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你又了解多少

合集下载

古钱币鉴定

古钱币鉴定

古钱币鉴定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

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与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一般性规律。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古钱鉴定的方法。

1、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

叫做青钱。

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2、观锈色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

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品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将伪品放入盐囱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

有关古钱币的报告范文

有关古钱币的报告范文

有关古钱币的报告范文古钱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从古钱币的起源、发展、种类和收藏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钱币的起源古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那时的钱币还是以贝壳、布币等形式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铸造钱币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铜钱的形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钱币,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铜钱。

二、古钱币的发展1.秦汉时期的铜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货币制度,开始大规模铸造铜钱。

秦代的铜钱形制规整,文字清晰,成为后世铜钱的典范。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钱: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铜钱的铸造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铜钱的形制多样,文字繁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3.唐宋元时期的铜钱:这一时期的铜钱在形制、文字和纹饰上都有所创新。

尤其是宋代的开元通宝和元代的至正通宝,都是非常重要的钱币品种。

三、古钱币的种类1.方孔钱: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最早的形式之一,它的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孔,可以用绳子穿起来。

方孔钱在秦汉时期广泛流通,后来逐渐被圆孔钱取代。

2.圆孔钱:圆孔钱是指在钱币中央有一个圆形孔的钱币。

圆孔钱从秦汉时期开始铸造,一直延续到清朝。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元代的元宝钱了,元宝钱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3.文钱:文钱是指钱币上刻有文字的钱币。

古代的文钱往往铸有吉祥的文字,如“寿”、“福”、“财”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纪念钱:纪念钱是指为纪念某个事件或人物而铸造的钱币。

这类钱币往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四、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古钱币作为一种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古钱币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次,古钱币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它们的收藏价值。

很多古钱币因为历史原因或者存世量较少,因此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很高。

然而,古钱币的收藏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中国历代古钱币名称一览,总结得太全了,不收藏一定后悔!

中国历代古钱币名称一览,总结得太全了,不收藏一定后悔!

西周铜贝、原始空首布春秋晋:空首布战国齐:齐刀、齐圆钱三种燕: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赵: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韩:锐角布,方足布魏:桥足布、方足布、圆钱中山:大尖首刀东周: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西周:西周圆钱西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 三铢半两、榆荚半两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少帝(刘恭) 前187~前184 八铢半两少帝(刘弘) 前183~前180 五分钱(六铢半两)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 四铢半两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武帝(刘彻) 前140~前87 三铢、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铢废帝(刘弗贺)前74宣帝(刘询) 前73~前49 宣帝五铢、小五铢元帝(刘大) 前48~前33 四出五铢成帝(刘骜) 前32~前7哀帝(刘欣) 前6~公元1平帝(刘刊) 公元1~公元6(刘婴)公元6~公元8新王莽 9~20 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更始帝(刘玄) 21-23 更始五铢、公孙述铁半两、铁五铢东汉光武帝(刘秀) 23~57 建武五铢明帝(刘庄) 58~75 五铢章帝(刘怛) 76~87 五铢和帝(刘肇) 88~105 五铢殇帝(刘隆) 106~106 五铢安帝(刘佑) 107~125 五铢少帝(刘懿) 125 五铢顺帝(刘保) 126~144 五铢冲帝(刘炳) 144~145 五铢质帝(刘缵) 146~146 五铢桓帝(刘志) 147~167 五铢灵帝(刘宏) 168~189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废帝(刘辨) 189献帝(刘协) 190~220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文帝(曹丕) 220~226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铢齐王(曹芳) 240~254 魏五铢高贵乡公 254~260吴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会稽王(孙亮) 252~258景帝(孙休) 258~264末帝(孙皓) 264~280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西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惠帝(司马衷) 290~306 西晋五铢怀帝(司马炽) 306~313愍帝(司马邺) 313~316东晋元帝(司马睿) 317~322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铢”成帝(司马衍) 325~342康帝(司马岳) 342~344穆帝(司马聃) 344~361哀帝(司马丕) 361~365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后赵石勒铸:丰货成汉李寿铸:汉兴北凉沮渠蒙逊铸:凉造新泉夏赫连勃勃铸:大夏真兴宋武帝(刘裕) 420~422少帝(刘义符) 422~424文帝(刘义隆) 424~453 四铢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 永光、景和 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 465~472后废帝(刘昱) 472~477顺帝(刘准) 477~479南齐武帝(萧赜) 482~493 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明帝(萧鸾) 493~498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和帝(萧宝融) 501~502梁武帝(萧衍) 502~549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简文帝(萧纲) 549~551元帝(萧绎) 552~554敬帝(萧方智) 555~557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陈武帝(陈霸先) 557~559文帝(陈倩) 560~566 天嘉五铢废帝(陈伯宗) 567~568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后主(陈叔宝) 583~589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太武帝(拓跋寿) 423~452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献文帝(拓跋弘) 466~471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铢宣武帝(元恪) 500~515 永平五铢孝明帝(元诩) 516~528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长广王(元晔) 530-531节闵帝(元恭) 531安定王(元朗) 531~532孝武帝(元修) 532~534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废(元钦) 551~554恭帝(元廓) 554~557北齐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废帝(高殷) 559~560孝昭帝(高演) 560~561武成帝(高湛) 561~564后主(高纬) 564~577幼主(高恒) 577 承光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明帝(宇文毓) 557~560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宣帝(宇文贇) 578~579静帝(宇文衍) 579~581隋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炀帝(杨广) 604~617 隋五铢恭帝(杨侑) 617~618唐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太宗(李世民) 626~649 开元通宝高宗(李治) 649~683 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中宗(李显) 684 开元通宝睿宗(李旦) 684~690 开元通宝则天皇帝 690~705 开元通宝玄宗(李隆基)712~756 开元通宝肃宗(李亨) 756~762 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代宗(李豫) 762~779 开元通宝、大历通宝德宗(李适) 779~805 开元通宝、建中通宝顺宗(李诵) 805 开元通宝宪宗(李纯) 805~820 开元通宝穆宗(李恒) 820~824 开元通宝敬宗(李湛) 824~827 开元通宝文宗(李昂) 827~840 开元通宝武宗(李炎) 840~846 开元通宝、会昌开元通宝背有: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中国历史朝代及钱币种类1. 先秦时期:- 西周:青铜器、方孔铜钱-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布币、铜币、鬲钱2. 秦朝(221-206 BC):- 秦始皇币:黄金贝、半两钱、三分钱、四分钱、五铢钱3. 西汉(202 BC-9 AD):- 近半两钱:海外贸易用钱- 刀币、布币、鬲钱4. 新莽(9-23 AD):- 小铢:铜币5. 东汉(25-220 AD):- 大通宝:铜币6. 三国时期(220-280 AD):- 曹魏:刀币、方孔钱、连云港大钱- 蜀汉:麟趾钱- 吴国:太平通宝7. 西晋(265-316 AD):- 大宝钱8. 东晋(317-420 AD):- 大宝钱、蟠龙钱9. 南北朝时期(420-589 AD):- 北魏:小平钱、孝文泉、石渠宝藏铜钱- 北齐:天保通宝、兴寿宝钱- 北周:板钱、立宝钱- 南朝:金、铜刀和货币10. 隋朝(581-618 AD):- 大业通宝、开皇通宝、文帝钱、贞观通宝、武德通宝11. 唐朝(618-907 AD):- 时期:开元通宝、贞元通宝、元和通宝、大足通宝、永泰通宝- 安史之乱:神龙通宝、至德通宝、乾元通宝、贞元通宝- 五代十国:汉、周、梁、唐、晋、吴、南唐、南汉、荆南、蜀- 朱棣钱:明朝建立之初,以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命名的铸钱12. 五代十国(907-979 AD):-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凉、后凉、南唐、南汉、吴越、南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13. 北宋(960-1127 AD):- 继续使用唐代的钱币,如宣和通宝、建隆通宝、天圣通宝、重宝通宝14. 南宋(1127-1279 AD):- 永乐宝钱:刻有“永乐通宝”字样的铜钱15. 元朝(1271-1368 AD):- 通宝:铜币16. 明朝(1368-1644 AD):- 洪武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17. 清朝(1644-1912 AD):- 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附件:- 附件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附件二:中国古代钱币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 铜币:用铜合金制造的货币。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先秦货币金属贝是商、周时期流通的货币。

至春秋战国中期,以劳动工具为原形的新的货币形态出现了,主要是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I)、布币布币是由一种铲型农具“镈”演变来的。

在古代“镈”与“布”通用。

布币在形制上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之分,空首布是早期的货币,有平肩、斜肩和耸肩三种形式。

流通于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

平首布是后期的货币,是由空首改为平首,币文多有祈字,所以也称祈布。

祈原义指斧,后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

布有半祈、一祈、二祈等,祈布有小方足、尖足布、圆足布等形式,流通干战国后期。

三孔布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铸币,至今出土和传世极少,是中国古币的珍品。

(2)、刀币刀币是由一种工具“削”演变来的,各地流通的刀币形制相差较大,刀币最先源于齐国,统一于“齐法化”的形式,“齐法化”习称三字刀,后流通到燕赵等地。

刀币有齐刀、尖首刀、明刀和直刀等形制。

流通于战国时期,齐法化刀是齐刀的代表。

(3)、环钱环钱是仿纺轮的形制铸成的,分为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

前者与纺轮相似,后者则象征古人所指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点。

环钱流通始于战国中后期。

(4)、蚁鼻钱蚁鼻钱是仿海贝的形态制成的,呈椭圆形,正面突起并铸有阴文,背面扁平。

因钱面上有阴文,加上又有穿孔,犹如怪异的人面,故俗称“鬼脸钱”。

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5)、早期金银币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早就被古人所珍爱,并用于铸造货币。

楚国铸造一种带有铭文的金饭,称为“郢爰”,这是最早期的金币。

还有一些地区用白银铸造布币,这些可谓是最早期的银币五铢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从此,中国货币开始进入以铢两为单位,以铜质为主要币材的年代。

西汉初年的币制基本上是沿袭秦朝的币制,只是重量上锐减。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始铸五铢钱。

由于铢钱制作精美,重量适中,流通便利,因此,尽管随后的几个朝代时铸时停,但五铢钱始终处于主要货币的地位。

古钱币基础知识(附图文详解)

古钱币基础知识(附图文详解)

古钱币基础知识(附图文详解)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

现在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

以下介绍一些基本知识。

古钱币形状古钱币结构图(以主流的方孔圆钱为例)面:指钱币的正面。

背:指钱币的背面。

背文:指钱币背面的文字、图案、符号的总称,又称幕文。

钱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穿:指钱币的孔,也称好。

方的叫方穿(方孔),圆的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外郭:指钱身外周突出的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内郭:指钱孔四周突出的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重好):指二重内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两种特殊的钱币解释(经常被藏友弄反,值得一提)合背钱:钱的两面都是面文,仿佛两枚钱的背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 。

合面钱: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

古钱币文字历代古钱文字种类繁多,笔者列举几种书法精湛,有代表意义的介绍。

1、玉筯篆小篆的一种。

2、九叠篆篆书之一种。

3、瘦金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

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

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

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古钱币的几种性质1、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

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

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

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

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有刀刻斧劈之感。

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2、铸母一般通称“母钱”。

古币十大古珍

古币十大古珍

11中国古钱十大珍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至今已流行了三千余年的中国古钱币中出现了不少的珍品,时至今日常以“古泉五十名珍”最为珍贵,在此当中,又有十余枚古泉更为海内之孤品,当属无价之宝,国之文物。

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古钱币可以称得上十大珍品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那么现存的哪些古钱币可以称得上十大珍品呢国宝金匮直万【国宝金匮直万】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

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

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

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

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有人认为是流通货币,因为折价太高而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也有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该物并非货币,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装饰之类,象征着王莽拥金无数。

现今只有一枚完整钱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踪。

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币,当推新朝王莽(8—24)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古铜币,面值为一万枚五铢钱。

据史料记载,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空虚,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

“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铸造的,其形状如葫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你又了解多少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

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

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形,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纪数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钱币,或为特殊用途,或出于私铸恶钱,或出于错范误铸,这就造成了一些正用币中较为珍稀的品种和非正用通货的纪念性钱币和宗教用钱币等,例如:
厌胜钱:也叫压胜钱,是一种具有避凶取吉含义的钱币,钱上有吉语、符咒、人物、动物、林木花草各种图案花纹,相当于一种护身符。

佩钱:广义地说也是一种厌胜钱,作佩带之用,一般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官名等。

洗儿钱:贺人生育子女的赠钱。

撒帐钱:婚礼上分发的赏钱称为撒帐钱。

这些用于节日、婚娶、生育、新友间互相馈赠以及宫中庆功赏赐的特殊的纪念性钱币统称吉庆赏钱,区别于一般正式流通的正用钱。

供养钱: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

雕母:铸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又称祖钱、雕祖。

母钱:翻铸时作范型翻铸的铜钱。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铁母:铸铁钱的铜质母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对钱:对品钱。

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剪轮钱:周边被剪去或磨去的钱币。

綖环钱:铜钱剪去内圈只剩下外圈。

传形钱:钱文反写,文字地位也随之颠倒的错范钱,原在右者反在左,原在左者反在右。

合背钱:浇铸时误用两件面范造成正反两面都有相同钱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