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8—12)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第一章:古典诗词鉴赏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
3. 古典诗词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教学难点: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鉴赏法:分析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词,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一首古典诗词,交流分享。
第二章: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
2. 掌握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2. 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古典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鉴赏法:分析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词,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一首古典诗词,交流分享。
第三章:古典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诗词的意象特点。
2. 掌握古典诗词的意境创设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典例1]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典例4]昭君怨①郑域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一、《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第一章:古典诗词基本概念与术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论、赞、跋等。
2. 使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古典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 古典诗词的特点【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论、赞、跋等。
2. 讲解古典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词的起源和发展、赋的特点等。
3. 分析古典诗词的特点,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辨别不同类型的古典诗词,并分析其特点。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第二章:古典诗词的韵律与节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韵律与节奏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基本知识2. 古典诗词韵律与节奏的鉴赏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古典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基本知识,如平水韵、仄声韵、押韵等。
2. 讲解古典诗词韵律与节奏的鉴赏方法,如听觉感受、节奏变化、韵律美等。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辨别古典诗词中的韵律与节奏,并进行鉴赏。
4. 分析经典诗词案例,让学生体会韵律与节奏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性。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第三章: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修辞【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修辞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与修辞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修辞的基本知识2. 古典诗词意境与修辞的鉴赏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修辞的基本知识,如意境的定义、修辞的手法等。
2. 讲解古典诗词意境与修辞的鉴赏方法,如感受意境、分析修辞效果等。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分类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步骤:理解、品味、感悟讲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分析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七、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内容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诗歌鉴赏实例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八、教学环境与条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九、教学策略与措施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分析概括学案

学案分析概括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
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最关键的两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1.抓记叙的要素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
要抓记叙的要素。
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
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
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
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
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
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第一节古典诗歌基本常识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二、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末联)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
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
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学案8精品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题型突破(六)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古诗歌比较鉴赏题在浙江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次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有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鉴赏、课外两首诗歌之间的比较鉴赏两种形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人用两首诗歌考查一个考点,故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
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
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
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 年 行令狐楚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施肩吾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策马飞驰。
②金吾:古官名。
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
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案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
结合某联进行阐释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3.参考句式这首诗(词)通过()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两考查角度”考查角度一分析思想情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全面深刻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一)抓景语悟情语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
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时令色彩。
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之景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8)——闲适隐逸诗一、诗歌概述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
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
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
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
“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
“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
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
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
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
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这是写景。
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
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苏庠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
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古诗词鉴赏专题(9)——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
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
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
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
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
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
“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
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古诗词鉴赏专题(10)——思妇闺情诗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一、抒发别离苦情的。
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二、描写美人迟暮的。
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
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
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
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
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
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
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
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