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石头城》三诗品鉴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

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 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 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 来,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 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 热闹、欢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整体思路及分析
首句叙述历史事件,选取他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即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来写,首句点 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只 “尽锦衣”三字,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 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春殿”应 “如花”,充分地表达出越王在胜利以后把过去的卧 薪尝胆之事丢得干干净净了。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 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 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 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越中览古
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 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 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 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 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 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 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 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 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 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 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 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越中览古》《石头城》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生 盛衰无常的感慨。
赏析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 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 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 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 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充分烘托出 来。越王回国以后,不但耀武扬威,而且 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 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加上“如花”,描 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但不一定是指春 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 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 了。
越中览古
李白
一、好任侠, 喜纵横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学 剑术。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 人那里学习纵横术。李白勤奋好学,“常横 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 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李白有着很强的 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 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 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 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 身退”。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正是开元 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李白坚 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信心。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 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 “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 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 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 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 终南捷径。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 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 臣是酒中仙。”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 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相传,玄宗在便 殿召见李白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 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 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 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 指妃子,是贱之甚矣!”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白。 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再 加上权臣贵戚的谗毁,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 看法。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类标签: 怀古诗作品赏析【注释】: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04
结论
研究总结
01
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越中览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词,探讨了 两者在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02
研究发现,两首诗词都表现出豪放派风格和怀古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 情上存在差异。李白的诗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而苏轼的词则更关注历史兴衰 。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位文豪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因 素对后世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李白《越中览古》和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并适当 引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V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文本分析和 图像资料收集等方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 研究和对比分析。同时,将结合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全 面探究两位文豪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点。
02
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背景
李白的越中览古背景
时间:唐代 地点:越中(今浙江绍兴)
创作背景:李白在游览越中时,感叹其历史变迁,写下了这首《越中览古》
03
另外,两首诗词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但李白的诗更 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历史典故的 了初步对比分析,未能从文化、历史 等角度深入探讨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文化传承、历史背 景等方面研究两首诗词的内在联系和 差异,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 。
同时,可以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 法,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审视 两首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 文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 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 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 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 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 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 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 之,转出主旨。苏台一首则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 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 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 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 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 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 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 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 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 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 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 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 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 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 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 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 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_越中览古_与_石头城_比较赏析

第3期(总第40期) 2004年6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 rnal of Shanx i R adi o&TV U n iversityN o.3Jun.2004《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比较赏析□郝海英(贺昌中学,山西 离石 033000) 摘要:《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是两首咏史诗,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方法。
关键词:咏史诗;比较;赏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350(2004)04—0094—02 李白的《越中览古》和刘禹锡的《石头城》两首咏史诗,在教学中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一般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一、意境与手法的对比诗歌是凝练的艺术。
鉴赏诗歌意境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越中览古》选取的意象有“古”有“今”。
于“古”李白选取的是吴败越胜,越国班师回朝的两个画面。
这两幅画面能让人对历史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慨。
说到勾践破吴,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高中第一册所学的《勾践灭吴》一文,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守在会稽山上,派文种以种种屈辱条件向吴求和,才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终于报仇雪恨。
勾践破吴的胜利来之不易,本应珍惜胜利果实,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事实怎么样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两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殿上满是如花宫女。
“尽锦衣”三字,让我们看到的是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后的得意和骄傲的神情,“满春殿”一句让我们看到越王在胜利后不仅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耽于享受,“如花”的宫女簇拥着他,殿上一派繁荣、欢乐的情景。
“春”在这里不是春天的意思,而是指美好的时光和景象。
越王勾践把“卧薪尝胆”的苦难忘得干干净净,与“破吴”前判若两人。
2019-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对比阅读试题及答
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李白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诗,都抒发了 ,
的感慨(2分)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15.(1)七绝;人事多变、盛衰无常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
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石头城》课文赏析

《石头城》课文赏析《石头城》是一首描写南京古城风貌的诗歌,诗人刘禹锡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古城的沧桑与历史。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历史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
一、历史背景《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当时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
诗人看到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如今满目疮痍,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石头城沧桑变化的诗篇。
二、主题思想《石头城》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无奈。
诗人通过对石头城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感慨。
三、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石头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景抒情,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石头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城市的沧桑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3.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四、语言特色《石头城》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
诗人通过运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准确地描绘了石头城的景象,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人物形象《石头城》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出现,但诗人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败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变迁。
六、情感表达《石头城》的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
诗人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着凄凉与忧伤,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
七、社会意义《石头城》作为一首描绘城市衰败的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揭示了城市发展与衰败的必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 《越中览古》与《石头城》
《越》着力写昔日繁华,以此来反衬今日的
凄凉。《石》则主要写今日之凄凉,无今昔 之对比。 《越》有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主要却是借此 寄寓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石》并无对怀 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都熔铸在具体意 象中,意境更浑厚深远。讽喻现实,寓含着 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 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 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 事件而写下的。诗人选取这一历史事件 中他感受得最深的吴败越胜,越王班师 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来抒发他的无限 感慨。
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
答: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主
旨
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 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 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 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 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 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 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 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 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 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 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 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 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 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 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仕途坎坷, 曾路经金陵,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 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 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 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诗的目的是讽喻 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诗人写了山、水、明 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然而实际上句句抒情。无景不融合着 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 们提供几幅图景,来凸现金陵城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的兴盛 和现实的凄凉;只用“故国”和“空城”两个词,来对今日 的凄凉作些暗示。着力写“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 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为 “由盛到衰”的见证者,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残酷的 变。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 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 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 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比较阅读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 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 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 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 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 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开头 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首句写山。“故国” 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 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 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 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 城郭,虽有巨响,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 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打空 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 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 感慨极深。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山城依然,石头 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 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 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 是包含深意的。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 味。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 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 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 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 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 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 寂寞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 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 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透 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 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 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 胜利化为乌有。
二、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 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
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 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盛 衰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李白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