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合集下载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 传体的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有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由五个部分组成。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五节
作品选讲
廉颇蔺相如传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 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多, 然而本纪中主要写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 宴、垓下之围。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 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 东朝廷辩论。
五、精粹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 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 “大丈夫当如是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 不胜其歆羡矣。” 善于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剪列 传》、“当判不判,反受起乱”《春申君列传》、“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兄弟二人不相容”《淮难衡山列 传》,讽刺汉武帝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 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 不自知也。”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 气象。”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1. 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文献《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以才情过人、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

《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2. 编纂背景史记的编纂背景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有关。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身于一个世家学术世家,自小醉心于文学历史之中。

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因功臣之后,遭到赐死的厄运,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入狱。

在监狱中,司马迁有幸结识到了另一位学问渊博的狱友董仲舒,董仲舒的知识和见识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监狱中的痛苦经历使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心。

3. 体例与风格《史记》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全面、风格优美的历史著作。

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记载了自黄帝至西汉末年的历史,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史记》的风格简明流畅,句式清晰,语言凝练。

其中,《史记》的本纪部分着重记载各个君王的事迹,包括他们的政治成就、军事史、文化事业等;表部是一种编年体史书,主要是根据时间来陈述历史事件;书部则按照政治制度的顺序或以某一种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主体;世家部则是以列举各个世家的兴衰历史;最后的列传部分则重点记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

4. 影响与意义《史记》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作风格和体例。

它不拘泥于编年体,同时注重记述人物的思想、文化背景等,使得《史记》更加真实、生动。

其次,《史记》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史记》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之一。

同时,《史记》对后世文人的心灵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许多文人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会借鉴《史记》的写作风格和词汇。

此外,司马迁的着作更是唤起了中国古代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历史意识。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古代史书中普通百姓历史的空白,使得后世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

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

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

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历史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着饱含深情的记述者,比方西方人有荷马,中国人有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太史公书》中可以读出他一生的经历坎坷,跟随这一生历程再读《史记》,另有一番感悟。

一、家世从《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可以看出,司马迁深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父亲临终嘱咐:“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由此可得知他们是代代相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在古代二者是由一人兼任的〕。

司马谈在建元、元封之间,做了太史公。

根据朱希祖先生的考证,太史公是官名,正名应该是太史令,称公者是承袭楚制,司马迁是追慕楚文化的,所以也就用楚制来称呼其父与自称了。

司马谈任职前后约三十年光景。

他重新收拾起远祖的事业,用满腔的抱负,做一个职业的历史家和星卜式的天文家,从他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而正确的眼光以及对古代学术系统性的整理,这都深深影响到了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问能欣赏,并能批评。

二、弱冠之年的壮游如果司马迁是个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恐怕就没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还好,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了他的壮游,成就了“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他自长安出发,先到江淮,不知道他究竟听到了多少韩信的故事成就了名篇《某某侯列传》;南上江西某某,“观禹疏某某”〔《河渠书》〕;又到浙江某某会稽山,据说禹曾在此大会诸侯,计算他们的贡赋,所以叫会稽即会计。

由浙江到了湖南九嶷山,传说就是舜的最后归宿。

顺流湘江北下到了某某,凭吊了屈原,感怀了贾谊,这些都被他写入了《屈原贾生列传》里;他沉浸于楚文化的遗泽里,继而北上到了姑苏和五湖,这里是吴王阖闾和夫差的旧地;接着就进入了儒家根据地齐鲁。

他大概在这里盘桓最久,在《孔子世家》里“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虽然司马迁在深味邹鲁的儒风之余,观察兼及于齐,但他对齐的整个印象获得还是以后扈从封禅时的事;经历了齐鲁他来到了彭城,即今天的某某,汉初的要人大半生长于此。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2、广博深刻的人文精神:所颂扬的进取精 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 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悲剧人物的着力刻写与感慨。
1
3、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成为 后世散文家推崇备至的范本。
4、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 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提供了丰富 的创作源泉。构思情节和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也为小说家们效法。
1
谢谢观赏
1
3、主旨: (1)《史记》前期: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后期:发愤著书, 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 人著述。
1
四、叙事艺术 1、叙事态度:文学性; 2、叙事方式: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3、由一系列栩栩如生故事构成传记; 4、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5、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方
面进行虚构; 6、互见法:
1
5、成书: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 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 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 《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 记》的写作才基本完成。
1
二、司马迁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1、《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
的著作;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 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 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 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 怀疑和思考: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 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 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 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 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 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的人格风范与《史记》的思想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对世界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自然也不会因为这种人格上的差异而把他们的作品截然分开。

因此,学习司马迁不仅是学习他的人格,更应该把他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出生于周代宗室之家,祖父司马谈在西汉建立前曾为太史令。

司马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主要著作有《论六家要旨》、《天官书》等。

据说他用了18年时间著成一部编年史——《太史公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施以宫刑。

但由于他发奋写作,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12本纪、 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约52万余字。

司马迁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个性都使他难以超脱社会现实的束缚。

其时正值东方诸国纷争,而西方列国竞相进行战略扩张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途充满了坎坷。

如果司马迁继续仕宦下去,将很有可能像其他儒士那样在昏暗的政治舞台上争斗沉浮,并且随着仕宦经历的丰富,可能会成为一位保守旧道德观念的封建卫道士。

而要求司马迁独自一人背负骂名,抛弃妻子儿女,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只怕连司马迁自己也不敢想象。

这是司马迁身处的时代及个人遭遇决定的,即使他有改革旧制的雄心,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现实政治的桎梏。

而《史记》正是司马迁在“惧而就笔”时形成的心血结晶,也可以说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

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人格理想融入了这部历史巨著之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他所抱持的目标。

所以他希望人们看到他写的《史记》,能够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

他把自己奉献给了《史记》,同时也献给了《史记》中的历史英雄和历史事件。

这便是司马迁之于《史记》的最大意义。

司马迁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司马迁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