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技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技术

THANKS
精神分析技术主要适用于解决心 理问题,对于其他领域的问题解 决效果有限。
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精神分析技术将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以深入 探究人类心理的奥秘。
实证研究加强
未来将有更多实证研究对精神分析技术的有效性进行科学验证。
应用领域拓展
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不仅局限于解决心理问题, 还将应用于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
理解学生行为
通过精神分析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改善师生关系
通过精神分析技术,增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和共情,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促进自我认知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冲突,提 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运用精神分析技术,更好地理解和 支持孩子,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丰富了心理学理论
01
精神分析技术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02 精神分析技术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帮
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03
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促进了心理学与
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对过去 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分析师身上的 现象。
移情和反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 要现象,需要分析师保持警觉和自我 觉察,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并促进治 疗进展。
反移情是指分析师在处理患者情感时 产生的无意识情感反应。
移情和反移情有助于加深分析师对患 者心理状态的理解,并促进患者对自 身情感的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分析《伏羲伏羲》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说起弗洛伊德主义也许大家都并不熟悉,但是说起弗洛伊德,我想大家对他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后来精神分析理论渗透到了文艺批评界当中来,对西方乃至后来的东方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以上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一般的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青春期的初期恋父或恋母的情结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是正常的反应。

但是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或者家庭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其一直发展下去的话,就会导致男孩对母亲或女孩对父亲过分的依赖,这种依赖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及以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更有甚者会导致伦理悲剧。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 缘自古希腊的一个弑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研究《俄狄浦斯王》首先提出了“俄底浦斯情结”的概念。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恨以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

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

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摘要:人格结构理论与性本能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多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以探讨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构及其思想观点。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一、引言精神分析学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重要成就。

尽管其学生卡尔荣格以及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其研究基础上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和神话原型理论,然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坛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中外的文学作品之多不计其数,但是每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

二、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提出心理结构学说(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人格结构,认为人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层次组成。

本我是指人先天的本能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道德对个人的约束,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则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夹缝中,对这两种冲突力量进行调节,遵循现实原则。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因天真无知而受邪恶的亚莱克引诱,失去了贞洁。

之后,苔丝巧遇心地善良却又墨守成规安吉尔,两人海誓山盟,却在新婚之夜,真相揭露时,安吉尔因为道德抛弃了苔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弗洛伊 德 的精神 分析 理论 是现代 西
人类行为背后 的内驱力。因此 , 在弗洛伊 德看来 , 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 才是 人的
心理活动 的基本 动力 。这样一来 , 性 的本
方心 理学研究 的重要课题 之一 , 它对 现代
西方 文化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如文艺 、 哲
“ 超我 ” , 是 指挥 “ 自我 ” 向“ 本 我” 施加压 力 的最高层次的人格 , 一旦这种“ 超我” 不 再 适 应时代的要求 , 人类完 全可 以用 自我 之
这种 社会 现象似乎 也会成 为一 种大众 的
弗 洛伊德 的精 神分 析学从 理论 上揭
示 了人类心 灵深处 的一 个容 易被人 忽视 的方面——无意识。 对无意识领域 的研究 为全面认识人类 文化 、 社会 、 道德 、 精神等
学、 伦理学 等 多方面 , 使 得这 些学科 精神 分析 化。这源于弗 洛伊 德深受叔本华 、 尼
独特 的精神化见解 。 弗 洛伊德 的精 神分 析理论 的意 义体 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精神病 的治疗技 术 , 二是潜 意识 的心理学说。其 中, 在 放 在“ 无意识 ” 这个被 传统心 理学所 忽视 的领域上 。 在 他看来 , 心理学就是有关 “ 无 意识 ” 的科学 , 人 的精 神过程 就是无 意识
事实 上 , “ 超我”是 由家庭 、社会 、 文 化 、历史 形成的对人 内心世界 的压力 , 是 在漫长 的社会 文明历史发展 中, 在个体 的
便 形成 了弗洛 伊德 自己的理 论观 点 和体 系。那 么 , 弗 洛伊德 的精神 分析理论 与人
类 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问题又有何关 系呢? 这正是接下来要谈 的问题 。 二、 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 内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

奥地利著名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

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入过程和之后的境遇,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和复杂,这对于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

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 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

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

二十世纪初,该派突破心理学专业的领域逐渐在文化界赢得国际性地位,使其同时代的一切其他思想流派望尘莫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理论基础上,之后的容格、阿德勒、拉康,或有所发挥,或有所休正,或糅合其它的理论,分别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都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潜意识力比多升华白日梦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原型自卑情结镜像阶段论一、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1893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布洛伊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短文。

文章提出了运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

这篇文章预告了当代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开端。

伴随《梦的解析》的完成,精神分析的技术逐步完善。

精神分析诞生时,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的方法而提出的。

随后,这种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文化创作的不同方面,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术专业和精神病学的方面,而在于它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

他在揭示潜意识这一概念时,是通过精神病人的意识了解到的。

因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解析(说明)特种意识的某些结构。

”[①]潜意识的内容是由那些不被社会文明制度接受而深受压抑的种种欲望所组成,主要是人的性欲。

这些内容不会消失,它们只有通过妥协或伪装的形态,比如梦,口误,笔误,俏皮话等等,才能得以浮出意识层面而为观察者所捕获。

弗洛伊德正是通过联想的方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到达病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正确地释放它们使病人恢复健康。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作者:张丁升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摘要:在20世纪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不仅组成现代心理学的核心要素,而且也对其他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本人也是心理学界和心理咨询界举足轻重的开拓者。

其中精神层次、人格结构、性本能以及释梦理论是其中最主要的几种理论,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些理论直接或间接启发了之后的一大批艺术创作者,并且持续的影响着文艺创作领域直到今日。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精神分析;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创造该理论后对各个理论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人文学理领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思想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对比较宏大,将民族、宗教等都包涵在内,因此在上世纪精神分析理论也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学说,该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学者在理论观点方面存在较大分析逐渐又衍生出三个不同的流派,首先是完全继承弗洛伊德本身的经典分析理论依据的前精神分析流派;其次是以弗洛伊德理论重构和重新解释为基础的后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荣格、拉康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最后在距离近代三四十年的微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针对精神分析最初思想以及观点在前分析流派下得以传承,其中弗洛伊德本身就属于这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意识理论是该路流派最为关键的核心。

该流派主要是针对人自私、冲动、不符规矩的本能进行阐述,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规则制度对人的无意识层面形成了抑制,因此,虽然很多冲动等意识虽然暂时被压抑,但是仍然会在人心意识层面保留。

根据相关的资料发现,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本身的理论也被称为是早期理论,在这一时间段内弗洛伊德的思想正处于初步的形成阶段,而且主要涉及的是潜意识理论、驱力理论以及性欲等一些学说,他在后期针对前期的学说也在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主要内容是生死本能、人格结构等的后期理论。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文艺观的影响和贡献。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读文艺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on literary views. Freud, as the founder of the psychoanalytic school, not onl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but also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iterature, art, and other fields. His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rofound and symbolic meanings in literary works.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他的潜意识理论、性欲论以及人格结构理论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如何影响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包括他对文艺作品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解析,以及对文艺作品社会功能的认识等。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ies of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cluding his subconscious theory, sexual desire theory,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 Then, we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how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fluenc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his revelation of the deep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analysis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psycholog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literary works.我们还将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文艺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方法和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

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

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

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

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这是后来一直通用的版本。

这些出自心理或哲学家或革新者的介绍,较为系统、客观且相对独立于其它学科,然而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大偏离了引介者初时以之革新社会的目的。

其在专业方向上的效应远不及在文学领域引起的反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扬起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另一条途径是中国的文艺学家从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中国文学艺术现代化的指导价值出发而进行的苦心孤诣,主要是从日本文学中吸纳。

自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扎根,并在不同时段发挥了其无法预知的巨大功用,乃至后来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不约而同刻上了“弗洛伊德痕迹”。

1921 年, 郭沫若发表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一文, 从人的本能欲求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出发,运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 纪念塔。

”1922年3月周作人在他的《沉沦》一文中谈到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它是文学创作动机的一种理论根据。

他倾心于“人间的精神活动无不以广义的性欲为中心”的看法,以此来考察文艺和性欲的关系,较为深刻地领受了弗洛伊德学说。

1922年12月,由仲云所译的日本文学博士松村武雄的长文〈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在《文学周报》开始连载(第57-71期),这是见于二十世纪中国最早的系统、明确阐述精神分析文艺美学思想的专论,对精神分析文艺美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1924年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其中充斥的“冲突”、“压抑”、“苦闷”、“本能”等性心理术语,揭示出这种冲突压抑而生的苦闷便是文艺创作的动力,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这构成了创造社的文艺自我表现说。

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作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

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

这些实与周作人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观相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27 年, 郁达夫的《文学概说》一书中提出,“‘生’就是使无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 有意识的活动变为反省的, 反省的活动变为道德的活动”,初步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1934 年, 他在《戏剧论》中指出,“在种种情欲中, 直接动摇我们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

诸本能之中, 对我们生命最危险而又最重要的, 是性的本能。

”郁达夫认为:“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它的作品更大”((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性苦闷、性冲动的描写成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种特色,特别是以《沉沦》为代表的早期小说。

1933 年, 朱光潜出版了《变态心理学》, 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

1936年又出版了《文艺心理学》,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从而使中国文学艺术在理论自觉层面研究的更为透彻。

如果说二十年代中后期尚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一些精神分析的实践者,那么到了三十年代,连精神分析的提倡者也已经寥寥无几,一度引发热潮的精神分析学甚至遭到冷嘲热讽。

“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这使得左翼文学在为中国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的同时,“进而以人的阶级性、革命性取代人性、对峙人情”。

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于“人性”的极大张扬,无疑是与主流社会思潮背道而驰的。

鲁迅就对《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特刊里编者引用弗罗伊德的表示梦是“表现各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带着社会作用”的这一说明,大加批评。

他开始嘲弄向来所喜爱的弗罗伊德“不过,弗罗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而表示“食欲的根柢,实在比性欲还要深”。

然而难得的是,在精神分析学传播进展不大的30年代,作为海派文学重要一支的新感觉派仍是坚持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指导,以施蛰存为最高成就代表者,创作了《将军底头》、《春阳》等一些列优秀作品。

当然,“乡下人”沈从文关于人性世界的探讨和讴歌,亦或多或少沾染了精神分析的气息。

40年代是一个“救亡压倒了启蒙的年代”,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基本方向。

“文艺的任务就是‘尽量鼓起民众抗战的情绪,唤起民族意识,鼓吹民族气节,描述抗战实况’。

”(张申府: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自由中国》第2号(1938年5月10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于个人精神世界和人性深处的关注自是无人问津,文学传播更无从谈起。

不过这时也仍有一个例外,就是孤岛文学代表的张爱玲。

她“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解释等”。

张爱玲的代表作《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作品中,都可找到性本能冲动过程中,“本我”与“超我”的印迹。

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建国以后时代的社会主义转型,从根本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确定了政治方向和文化要求”,“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本时期上升为文学与所有外部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

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弗洛伊德学说的出现往往是对之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对立面的批判与否定,在这一时期,二三十年代的“弗洛伊德热”可以说彻底冷冻。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新时期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评介和翻译再次变得火热起来,“当人们的话题不断渗透到西方现代派产生的社会思潮和哲学基础问题,大多数论者意识到,文学与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潮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其中就有“在弗洛伊德泛性欲主义影响下对人类潜意思的开掘”。

从伤痕文学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感受,到反思文学对人的反思和人性的新的思考,新时期文学越来越接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领域。

“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的一批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洛丽塔》、《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再次出版…弗洛伊德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坛以被误解的‘泛性论’渗透在众多作家的创作中,对张贤亮、王安忆、苏童、刘恒、莫言、张洁、张弦、张辛欣、张抗抗、刘索拉、路遥、残雪、孙甘露、贾平凹、王蒙等人的创作中都有深刻的影响影响”,给沉寂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的‘觉醒使他变得无用’的人生悲剧,‘不但爱的枷锁规范着他,也有一种近似先验的边沿和界限的不可逾越’,封建文化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姜赵氏、静宜这样的家庭细胞代代延续...”很明显地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干预。

张贤亮“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剖析中…深入人物的潜意识领域进行分析,展示富有层次感的心理世界”。

其极具争议的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描述了主人公章永璘因为长期的监狱生活,“生理和心理备受压抑,本能的欲望仅能以窥伺癖这类扭曲的形式得以缓释,而性的能力却丧失了”,更是将精神分析予以实践的典例,当人的性本能被压抑,其精神和生理都会遭受无可缓解的压迫。

“80年代中期以后,围绕着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热’,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热’”,小说中的先锋、实验意识日益强烈。

但这并不意味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就此偃旗息鼓。

在90年代小说中,新写实的刘恒作品中仍“弥漫着较强的心理分析色彩”,铁凝的《大浴女》“借用‘反思对话’的文体形式,借尹小跳的内心反思与对话将她和其他众多人物的潜在隐秘心理都尽现出来”,以及女性小说创造中“对女性扭曲的心路历程、欲望和灵魂的透视”。

其中,陈染的《私人生活》中,“恋父/弑父情结,恋母/弑母情结…这些主题与潜意识深处的桀骜不驯的本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本我的欲求与意愿正是以伦理化、神圣化为己任的主流的公共话语所要屏蔽与抑制的”(王宏图:《私人经验与公共话语---陈染、林白小说论略》,《上海文学》1997年第5期)更是直白无疑地展现了“潜意识”、“超我”与“本我”的纠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