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复习课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笔记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实例:-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受热融化成液态水,液态水受热汽化成气态水蒸气,反之亦然)。
- 胆矾的研碎(块状胆矾被研磨成粉末状,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 特征: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物质的本质不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实例:- 镁条燃烧(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 +O_2{点燃}{===}2MgO,有白色固体生成)。
- 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_2(OH)_2CO_3{}{===}2CuO + H_2O+CO_2↑)。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C时沸腾(沸点),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溶解性)。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例如,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助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还原氧化铜等反应中体现)。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态、圆柱状、有轻微气味、质地较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约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大全(化学笔记)

化学笔记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叫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并能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三、化学发展的历史1、古代:火2、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英-道尔顿、意-阿伏加德罗)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俄-门捷列夫)3、现代:纳米技术4、当代:绿色化学。
附: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定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蒸发、木材制成桌椅。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纸张燃烧、铁生锈。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能量变化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二、物质的性质1、定义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能燃烧、铁易生锈。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而描述物质变化的语言中没有。
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而“酒精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
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表达与应用性质用途决定反映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点燃前1.观察并触摸蜡烛2.闻蜡烛的气味3.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1、白色圆柱状的固体,较软2、没有气味3、不溶解且浮在水面蜡烛的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1.观察蜡烛的燃烧及火焰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3.用一个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内壁4. 将烧杯倒置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1、火焰明亮呈黄色, 分三层,有黑烟,顶部受热熔化2、被外焰烧的部分变焦最严重,被焰心烧的部分变焦最不明显3、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蜡烛的熔点较低2、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心3、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1.吹灭蜡烛2.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1、产生一缕白烟2、白烟能燃烧,并把蜡烛重新引燃白烟形成的原因: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态石蜡悬浮于空气中所致附注:“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所致;“雾”是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所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详解.doc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复习详解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复习讲义知识网络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导电导热性发生了变化,如物质的破碎、熔化、蒸发、凝固、溶解以及形态的变化等;常考的物理变化①电灯通电发光,导热棒发热②锅炉爆炸③各种蒸发,挥发,升华,凝结,结晶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常考的化学变化:①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②发酵和食物腐败属于化学变化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④火药爆炸,金属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这些现象不是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根本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就是要抓住其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通常可以根据我们的感官感知或仪器测量得知,如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得出,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题精讲:知识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A、夯实基础例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B.生米煮成熟饭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D.自行车胎炸裂解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卫生球的消失是由于卫生球的升华,是物理变化;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是由于酒精的挥发,是物理变化;自行车胎炸裂是由于气体膨胀导致的,是物理变化;生米煮成熟饭是物质本身的改变,是化学变化。
答案: B点拨:关键在于利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双基固化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本题新颖之处在于从古诗词角度考查变化的类别。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

化学笔记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二、火↓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纳米技术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 冰→水→水蒸气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生锈、腐烂、燃烧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实验:﹙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现象:生成蓝色沉淀﹙4﹚石灰石+ 稀盐酸现象:有汽泡产生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状态﹙固―液―气﹚改变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形状: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铁生锈―铁会生锈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2、物理性质: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决定三、性质用途反应1-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药品取用原则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2、节约: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取用﹙1﹚仪器试管用途注意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2、可直接加热最多:1/3液体:最少:1-2ml最多:1/32、预热广空瓶用途注意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用完立即盖﹙2﹚取用方法A.存放:广口瓶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2.液体药品取用﹙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用途注意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取用方法: 存放:细口瓶①直接取用A.倾侧法:盖倒放签向掌口挨口慢注入B.滴取法:仪器:胶头滴管②量取法:仪器:量筒、胶头滴管步骤:选量程,再慢注,后滴加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用途注意加热1/3<酒精<2/3禁燃时添加酒精禁互相引燃禁吹灭,应用灯帽盖灭失火处理:湿布扑盖用外焰加热﹙2﹚方法:外壁干燥、预热、管口不对人、管倾斜外焰加热、勿骤冷加热液体加热固体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加热的仪器间接:烧杯烧瓶三、洗涤仪器洗干净标志23页。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化学的魅力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物理变化:1、3、5、8化学变化:2、4、6、7、9、10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三、体验化学变化实验一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化学反应式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实验二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实验三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化学反应式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3.18.20101.2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守则二、实验室安全要求不能用手接触药品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三、伤害处理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化学灼伤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眼:蒸馏水→5%小苏打四、实验操作1、仪器加热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2、过滤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3、气密性检查五、药品取用1、固体粉末:药匙、纸槽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2、液体倾倒法(1)瓶塞倒放(2)标签对手心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液体:1——2ml块状、颗粒状:1——2粒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六、实验器材1、量筒无零刻度用法、操作(1)放水平(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3)改用滴加法误差分析读数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七、体验实验操作实验一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续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2.化学变化: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3.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性质,如灯泡通电发光)等。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溶于水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法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处的最低保持水平。
3.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锌粒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
4.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5.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物。
6.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以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1/5的结论。
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3.空气中所含的体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5.纯净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等分别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
6.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为懒惰气体,常用作保护气和霓虹灯(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的社会价值: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类研究化学的历史:一、古代化学:1.火的发现和利用。
(翠绿色孔雀石上烧炭火会生成红色的铜。
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我国古代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开始冶铁炼钢。
3.制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二、近代化学: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规律性知识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的发展前景:1.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四个实验探究及其现象:1.水沸腾试管口有水雾生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物态变化)2.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形状改变)3.研碎的胆矾比块状的胆矾在水里更快的溶解,先后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消失;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成金刚石、臭氧变成氧气是化学变化;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
物质组成、结构
性质变化规律
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
二、火
↓
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
↓
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
↓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
绿色化学纳米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冰→水→水蒸气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生锈、腐烂、燃烧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实验:
﹙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
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
﹙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
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4﹚石灰石+ 稀盐酸
现象:有汽泡产生
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
状态﹙固―液―气﹚改变
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形状:
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
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
铁生锈―铁会生锈
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
2、物理性质:
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
决定
三、性质用途
反应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取用原则
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
2、节约: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
二、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取用
﹙1﹚仪器
试管用途注意
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
2、可直接加热最多:1/3
液体:最少:1-2ml
最多:1/3
2、预热
广空瓶用途注意
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
用完立即盖
﹙2﹚取用方法
A.存放:广口瓶
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2.液体药品取用
﹙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
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
用途注意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作反应容器
不能加热
读数:视线与液体
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取用方法: 存放:细口瓶
①直接取用
A.倾侧法:盖倒放签向掌口挨口慢注入
B.滴取法:仪器:胶头滴管
②量取法: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量程,再慢注,后滴加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用途注意
加热1/3<酒精<2/3
禁燃时添加酒精
禁互相引燃
禁吹灭,应用灯帽盖灭
失火处理:湿布扑盖
用外焰加热
﹙2﹚方法:
外壁干燥、预热、管口不对人、管倾斜
外焰加热、勿骤冷
加热液体加热固体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加热的仪器
间接:烧杯烧瓶
三、洗涤仪器
洗干净标志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