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错题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错题集

一、选择汇总

例1.1 gH 2和10 gO 2在一密闭容器内混合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

A.1 g

B.9 g

C.11 g

D.10 g

[常见错误]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1 g H 2和10 gO 2的质量总和为11 g ,选C 。

[错因分析]理解错误:充分反应与恰好完全反应混淆。恰好完全反应是指各种反应物都正好用完,没有剩余;充分反应是指某一种物质已经反应完了,化学反应不能继续,而其他参与反应的物质还可能有剩余。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要满足一个确定的质量比,并不是提供的各物质都一定能恰好完全反应,H 2与O 2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而不是1﹕10。

[教学对策]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多种反应物,依据反应物的量求某种生成物的质量时,若提供多种反应物的数据而题目又没有说恰好完全反应时,此类题目往往有陷阱,可能有物质剩余,解题要小心。解题时要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根据消耗完的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本题根据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 gH 2只能和8 gO 2反应,而提供的10 gO 2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还剩余2 gO 2,所以生成水的质量应该为9 g ,正确选项B 。

[变式练习]现有20 gH 2和O 2的混合气体在一密闭容器内引燃,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还有2 g 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 2 的质量是( )

A.2 g

B.16g

C.18g

D.16g 或18g

答案D

例2.经测定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单质

C.不可能是化合物

D.不可能是纯净物

[常见错误]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单质也一定是纯净物,选A 、B 或AB 。

[错因分析]记忆、理解错误: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石墨等多种物质,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中可能有多种单质,它就属于混合物(即不是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教学对策]本题只有真正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物质的分类知识和同一种元素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的知识后,才能顺利解答,正确选项C 。

例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 二氧化碳和5.4 g 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常见错误】本题重点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化学式相关的判断和计算,综合性强,得分率不是太高,常会误选A 、B 、D 。

【错因分析】误选A 的原因是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没有真正把握,误选B 、D 的原因是对化学相关知识的判断和计算欠缺。根据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含有氧元素。从生成物的质量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 ×

4412=2.4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5.4g ×18

2=0.6g ,所以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2.4g ∶0.6g =4∶1,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124.2∶1

6.0=1∶3。所以正确答案只有C 。 【教学对策】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

理论依据,教学

中应该引领学生借助实验来加深理解,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重点训练。

【变式练习】1.6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l :4。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①④⑤

答案为A

例4.下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从图示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常见错误】此题是选择题里失分较高的一道

题,学生误选B的最多,认为从图示看不出氯气分子

分成氯原子。对于D选项的明显错误而没有察觉的主要原因,还是对物质的微粒性这一难点没有熟练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从微观角度考查了物质形成的过程。学生误选B,是没有仔细审题:题干中给出了氯气的化学式(Cl2),说明氯气是一个双原子分子,而不是一个单原子分子;误选B、C,是对“物质的微粒性”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起着重要的作用。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Cl-;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答案为D。

【教学对策】“物质的微粒性”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妨以多种形式呈现这一知识点。

【变式练习】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如下(○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B.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D.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1

答案为B

例5.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蔗糖固体

C.用pH试纸区分澄清石灰水和食盐水

D.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常见错误】学生误选B、C的较多。反映出学生对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没有熟练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虽然是一道选择题,却考查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等多个知识点。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泡沫,会有浮渣出现,软水中加入肥皂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要降低,而蔗糖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澄清的石灰水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显酸性。很明显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是无法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故答案为D。

【教学对策】在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应该加强对比记忆,不妨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巩固,有时形象直观的手段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变式练习】常温下,将体积大致相等的水和酒精(密度:O.789

g/cm3)依次缓缓注入右图“细颈”容器(容量瓶)中,注满后立刻塞紧

塞子振荡,静置片刻,容量瓶细颈上部有空柱形成。实验发现,若水

和酒精的注入先后顺序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形成空柱的长短也不同。

哪种加液顺序形成的空柱长?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