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鉴定
古钱币鉴定最简单方法

古钱币鉴定最简单方法
古钱币啊,那可是历史的宝贝!要鉴定古钱币,其实有一些挺简单的方法呢。
先看看它的锈色。
真的古钱币的锈色那是自然生成的,就像岁月给它披上的独特外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模仿出来的哟!要是那锈色看着很生硬、不自然,就得多个心眼啦。
再摸摸它的质感。
古钱币经过时间的打磨,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光滑中带着点温润,可不是新铸的那种生硬感能比的呀。
然后呢,注意它的字体和图案。
老祖宗们刻的字和画的图案那都是有韵味的,一笔一划都透着历史的气息。
要是字体歪歪扭扭、图案模糊不清,那可能就有问题咯。
还有啊,重量也能透露不少信息呢。
不同年代的古钱币,重量是有一定标准的。
如果拿在手里感觉轻飘飘的,或者沉甸甸得过分,不就像人穿错了衣服一样奇怪嘛。
咱们可以类比一下,古钱币就像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它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就能读懂它的过去。
想想看,一枚小小的古钱币,承载着多少历史的记忆啊!它可能曾经在古人的手中流转,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
我们通过鉴定它,不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吗?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情吗?
所以啊,大家只要多留意这些方面,多积累经验,就能轻松地鉴定古钱币啦!别觉得这很难,只要有心,你也能成为古钱币鉴定的小行家呢!。
古钱币的收藏辨别技巧

古钱币的收藏辨别技巧一、辨别真伪:1.观察材质:古钱币多数是铜制品,应具有合适的比重、硬度和颜色。
如果材质和普通铜、铁或合金相似,则可能是假币。
2.视觉细节:认真观察古钱币的纹理、文字、字迹、图案等细节部分。
真币会有良好的字迹、清晰的图案和纹理,而假币则可能呈现模糊、粗糙或不清晰的细节。
3.外观状况:真正的古钱币可能会有一些锈迹、磨损或变色,但这些是自然的历史痕迹。
如果看到人工痕迹,如刮痕、刻字等,则有可能是假币。
4.搏鸣声:将古钱币轻轻敲击或用手指弹拨,真币会发出明亮、清脆、悦耳的声音,而假币则会声音低沉、沉闷。
二、辨别价值:1.鉴别铸造年代:古钱币的价值往往与其铸造年代相关。
通过了解该钱币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流通情况,可以参考已知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从而判断古钱币的铸造年代和背后的历史价值。
2.考察版式:同一款式的古钱币在不同版式上可能有不同的价值。
比如,一些古钱币的版式在一些时期被废弃或改版,因此,具有不同版式的古钱币可能会影响其市场价值。
3.稀有度:对于一些因历史原因或铸造数量较少而稀缺的古钱币,价值往往更高。
通过研究文献、市场交易和专业鉴定机构的资料,可以了解该款古钱币的稀缺程度。
三、学习历史背景:1.研究钱币史:了解和掌握古钱币的历史背景、铸造目的、流通情况等,可以帮助辨别和理解古钱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征。
2.阅读专业书籍和资料:通过阅读权威的钱币鉴定书籍和专业资料,可以了解古钱币的相关知识和鉴定技巧,提高辨别古钱币的能力。
四、请专业人士鉴定:1.鉴定机构:委托权威的鉴定机构,通过专业设备和鉴定方法来鉴别古钱币的真伪和价值,可以得到更准确和权威的评估结果。
2.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请有经验的古钱币藏家或专业人士帮助鉴别古钱币,他们熟悉古钱币市场和历史背景,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评估。
古钱币鉴定方法

古钱币鉴定方法古钱币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是收藏家们追求的宝贝。
然而,鉴定古钱币的真伪并不容易。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古钱币鉴定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辨别古钱币的真假。
一、外观鉴定外观是最直观的鉴定方法之一。
首先要观察古钱币的形状、尺寸和重量是否符合正常标准。
接着要仔细观察古钱币的图案、文字和纹饰,判断其是否与正版古钱币一致。
还要注意古钱币的边缘是否锐利,是否有明显的磨损或划痕。
二、材质鉴定古钱币的材质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之一。
常见的古钱币材质有铜、银、金等。
通过对古钱币的材质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通常真正的古钱币材质纯净均匀,而假冒的古钱币常常采用次品材料制作,材质不均匀或掺杂有其他成分。
三、重量鉴定古钱币的重量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版古钱币的重量通常是有规定的,而假冒的古钱币常常因制作工艺粗糙或材质不符合标准而重量过轻或过重。
因此,通过称重古钱币并与正版古钱币进行对比,可以初步判断其真假。
四、印文鉴定古钱币上的文字和图案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古钱币上的印文,包括字体、字形、排列方式等,可以判断其是否与正版古钱币一致。
此外,还要注意古钱币上的文字和图案是否清晰、精细,是否符合历史时期的特征。
五、铸造工艺鉴定古钱币的铸造工艺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版古钱币通常采用精细的铸造工艺,铸造出来的古钱币边缘锐利,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
而假冒的古钱币常常因工艺粗糙而边缘模糊,图案和文字不清晰。
六、历史背景鉴定了解古钱币的历史背景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古钱币的历史背景,包括发行时间、地点、铸币者等信息,可以与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判断其真伪。
同时,还要注意古钱币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铸造技术。
七、专家鉴定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古钱币,可以请教专家进行鉴定。
专家通常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可以通过观察古钱币的细节和特征,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判断其真伪。
古钱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须知

古钱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须知一、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比如,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成,其特点就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就是铜锡合金铸造的,铜质呈圆形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小,铜质变浅,称作黑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作青钱。
二、观锈色今所见到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挖掘Fanjeaux,一为传世Fanjeaux。
挖掘Fanjeaux在地下埋了许多年,其表面都布满了铜锈色。
传世Fanjeaux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存有一层包浆,呈圆形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三、看铸市铭文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
例如,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
四、听到声音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
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
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
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
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五、介绍铸成方法我国主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
古钱币鉴定的方法

古钱币鉴定的方法
古钱币鉴定方法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即浏览鉴定、外表检验、重
量检验、铸造工艺比较、材质检测、色彩检验、字体比对等。
1、浏览鉴定:首先根据古钱币的外形和正反面图案进行浏览鉴定,以便了解古钱币的名称、版别、质地、年号、币值、图案等基本信息。
2、外表检验:根据古钱币的外观进行检验,评估古钱币的质地、
表面装饰、文字类型、版式、色彩等,以判断古钱币是否为新颖、历
史文物及收藏价值等。
3、重量检验:使用称量计量器或尺子检验古钱币的重量,根据钱
币大小的不同,把重量分成重克数部分和克巴部分来表达,精确的重
量证明着古钱币的真伪。
4、铸造工艺比较:把要鉴定的古钱币和正确古钱币相比较,如观
察雕刻精细程度,比较古钱币的质地、表面装饰、染色情况、字体细
节等,以判断古钱币的真伪。
5、材质检测:浸渍古钱币于热水中,观察古钱币的材质是否是宝
贵金属所制成;如金属光泽,质地质感等,以判断古钱币的真伪。
6、色彩检验:给古钱币的正反面进行色彩检测,看古钱币的色泽
是否正确,颜色澄清度是否强,以及色泽的表现力等,以判断古钱币
的真伪。
7、字体比对:通过比较古钱币正反面文字的痕迹特征等,进行字
体的比对,以判断古钱币的真伪。
以上便是古钱币鉴定的主要方法,若想要准确鉴定古钱币,必须
经过熟练的操作,结合多种鉴定方法,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鉴定古
钱币。
最简单的古钱币鉴定方法

最简单的古钱币鉴定方法
古钱币作为文物和收藏品,已经成为了人们乐于研究和收藏的对象,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初步鉴定古钱币的真伪却是一个难题。
下面介绍最简单的古钱币鉴定方法,仅供参考。
一、观察钱币的纹饰和重量
古钱币上的纹饰是制作的关键,如果钱币的纹饰很模糊、不清晰,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仿制品。
此外,重量也是鉴别钱币真假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有一个准确的称,就可以测定钱币的粗略重量,并与该时期钱币标准重量对比,如果重量差距较大,就可以判定该古钱币是假冒品。
二、观察钱币的轮廓和形状
钱币的轮廓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初学者判断一枚钱币是否为真品。
正规钱币在制作时有一定的规定,如果有一些瑕疵和不规则的地方,就有可能是仿制品。
此外,如果钱币的浑圆度不好,表面有很多凹陷、杂质或者做工不精细,那么也要怀疑其真假。
三、观察钱币的材质和颜色
古钱币的材质和颜色也可以帮助鉴别其真伪。
古钱币主要采用的材质为黄铜、铜、铁、银等,其中铜和铜合金是最常见的。
如果钱币的材质和颜色与该时期钱币的特点不符,就可以怀疑其真假。
此外,假钱币的色泽也比真品更加鲜艳,因为假钱币经过了人工处理。
四、咨询专业人士
对于没有经验的初学者来说,最好还是找一些懂古钱币的专业人士咨询,让他们帮忙鉴定。
比如找一家古玩店或者拍卖公司,多打听一下
行情价位,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考虑一个钱币的真伪,这样更加保险。
总之,鉴别古钱币的真伪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上四点只是
最基本的鉴别方法,初学者要多多学习和积累,才能更好地鉴别古钱
币的真伪。
古钱币鉴定技巧

古钱币鉴定技巧
1、观察材质:古钱币的材质是铜、银或铅合金,有些也是用铁铸造而成,有些也是使用其他金属制成,如铝、锌、锡等,所以需要从古钱币的材质来区分。
2、观察票号:古钱币上印有唯一的编号,每一枚古钱币的编号都是不一样的,可以从古钱币的编号上区分真伪。
3、观察文字:古钱币上的文字通常有一定的规律,文字的排列、字体、大小、笔画、结构都有一定的标准,如果不符合规定,那就表明这枚钱币是假的。
4、观察图案:古钱币上的图案大多为花纹或人物,在观察图案的时候,应该观察图案的精细程度,看看图案的错位、错切、灰尘点和锈蚀等现象,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就可以断定这枚钱币是假的。
古钱币鉴定的方法

古钱币鉴定的方法
古钱币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外观。
这是最基本的鉴定方法,也是书中最常见的方法。
从古钱币的正反面,图案,边沿,色泽,重量,大小等多方面来看其
形制特征,遇到新长征的古钱币,可根据版式特征如版号,铸造者,
珠圈文字,内外珠圈等作出判断。
二、比较收藏价值。
古钱币的收藏价值比较大,一般都是基于其
历史背景、稀缺程度、保存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所以,古钱币的价值评估也是重要的古钱币鉴定方法之一。
三、实物检验。
根据古钱币的诸多特性,不断进行实物检验,进
行细节的比对,包括色泽,大小,成分等,以便用以划分面额,年代,版本,同时也可以查看轮廓,分析图案,以增加真伪判断的准确性。
四、数据库检索。
现在网络发达,许多古钱币数据都已经上网,
可以检索其特定号码,材质,版本,图案,大小等特征,以便确定是
否是真品。
五、认证检验。
如果受到鉴定的古钱币是大量收藏品,那么可以
到相关认证机构进行检测和证明,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的报告以及实物
的检查来确定其是否是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钱币鉴定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
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与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一般性规律。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古钱鉴定的方法。
1、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
叫做青钱。
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2、观锈色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
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品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将伪品放入盐囱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
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
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
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
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
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放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
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
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
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炉中烧红。
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为用锈色区分古钱真伪的方法。
3、看铸市铭文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
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与变化的规律。
这些规律与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
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
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
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
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
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市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
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吴,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4、听声音现在许多钱币学家与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
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
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
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
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5、了解铸造方法我国主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
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
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6、闻气味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
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7、观版别从版别上区分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
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
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
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
而且刀币在铸造时其浇口在刀环上,布市的浇口在首端,出落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状态,而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再如会昌开元,因扬州已以昌字纪年,放不在再纪地,如发现背“扬”字者,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应将其视为伪品。
因北宋各代与清咸丰钱币版别最为复杂,也是造假者竞相仿制的对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它们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当受骗。
以上几种鉴定古钱的方法,如果我们加以熟悉与了解,均可以掌握。
一中国古钱币的基本知识1.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2.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与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3.雕母与铁母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
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与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
黄铜是铜锌合金。
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
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与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
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
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与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与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
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
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与铸造费的高昂。
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与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与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区分。
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4.生坑品与熟坑品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
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
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
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5.通宝、元宝与重宝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
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
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与、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与、重与、宣与、靖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