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文化需要打包升级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方式

藏族丧葬方式
藏族丧葬仪式历来被认为是非常神圣的,它也是藏民文化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礼仪。
在山南、东北藏区,每一家都会有一些特定的礼
节来加以庆祝丧葬,但其基本形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这种仪式由尊敬的叔伯叔侄进行,并分别承担起各自
的责任。
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子是“安葬”,即把死者尸体装入棺材,
然后把棺材抬上坟墓。
接着,叔伯叔侄们就会把坟墓的土堆得整整齐齐,最后还要把一面供给死者的金钱放在坟墓前,以此表示尊敬。
在此之后,每一位亲友都要把火把洒到墓前,以示沙仁的精神最
终回归家庭。
此外,亲友也会给死者供奉水果、酥油、盐等,意在表
达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在丧葬仪式期间,叔伯叔侄会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
放进棺材里,以表示死者终于回归家庭所属。
有的藏人还会把死者带
到家乡,因为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应该返回出生的地方。
丧葬仪式的最后阶段是“复声礼”,叔伯叔侄率先发出长鸣,然
后全体亲友会也会一起发出长鸣,以显示对死者的追悼之情。
然后,
叔伯叔侄就会把火把放到墓前,代表死者终于来到家中。
复声礼过后,叔伯叔侄们就会让大家回到家中,为死者举行接风礼。
另外,在藏民文化中,除了安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叫“佛
殊仪式”,即为死者供奉佛经,以示敬意。
在佛殊仪式上,所有的家
庭成员都会一起跪下,祈望死者的灵魂环绕家族的每一个人,以保佑
彼此的安全平安。
此外,藏族在丧葬完毕后,会把死者的一些物品送给家族,以传
递死者未竟之愿。
藏人还会送出一块普罗马耶,以表示死者离开了藏族,但灵魂仍旧永远留在这里。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藏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富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丧葬方式也属于其中重要的文化传统。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主要分为火葬和天葬,不同的丧葬方式背后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信仰。
火葬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通常是由僧人主持举行,具有较为庄严的仪式。
在火葬仪式前,先要用羊或牛肉制成的灵堂祭品祭拜祖先和佛祖,以求福祉和护佑。
然后,将死者遗体放入木箱中燃烧,焚烧的过程中,族人会哭泣、呼喊,并献上尽可能多的物品作为对逝者的祭奠。
一般情况下,火葬仪式会持续数天,并在较高的地方举行,以尊崇逝者。
天葬是藏族人特有的一种丧葬方式,多见于青藏高原一带。
天葬是一种被认为可以使人灵魂升天的仪式,通常由专门的吸尽师进行。
整个仪式分为三步:首先,将逝者面向青天暴露在高处,使其身体在自然的风吹雨淋的洗礼下自然腐烂;其次,吸尽师将腐烂后的骨骼制成小块,在经过咒语和祷文的仪式后,将骨骼投向天空;最后,骨骼坠落地面后,由当地民众将其割碎,并供奉给猫头鹰和秃鹫等鸟类。
这种不同于其他丧葬方式的天葬,不仅体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融合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信仰。
藏族人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天然地接受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并将天葬作为一种将逝者身体还归大自然的方式。
总之,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是颇具特点的,不同的丧葬方式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观念与信仰,而这些信仰与观念,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火葬到天葬,再到身后的灵魂的去处,每个环节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展示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包容。
通过这些方式和仪式,藏族人展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坚定信仰和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死亡、自然和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

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西藏行——藏区的丧葬习俗西藏一直是旅游的圣地,不仅仅是它壮丽的景观,更是它独特的风俗。
西藏行第三篇讲一讲西藏的丧葬文化。
丧葬分为塔葬、木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土葬……塔葬又分为金塔葬、银塔葬、铜塔葬、木塔葬。
向前面第一篇西藏行谈到的达赖喇嘛(第6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没有灵塔)和班禅大师(第10世班禅大师为金塔葬)都是塔葬且分别是金塔葬和银塔葬。
就拿第10世班禅大师的塔葬来解说:10世班禅大师由于心脏病突发忽然圆寂,因此他的发体真身是经过更为严格的藏式技术处理(和印度的木乃伊作对比,活法真身是没有创口的,是不取出内脏的,不进行包裹的。
主要是脱水和藏药的渗透)。
据说,在他圆寂过后的3年内,僧人们为他剪过2次头发3次指甲。
整个塔分为塔基、塔阶、塔瓶。
塔阶通向的塔瓶安放的是等身塑像,而发体真身则与塑像背靠着背安放(在藏民家,夫妻是不可以背靠着背睡觉的,这有诅咒之意),因此,在跪拜或祈愿时,最好去灵塔后部。
木葬已经是古时的丧葬习俗了,是松赞干布时期大干布所能享有的丧葬规格。
目前,在藏区已经不采用这种丧葬习俗了。
简单地说,木葬就有点类似于内地古代贵族的丧葬。
火葬适用于大德高僧、得道活佛。
这种丧葬也是为内地朋友所熟知的。
火葬习俗会产生舍利(俗世中有人认为是结石)。
旧些时候(西藏还是农奴制的时候),一些贵族也会想要死后进行火葬,但是这种丧葬习俗价格十分高昂。
举行火葬需要大约300公斤的`酥油(酥油是过去,甚至现在藏民生活的必备物品),而这300公斤只有大贵族才承受得起。
天葬是藏民仍最为向往的丧葬习俗。
死者的亲属要在死者死后去询问活佛(自然活佛或转世活佛)死者需要在家停留几日,一般是3~5日。
就拿3日来说,在第4日凌晨1点左右,亲属需要给死者穿戴上死者生前最爱的衣、物,请背尸人以背靠背的背尸姿势,背往天葬台。
天葬台上由天葬师着手天葬。
天葬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解剖医师,对于服毒自杀、吸毒等人是不能予以天葬的,天葬师就可以通过解剖判断。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摘要】藏族丧葬仪礼是藏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传统仪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学意义。
本文通过对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进行解析,探讨了其对社会结构和秩序的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促进以及生命和死亡的尊重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了丧葬仪礼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藏族丧葬仪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藏族传统文化,并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结论中总结了文化学意义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对于藏族丧葬仪礼的传承和保护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藏族、丧葬仪礼、文化学意义、传承、社会结构、秩序、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生命、死亡、尊重、当代社会、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藏族丧葬仪礼藏族丧葬仪礼是藏族人民在丧葬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传统仪式和礼仪。
在藏族文化中,丧葬仪礼被视为十分重要和神圣的仪式,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藏族丧葬仪礼通常包括丧礼、送葬、安葬、悼念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在藏族文化中,丧葬仪礼的丰富内容和细致安排反映了藏族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体现了对祖先和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更是对整个家族和村庄社会秩序以及文化传统的维护和传承。
通过丧葬仪礼,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使得这些传统仪式在藏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藏族丧葬仪礼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通过对藏族丧葬仪礼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藏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也可以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有益参考。
1.2 文化学意义的重要性文化学意义的重要性在研究藏族丧葬仪礼时至关重要。
丧葬仪礼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重要参考。
藏族葬仪方式

藏族葬仪方式藏族葬仪是自然、文化和民俗的综合体现,是藏族人民对生命和死亡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对祖先和家族尊严的表达。
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存在,所以葬礼是为了给予故人最后的告别和尊重,并让故人的灵魂得到安息。
一、藏族葬仪的基本知识1、葬仪等级在藏族人的心目中,阴阳两世界之间是有等级区分的。
清净洁土是最高的,其次是佛事场所,再次是寺庙,此后是自家庭院和土地,最后是水和火,因为水和火是物质上的元素,死者的灵魂不应该沉没在物质之中。
所以,葬仪根据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分为四种等级:圣葬、金葬、银葬、铜葬。
其中圣葬是最高等级的葬仪,仅限于权贵或高僧。
2、葬仪的形式藏族葬仪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显著、庄重和气势磅礴。
葬仪仪式包括接骨(取出骨灰的过程)、放鹰、放风刀、打马球、打骆驼、划船、燃放烟火、吟诵经文等方式,稳定和宁静最为重要。
3、葬仪期间的服饰和礼仪藏族葬仪期间,死者的灵柩通常使用帆布红布包裹与墓穴相符合的形式,寿衣则是集合了降服吉祥词句的保平安符号。
家属通常会穿上蓝缎绸的服饰,这是因为藏族族长在古代时期穿着蓝色的大袍以示威严。
在葬礼结束之后,家族中的长辈会在家中供饭祭拜,表示对死者的追忆和安祥。
二、藏族葬仪的文化价值1、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所有文化都包含着某种形式的哲学思考。
作为一种文化和社群身份的构成,葬礼是表达个人和社会观念的标志。
藏族葬礼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尊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
2、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结合敬祖、崇拜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许多民族的共识。
在藏族葬礼中,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得以结合在一起,融合了藏族人的世俗与宗教信仰。
3、传承和历史价值葬礼的形式和仪式始终是受文化、经济、社会和历史环境所影响和改变的。
因此,葬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严肃地考虑到如何保存和传承,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藏族葬礼的环保问题死者从生者身边永远离开,然而其留下的遗体、骨灰,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却有着长期的危害。
藏族丧葬风俗

藏族丧葬风俗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①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
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
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
据汉文史籍记载:吐蕃“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头周垒于墓上。
其墓正方,累石为之,状若乎头屋焉”。
又云:“其君臣自为友,五六人曰共命。
君死,皆自杀以殉,所服玩乘马皆瘗,起大屋冢顺,树众本为祠所”。
直到后来,天葬、塔葬等丧葬的形式广泛应用,土葬这一习俗才逐渐减少,土葬有不用棺木的,也有木棺、石棺等。
土葬现在演变成为,对因麻疯等传染病死去的人,或者如盗、杀人、放火犯、被外力致死的、死尸身体不全的人,采用挖坑埋掉的埋葬形式。
在四川、云南、甘肃的部分藏区,藏民们把土葬用于普通的群众。
当人死后,首先请喇嘛超度亡灵,然后挖好坑,招死者放入坑内埋掉,不用棺木、不修坟包,就在埋尸体的地方插上一玛尼旗,在此处放上刻有咒经的石扳就可以了。
② 石棺葬:西藏比较远古的丧葬习俗。
据考古发现的石棺墓葬最古老的距今已有2500-3000年。
它们大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古代石棺葬多采用石板叠成墓室,墓室是长方形的,墓室的四边用石板砌成,有的石板是一整块,有的是许多石板拼起来的,墓室的底部不铺石板。
把死者葬于墓室之中,墓室内有许多陪葬物品,如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等物品。
墓室的上面有的盖石板,有的不盖石板,有的石棺葬在地面不留任何标记;有的石棺墓上面加封土包。
③ 寄棺葬:它是藏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它主要流行于甘肃舟曲县的藏族地区。
寄棺葬用于夫妻双方之间,首先去世的一方,在去世以后,不正式安葬,而是将棺木暂时放置在崖边、地头或者是路口,棺木一般都要放在比较高的地方,棺木的上面压满石板,用此种方法,以防止风雨的侵蚀,防野兽食尸,以保护死者的尸体。
藏族人过世后的安葬方式

藏族人过世后的安葬方式在藏族,当有人过世后,那可是有着特别的安葬方式呢!藏族主要有天葬、水葬、土葬和火葬这几种方式。
天葬啊,那可是非常独特的。
想象一下,把逝者的遗体放在天葬台上,让秃鹫这些“天空的使者”来把遗体带走,是不是感觉很神奇?这就好像是大自然在接纳逝者,让他们回归到天地之间呢。
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那得是专门的天葬台呀。
而且天葬师可是有着很重要的职责呢,他们要非常熟练地进行操作。
水葬呢,则像是让逝者随着水流去远行,去到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把遗体放入水中,看着水流带着他们缓缓离去,就好像是送他们踏上了新的旅程。
土葬呢,虽然不像天葬和水葬那么特别,但也是一种传统的方式。
把逝者埋入地下,让他们在大地的怀抱中安息。
火葬呢,也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把遗体火化后,留下的骨灰也有着特殊的处理方式。
哎呀,每种安葬方式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呢。
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都是藏族人民长久以来的传统和习俗呀。
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一样,藏族人民对待逝者的安葬也是非常认真和庄重的呢。
你说,为什么藏族人民会有这些特别的安葬方式呢?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尊重呀。
他们相信逝者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存在,或者回归自然,或者走向另一个世界。
这多有意思啊!而且啊,这些安葬方式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文化和信仰。
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都体现在这些方式里了。
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些传统哦,它们可是有着很深的内涵呢。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独特的安葬方式,藏族的文化不就少了一大块色彩了吗?那多可惜呀!所以说呀,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尤其是像藏族这样有着深厚历史和独特传统的民族。
总之呢,藏族人过世后的安葬方式真的是非常特别,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生命的一种独特表达。
我们要好好去了解,去感受,去尊重。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我的三部藏学专著《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婚姻与家庭观》和《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近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多年研习的心血结晶,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藏民族的文化体系源自几千年来在雪域高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风雪霜雨的磨砺。
厚实邃远,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个性鲜明、韵味迥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青睐。
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信息的闭塞等缘由,藏文化一直深藏闺中,很少有人作过全面、科学的介绍。
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的碎片,或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作为本民族本土学者,有对藏文化全面准确、科学地打包、整理、推介的神圣使命。
藏民族的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直受到外界的注意。
《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书开篇就谈到人是由“猴”变来的,还原了人类的真面孔,为认识生老病死打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实践,都使他们明白了作为物质的人类,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唯有坦然对待死亡,淡泊人生才是正确的道路。
后期佛教理念的参与,尤其“灵魂不灭”“灵魂转移”“三世论”与“因果报应论”催生了天葬、火葬,以及塔葬、水葬、土葬、悬葬、石棺葬等多种葬俗,是世界丧葬的博览园,也折射出生命对丧葬的先进理念。
书中较为翔实地记录了死亡前前后后的活动,仪轨,缅怀,超度;不同丧俗的象征意义;野葬、土葬到天葬的观念衍变过程。
书稿的结尾,特别剖析了藏族丧葬的意识:重视灵魂的修养,精神的价值,客观对待死亡后的肉体,给后人宽广的生存空间。
独树一帜的生命学说,全新的一种视角,会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藏人家庭的组成及结构,对外人也是谜团。
婚姻是人生的亮点,是里程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但雪域高原、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其婚俗又是什么风情?是单调乏味,只为活着而活着,还是丰富多样,风情万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赞歌?《藏族婚姻与家庭观》中都作了一一解答。
藏族的家庭观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孕育、滋养。
青藏高原的地理气候,决定了藏民族的家庭婚姻观是开放的,是血缘外的结合,是自由的、重感情的。
地广人稀的高寒自然环境,使藏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婚姻的空间较广阔;游牧经济的特点,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婚姻有追求权、参与权,甚至决定权;高原本身造就的藏人心底坦荡,性格豪放、淳朴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藏民族以自由婚姻为主流的家庭框架。
书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藏人家庭观的形成历程;其地理环境、历史积淀、财产分配和继承之习惯法等烙印,还有家庭生活中的分工。
家庭观中的伦理;生育及成年礼仪;勤劳持家的基本理念。
专著浓墨重涂地介绍了藏人爱情生活中那令人心驰神往、犹如仙境的浪漫曲,还有缤纷多姿的各地婚俗,引导你走进人类婚姻的盛大殿堂。
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表达该民族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规则的轨迹,彰显其精神世界。
藏民族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文艺作品中更是把藏人的价值观展示的淋漓尽致。
藏族文学浩繁广大、历史久长,有长篇小说、寓言、格言诗、道歌、书面情歌、藏戏剧目和史诗《格萨尔》等。
特别是口头文学发达,歌舞普及。
他们把藏人善良、宽厚、崇尚仁慈、疾恶如仇、人道公正等价值观多侧面予以表达。
《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集中凝聚了藏人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既有宏观的描摹,又有微观的具体勾勒;既领略到雪域婚姻家庭的真相,又明了其蕴含的价值意义。
打包、升级,让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是我写这三部书的初衷。
(《藏族婚姻与家庭观》《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尕藏才旦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