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是一本很厉害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书的作者叫司马迁,他是一位很聪明的大叔,写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呢!这本书有好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不同的人物和事情。
有的讲了帝王,有的讲了将军,还有的讲了一些聪明的人,他们做了好多有意思的事。
我听爸爸说,《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大历史书呢!它里面的故事,有的让我觉得好神奇,像那些古时候的英雄,打仗打得好厉害!也有的让我觉得好感动,像那些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勇士,他们都特别特别勇敢!
我最喜欢里面的“列传”部分,因为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人物,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历史书,里面的每个字都好像在告诉我一个过去的世界,真有意思!嘻嘻,我以后也想写一本属于我的《史记》呢,讲讲我自己和我身边的故事,嘿嘿~
—— 1 —1 —。
《史记》资料

史记简介《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资料

史记简介《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又称司马季,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魁。
他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被后人尊称为“史家之祖”。
司马迁出生在汉朝初期,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向他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
后来,司马迁进入宫廷担任宦官,但因为拒绝为宦官效劳,遭受了酷刑和羞辱。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痛苦的经历中,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先河。
他在撰写《史记》时,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真相。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分为纪、传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先秦历史、秦汉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的传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结合的叙述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大型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被誉为史学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共分为纪传体和典故两部分,全书共计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相关典故。
本文将对《史记》的重要性、特点和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一、重要性《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它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料,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思想家,通过撰写《史记》将历史和文学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史书中断的局面,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范本和启示,成为后代史学家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特点1. 纪传体的运用:《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结合在一起。
通过架构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文章更具生动和可读性,增加了历史故事的吸引力。
2. 启迪性的论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叙述,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历史中的教训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性的表现:《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展现了司马迁作为文学家的才华。
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句,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三、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相关领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形成独立的史学体系:《史记》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它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写作和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史记》的影响,使中国古代历史学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2. 启发后世文学创作:《史记》作为一部文学性和启迪性兼具的著作,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原名《太史公》到了三国时期,这本书才被明确称为“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而且删去《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东汉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魏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创作背景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
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1]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
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目录
1. [简介](#简介)
3. [作者](#作者)
5. [内容概述](#内容概述)
7. [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
9. [结论](#结论)
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著作,相传为西汉司马迁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过、纪传两种文体形式,综合记
载了从上古到汉文帝刘恒即位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作者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作为一个卓越
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凭借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完成了这部划
时代的著作。
内容概述
《史记》总共包括130篇,共计55万余字,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了历代君王的事迹和治国方略,列传则详细描述了各类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五帝和三皇时期的传说与历史
2.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演变
3. 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国兴衰
5.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封建制度
6. 汉初的英雄豪杰和政治斗争
7. 汉武帝的改革和疆域扩张
8. 其他各个朝代、统治者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结论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史记》,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12 卷、世家30 卷、列传70 卷、表10 卷、书8 卷,共130 篇(卷),52 万6500 余字。
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
《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
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文风等各个方面,认为《史记》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
《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
其中,〈本纪〉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书〉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世家〉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或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
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
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
至于文章内容,《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史记》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
西汉博士褚少孙补之。
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褚少孙虽才识不足也不至于如此。
另有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