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摘要】本文将从引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念、精神分析美学的探讨以及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几个方面来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的分析,将展示他对美学领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人类心理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对美学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影响。

通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文学理论、艺术观念、美学观点、探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潜意识的影响,而美学则是一种探讨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个体情感和欲望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和满足,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达到心理解决和内心平衡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探索美学在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中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会通过梦境、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个体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回避、投射等,用来帮助个体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情绪。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以解决人类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既包括了人类心理的本质性和发展,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病成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意识的分析中的,他对于心理治疗是一种探索性的方法,不仅覆盖了人类生命的整个期间,也涵盖了多个层次和阶段。

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解决心理障碍,通过沟通和自我探索来激发患者的潜能,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又被称为“冰山”,人类只有察觉到这个“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无法自主地控制思想和情感,只有通过理智来感知和掌握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类的欲望很重要。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性欲望。

这种欲望遵循着特定的规则,有时候人类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起因在于这些难以控制的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有固定的程序,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通过一定的对话方式来解决患者的问题。

在谈话的过程中,治疗师会通过询问和分析来发掘患者的无意识,领悟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的起因,以此进行改善和治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起了很大作用,他的这种精神分析法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鼓励患者去研究人类心理和心理问题的本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其次,弗洛伊德的方法能够揭露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疏导患者的心理困惑,使患者轻松达到心理健康的境界。

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其次,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在弗洛伊德发表其理论时,大多数人对其不理解。

因此,它的宣传和普及要受到限制。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揭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对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妻妾成群》,可以深入探究作品中的情节、角色以及主题,揭示其中的欲望、冲突和心理动机。

我们可以从主角杜淼的角度来分析。

杜淼是作品中的男主角,他通过与多个妻妾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和情感欲望。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潜意识中原始冲动的表现,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

本我是个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的代表,它无视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只追求自身的满足需求。

杜淼对妻妾的追求是他内心深处性欲的发泄,是本我驱动的结果。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得到解读。

女性角色在小说中被物化和消费,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

这种物化和消费可以解释为男性内心对女性的欲望和控制欲的表达。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在潜意识中对女性有一种拥有和控制的欲望,这是由“父权制”造成的,男性既想拥有女性,又害怕女性的潜在力量。

在《妻妾成群》中,男性通过拥有多个女性来满足欲望,这一行为反映了男性潜意识中对女性的欲望和控制欲。

在作品中,杜淼与妻妾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也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读。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深处存在着一种称为“超我”的实体,它代表着社会道德和道德规范,约束着个体的欲望和行为。

在《妻妾成群》中,杜淼的妻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这反映了超我的力量和制约。

杜淼既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妻妾之间感情的束缚,这使得他陷入了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之外,弗洛伊德也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纳入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中。

他的精神分析美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电影、艺术和文化研究,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美学视角出发,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中包含着对于自我、冲突、欲望和欲望的阻抗等等。

在他看来,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的性和攻击冲动,而这些冲动受到社会习俗和规范的限制,因此产生了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要解决这些内心的冲突,就需要通过分析和理解潜意识来找到解决之道。

对于美学这一领域,弗洛伊德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欲望和冲突是来自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他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表达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转化为形式美、情感美和意义美。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感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作品所传达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深刻表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不仅对当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代的文化研究和社会心理学。

在文学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启发了许多作家创作出了深刻的作品,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对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揭示,探索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著名的文学作品《卡夫卡变形记》就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刻影响,作品中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电影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也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电影导演通过影像语言和叙事手法,表现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摘要:弗洛伊德,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家、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恐怕是现代西方最有争议的一位思想家了。

他那匠心独具的创造性学说在西方乃至世界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把他与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相提并论。

他开创了心理学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在于他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他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产生的经验造成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这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深层次探讨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人的内涵,推动了学术界对人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任何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人格发展。

他论及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肯定他的精神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的同时,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对他的学说都表示赞同,所遇批判和非议也在所难免。

本文将从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潜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凡是了解心理学史的人都不会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感到陌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由产生到发展,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精神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人的个性、动机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影响之大,以至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为改变人类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而1896年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内容极其复杂,现就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作些简单分析:一、潜意识论在弗洛伊德以前,对于人的精神存在及其本质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意识是精神的现实,而理性是精神的本质。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他的理论对于心理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潜意识的力量驱动,通过解读梦境、言语等,可以揭示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也提到了精神分析美学,即个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也受潜意识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美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幻见”和“美欲”。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符号,可以触发观众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进而产生一种解脱感和满足感。

通过审美体验,人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困境和焦虑,进入到潜意识的世界中寻求自我肯定和满足。

弗洛伊德同时也强调了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个人欲望和冲突,是与大众的潜意识相通的,因此艺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艺术家通过创造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同时也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作品在社会中起到了承载和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也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潜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忽视了审美的主观性和艺术作品的自主性。

弗洛伊德也曾被指责对于现实主义作品抱有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只是现实欲望的应声虫。

这些争议无疑也丰富了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讨论和研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艺术和审美的视角,强调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与潜意识的联系。

通过揭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冲突,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解脱和满足,并在社会中起到传播文化和引发思考的作用。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梦的解释;(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

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

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

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

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通过解析潜意识来探索个体的心理冲突并寻求解决方法。

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也提出了关于美学的一些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表达和满足个体冲突的功能。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的创造和表达,可以将个体的冲突和潜在欲望得到满足。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个体心灵解放的途径,艺术家通过创造出虚构的形象和场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观众分享,并尝试通过触碰观众的潜意识来引发共鸣。

弗洛伊德提出了“拟仿”(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和潜意识的再现和投射。

他将艺术作品比作梦境,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梦境般的作品,将个体的潜意识和梦境中的象征投射于作品之中。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观众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印证和体验自己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释放。

他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冲突,通过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可以让人们释放情绪和压力,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满足。

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性是人类最基本和根本的冲动之一,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性,同时触碰观众的潜意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表达和解决个体冲突的功能,通过艺术形式的创造和表达,可以满足个体的潜在欲望;他将艺术作品比作梦境,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和潜意识的再现和投射;他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性的重要性,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和象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欲望。

精神分析美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

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

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

”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

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

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

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

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

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

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

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

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

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二、普通妇女:现实的自我在小说《西游记》构筑的幻想世界中, 涉及的俗世女性并不多, 仅西梁女国的国王、唐僧的母亲、百花公主和几个王妃等。

在这些世俗女子身上, 作者灌注了当时社会中平凡女性的影子, 她们有血有肉, 有爱有恨。

既无法摆脱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 又对待自己的本能欲望大胆地追求,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女性自我人格的代表。

其中尤以女儿国国王最为典型。

作为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世俗女性形象, 女儿国女王对爱情大胆地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其说她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不如说她更像一个有情有欲的凡尘女子。

她美丽多情, 聪慧灵秀, 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热烈渴盼。

当她得知唐僧师徒的到来时,立即表示,愿舍弃九鼎之尊、以一国之富, 招唐僧为王, 自己为后, 生子生孙, 永传帝业。

当她不知唐僧假意许诺,以为说媒成功时心欢意美之下, “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 展放樱桃小口, 呼道: …大唐御弟, 还不来占凤乘鸾也?‟, 大胆直率之言, 令唐僧耳红面赤, 羞答答不敢把头抬。

”接着, “那女王走近前来, 一把扯住三藏, 俏语娇声, 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 和我同上金銮宝殿, 匹配夫妇去来。

”,其娇媚、温情、大胆, 让唐僧战战兢兢, 止不住落下泪来。

在这里唐僧几乎成了违反人的本性的标本。

而女王则是作者所肯定的积极、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正面形象。

即便如此, 在过程上女王仍然遵循礼教, 并未倚权仗势, 而是请当朝太师做媒, 迎阳驿丞主婚, 向唐僧求亲。

可见, 女王招赘, 仍然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 不失礼仪和诚意。

在唐僧逃走后她也觉得“错认了中华男子,枉费了这场神思而自觉惭愧”, 女王的“自觉惭愧”也恰恰说明了封建道德对自然情欲压制的深刻。

不管是女儿国女王因为被压抑已久的自然欲求被焕发而萌生“指望和谐同到老”的“真情告白”, 还是与奎木狼分手时百花公主的喃喃自语,以及殷丞相的“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 皆因出乎不得已, 何得为耻! ”的痛心诘问, 无疑都揭下了封建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

小说中这几位女性形象就是这种矛盾的承载体,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自我人格特征的代表。

道德观念压制了女性自然的欲望也体现了作者女性观中自我的人格意识。

通过这些世俗女性形象, 作者将明代中后期的人性解放思潮表现出来, 将女性追求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女妖:无束的本我在某种程度上, 《西游记》中的女性妖怪给人印象之深刻要超过一些面目模糊的男性妖怪。

甚至也超过了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却默默无闻的沙僧。

《西游记》中这些女妖作为取经力量的阻碍,与书中面目狰狞丑陋的男性妖魔相比, 几乎是清一色的美女, 个个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她们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如白骨夫人,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以及简洁想吃唐僧肉的比丘美后白面狐狸。

可以说,她们代表的是女性意识中追求长生的本我人格。

有的是想采唐僧真阳用以成仙,。

这里所说的成仙与普通凡人追求长生的成仙不同, 这类女妖追求成仙是为了等级的提升, 或者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类女妖包括琵琶洞蝎子精和天竺假公主玉兔精。

如果说《西游记》中作为正面形象的唐僧的事业是取经, 那么这些女妖的事业便是成仙。

从人性角度来说, 不管是真的成仙还是事业的成功, 都是她们渴望得到认同或者是自我满足的表现, 而这似乎是生存价值的一种追求。

体现的是女性人格中自我满足的本我。

还有的是真心相遇唐僧做夫妻。

如荆林岭树精杏仙, 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以及最初欲与牛魔王终老的玉面公主。

这些女妖摆出千般娇态, 使出万种风情, 无需世俗所谓的三媒六证, 为了能和心中的所爱结合而完全无视女性理应恪守的森严的封建礼教, 成为人性中原始情欲的化身, 这恰恰是女性本我人格特征的表现。

此外, 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女妖的异类———罗刹女即铁扇公主。

她出身魔界, 但自幼修持, 已得人身, 只是未成正果, 住在远离凡尘的翠玉山芭蕉洞。

独特的出身、经历与环境, 使罗刹女与其他女妖同中有异。

作者对罗刹女独特、细腻、不乏同情心的描写, 使这个女妖更具人性。

罗刹女和唐僧师徒没有直接的冲突,只因其子红孩儿被观音收服,母子不能常见面,才迁怒于唐僧师徒。

以此而论,她只是一个爱护自己孩子的母亲,难以自禁的母性流露让人位置动容。

与其他女妖相比, 罗刹女更像一个遵循封建家庭伦理标准的平凡女人。

她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丈夫移情别恋, 她只能苦苦等待, 偶尔丈夫回来她便满心欢喜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否则也不会被孙悟空轻易地骗取了芭蕉扇。

最后为了搭救丈夫牛魔王, 甘愿奉上宝扇。

当她跪倒尘埃、泪痕满面苦苦哀告时, 全无了妖性, 俨然人世间一位多情的妻子。

她对孙悟空的切齿痛恨, 对玉面狐狸毫不掩饰的嫉妒吃醋。

在铁扇公主这一形象上, 女性特有的品质——母性和妻性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西游记》中的女妖美艳绝伦, 行为言词大胆豪放, 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不择手段, 并且随心所欲。

凭心而论, 剥离了其吃人的特性, 这些女妖和女人一般无二。

只不过她们更多的带有女性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 不受封建社会道德约束, 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前提, 追求个体原始的欲望。

换言之追求长生、得道成仙和自然的情欲就是这种原始的欲望的体现。

这些都体现了按快乐原则行事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的女性人格中的本我意识。

可以看出, 小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神、人或者妖, 都带有极强的人性符号, 体现了作者自身精神世界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点和态度, 并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分别赋予神、人、妖以超我、自我、本我的人格特征, 立体化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