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知识点专题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1.力的概念与性质:质量、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2.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合力、分力、平衡力等3.应用: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绳子的受力分析等二、力的效果与质量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等效性、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质量的测量方法等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和不平衡运动的分析等三、运动与力学1.位移、位移-时间图与速度、速度-时间图之间的关系2.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变速曲线运动等3.运动图象的表示: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4.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势能与动能、功与机械能守恒等5.匀速圆周运动与受力分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离心力、向心力等四、液体和气体的压强1.压强的概念与公式:压力的定义、大气压、液体的压强等2.几种主要压强单位与换算:帕斯卡、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等3.浮力与浮力原理: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等4.浮力的应用:船舶、潜水者上升与下潜等5.提高液体压力的方法:水压机、液压缸等6.气体的压力: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温度的影响、气体压强的单位等五、杠杆与测力计1.杠杆原理:力矩、力矩定律、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等2.平衡条件与测力计: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的使用等六、光学知识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互相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等2.反射与折射:反射的定义、规律与应用、折射的定义、斯涅尔定律等3.光的成像: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等4.光的颜色与色散:光的三原色、颜色的成因、光的色散等5.光的折射与光路:光的折射定律、光路追迹法等七、磁学知识1.磁性与磁场:磁性的分类、自然磁石、人工磁铁等2.磁力与电流:安培定律、右手螺旋法则、静电场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等3.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动机、发电机等4.电磁感应的应用:互感器、变压器等八、电学知识1.电的基本概念:电荷、带电体等2.电路与电路图:电源、导体、开关等3.串联与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电流、电阻等效应、并联电路的电压、电阻等效应等4.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等5.电功与电功率:电功的定义、计算公式等6.电能与电动能:电能的转化、耗散、利用等7.电路的测量: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测量等九、热学知识1.热量与温度:传热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等2.物体的热膨胀:线膨胀、面膨胀、体膨胀等3.热量和做功:功率与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等4.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等5.热传导与热传导的应用:导热系数、导热性能等以上是初中物理知识点的归纳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6.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7.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2.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所做的工。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沿力方向位移的乘积。
4.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三、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
3.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源。
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5. 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6. 电能与电功:电流通过电路做的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7.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光学与波动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4.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成像规律。
5. 波的基本特性:波长、频率、波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三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总结在初三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初三物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或运动的原因。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4. 力的合成:力可以按照矢量运算法则进行合成。
5. 弹力: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弹性物体会产生弹力。
6.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7. 摩擦力:物体之间表面接触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
8.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9.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10.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物体由于具有运动能力而称为具有能量。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3.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是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4. 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功对时间的比值,单位是瓦特(W)。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封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三、波动和振动1. 振动的概念:物体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2. 机械波:沿着介质传播的能量传播称为机械波,例如声波和水波。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4.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5. 镜子和透镜: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
四、电学和磁学1. 静电学:物体由于电荷的不平衡而产生静电现象,静电力遵循库仑定律。
2. 电路基础知识:电流、电压和电阻是电路中的重要概念,符合欧姆定律。
3. 磁场和电磁感应: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磁场,移动磁场相对于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力、弹力、重力

专题复习力、弹力、重力一、知识梳理(一)力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图就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收到的拉力成正比)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挂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三)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为:G=m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
但是,对于整体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专题精讲考点一:力的含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力”这个字,力这个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也要研究力,只是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要狭窄得多。
物理学中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初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

初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初三物理下学期的学习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三物理下学期主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力与机械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和拉力等。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 = mg,其中 g = 98N/kg。
4、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开等。
5、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包括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根据力臂的关系,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6、滑轮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压强和浮力1、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S,单位是帕斯卡(Pa)。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2、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 p =ρgh。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力除以面积。
单位是帕斯卡(Pa)。
第二章:机械运动1. 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轨迹运动称为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弹力:当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弹性形变产生弹力,回复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3. 摩擦力:物体之间的接触阻力称为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 动能和势能:物体具有运动能力称为动能,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力称为势能。
5. 机械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与物体位移的乘积,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不受外力的干扰下,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第三章:力学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2.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3. 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的速度恒定且垂直向上抛出的运动。
4. 自由落体:物体仅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
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7.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施加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都会得到同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四章:浮力与密度1.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排斥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3.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物体质量除以物体体积。
第五章:工作和能量1. 功: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力乘以位移和力的夹角的余弦值。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九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下面将对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4. 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5. 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
第二章:机械1.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重力和弹力: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吸引力;弹力是物体受到弹簧等弹性物体的作用力。
4. 动力学的计算:F=ma(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三章: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在反射面上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折射:光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的折射规律(斯涅尔定律)。
4.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某些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第四章:静电现象1. 静电的基本概念:带电物体与未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 静电的产生: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3. 静电的性质:静电力、静电场。
4. 静电的应用:电子学、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
第五章:电学基础1. 电荷的守恒定律:封闭体系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
2. 电流和电路:电荷通过导体单位时间的流动称为电流;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定律:阻碍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电阻;欧姆定律:U=IR。
4.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相同,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第六章:磁学基础1. 磁铁的基本概念:磁铁具有吸引铁、钢等物体的能力。
2. 磁力和磁场:电流在导线中产生磁力和磁场。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概括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有1N3、条件:起码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互相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成效: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6、特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互相作使劲特色: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向来线上,作用在两个不一样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还本来的形状的特征叫做弹性。
〔弹性有必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可以完整还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可以自动恢复本来形状的特征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互相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相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有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 (1)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能否瞄准零刻线,假定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可以高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往返拉动几次,防备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丈量的正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野一定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符号 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邻近的全部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知识点专题归纳总结
一、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产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常用来解释现象,如拍桌子手感到疼。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改变、方向的改变或二者均发生改变)小车受力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簧、橡皮泥。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会估测常见物体的重力。
5、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6、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会测量力的大小。
会读数。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 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2) 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除压力外,其它力的作用点都可以画在物体的正中间;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中标出力的大小。
会画力的示意图。
12、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13、重力的计算公式:G=mg,(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检测墙壁是否竖直,台面是否水平的办法。
1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二、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原来静止不受力,恒静止;原来运动,无论怎样运动,不受力时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解释惯性现象四句话。
只能说“具有、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下”。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速度、位置等其它因素无关。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是否平衡,可以从物体的状态判断,也可以从四个条件逐一判断,先从是否同一物体看起。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而且不是平衡力。
所以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6、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②分类: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③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④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⑤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⑥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
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⑦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