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第二,在文学艺术创作论上,弗洛伊德主张创作 动因产生于力必多的冲动,创作活动是无意识的 或自由联想的心理活动。强调精神分析的个体性 和独立性,因此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和病理性 分析时一样,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童年经验 的混合体)作为文学作品产生的强大的,也是唯 一的驱动力。所以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 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 足和升华
• 第三,在文学批评的方法上,批评家应抓 住“俄狄普斯情结”等力必多情结来分析 作品主体,用艺术家性本能升华作用来评 价人物塑造。弗洛伊德研究人类的心理发 展非常重视人的童年时代。
• 因此,形成了通过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揭示 人物的无意识心理、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探究 文学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关注读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李岩
精神分析学说
• 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 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 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 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 “深层心理学”。
• 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 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它的巨大 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波 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学.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 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
• 精神分析学批评(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作为 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 思潮和文学批评界具有最广泛与持久影响的一种 批评理论,便起始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弗洛伊 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科学大师小弗雷德里希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开创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综合了医学、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精神分析,史称“弗洛伊德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天性,而人的思想往往掩盖了他们的深层内心,即“无意识”,因此,他主张通过挖掘无意识,激发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从而驱散病态的精神化,进而治愈精神疾病。
据弗洛伊德所说,性情构成了人类思想活动的主要动力,他认为,性情是由驱动性、抑制性、协调性三种因素构成的,他把这三个因素称为“Id”(本能)、“Ego”(自我)和“Superego”(超自我),他的这套思想后来被称为“弗洛伊德三部曲”。
弗洛伊德学说还提出了大量关于精神分析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如影射,动机研究,口述研究,自传分析,心理测试,特种心理诊断,精神护理等,自20世纪开始,它成为了精神分析的支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势,弗洛伊德学说也得以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受到拉丁美洲精神分析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受到积极的研究,它也得到了拉丁美洲国家的认可,甚至在美国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今天,弗洛伊德学说仍旧是人们了解心理疾病、探索心理问题及治疗心理病症的重要参考指南,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健康方面,它仍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心理医生和精神护理师。
它给了他们一个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并推动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认识,从而更有效的解决自己的思想困境。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度认识自己的思维机制,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一条自我解放的路径,一个集智慧和爱的技术路径,它永远引领着人们探索未知的心理世界,并实现人们追求心灵自由和和谐的幸福梦想。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摘要】本文将从引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念、精神分析美学的探讨以及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几个方面来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的分析,将展示他对美学领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人类心理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对美学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影响。
通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文学理论、艺术观念、美学观点、探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潜意识的影响,而美学则是一种探讨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个体情感和欲望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和满足,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达到心理解决和内心平衡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探索美学在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中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会通过梦境、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个体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回避、投射等,用来帮助个体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情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是‘皇家路德斯’的门,我们通过这扇门移民到人类精神的土地上。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当代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
他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他对梦、情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他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性格分析理论等内容。
一、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意识层是人们可以自觉和理性体验到的部分,包括个体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潜意识层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不易控制、没有意识的一部分,黑暗的心理区域,包含着经验、欲望等力量,不断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无意识层则是在潜意识之下的最深层次,包括思想、冲动、欲望等,是个体感到不舒服的潜在原因,通常出现于睡眠、意外等特殊情况下。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结构理论的探讨,深入挖掘了个体内深层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肛门、生殖器”三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人们的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
每个阶段有自己的重点和问题,如口腔阶段注重嘴唇、舌头和口腔等部位,表现为口红、口香糖等;肛门阶段注重大便和肛门控制,表现为报复和控制等;而生殖器阶段则是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其中爱和性是优势。
三、性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由三个要素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部分能量,它是个体特有的,同时它也包括了个体存在的本能需求、冲动等;自我是一个判断、规划和指导的部分,是本我与外界互动时,提供制约和调整的功能;超我则主要由个体内部的道德、规范等构成,它是个体的道德监管者,对于个体的言行行为具有约束力。
最后,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很多有关性格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爱和死亡,人的性格和行为是通过这两个本能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即求生残留和性的冲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
20XX
感谢您的聆听
ADD YOUR TITLE 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目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的精 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 人。他的思想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 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对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本能 冲动,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 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个体的成 长过程中,性欲会以不同的方式 表达出来,如对物体的偏好、对 性的追求等。他把性欲的能量称 为力比多(libido),并认为它是 驱动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
社会文化与心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01
02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 理有着重要影响。他指出,人们的成长和 发展受到家庭、教育、宗教、政治和经济 环境的影响。他强调了家庭在塑造个体性 格和行为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社会和文化 规范在塑造个体欲望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为心理 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化领域提供了一种 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情感。 虽然他的理论存在争议和批评,但它们仍 然对心理学和精神健康领域产生了深远影
释梦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SigmundFreud(1856-1939)是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欧洲精神病学家。
他是近代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分析学说颠覆了人类精神学之前的思想,成为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弗洛伊德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他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成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若干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个心理结构:超我(Super ego)、我(Ego)和基本性愿望(Id)。
超我是一个期望负责人格(personality)的形成,这些期望来自家庭、社会和文化,它建立规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内心的道德感。
我是一种被调节的机制,它与内在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挑战相平衡,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最高平衡。
而基本性愿望则是基本的、常常被压制的欲望,这些欲望来自人体本身,是不被满足的冲动,可以引发恐惧、焦虑和其他情绪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由被压抑的欲望引发的,这些欲望可能是由超我不断抑制和放大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跟环境相关的外部刺激而引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的病因是人的压抑的潜在的欲望的不满足,他把这种潜在欲望称为“冲动”。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需要把他不断压抑的潜在欲望融入到现实世界里,才能达到健康的心理平衡。
为了治疗精神病,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这是一种口头疗法,主要是把患者的内心深处的记忆拉出来,来解开患者的心理病患。
这种疗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患者的言语与行为细节转变成与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思想有关的叙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的原则是,当患者能把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真正的显露出来,他就会得到解脱,就能康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是一个深刻而创新的理论,它划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壁垒,从而起到了一个转折性的作用。
它重新定义了原有心理疾病的定义,并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它的理论正在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核心,并受到各国心理学界的认可和普遍应用。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这些潜意识内容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往往被我们自己所忽视。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潜意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是“性欲”,他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包括对性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分别代表个体的本能力量、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
这三个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发展和行为。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包括压抑、否认、转移等,它们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困难,但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个体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通过对话和探索,帮助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然而,精神分析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强调性欲和潜意识,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较长,需要个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精神分析理论仍然对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它是探究精神病理的核心,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为三大部分: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
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意识层、潜意识层和超意识层。
意识层是最接近自我意识的层次,潜意识层是潜意识的层次,包含许多潜在的性格特征,而超意识层是超越意识,也就是潜意识外围的精神世界,它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精神层次。
动力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把人的精神活动划分为两种动力:安慰机制和冲突机制。
安慰机制是精神的自我维护过程,主要以贪婪、恐惧和坚持三种类型的欲望为主要特征;而冲突机制是精神的内部矛盾,它是人们内心的斗争,由性格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矛盾造成的。
技术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部分,它包括诊断、治疗和精神分析等技术,旨在帮助患者通过有效地沟通、解读潜意识和解决内心矛盾来改善精神健康。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它包括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它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
和理论,用于解释精神病理和治疗精神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形象院系:文理学院班级: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邵亚丽学号:2008401210501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
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
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
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
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关键词】:繁漪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非凡的智力让他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曾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后来弗洛伊德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
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
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1]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接受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它的理论前提是由“性本能”和“无意识”构成的。
“无意识”是某一个过程目前正在进行着,然而目前我们又对其一无所知,它是精神分析学强调的领域,这与“冰山原理”一样,属于八分之七的部分,虽然是隐藏的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人的无意识领域对于解释他的行为、心理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2]如本文所要分析的人物繁漪。
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个多面不规则的悲剧人物。
曹禺是我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在中国近代话剧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我们知道,在曹禺的作品中,《雷雨》是最为经典的,同时关于其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始终没有中断过,从心理学方面入手解读是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中的普遍做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周萍的形象,包括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内在的冲突性等等。
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她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
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
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
她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
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精神分析学的这些理论蘩漪身上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认清蘩漪本人。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入蘩漪的内心,对其形象进行解读,可以以点盖全的关照《雷雨》中诸多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提高对原著研究的透彻性。
通过对蘩漪的解读,我们可以透彻地看到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上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作家塑造真实人物,塑造真实人物内心变化的影响。
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
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冷漠而变异的家庭氛围,凌乱的人际关系,尴尬的身份地位,这一切让蘩漪的精神处在一种异常的状态之中,这种异常的状态可以说是致使她疯狂的最直接的因素,它们直接所影响的是蘩漪的精神意识与人格特征,而她自己行为的变化与疯狂也同样来源于自己深层意识中的这种人格特征。
[3]繁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其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
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要数繁漪。
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
[4]周家这个禁锢如铁桶一般的家庭,极大的限制了她寻求人间欢乐,满足本能情感需要的欲望,她既不能经常步入交际场所施展她的年轻美貌的魔力,寻求压倒群芳的欢乐,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也不能在家里呼风唤雨,颐指气使,骄纵任性,时时处处都要违心地带着周朴园强加给她的“贤妻良母”的“紧箍咒”,连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周朴园的禁绝。
她虽说是阔家小姐,但丝毫也没有与周朴园平等互谅、民主治家的地位;她是个知书识文,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可是她的丈夫却是个旧情未断、冷若冰霜、且极端专横残忍的冷血动物,狡诈的封建遗老,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
周家的环境,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
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
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周朴园的凶横以及繁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
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纵观蘩漪的各种表现,我们看一看到,曹禺对于蘩漪的描写牵连在这样几件典型的事件当中,即:蘩漪对周萍的疯狂的爱恋;蘩漪矛盾的现实感受——蘩漪生活中的压抑的矛盾;蘩漪的最终灭亡与蘩漪的疯癫。
在对蘩漪的遭遇的这一系列描写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理论对其性格塑造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蘩漪的遭遇合理的归因于这样的一种理论状态之中。
蘩漪“本我”的欲望、“自我”的矛盾以及“超我”的精神压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的思想与行为。
[5]繁漪就是这样一团火,为了爱可以轰轰烈烈燃烧的熊熊烈火。
如果承载这团火的载体得当,那么她会使周围都变得温暖;如果她找错了载体,这份爱终会将她和周围的人都烧得万劫不复。
她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尴尬不归路。
繁漪是可怜的。
她在这个大家庭里受郁热的煎熬,却永远无法逃脱自己命运的束缚。
繁漪的命运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阴鸷、尖锐并不是她的本意,无意识才是她的悲剧的主导因素。
[6]如果这样分析繁漪的心态也就不会让人认为她可怕,她极端,剩下的感觉只有同情,我们就可以感觉她的郁闷,她的无辜,她的动情,只有这样就可以明确作者为何对她没有批判,没有抨击,也没有用刻薄的言辞去把她剥得赤裸裸,反而为什么觉得“繁漪是个动人怜悯的女人”。
遗憾的是,周萍的性格和理想都决定了繁漪的梦熊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周萍除了性欲的满足之外却有着另一种饥渴,他也需要走进他生活的女子——一个在年龄、志趣上适合他的女子,至少是能让他有生活激情的人。
很显然,繁漪不是,因为她只会向周萍诉苦。
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会支撑得住任何一种重担,更可怕的是他还要别人的慰藉,原以为他与繁漪一起会有共同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最终又不自觉的以父亲为楷模。
两者的需求出现了偏差,繁漪幻想把周萍与她的爱情当作生活里的希望,可与这样的一个懦弱的男人经营一段乱伦的爱,其结果只会是飞蛾扑火般悲惨。
弗洛依德认为, 欲望的幻灭“似乎常常并不导致有目的行动, 而是导致防御性的行动, 因此便导致了精神病的产生”,周家父子两代人对繁漪的忘情和无义, 使得繁漪被压抑的热情的欲望之火由彻底燃烧的高峰跌落到十分奇怪的平静。
繁漪既然得不到周萍的爱, 也决不轻易地让周萍带着四凤出走。
绝望中的她叫来了一家之主周朴园, 让这个“模范家长”看看他所统治下的周家的“良好秩序”。
一时间, 所有的人物都凝聚不动, 静寂若死。
只有繁漪活跃着说东道酉, 无意识的一句话使得周、鲁两家的情爱乱伦关系一下子暴露无疑。
繁漪之举不仅达到了阻止周萍出走和拆散周萍与四凤之恋的目的, 更酿成了一场《雷雨》的悲剧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了最终的灭亡。
[7]总之,决定繁漪的悲剧是她的性格,而决定性格的主导因素是无意识以及本我。
借助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上面对繁漪进行了深层的人格剖析,所以知道了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身的性格决定的,我的结论是——繁漪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内心,对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进行解释,所以像繁漪这样的女人用这样的理论完全可以读懂她。
参考文献:[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2]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曹禺.雷雨.曹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 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曹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000年[6]《曹禺自传》曹禺江苏文艺出版社[7] 顾振彪顾之川.《解读雷雨》.京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