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简介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背景介绍: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续他的事业,编写一部全面的历史著作,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勤奋学习:司马迁继承父职后,开始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不仅阅读了宫廷中的档案文献,还亲自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志。
4. 遭遇挫折: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即太监)。
这一变故使得司马迁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父亲嘱托的使命。
5. 忍辱负重: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
他在狱中,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
6. 《史记》的成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历史见解和生动的叙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精神传承: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坚韧不拔和忍辱负重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他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还体现在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父亲遗愿的忠诚履行。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100字简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100字简介司马迁,字子长,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
者之一。
他是诸子百家中的墨家门徒,曾为韩信、彭越等人写过传记。
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却在撰写《史记》期间,经历了一段
残酷的人生历程。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家之家,从小聪明灵敏,天
赋异禀。
他十几岁时师从孔安国,学习经书,懂得了阴阳五行之说,
但他更加热爱史学,决定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司马迁之后进入郎中令府为令史学习历史,并进入崤山之中考察
古代文化遗迹。
司马迁在崤山考察期间领悟到:“天下有大勇者,古
之所谓虹霞”,后来将这句话写入《史记》中。
但不幸的是,司马迁
在将《陈涉世家》撰写时,不满于当时朝廷的政治制度,写了过于激
烈的批评,结果被郎中令许慎告发,被罚为官奴。
在上梁台时,司马
迁遭到了残酷的酷刑,但他仍然顽强不屈,决心把《史记》写好。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父亲去世,他申请回家守丧,朝廷拒绝了
他的请求,他深感失望,决定继续在官奴中为《史记》续写。
最终,
他于公元前86年完成了此书,此后不久他去世了,享年不满40岁,
泪痕未洒尽。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编纂范式,它以史实为本,系统地梳理了战国至汉朝的历史,包括了纪传体、本纪体、志、表等
多种文学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虽然在生命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正是这些艰辛的经历塑
造了他学术上的严谨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奠基
人之一,为后世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THANKS
感谢观看
的困难。
03
时间跨度大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几千
年,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这段历史叙述清楚,是司马迁面临的又一个
挑战。
04 《史记》的影响 与后世评价
《史记》对历史学的贡献
创立纪传体通史体裁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采用纪传体通史的形式,为后世历史学 树立了典范,影响深远。
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
教育经历
司马迁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历史和 文学有深厚的兴趣和研究,这为其 后来的《史记》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知识储备。
官职经历
司马迁曾在中央政府任职,接触了 大量官方文档和档案资料,为其创 作《史记》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来 源。
《史记》的概述与重要性
概述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 系统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初年 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分为纪
保存大量珍贵史料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搜集整理了大量先秦至西汉的史料,为 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强调历史变迁与人物性格
司马迁关注历史变迁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 动描绘,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史记》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1 2
叙事艺术的高峰
《史记》以其生动、准确的叙事技巧,成为中国 古代叙事艺术的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司马迁与《史记》简介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与动机 •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与挑战 • 《史记》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01 司马迁与《史记 》简介
司马迁的生平与背景
家族背景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 家族自古以来就有从事历史记录 和文学创作的传统,为其后来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具有举世闻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那么,为什么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司马迁的生平背景。
司马迁出生于汉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穰苴是时任大司马的名臣,司马迁自小受到优秀的家庭教育,饱读诸子百家,博览群书,有扎实的学问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受授为太子舍人,开始陪读汉武帝,接受皇家教育。
但是,司马迁在初次陪读后就深受拒绝,他的性格高傲,常常以直言敢谏、无所畏惧的态度面对皇帝,强烈批评汉武帝不贯彻“明法”的政策。
由于与汉武帝观点不合,司马迁多次被流放和监禁,家中也多次遭受降官或贬谪等处罚。
但是迈步不停的司马迁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思想,不断努力探索各个领域的学问和知识,为自己最终完成写作《史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极具艰辛。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写《史记》,此时他已经历经了多番波折。
从完成《史记》的前24篇地理志开始,他每天写作的时间长达15个小时,经常疲惫不堪地睡在笔架上。
而写作《史记》的条件也是十分拮据的,历时20余年,司马迁在生活上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经常饱受物质和精神的困扰。
尽管如此,司马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思想,认为为国家、为民族的文化根基做出一点贡献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真正地“发愤读书”,勇往直前地追寻真理,挑战传统,批判陈腐,创新传统价值观念,东方天文、历法、物质物理、地理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大大推进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最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司马迁写作《史记》跟国家、民族的兴衰有着直接联系。
他希望《史记》可以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关注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和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透视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司马迁的《史记》不同于以往写史的方式,不再是简单陈述,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各个方面的剖析,透彻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历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司马迁怎么写成《史记》的

司马迁怎么写成《史记》的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他当时是怎么写出了这份著作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司马迁写《史记》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
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简介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导语: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