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
中考语文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doc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
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
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
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教案(苏教版)

⼀、学习⽬标: 1.分析课外⽂⾔⽂的出题规律; 2.掌握课外⽂⾔⽂的解题技巧。
⼆、课程设置:2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并 评析其思想内容。
(⼆)镇江地区近三年中考⽂⾔⽂命题⽅式:课内外⽐较阅读 06年:《捕蛇者说》和《礼记· 檀⼸》 07年:《曹刿论战》和《⼦鱼论战》 08年:《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旧唐书· 魏征传》 优点:增加考⽣得分率。
缺点:考察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命题趋势:课外⽂⾔ 《中考指南》辟有课外⽂⾔专项训练。
掌握应对课外⽂⾔的策略,尤其重要。
根据你对《指南》课外⽂⾔题型的考察,归纳选⽂类型和考点。
(四)课外⽂⾔选⽂类型: 选取短⼩精悍、有教育意义、有相对完整情节的寓⾔故事、⼈物传记、成语故事等。
(五)课外⽂⾔⽂的考点: 1、⽂⾔实虚词解释; 2、⽂⾔句⼦翻译; 3、⽂⾔⽂内容的理解考查; 4、拓展考查。
(六)课外⽂⾔阅读策略: 1、快速浏览题⽬。
课外⽂⾔⽂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选项出⽰了⽂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则提⽰了⽂⾔⽂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的⼤致意思。
2、仔细分析标题。
⼀般⽽⾔,课外⽂⾔⽂阅读⽂段都会给出标题。
⼤部分标题本⾝就概括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速读全⽂。
课外⽂⾔⽂阅读⽂段,对于⼀些难懂的⽂⾔字词⼀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的主要内容。
结合注释速读全⽂。
阅读全⽂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应揣摩语境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章的⼤致意思就可以了。
4、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七)课外⽂⾔⽂的解题技巧: 1.翻译实虚词时,根据语境,尽量联系课内所学的知识解释,实在找不出,找和它相关、现在仍在使⽤的词义代⼊,再联系上下⽂检验是否合适。
中考语文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

【解析】本题分别考查了文言词语、朗读停顿、翻译句子、故事包含的道理,体现了课内外结合.这就得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迁移能力.参考答案:1.(1)给 (2)凭 (3)熟悉 (4)满一月.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3.(1)因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等大城市去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2)(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人不从内心说他表演得好.(意对即可)4.儒生莫后光的慧眼识人、循循善诱、悉心教诲,柳敬亭自身的“机变”、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意对即可)三. 导练:点拨诱导深入(一)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日:“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译文:(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译文:3.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二)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日:“寒而饮,何害也!”(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向取白衫且止( ) (2)潜觉其故( ) (3)奴以米易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终不扬其过也.译文: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四. 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三)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史记》对( ) (2)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亦不见佳,读之何益?译文: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四)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6n):皇帝自称.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文段写宋濂的故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坐客为谁( ) (2)濂具以实对( )(3)诚然( ) (4)间问群臣臧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译文: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选文后获得怎样的启示.(五)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日:“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选自曾巩《墨池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2)使后人尚之如此( )(3)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 (4)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2.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译文:(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译文:4.你认为羲之书法“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五. 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
江苏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三
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愚公移山》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课。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训练能力。
复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训练能力。
复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河阳.之北投诸.渤海之尾.
惩.山北之塞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孙荷.担者三夫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汝之不惠.始龀.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
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下者飘转沉塘坳
..
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大庇.天下寒士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辨析词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指南录后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4)以至于永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5)几彷徨死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一词多义(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
靡及,达不到)(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二、文言虚词.而(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5)介词,凭。
以资政殿学士行(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3.则(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三、文言句式.省略句(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3.倒装句(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课堂演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B.道海安、如皋取道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资政殿学士行将以有为也B.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c.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3课时学案

文言文阅读”浩然叱曰无所不可。
山林,‘业已饮,遑恤他慕荣利。
,根据文中语言环境,应该解释为未穷青之技(穷: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不论男女在家,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
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
鸡视之兄弟也,与之文言文阅读三(一)随堂练(一)1.(1)老朋友(2)给(3)因为(4)同情。
2.(1)这个官给你不合适。
3.某人(指我)4.(1)A(2)D(3)B5.此官与公不相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意对即可)(二)⒈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
⑵弗止:不挽留。
⑶谓:认为,以为。
⑷谢:谢罪,道歉。
⑸①向,跟着;②在。
⑹①的;②代技艺。
⒉“反”通“返”,归,回去。
⒊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⒋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
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二)课后练:(一)1.(1)一匹绸缎 (2)懒曲背,驼背 (3)狭窄,窄 (4)温和的人,慢性的人。
(5)(心理)藏着。
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2.(1)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
(2)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
(3)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3.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二)1.①文:古义:花纹,文字今义: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义:鸟类头颈上的羽毛今义:老者③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④翼:古义:翅膀,用翼遮护,辅佐今义:翅膀 2.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
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4.对比,如: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引用,“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3)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会使用文言文翻译方法,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2)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文言文主旨和内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初步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内容。
3. 合作探讨:(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对文言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翻译练习:(15分钟)教师选取适量的文言文句子,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过的文言文,巩固所学内容;2. 预习下一节课的文言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3. 收集文言文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中考总复习系列教学设计:文言文阅读苏教版

①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文言文:古代汉语书面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实词:指具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虚词:指没有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如“之”、“乎”、“也”等。
-句式: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特点,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等。
②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文言文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经典文言文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简短介绍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阅读技巧。
过程:
讲解文言文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实词、虚词和句式。
2.例题二:实词意义辨析
例文:《论语·为政》中的“子曰:‘君子不器。’”
问题:请解释“器”在此处的意义。
A.器物B.才能C.品德D.地位
解答:B.才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选项的排除,找出正确答案。
3.例题三:翻译技巧练习
例文:《庄子·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详细介绍文言文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文言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篇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篇文言文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文言文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言文案例对实际阅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阅读技巧解决理解问题。
解答: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众女比喻为嫉妒的作者,表达了作者在朝廷受到排挤和诽谤的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
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
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
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回答问题。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眙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哈(hai):欢快。
嗢(wa)噱(ju6):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而诣莫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1.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解析】本题分别考查了文言词语、朗读停顿、翻译句子、故事包含的道理,体现了课内外结合。
这就得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参考答案:1.(1)给 (2)凭 (3)熟悉 (4)满一月。
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3.(1)因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等大城市去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2)(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人不从内心说他表演得好。
(意对即可)4.儒生莫后光的慧眼识人、循循善诱、悉心教诲,柳敬亭自身的“机变”、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意对即可)三. 导练:点拨诱导深入(一)钱若水为同州推官。
……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
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
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旦诣知州,日:“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
”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
”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
于是远近称之。
(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注]①讼:诉讼,打官司。
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
鞠:审讯犯人。
③劾:审决讼案。
④榜:泛指各种酷刑。
楚:痛楚。
⑤诬服:含冤服罪。
⑥趣:催促。
⑦械:枷锁。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译文:3.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二)唐临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奴觉,谢罪。
城日:“寒而饮,何害也!”(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向取白衫且止( ) (2)潜觉其故( ) (3)奴以米易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译文: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四. 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三)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
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
”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
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
②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 (2)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译文: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四)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6n):皇帝自称。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文段写宋濂的故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坐客为谁( ) (2)濂具以实对( )(3)诚然( ) (4)间问群臣臧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译文: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选文后获得怎样的启示。
(五)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日:“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选自曾巩《墨池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2)使后人尚之如此( )(3)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 (4)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译文:(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译文:4.你认为羲之书法“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 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