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吧】汉武帝对司马迁_史记_影响考论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
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
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
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
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
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
”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
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
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
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
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
”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
《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战争观

从 史记看司马迁的战争观林诗维(暨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本文通过对 史记里面所记述的重大战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司马迁的战争观。
全文主要从改朝换代的战争、争霸战争、结束乱世的统一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出关于司马迁的战争观的五个主要结论,即第一,改朝换代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第二,不能全盘否定战争,因为,战争具有!讨强暴,平乱世∀的作用;第三,!非兵不强,非德不昌∀,穷兵黩武没有好的下场;第四,战争中对人才的使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第五,从历史出发,以史为鉴,反对汉武帝用兵四夷,主张在安定的年代应与民休息,而不是频频发动战争。
最后一点是本文的关键,是司马迁记述战争的主旨。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战争;战争观[中图分类号]K928 6/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137-03司马迁的鸿篇巨制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研读 史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史学界并未在以 史记所记载的战争为依据的基础上对司马迁战争观的形成、变化、影响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解释。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 史记里面的主要战争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对司马迁的战争观的形成、发展作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司马迁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以!太史公笔法∀闻名。
!#太史公笔法∃是世人对司马迁撰写 史记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的概括∀。
班固在 汉书%司马迁传中对 史记评论道:!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在 律书里说道:!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这段文字就很能说明司马迁的战争观,他认为,武装力量就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危亡的。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马迁认为从战国到秦、汉初各朝代实行的抑商政策,对社会经
三、司马迁的先进经济观
济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汉武帝实行的均输、平准等政策是
“与民争利”。他主张对于人们追求财富,通过交换满足个人需
(一)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划时代意义。打仗实际打的就是 要的经济活动,最好是依据经济规律因势利导,任其发展,不
钱,没有充实的国库,即使有万人莫敌的将领,也难以维持长 要横加限制干涉。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主张放任政策,强调不必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杨 简 李清文
(茂名学院中文系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史传文学家。他一生都心系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
追求,花费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在有生之年写成了一部巨著— ——《史记》。《史记》中表现了司马迁具有先进的历史观、民族观和
53
政措施有个人看法,如他对秦始皇的暴政十分厌恶,但对其统 烂文治”,国库充实,国力日益强盛。可是,边关人民仍处于水
一中国的伟大功绩却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六国年表》中赞道: 深火热之中,少数民族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杀掠百姓,掳掠财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 产,严重威胁汉朝的京都长安。虽然自汉高祖以来就实行“和
(二)先进民族思想的具体表现。 1“.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一统思想。他在《史记》中所表
4.坚持实录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事物发展和强大的保 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令陛下……平定天
证,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发 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展壮大。《史记》的完稿,实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及。”[1]这里的“一统”即指全国统一的意思。而《史记》创新了 变,成一家之言”[1]的史学理想,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追 “大一统”思想,认为中华是大一统的国家与民族,华夷共为黄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所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堪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世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得罪汉武帝的,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为何受腐刑?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
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
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
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兼程,抵达两狼山时,人衔枚马摘铃,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砍瓜切菜一样,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
李广利从山上看见敌营大乱,火光冲天,一片喊杀之声,知道救兵到了,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
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
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
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
看着越围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于匈奴。
汉廷上下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朝野震惊。
汉武帝盛怒之下,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报复和惩罚李陵。
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
司马迁与汉武帝(三)司马迁生死之谜

司马迁与汉武帝(三)司马迁生死之谜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密切关联,人处逆境才能有亲身体会。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深刻,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
基于此,司马迁一反常态,对国事、世事表现出一种冷漠。
除埋头撰述《史记》外,对政治一概不感兴趣。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五十三岁。
这时《史记》已基本完稿。
恰在这时好友益州刺史任安,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规劝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长期郁积在心中的无限痛苦与悲愤一下子引发了出来。
痛定思痛,司马迁遂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报任安书》。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
《报任安书》是一道对汉武帝严刑峻法的控诉状,是一纸与汉代上流社会决裂的绝交文,是一份表明个人心志的宣言书,是一篇血泪凝成的悲愤诗。
或许是由于《报任安书》言辞激烈、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竟然从此销声匿迹了。
因此关于司马迁的结局便众说纷纭。
有人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戾太子事件”被腰斩。
狱吏在任安的遗物中搜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把它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身边的宠臣,趁机给司马迁安上种种罪名,终于害死了司马迁。
《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
有怨言,下狱死。
”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记载。
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
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
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指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

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123 No12Mar.2010从《史记》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Ξ尹冬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秦文化具有率直坦诚、务实求真等优秀品格,作为秦地人的司马迁继承了这些优秀文化精神,其恢宏巨著《史记》的秉笔直书便是充分的体现,而其中对汉武帝的批评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也可以说,是秦文化铸就了一代“良史之材”。
关键词:秦文化;司马迁;《史记》;汉武帝;春秋笔法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0)02-0103-04 秦文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是其政治文化,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王权政治制度皆渊源于此。
然而,政治制度之外,秦文化对于史学特别是史学家人文精神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
在司马迁及其《史记》中便可清楚地看到这种影响。
司马迁的先祖是秦人,世居秦地,他本人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地人,虽然他生活在汉朝,但在秦文化深远的影响下,其思想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受到秦文化熏陶的痕迹,特别是秦文化中的务实求真的质朴风格对司马迁史学思想特别是其秉笔直书的史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即从司马迁撰写《史记》所运用的春秋笔法入手,以记述汉武帝的相关篇章为切入点,分析司马迁是怎样以当代史家的身份完成对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批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文化对司马迁的深切影响。
一、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众所周知,春秋笔法乃孔子作《春秋》时为“尊者、贤者、亲者”所讳,但又不得不秉持中正,以维持一个历史学家的道德原则而运用的隐晦手法。
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已是封建专制制度相当严酷的时代,史家的秉笔直书特别是对当朝皇帝的直接批评已然不可能发生,即使借用春秋笔法仍会冒很大风险,但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述敏感而需要隐讳的史事时仍然采用了此种手法。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史记》。
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
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
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
“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
《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文/姜鹏一、关于汉武帝的不同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帝王,我们总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没有比他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了。
这五十四年里面,汉武帝干过很多事情,他这一辈子的功业和事迹,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这十六个字可以涵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
正因为他做过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在应该如何评价他这个问题上,就有各种不同意见。
所以,汉武帝也成为我们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前段日子热播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
可能很多观众都看过。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大家对汉武帝有什么看法?我曾经问过不下十个人,都是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结果我得到不下十个答案。
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
有人说,汉武帝聪明,浪漫,有人说,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手腕太狠了。
虽然在宏观上,我们可以分出,有些是倾向于肯定汉武帝的,有些是倾向于否定他的。
至于为什么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为什么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门,言人人殊。
大家不信,回去马上找十个人来问问。
展开剩余93%同样一部电视剧,同样一个故事,尚且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中国古代的史籍浩如烟海,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有不同的讲法。
把这些不同的历史纪录放在一起,简直令人头昏目眩,无所适从。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里面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就大不相同。
最后,这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班固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卷六)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唯一的缺点,就是还不够谦恭节俭,如果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学习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简直太完美了,和《诗经》《尚书》这样的经典里面称颂的古代圣王相比,就会毫不逊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2·2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公元前87年3月驾崩,在位五十四年。
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年),约于征和三年(前90年)去世。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所营造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依附于皇权的司马迁也会因君主好恶而遭遇人生沉浮。
因此,笔者拟以汉武帝对司马迁创作的影响为个案,以剖析等级制度下帝王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武帝为司马迁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的历史功业、对司马迁的任用激发起他创作《史记》的责任感,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给司马迁漫游搜集史料提供了保证。
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国家实力大增,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汉气象。
据《汉书》记载: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
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
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①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汉朝的一统天下不仅稳定了政治,而且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如司马迁在《平准书》的开篇即描述了武帝时人民富足、天下承平的盛况: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②经济上的富庶不仅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而且他们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
同时,往来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贸易的长足发展。
如《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③在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汉武帝格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他广开仕途,招揽人才,因此即位伊始,他便下诏求贤: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④活跃于这一时代的士人大都怀有强烈的功名渴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
“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⑤,此令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参政热情,士人们“为王前驱”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汉武帝时期因此呈现出了一派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据《汉书》记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⑥汉武帝对司马迁《史记》影响考论金璐璐文史新义文史新义108受武帝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影响,司马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种积极奋起的进取形象,他“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屑之才力,以求新媚于主上”⑦,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报负,呈现出一种豪迈之气。
首先,正是由于司马迁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才能“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⑧,“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⑨,先后在武帝朝担任郎中、太史令和中书令等职。
汉武帝的政治统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激发了司马迁强烈的自豪感和“宣汉”、“恢国”的历史责任感。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⑩司马迁认为当朝国家统一,百姓臣服,呈现出贤君忠臣上下合力的祥和局面。
身为史官,如不对这一段历史加以记载的话,那将是莫大的罪过。
此言足以看出司马迁对汉武帝充满着赞赏之情,他也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盛世有所建树而深感自豪和欣慰。
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染下,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意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輥輯訛在这里,他以周公、孔子自比,兼采诸长,包罗万象来创作《史记》,并把它视为《春秋》第二。
其次,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为司马迁外出实地考察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輥輰訛。
此外司马迁曾任郎中,于元鼎五年(前112)跟随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輥輱訛;不久司马迁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輥輲訛。
他以郎中将的身份奉使出征巴蜀以南,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吏;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輥輳訛,他随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
总之,司马迁的踪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輥輴訛。
司马迁考察的范围之广,路程之远,内容之多,收获之丰,为他创作《史记》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再次,汉武帝重视文化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輥輵訛。
据刘歆《七略》记载:“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
”輥輶訛同时,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輥輷訛。
石室、金匮等是国家保藏重要文书的秘府,这使得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得以“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輦輮訛,对庞大而浩繁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编辑使他获取了创作《史记》的宝贵资源。
(二)汉武帝对《史记》内容特征的影响首先,汉武帝大一统的业绩,促成了以本纪为纲的《史记》结构框架的形成,促成了《史记》的宣汉、恢国意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地方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侯国归郡统辖,从而使中央政令达于全国;军事上,发动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从而使边疆地区免受匈奴的威胁;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西汉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大一统的业绩使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传学者在解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时为“大一统”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輦輯訛由此可知,“大一统”主要指政治上统一于君主,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实行中央集权,以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种思想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适应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汉武帝的大一统基业使司马迁充满了自豪之情,因此大一统是司马迁《史记》十分重视的问题,并将之贯彻于《史记》的撰写之中。
《史记》全书共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文史新义109文艺评论2012·2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2·2五种体例构成。
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在编排上以金字塔式进行排列,明显地体现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一统封建等级思想。
如《太史公自序》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輦輰訛在这里,“科条”即纲领,意即《史记》是以从黄帝到武帝的历代君主作为全书的叙事纲领,王侯将相作为君主的辅助者,他们与君主的关系如同二十八星宿围绕北辰,或三十车辐围绕一个车毂一般,以体现君主的核心地位。
《史记》这种以本纪为纲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司马迁对汉武帝大一统政治的关心和拥护。
即使作为全书叙事联络和补充的表也以历史发展的线索清晰地显露出了司马迁主张大一统的思想倾向。
如: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作《六国年表》第三。
……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
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京师。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輦輱訛从以秦为主的六国表,到歌颂征伐四夷功臣的建元以来侯者表,再到颂赞武帝采取“推恩”以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王子侯者年表,大一统始终是它们的共同主旨。
《史记》的结构设置也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安排的。
首先,司马迁创作《五帝本纪》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源头:“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輦輲訛。
李景星《史记评议》云:“太史公记史,始于五帝,重种族也。
盖五帝始于黄帝,为我国种族之所自出。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后世或居中国,或居夷狄。
”輦輳訛在《史记》的纵向结构中,司马迁分别按照五帝、夏、商、周、秦、汉的顺序组织文章;横向层面上,司马迁在为华夏民族作传的同时,还对汉朝周围的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进行论述,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从而建构了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
大一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表达的思想,如“惟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輦輴訛,“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輦輵訛等。
秦朝虽因暴政亡国,但其统一中国的巨大成就受到司马迁的称赞: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