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的三种理论基础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的三种理论基础观

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转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企业作为经济转型与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微观载体,其成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转型经济独特情境下,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和理论解释是否也具备足够的独特性?这是一个富含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问题。

企业究竟是如何选择成长战略、如何成长起来的,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的永恒焦点。目前,在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方面,西方理论界已经发展出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基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产业基础观(IO)、聚焦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资源基础观(RBV)以及关注制度情境的制度基础观(IBV)。其中,IO主张企业成长的外生性,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所在产业结构特征对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并认为企业成长或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吸引力[1]。RBV则强调企业成长的内生性,认为虽然市场结构、产业基础等外部因素确实会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但它们并非决定性因素。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与能力才是企业成长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3]。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制度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逐渐为学者们关注,IBV也因此逐渐形成。

IBV认为,制度并非企业战略分析的背景条件,而是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4]。相关研究发现,IBV更适于解释转型经济情境下的企业战略行为,其已成为探究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选择的第三根支柱[5]。

以上三种理论视角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然而,单一理论视角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其它理论视角因素的影响———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结果造成必要条件变量的缺失以及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事实上,国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单一理论视角严重削弱了理论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6]。因此,学者们呼吁从整合的理论视角研究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问题,以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然而,这三种理论视角中哪种理论视角更具解释力?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机制?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对于三种理论视角的有效整合是否存在影响?企业又该选择怎样的成长战略?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与意义所在。

1研究设计与说明

1.1样本和数据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企业,主要研究问题是三种理论视角对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解释力,因而本文仅检索中文文献,并按照如下方法和步骤构建样本文献库:①选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SCI)作为文献检索数据库。与收录期刊规模更大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比,CSSCI是国内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人文社科领域档次更高、影响力和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数据库;②采用多重并行检索、分步检索与近义检索等3种方法对“篇名”与“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收集文献。

例如,在收集RBV视角关于企业成长的文献时,采用“资源基础观”、“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模型”、“RBV”与“企业成长”、“企业绩效”两两搭配进行并列检索,力求结果更精确而又不至于遗漏重要文献;③通过上述方法与步骤,研究获得34篇文献样本;④详细阅读、分析和比较这34篇文献后,手工剔除内容类似、重复发表或没有涉及到相关理论视角假设检验的8篇文献,最终形成样本文献库———包括26篇研究范式相似且数据质量相近的文献样本,发表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

1.2研究方法

元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和平行分析法(Par-allel Analysis)均可用于检验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力。

其中,元分析是对同一研究问题多个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以综合评价理论解释效力的统计分析方法,其要求:①存在较大数量针对某一问题的定量研究文献,符合Meta分析对于文献数量的要求(50篇或以上),并可从多个不同视角审视与发展现有理论;②各样本文献涉及范围有限,研究结论迥异或不具有普适性,通过Meta

分析可获得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论;③样本文献必须具有同质性,相关信息完整,如必须提供相关系数r和相应标准误差se。平行分析则是对同一主题(视角)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对照分析,该方法具有测量指标简单且非衍生(Non-De-rived)等优点,能对具有较长发展周期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相互印证,以分析理论的解释力。

本文获得的样本文献在数量、同质性以及信息完整性方面无法满足Meta分析的要求,而平行分析除了要求样本文献有较长时间跨度之外,在样本文献数量与信息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没有Meta分析严格。因此,本文选择平行分析方法,将理论观点与实证研究进行比对,以检验三种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成长战略的解释力,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解释[7]。

具体研究过程包括:①收集实证研究文献,标注其所述主要理论视角;②提取每篇文献验证的理论假设及研究结果;③如果发现理论假设未获得实证结果的支持,则说明该理论假设解释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④统计并计算每种观点的理论-实证相互印证度。与实证文献相互印证度较高的观点具有较强解释力,该观点将作为整合理论视角采纳的基本观点。

2 主要理论视角及相关假设

2.1产业基础观及相关假设

产业基础观(或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由Mason和Bain创立,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包括两个主要学派: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

2.1.1市场结构与企业成长哈佛学派采用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因果联系:行业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企业战略),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8]。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根据该范式,如果行业集中度很高,那么该行业中的企业会倾向于通过设置进入障碍与提高价格来谋取垄断利润,结果将阻碍技术进步,并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9]。根据SCP 范式,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份额均与企业绩效显着相关。

企业通过兼并等方式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市场份额,可以获得更强的市场支配能力来促进企业成长。因此,本文拟检验如下理论假设:

H1:市场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影响。

H2:市场份额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影响。

2.1.2规模经济与企业成长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滞胀”现象。很多研究者将美国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反垄断政策[10-11]。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Sti-gler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哈佛学派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逐渐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他们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垄断的合理性,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的不断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