟南山院士曾说:“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

没有强有力的病理科,就不可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临床专科。

这些都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及病理医师的重要性。

在美剧《豪斯医生(House M.D)》里,有一场外科医生和病理科主任因为某个诊断结果彼此对骂的戏,颇为精彩。

无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能感受到病理科在美国医院的权威和地位。

然而,中国内地病理事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据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研究室主任孟刚介绍,目前很多基层医院病理科成了“角落科室”,病理人才流失、短缺现象严重,有些基层医院病理医生“几近绝种”。

200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医政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了多个发展落后的学科,病理学科就是其中之一。

病理学发展的滞后,已成为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瓶颈”。

病理学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担当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角色,她既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参与、指导临床的诊疗过程,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偏偏病理这个行业在中国遭遇发展瓶颈?美国的病理科、病理医生的地位如何?两国病理医生在培养模式上有何差异?病理科室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健康界专访了著名病理学家、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谈东风。

谈东风早年师从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伍忠弼教授,1987年在国内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后又远赴美国多所著名医学院校和机构深造,1998年获得美国病理学医生证书。

经历过中美两国病理学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谈东风对于中美两国在病理方面的差异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告诉健康界(以下为谈东风教授采访的实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中西方病理的差距并不大,而且那时中国比苏联还要领先,一些卫生部重点医院的病理科水平和欧洲旗鼓相当。

那么,病理科的地位如今为什么如此尴尬?中国的病理学逐渐成为边缘学科,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医院和医学院也不例外。

然而,病理学研究所用的工具,主要就是一台显微镜。

显微镜的造价便宜,而且病理的切片,染色以及耗材等,和很多大型医疗设备相比,价格低廉。

病理医生辛辛苦苦做一个病理诊断,现在北京收60元,广州100元,全国平均水平在100元左右,这一价格从80年代末至今,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动过。

现在医院都热衷做PET-CT,其原因就是机器本身成本昂贵,其报告价格就跟着水涨船高,出的报告简单易懂、而且责任不大,因此很多医疗机构会争着去做。

但是,美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美国除了对物价成本有考量以外,会更加重视技术成本(professional component)。

技术成本要占病理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耗材约占百分之二十。

因此,在中国这样的逻辑就会导致另一个尴尬的现象:不能创收,病理医生在医院的地位相对较低从八十年代初期最优秀的人读病理,到九十年代中期一般的人读病理,到现在很少人读病理,不得不让人为中国的病理事业发展担忧。

看看现在医院里从事病理工作的,有学中医转过来的、有不愿意值夜班转过来的,还有院领导的家属等,常常就是一个大杂烩。

在医院层面得不到重视,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人员配置参差不齐、人员短缺、设备陈旧、工作地点能简则简。

据了解,中国有医院的病理科甚至在地下室办公,足见在医院的境遇有多差。

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连病理科中常用的福尔马林、二甲苯等化学制剂需要的通风条件,都不能解决。

另一方面,临床科室的医生和病理科的配合往往又存在缺失,临床医生的兴趣更多的在于开刀。

比如国内某知名肿瘤医院的一名大夫,一年要开七八百台手术,他没有时间看病理图片,更缺乏和病理科的交流。

久而久之,病理科室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

在美国,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会盯着病理,每周都会有多学科诊疗一起讨论。

病理医生首先把切片拿出来进行分析,然后一起讨论治疗方案。

临床和病理经常邮件沟通,一起做课题,产学研都很密切。

美国病理医生的收入在40个亚临床专科中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比内科医生的工资要高。

当然病理医生在美国有一个体面的收入,也源于美国对于病理医生健全的选拔和考核机制。

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和培训。

在美国想要做一名病理科医生,需要先进行资质认证首先,要本科毕业,经过美国医学学会认证,外籍的医生也可以申请考试。

如1991年,美国认可的八所中国学校,就有资格报考美国的医生准入。

准入考完后,才有资格申请做住院医。

住院医一般要做四年,然后再做专科,最后还要进行专科的考试,拿到专科证书后,才能申请一个最低级的医生工作,就可以行医了。

行医初期,需要在高年资的医生的把关和指导。

有这样的基础后,才能谈到病理报告的审核。

审核机制的多样保证病理诊断的质量审查机制是病理检查的后一步。

如果人员都不过关的话,那么审查是没有用的。

美国医院内部的病理审核,分布到各个科室。

现在是亚专科化,我本人目前负责的是消化病理,审核机制有很多种。

例如,每个月会有质量控制报告,由专人随机抽样前12个月的报告,看整个报告的准确性,文字有无错误,病人的姓名、年月日等有没有弄错,非常详尽。

医院还从美国医院系统接收反馈,医院质控部门每年会收到很多匿名的病理切片,从相关病理机构(如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发来,让你给出病理报告,然后报告会发回中心,中心再反馈给你意见。

再如,病理做免疫,还有一个阳性和阴性对照的问题,也是一个质量控制的指标。

但在目前中国有很多医院是不做阳性和隐形对照的。

因为耗材、切片存储空间等影响科室收入,所以不做,不做的话就不知道是否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很多社区医院或是一些病理的“个体户”医生,他们检验的标准和大型医院的标准几乎没有差别。

这主要源于培训和考试还有职业管理、质量管理、再教育的规范。

巴菲特犯了前列腺癌,就不会到MD安德森来,在当地就可以检查。

基层医院和个体病理医生的质量都能保证。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县级医院的病理工作者,常常是上岗前去进修三个月,回去就开始工作,开会交流再教育等机会很少。

香港的培训走的是澳洲和英国系统,培训也很严格,此次出现问题报告,是因为病理住院医到病理医生过度期间的质量把控没有做好。

病理诊断中90%不会出问题,就是10%的片子容易出事,一旦漏诊肿瘤,就出了大事。

在审核机制上,首先要看是什么医生在做,然后又什么样的保障机制,怎样来做质控等。

机制理清,才能保证诊断不会出错。

美国的病理量要高于中国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些大医院的门诊量动辄上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病例诊断量就比美国大。

目前,美国以预防医学为主,比如50岁以后,几乎每个人都做胃镜和肠镜。

做超声的话,如果有乳腺阴影和钙化,都会做细针穿刺,大量的微创取材,导致美国的病理标本量十分大。

虽然病理量大,但美国的病理医生更多,分摊下来,病理医生平均看的片子要比中国少。

目前,美国注册的病理医生约2.8万,再加上退休的,国外兼职的等医生,美国的病理医生比较充裕。

比如我所在的MD安德森,是全美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我们专科资深病理医生就100多位。

而在中国的一个省里(北上广除外),有10个人能够独立发报告的,平均就两三家医院。

据卫计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卫计委统计的病理医生数为9841人,再加上大医院中皮肤科、眼科等少数发报告的医生,总数大约在一万人左右,病理医生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稀罕”职业。

正如中国病理协会候任主任委员步宏教授所说:“如果你说你是一个病理医生,马上会有十家医院请你去任职。

”中国病理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的病理现状不容乐观,一个因为经济效益而边缘化的临床亚专科,没能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高铁等一起腾飞是件憾事。

但只要领导重视,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

例如,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近几年就非常重视病理在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大对病理研究的投入,扩增病理科面积一倍多,新增病理人才20多个,积极开展病理亚专科建设,启动病理多学科临床讨论会,选派多名中青年医生出国进修学习等。

短短几年时间,使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病理综合化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他们在实践中也深深地感到没有一流的病理,就没有一流的肿瘤医院。

衷心期望,中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的领导能够更加重视病理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视病理工作队医院带来的整体服务能力的提高等无形的资产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