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心理学

合集下载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最初是朗贝尔提出,后经胡塞尔发展,使其成为一 种科学的方法论。
现象学口号:“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学给予人的精神以足够的空间和独立性,认为人的
精神是自在自为的,是自我生成的,它的意义只有在这种 独立性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合理的解释。
同时它还认为“现象”具有整体性,人和环境是不可分 割的,对人的分析和理解不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精神 ”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自我生成和运动的”,对社会 文化整体的理解有助于对人的“精神”的把握。
现象学对整体的“重视”迎合了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系 统的思想。
5、主位研究法
主位研究在客位研究统治心理学界多年之后重新为心理 学研究者所发现。
文化心理学中的主位研究是一种研究文化和社会现象的 研究方法,其站在文化内部的立场上,以研究对象的视角 和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标准处理 和解决问题。
“残余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 势力使他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 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 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泰勒)
文化的残余沿着文化发展的道路留下了一个个 里程碑,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残存法在人类学研究中长期被采用,学者们以现 在的落后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 说明过去的状态,与古史资料相结合,可以解开 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谜。
通过分析某个民族的历史、人物志、地理、 风俗等来了解该民族的心理行为方式,也可 深入到某个民族,与其长时间地生活、接触, 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得对当地人及文化 的理解和认识。
民族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整体民族志方法。这 种方法通常的对象,对其中那些对于理 解该文化十分重要的部分(如社会结构、经济、家 庭等)进行重点的考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成瘾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成瘾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成瘾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成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个人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成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解释。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在解释行为习惯和成瘾中的作用,并探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一部分:行为习惯的心理学解释行为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它是在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后形成的,并且在反思和意识参与的程度上相对较低。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首先,习惯形成理论认为,行为习惯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反馈机制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一个行为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例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人们更有可能将其转化为习惯性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如果他在锻炼后感到快乐和充实,他就会更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其次,心理自动化理论指出,行为习惯是在反思和意识参与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理论认为,当一个行为被重复执行到一定程度,它将变得自动化,并且不再需要意识的介入。

例如,当一个人学会开车后,开车的技能将变得自然而然,不再需要大脑有意识地去思考每一个操作步骤。

第二部分:成瘾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成瘾行为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上的依赖程度高到无法自主控制的程度。

心理学对成瘾行为提出了多种解释和理论,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成瘾的本质。

首先,奖赏系统理论认为,成瘾行为是由于奖赏系统的过度刺激所导致的。

奖赏系统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途径,负责感受奖励并为其提供正向反馈。

当人们沉溺于某种具有奖赏性的物质或行为时,奖赏系统被过度激活,产生出高度的快感和满足感。

这种快感和满足感会使人们对成瘾物质或行为产生渴求和依赖。

其次,自我调节理论认为,成瘾行为是人们自我调节能力的缺失所导致的。

这一理论认为,成瘾行为是人们通过某种物质或行为来暂时缓解内心的不适和压力。

例如,一个人借酒浇愁,通过酒精的作用来忘记烦恼和痛苦。

文化心理学要如何解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心理学要如何解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个体与群体是文化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组织、文化传承和个体行为等多个方面。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将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的,而群体也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会影响到群体的行为和思维,而群体的行为和思维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文化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基础。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

而群体则是文化传承的主体,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关系,个体通过群体接受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逐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互动和交流,逐渐接受社会化教育,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而群体则是社会化的主体,通过社会化教育和引导,使个体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个体通过群体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心理互动的关系。

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自身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的。

而群体的行为和思维也是受到个体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的。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心理互动的关系,个体和群体通过心理互动影响彼此的行为和思维。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文化传承、社会化和心理互动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也影响着群体的行为和思维。

文化心理学需要深入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文化传承。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1、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2、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

3、顺应: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4、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6、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式。

7、智力发展模式: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8、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9、最近发展区:指个体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10、图式:指动作的结构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收,即理解性别。

12、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主要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3、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14、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15、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16、积极强化(正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17、同一性:是指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为完善的意识,同时也是指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18、消极强化(负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增加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19、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20、自我中心: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文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

文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部分,而群体又对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个体与群体在文化背景下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

文化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在群体中生存和发展,群体也需要个体的参与和贡献。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既需要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需要群体的凝聚力和一致性。

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互补关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促进着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个体对群体产生影响的群体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受到群体的规范和期望的影响,而群体的行为和态度也受到个体的参与和贡献的影响。

在这种双向的关系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关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推动着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文化背景下的。

文化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态度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背景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态度。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双向和文化背景下的关系。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补、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关系,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个人习惯、群体习俗、惯例规则、正式规则的定义及解释

个人习惯、群体习俗、惯例规则、正式规则的定义及解释

制度(INSTITUTION)1、个人习惯(usage)usage的英文解释则是“habitual or customary practices”。

因此,上述“个人习惯”是指个人受行为中基于或出于本能而行事的一种心理定势的影响而行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的状态和行动的结果,一般是指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与社会交往中的重复性活动。

2、群体习俗(custom)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指出习俗是许多个人习惯的相似点。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把群体习俗定义为一种典型的一致性行动,这种行动之所以被一直重复,是因为人们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了它。

它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人在任何意义上“要求”个人遵从之而驻存的一种集体的行动方式。

3、惯例规则(convention)惯例与习俗词义相近,从习俗到惯例过渡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惯例规则可以界定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较长时间驻存并对人们的行为有较强约束、规制与调控力的一种显俗;而这种作为显俗的惯例一旦形成,它就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比一般习俗有更强的规约性,从而对人们的社会活动有一种近乎于程式化的约束,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自愿遵守的一种规则。

4、正式规则(formal rules, regulations, law, charters, constitution)正式规则是指“主权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到明确的细则再到个别的契约,共同约束着人的行为。

个别人违反习俗或惯例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绝大部分人的福利损失,因此社会会自发的选择强制机构或第三者来维护自发的秩序,监督并强制每个人按照某种习俗或惯例进行策略选择并惩罚违反的人;由此非正式规则会过渡、转变成为正式规则。

1。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三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三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学习社会心理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和启迪。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并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学会了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学习社会心理学使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

在过去,我常常只关注个体的内在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等,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然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是被外部环境塑造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周围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的。

比如,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出现从众的行为,即大多数人倾向于迎合群体意见,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避免与群体的冲突,或者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明白了这种从众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学会了如何应对和解决从众行为带来的问题。

其次,学习社会心理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包括朋友、家人、同事等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需要建立互信、共享资源、平衡利益等因素的支持。

同时,人际关系也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对他人的态度、自我评价等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学会了如何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此外,学习社会心理学还使我了解到了一些社会现象的心理机制。

比如,通过学习群体决策的研究,我了解了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比如群体失忆、信息过滤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和不公正。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明白了如何在群体决策中避免这些偏见和错误,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

另外,学习社会心理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 负强化:就是取消那些令人厌恶的刺激,从而增强该行为今后发生的频率。

2. 员工成熟度:下属成熟度包括两个可以沿着一条连续线表示的主要部分: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是表现出来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技巧和知识。

心理成熟度与信心,自愿和动力方面的感觉有关。

3. 表同: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

这往往表现为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

4. 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5.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6.冲突:心理学上把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当某个群体或个体感知到其他群体或个体妨碍了或将妨碍自己的需要、利益或目标的实现时,这个过程就开始了。

7. 群体内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8.期望: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9.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10. 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较深刻的印象。

11. 激励:指的是通过某些精神或物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人朝着组织所希望的目标和方向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12. 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 投射: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14. 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或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

15.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6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有两种性质的应激,一种是短期或偶然发生的,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应急反应,另一种应激是长期的,是由生活压力所引起的。

17流程再造:哈默博士提出了流程再造概念: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因素: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一篇的理论分析以及对社会制序的理论分析史的回顾与评述中,我们已对社会制序研究中的两条主要分析进路进行了梳理与比较。

通过对社会制序理论分析中的演进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两条分析进路的评析与比较,我们初步认为,对人类社会制序这样一种内在结构与机理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实存的较佳的理论探究路径,可能不是依照深造繁复的哈耶克社会理论中的两分法而把社会制序简单地理解为“作为人们行动结构或事态的秩序”和“规则系统”的简单叠加0.1,亦可能不是像诺思那样直观地把社会制序理解为“正式规则”。

“非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特征”的集合,而是把社会制序理解为一个从习惯(usage)到习俗(custom)。

从习俗到惯例(convention)、从惯例到制度化(systematization)0.2这样一个动态的逻辑演进行程。

出于这一考虑,要对作为人类“生活世界”之社会实存的“生活形式”的社会制序有一个较为清晰有效的探究(approach),我们还必须从对作为社会制序经济分析逻辑起点的个人的“习惯”的探析开始。

而为了把握“习惯”概念的确切含义并进而对“习俗”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我们这里有必要先回顾和评述前人(尤其是制序经济学家们)对习惯本身的论述。

从第2章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在经济学说史上,把习惯作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之“集中意识(focus awareness)” 0.3来处理的,应该说最早始于美国制序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

照凡勃伦看来,制序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想习惯(habits)”所构成。

凡勃伦还认为,“制序原发自习惯(institutions are an outgrowth of habit)”,因而“制序本身具有一种习惯(usage)特征,即它通过习惯和一般认可而变得具有公理性和不可或缺性”(Veben,1919a p.239,241)。

在其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Veben,1899,参中译本,页139)则更加明确地说:“制序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除了凡勃伦外,其他经济学家也注意到在现实经济过程以及在社会经济制序本身型构中的作用。

譬如,美国另一位老制序经济学家 Wesley C.Mitchell也对习惯与理性决策在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作了许多探讨。

Mitchell(1910,p.201)认为,经济理性并不是人类的根本天性,而是随金钱制序的兴起而出现的,因为金钱概念培养人们的推理能力,使人们的经济生活合理化。

因此,他认为,经济理性是人们的“一种后天才能——而不是复杂的理论结构可以立即建诸其上的牢固基础”。

Mitchell(1910,p.199)还认为,人形成习惯和常规,但一些习惯和常规本身常常可能只是在当事人比较成功地实现他的目标的意义上才是理性的。

由于并非在人们的所有生活领域均通行金钱和理性标准,所以,在某些领域中所形成的习惯和常规可能远不那么理性。

Mitchell甚至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也常常不能仅靠经济学的理性假定来解释。

在美国老制序主义经济学家中,经济学边际分析的创始人之一John Clark也像凡勃伦和 Mitchell一样重视人们的习惯性行为在他们经济活动和决策中的作用。

不过,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illiam James的哲学的影响,Clark的理论分析更带有一种工具理性主义的气味。

Clark(191)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习惯性的,而不是按理性“最大化原则”为基础的。

但Clark断言,信息和决策成本的计算是习惯产生的原因。

因为,人们作决策要付出精力。

Clark(1918,p.121)说:“当计算的麻烦似乎有可能大于其价值的时候,正常的享乐主义者照样会停止计算。

”但他进一步指出,这并不是说人们的计算正好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一点。

个人不可能“理所当然”地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达到最优点。

因为,每个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台计算机。

相反,人们养成习惯,而“习惯是自然的机器,它总是把由自觉审慎的较高级器官所承担的工作移交给较低级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去做”。

因此,Clark(1918,p.122)认为,只有通过习惯,“边际效用原则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近似成立”。

既然“习惯”像许多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序的生发、型构、演进与变迁中起着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习惯”概念本身的规定性又是什么?在探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英文中,有两个词对应中文的“习惯”一词:一个是habit,另一个是usage。

habit的英文含义是“thing a person does often and almost without thinking”。

而usage的英文解释则是“habitual or customary practices”。

因此,habit是指个人行为中基于或出于本能而行事的一种心理定势;而usage则是指个人经由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而行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的状态和行动的结果0.4,或者说一种由门格尔(Menger,1883,P.140)、Polanyi(1951,p.151)和哈耶克(Hayek,1978,p.9)所理解的“事态”(a stateof affairs)。

所以,英文的 habit应该更精确地被理解为个人的“习性”;而usage则应该被理解为“惯行”。

0.5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包括英语世界的学者和制序经济学家们0.6)均不区分这二者。

笔者经反复推敲,觉得区分开这两者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制序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习惯”,应是个人行为的一种状态、结果与情形,即英文的usage,或凡勃伦(Veblen,1919a,pp.231-251)所使用的habituation,而不是作为个人行事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即英文的habit(habit应属于行为科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更精确地说,usage属于制序经济学研究阈界内部最靠近边缘的东西;而habit则是处于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研究阈界边缘外的东西。

在对英文的habit和usage的含义作了上述辨析之后,让我们继续探析作为经济学(尤其是制序经济分析)研究对象一部分的usage意义上的“习惯”概念本身之规定性(在本书以下的分析中,凡使用到“习惯”一词,均是在英文usage的含义上使用的)。

作为英文usage含义的习惯,一般是指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与社会交往中的重复性活动,或借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一个术语,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把“习惯”定义为个人在其活动与社会交往中所呈现的诸多“事态(Sachverhalt)”中的同一“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性,即在个人行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态”中重复的、稳定的和驻存的一种行为事态的轨迹,一种重复出现的个人活动的“单元事态”。

正如许多论者所注意到的那样,一个人之所以有习惯性的活动,往往是在没有经由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思考而仅仅出于自己的一种稳定的行事惯行模式来重复自己过去的行动。

个人的习惯在人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在于使自己所面临的复杂生活境势简单化。

即是说,习惯作为个人行为的复制与重复,它使人免去了对哪怕一项最简单的选择背后所牵涉到的复杂信息的总体理性计算之负担。

因为,在人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当一个人要作出一项选择(甚至一项非常小的经济决策)时,要达到个人效用或收益的最大化,其所要求的信息及计算能力的容量往往大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

因此,一个经济当事人要对其行为的所有方面进行完全有意识的信息收集与理性思考,往往是不可能的。

于是,当事者就采取一种简单地重复自己过去行为的做法,使其要实际进行的行动从不断的和连续的理性估算中摆脱出来,这就呈现出了人们所说的个人的习惯。

从个人习惯的生发机制来看,它首先像凡勃伦所理解的那样出自人的本能。

其实,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955,pp.34-43)在其晚期著作中对此也有过论述。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有机体具有那种重复早期经验的先天取向。

譬如,他举例说,儿童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让成年人重复一个他们玩的或他同他们一起玩的游戏,直到他筋疲力尽为止。

另外,大多数婴幼儿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也比看见一张陌生的面孔要显得高兴。

据此弗洛伊德论证到,因循守旧和侧重过去的取向,甚至也牢牢地扎根在婴儿的生性资质之中。

因此,他把这种人们心理中因循守旧、侧重过去的倾向称之为“强迫性地重复”。

习惯除了源自人的本能之外,亦可以起先经由个人的理性计算即有意识的选择的结果而来。

例如,在一个人决定购买一辆小汽车时,他要做大量的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并要作出许多复杂的理性计算。

既要考虑上下班和其他交通之需、自己的储蓄、家庭开支预算和自己的预期收人,又要考虑使用各种替代交通工具的机会成本。

在具体购买一辆小汽车时,他又要考虑各种汽车的牌号、车型、大小、引擎容量、颜色等等因素,并要尽其所力收集市场价格的信息,以及比较不同车行的服务质量,等等。

因此,在作购买一辆小汽车的选择时,一个人总是要思前想后,顾左及右,并反复掂量。

一项决策越重大,一个人所要做的信息收集工作就往往越多,其理性计算与有意识的思考往往也就越复杂,越缜密,越周全。

但是,一旦一个人作出了一项选择之后,他往往就不再进行有关的理性计算了。

譬如,当一个人经过理性计算和有意识的思考而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之后,他就会习惯地(habitally)使用它,而不再每次考虑和计算并且比较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机会成本了。

当然,在一个人购买一辆小汽车时,考虑的可能只是舒适或交通便利,或者是出于“bandwagon effect(从众效应,即大家买我亦买)”或“snob effect(虚荣效应,即大家不买而我偏买以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而购买了一辆小汽车。

但一个人一旦作出了一项选择即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之后,他就在心底中认定它为自己的交通工具。

在以后的时间里,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