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碑石、卷轴等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逐渐采用了更方便快捷的媒介来存储信息。
1. 磁带存储:20世纪50年代,磁带被广泛用于数据存储,最初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据
的备份和恢复。
磁带具有大容量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大型计算机和机房中得到广泛应用。
2. 磁盘存储:20世纪60年代,磁盘存储技术开始发展,成为计算机主要的外部存储
介质。
磁盘以其快速访问、随机读写和可靠性等特点,成为了计算机存储的重要方式。
3. 光盘存储:20世纪80年代,光盘存储技术开始应用于计算机和娱乐领域。
光盘具
有大容量、便捷、可携带的特点,成为大众存储媒介的首选。
4. 闪存存储:20世纪90年代以后,闪存存储技术逐渐兴起。
闪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抗震动等优势,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机械硬盘。
5. 云存储: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存储技术逐渐崛起。
云存储将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的远程服务器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管理自己的数据,具有高容量
和高可靠性的优势。
6. 固态硬盘(SSD):近年来,随着固态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固态硬盘(SSD)逐渐成为硬盘存储的主流替代品。
SSD具有读写速度快、噪音低、耐用等特点,对于个人
和企业用户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信息存储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从磁带到磁盘、
光盘、闪存、云存储和固态硬盘等多种形式的存储媒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存储
的速度、容量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的存储技术出现。
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

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不断地改变,而存储技术则是这些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先进的存储技术,既方便使用又更加安全可靠,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技术是如何得到发展的。
本文将介绍存储技术的历程,让读者了解存储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I. 存储早期历程在原始社会,人们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这是最原始的存储技术。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将信息记录在各种介质上,例如骨头、玻璃、陶器、竹简等,这些都是古代存储技术的代表。
在中国,竹简是最先出现的记录材料之一。
相传商朝就有"笔录"之说,但早期的竹简并未标明记载日期,内容也极为简单。
汉代时,以竹简为主的"简牍之学"已非常发达,与此同时,希腊罗马地区也开始使用羊皮纸等新型媒介录写记事,可以说是史前社会向文化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II. 磁带与磁盘技术的诞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也逐渐升级。
在20世纪初期,磁带与磁盘技术的出现,为存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1928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普福夫发明了磁带,开始了磁记录的历史。
磁带是将磁性材料贴在一条薄膜上制成的,可以记录音乐、数据等信息。
这项发明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后来带领推出了更先进的磁盘技术,取代了磁带技术的地位,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存储形式。
III. 光盘和DVD的崛起随着人们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不断增长,CD和DVD等存储介质也应运而生。
与磁盘技术相比,这些介质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并且更加轻便易携带。
在1982年,Phillips在欧洲发明了第一个光盘,随后Sony在美国推出CD技术,在2005年出现的DVD技术,则是基于CD原理与MPEG2编码技术的共同发展。
CD和DVD技术的诞生,让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数据存储在更小的介质上,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便于交流和管理。
试述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

试述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存储技术是指用来存储和保护信息的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来,信息存储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本文将简述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
1. 磁带存储技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IBM公司首先开发并推广了磁带存储技术。
磁带是一种用来存储数据的磁性介质,其主要优点是容量大、读写速度较快、成本较低。
磁带存储适用于大容量且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
2. 磁盘存储技术:磁盘存储技术也是在五十年代诞生的。
这种技术是将磁性介质分成若干个磁盘,每个磁盘可存储大量数据。
磁盘数据的读写速度比磁带快,而且磁盘也更加方便存储和读取数据。
磁盘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存储容量大幅提升,可同时存储多个程序和大量数据。
3. 闪存存储技术:闪存是一种非挥发性存储器件,其存储的数据不会因断电而消失。
闪存技术主要应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数码相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
与传统硬盘相比,闪存具有更加稳定的性能、更高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功耗。
近年来,闪存存储技术已经不断发展,如NAND闪存和DRAM闪存等,容量也不断提升。
4. 光盘存储技术:光盘存储技术主要应用于储存数字视频和音频等大容量的文件。
光盘使用的介质是激光读取的高密度光盘,并且通常采用DVD、BD等规格,存储容量从几百兆到数十G不等。
与磁盘存储技术相比,光盘存储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能够存储更加庞大的媒体资料,这使得光盘存储技术逐渐成为了家庭娱乐市场上的主流存储媒介。
5. 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是一种将数据存储于远程服务器的技术。
云存储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从任何地方访问,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访问方式。
现时许多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都在增加对云存储技术的使用,以取代传统的本地存储,透过云计算提供服务。
总体而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个人和组织的存储能力,并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即便是往后的技术发展演进,我们相信信息存储技术定会继续提升。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存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存储方式。
本文将围绕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展开讨论,介绍其历史、现状、优势、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1.早期的信息存储方式在早期的信息存储方式中,人们主要使用纸张、胶片等传统介质来存储信息。
这些介质不仅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而且存储的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和复制。
此外,这些介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磨损和损坏,导致信息的丢失。
2.现代信息存储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电子介质来存储信息。
例如,硬盘、软盘、光盘等。
这些介质具有存储密度高、容量大、易于复制和共享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介质成为主流的信息存储方式。
现代信息存储技术还包括云存储技术,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远程存储和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存储和访问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学科。
随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三、信息存储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1.优势(1)高效性: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可以实现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大大提高了存储效率。
(2)便捷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存储的信息,无需携带笨重的介质。
(3)安全性:现代信息存储技术通常采用加密技术和备份机制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2.局限性(1)数据安全: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泄露和丢失的风险也在增加。
(2)空间占用:随着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存储空间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3)技术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存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用户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适应变化。
存储 发展历程

存储发展历程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最古老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需求。
在早期,人类主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存储和传递信息,比如刻在石头上的图案或者雕塑。
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对信息存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催生了各种创新的存储技术。
最早出现的可持久化存储技术是纸张。
早在公元前105年,中国的汉朝时期就发明了纸张。
纸张为人类创造了一种便捷的记录方式,大大推动了信息的流通和保存。
然而,纸张是一种容易损坏和破坏的材料,长时间保存的信息也很容易丢失或损坏。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存储形式。
于是,光盘技术应运而生。
最早的光盘是由美国的詹姆士·罗素于1884年发明的。
然而,光盘的商业化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
通过使用激光技术,在光盘的表面上刻上微小的凹坑,以表示数据的0和1。
光盘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长的寿命,成为了普及的存储介质。
21世纪初,随着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和人们对信息存储需求的不断提升,研发出了更高容量和更快速的存储技术。
在2000年左右,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芯片存储技术,成为了主流的电子存储方式。
RAM可以快速读写数据,并且在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存储形式。
与此同时,云存储也逐渐兴起。
云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的远程服务器上,而不是本地设备上。
云存储不仅提供了更大容量和更高性能的存储能力,还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自己的数据,并且不用担心数据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如今,人们对存储技术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对存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不断探索新的存储技术,比如固态硬盘(SSD)和DNA存储。
固态硬盘使用闪存存储数据,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大的容量。
而DNA存储则是利用DNA分子的巨大存储能力来保存数据,被认为是未来存储技术的有望候选。
总之,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纸质记录到光盘、RAM 和云存储的演进过程。
服务器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服务器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概述近年来,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和对实时性、可扩展性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器存储技术成为了信息技术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服务器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展望。
一、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1.1 闪存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容量有限,不足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求。
闪存技术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其读写速度快、容量大、功耗低等优势使得其成为了服务器存储技术的主流方向。
未来,随着闪存技术的不断突破,其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求。
1.2 分布式存储的兴起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方式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效率较低,容易形成性能瓶颈。
分布式存储的兴起解决了这一问题,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实现了数据的并行处理,大大提高了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未来,分布式存储仍将发展,同时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存储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1.3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虚拟化技术是服务器存储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多个物理存储设备虚拟为一个逻辑存储设备,方便管理和配置。
虚拟化技术还能提供更好的数据保护和灾备功能,并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未来,随着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存储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将进一步提升。
二、存储技术面临的挑战2.1 数据爆炸带来的存储压力随着物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给存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高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的数据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此外,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分布式存储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的挑战。
由于数据的分散存储,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存储系统也要面临硬件故障、数据丢失等风险,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2.3 存储系统的成本和能效存储系统的成本和能效是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
存储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存储技术的发展与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存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为人们的数字化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支持。
从早期的磁带、硬盘到如今的云存储、闪存等新型存储介质,存储技术一直在不断进化。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趋势与未来等方面探讨存储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历史与现状早期的存储技术主要包括磁带、磁盘等,这些存储介质速度慢、容量小,且容易出现损坏和数据丢失等问题,对于应用场景多为数据备份、长期存储等。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硬盘等新型存储介质的出现使得存储容量和速度大幅提高,从而使得计算机、手机、相机等智能设备得以存储更多更复杂的数据。
近年来,云存储和闪存等新型存储技术创新不断,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云存储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同步和分享,随时随地访问、修改和传输存储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效率。
而闪存则具有轻便、高速、低耗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等领域。
这些新型存储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成为数字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趋势与未来随着应用场景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存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容量更大数字化生活愈发普及,对于数据的存储需求也愈加巨大。
因此,容量更大是存储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外媒报道,如今已经有厂商开始生产1TB甚至更大容量的固态硬盘,这意味着未来的存储介质可能会拥有更大的存储容量。
2. 速度更快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对于数据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愈加迫切。
未来的存储介质不仅需要拥有更大的容量,还需要具备更快的读写速度,以更好地支持人们的数字化生活。
3. 安全性更高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数据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未来的存储介质需要拥有更高的安全性,以更好地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
4. 轻便化随着数字化设备的普及,便携性和轻便化也成为存储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的存储介质需要更加轻便、小巧,方便人们随身携带,满足不同需求的应用场景。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存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存储技术的起源开始,介绍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磁带存储技术磁带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存储的最早形式之一。
20世纪50年代,磁带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磁带使用磁性材料记录数据,通过磁头读写数据。
磁带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成本低廉的优势,但读写速度较慢,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二、磁盘存储技术磁盘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存储的重要突破。
20世纪60年代,IBM推出了第一款硬盘驱动器,从此磁盘存储成为主流。
磁盘由多个盘片组成,通过机械臂读写数据。
磁盘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点,成为计算机存储的主要形式。
三、固态存储技术固态存储技术是近年来的重要突破。
与传统的磁介质不同,固态存储器使用闪存芯片存储数据,具有非易失性和高速读写的特点。
固态存储器包括固态硬盘(SSD)和闪存卡等形式。
固态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存储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机械硬盘。
四、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是近年来的热门发展方向。
云存储将数据存储在远程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和管理数据。
云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灵活性高、可靠性强的优势,成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首选。
云存储技术还推动了数据中心的发展,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建设了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来提供云存储服务。
五、新兴存储技术除了传统的存储技术,还涌现出一些新兴存储技术。
例如,光存储技术利用激光读写数据,具有高密度和高速度的特点;量子存储技术利用量子态存储数据,具有极高的存储密度和安全性。
这些新兴存储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有望在未来的存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存储技术经历了从磁带到磁盘,再到固态存储和云存储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存储技术将继续创新,为人们提供更高效、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存储发展史远古信息存储1.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
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即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播信息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孔颖达疏:"也。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后以指上古时代。
Quipu或khipu)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
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
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
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
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
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
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
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2.甲骨文文字纸张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
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
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
现代信息存储技术1.磁介质存储技术1.磁带摆脱了人工干涉。
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备份或通过磁带镜像技术实现多磁带库备份,无疑是数据仓库、ERP等大型网络应用的良好存储设备。
磁带2.磁鼓1953年,第一台磁鼓应用于IBM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
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
鼓筒旋转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
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
这些都为后来的磁盘存储器打下了基础。
磁鼓最大的缺点是利用率不高,一个大圆柱体只有表面一层用于存储,而磁盘的两面都利用来存储,显然利用率要高得多。
因此,当磁盘出现后,磁鼓就被淘汰了。
磁鼓是摄像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记录后的质量,因此在使用中应倍加呵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种磁鼓,包含有:固定磁鼓,固定地安装在卡座上;旋转磁鼓,可旋转地与固定磁鼓同轴安装,且具有若干个磁头;第一变换器,安装在旋转磁鼓上并与磁头电连接,用于向/从磁头发送和接收电信号;第二变换器,与第一变换器对置安装在固定磁鼓上,用于发送并接收电信号而不与第一变换器接触;若干信道,独立绕制在第二变换器上并构磁鼓成信号传输路径;短路环,绕制在第二变换器的信道之间,用于防止其间的信号交叉;以及电线,与若干信道电连接,且具有一条与短路环相连的地线用于接地。
激光打印机硒鼓按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一体化硒、二体化硒鼓和三体化硒鼓。
一体化硒鼓是光导鼓(感光鼓)、磁鼓(显影辊)以及墨粉盒合为一体的硒鼓,这种硒鼓在设计结构上原则上不允许用户填加墨粉。
二体化硒鼓是指硒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光导鼓,另一部分为磁鼓与墨粉盒,用户用完墨粉后,只要更换磁鼓与墨粉盒部件,而不用更换光导鼓。
三体化硒鼓是指硒鼓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即光导鼓、磁鼓、墨粉盒。
用户用完墨粉后只要更换墨粉盒,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鼓粉分离技术。
对于二体和三体硒鼓,其光导鼓也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3.磁芯磁芯:磁芯是指由各种氧化铁混合物组成的一种烧结磁性金属氧化物。
例如,锰-锌铁氧体和镍-锌铁氧体是典型的磁芯体材料。
锰-锌铁氧体具有高磁导率和高磁通密度的特点,且在低于1MHz 的频率时,具有较低损耗的特性。
镍-锌铁氧体具有极高的阻抗率、不到几百的低磁导率等特性,及在高于1MHz的频率亦产生较低损耗等。
铁氧体磁芯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线圈和变压器中。
美国物理学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储器的思想。
福雷斯特则将这一思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实现磁芯存储,福雷斯特需要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磁化阈值。
他找到在新泽西生产电视机用铁氧体变换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国老陶瓷专家,利用熔化铁矿和氧化物获取了特定的磁性质。
对磁化有明确阈值是设计的关键。
这种电线的网格和芯子织在电线网上,被人称为芯子存储,它的有关专利对发展计算机非常关键。
这个方案可靠并且稳定。
磁化相对来说是永久的,所以在系统的电源关闭后,存储的数据仍然保留着。
既然磁场能以电子的速度来阅读,这使交互式计算有了可能。
更进一步,因为是电线网格,存储阵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访问,也就是说,不同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电线网的不同位置,并且阅读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
这称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是交互式计算的革新概念。
福雷斯特把这些专利转让给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每年靠这些专利收到1500万~2000万美元。
最先获得这些专利许可证的是IBM,IBM最终获得了在北美防卫军事基地安装“旋风”的商业合同。
更重要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也采用了这一系统。
磁芯存储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计算机主存的标准方式。
(磁芯)4.磁盘硬盘发展从第一块硬盘RAMAC250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以下是其发展历史。
1.1956年9(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此款RAMAC当时主要应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它的容量为60MB,转速略低于3000RPM,采用4张14英寸盘片,存储密度为每平方英寸1.7MB。
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发明的MR(Magneto Resistive)献,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比以往每英寸20MB 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 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3.9ms,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
,支持160MB~200MB/s。
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
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而Deskstar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每平方英寸,这再次刷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软盘软盘(Floppy Disk)是个人计算机(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
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
软盘驱动器设计能接收可移动式软盘,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
软盘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装可卸、携带方便。
作为一种可移贮存方法,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软盘驱动器是电脑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为我们启动计算机,还能用它来传递和备份一些比较小的文件。
软盘都是3.5英寸的,通常简称3寸。
3寸软盘都有一个塑料外壳,比较硬,它的作用是保护里边的盘片。
盘片上涂有一层磁性材料(如氧化铁),它是记录数据的介质。
在外壳和盘片之间有一层保护层,防止外壳对盘片的磨损。
软盘插入驱动器时是有反正的,3寸盘一般不会插错(放错了是插不进的)。
通常使用的软盘容量是1.44M。
可移动磁盘可移动磁盘盘符许多移动存储装置在电脑上都显示为“可移动磁盘”,其中最主要的是移动硬盘,U盘和MP3等可与计算机设备分离并在断电后仍可存储数据信息的可移动设备。
可移动磁盘从字面上讲就是可以移动的磁盘,而磁盘是一种存储设备,故可移动磁盘可移动磁盘就是可移动的存储设备。
目前应该分为两大类:基于芯片存储的U盘或闪盘,另一类是基于硬盘的移动硬盘。
移动硬盘又因硬盘的不同,而分为笔记本移动硬盘和台式机移动硬盘。
一般可移动硬盘都是通过USB接口与电脑相连。
2.光介质存储技术光盘以光信息做为存储物的载体。
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
分不可擦写光盘,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写光盘,如CD-RW,DVD-RA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