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对华政策深刻地影响着两国关系及周边亚洲地区的局势。
自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30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给两国带来了重要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关系仍然存在着消极点,新老问题并存。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政治领导人的外交银行作用至关重要。
而纵观日本历届首相的对华政策,不难发现,中日之间一直冲突不断。
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其强硬的对华政策一再使中日关系陷入紧张局面。
而他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更是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使得中日关系降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而此后上任的安倍晋三,曾一度致力于改变小泉时期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并开始了访华的“破冰之旅”,但这一切政策的出现,也仍然是基于日本急需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予以协调。
而此后,由于各任首相对华政策的一度强硬,中日关系一直没有出现较大转机。
而事实上,日本的对华关系与对美关系是同步快速调整的。
从历届首相的对美政策应该看到,中日关系的背后确实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长期影响。
近几年来,日本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配合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双边关系变得日趋紧张复杂。
而事实上,中日矛盾是由来已久的,国际形式的变化和中日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中日矛盾愈演愈烈,新旧问题层出不穷。
而在这些矛盾中,钓鱼岛问题,无疑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公示,但日本还是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对于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岛国日本而言,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就钓鱼岛的价值而言,它不仅涉及到海洋国土和一半以上东海海底资源的归属,而且将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日本力图保持东亚唯一海洋强国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历来备受瞩目。
纵观当前的中日形势,其和平开展与危机冲突相互交织,两国关系之复杂内容,非一言半语可以道尽。
因而,正确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集中表达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
中日关系,既是双边关系,又是国际关系。
中日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与开展,从而影响两国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影响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当前〞永远不能抛开“过去〞而孤立存在,要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回望过去也必不可少。
回溯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每一位国人的心中,不禁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又是近邻。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和平与冲突并存。
日本文化,甚至日本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中国文化;汉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到达顶峰;但行至近代,甲午战争,八年抗战,南京大屠杀,这些都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血泪史。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除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之外,还应和处共生,和谐共赢。
但如今,仍存在着假设干现实问题,争议阻碍,和反华势力,使得中日关系时紧时缓,不能向中日人民所期望的友好方向开展。
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失和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一、日方始终不能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甚至歪曲事实,否认事实。
二、钓鱼岛与领海主权的归属问题。
日方始终否认钓鱼岛归中方所有,并且妄图对其加以掠夺。
三、台湾问题。
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不可分割一局部,是中国的领土。
而日本却三番五次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这些问题始终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和谐开展,损害着中日人民的深厚情谊。
假设不能正确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必然导致中日关系僵化,影响两国人民的生存与开展;假设能够妥善处理,趋利避害,便有利于保持两国国内稳定,促进本国社会开展,最大程度实现国家利益,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繁荣。
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须着眼全局,统筹考虑,理性对待,把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中日关系朝着更为和平、稳定的方向开展。
大国竞争下的中日关系

大国竞争战略下的中日关系2013级日本国土面积小,但其军事力量在美国的帮助下,通过本国的努力在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日本与中国就存在着矛盾,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而且,只要是世界“老二”,都会成为美国坚决敲打、制衡和弱化的对象,因此,日本也被美国作为牵制中国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三个维度:主权、安全和发展。
美国的核心利益在于安全、繁荣、价值观和国际秩序。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东张西望”,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欧洲“再平衡”。
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日本自二战之后,一直以一个“非正常国家”的状态存在于世界,经济大国并没有带来相应政治大国的地位,正因如此,企图从“非正常国家”转变为“正常国家”,并最终实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畸变,这是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日关系现状——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纵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2年建交到冷战结束前,可以说是两国的“蜜月期”,主要原因是当时两国都面临原苏联的威胁,因此在中美日三角的框架下中日关系发展密切。
第二阶段就是冷战结束到20世纪末,这可以说是两国关系的“磨合期”,两国虽然因为苏联威胁的消除儿逐渐表现出来,但由于日本依附美国外交,而克林顿政府时期又重视中美关系,因此中日间基本上是处于相互磨合时期。
第三阶段就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日关系虽然经过10多年的“磨合期”,但却并没有进入之后的“适应期”,而是进入了一个双边关系的“冷淡期”。
当今的中日关系状况若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冷淡”。
表现在政治的冷淡、经济的降温、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化升温。
影响中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现实矛盾问题等。
其中现实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中日之间关于领海、岛屿、能源之争问题。
领海问题主要是东海的划界问题,岛屿问题主要是钓鱼岛的主权之争问题,能源问题主要是关于东海油气田的开采和俄罗斯石油管线之争问题。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
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
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
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
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
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
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中日关系分析

中日关系分析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长达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也有摩擦和冲突,但在大多数时间两国都是和睦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两国无论在外交、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而这种互动的两国关系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关系,分析,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异同一、中日外交关系分析1. 中日历史外交关系分析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
纵观中日历史关系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
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在9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经过1997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致,中日关系进入了实现这一目标、落实诸项合作内容的新阶段。
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良性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日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等。
1,影响中日关系有三大症结:第一,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第二,钓鱼岛与领海主权归属的问题;第三,战略利益冲突: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2、为了缓解紧张的中日关系,增强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我们必须提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认识。
“战略互惠关系”是由日方提出、而为中方接受的提法。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两国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一直,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胡锦涛主席在“暖春之旅”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内容上主要包括:一、强调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二、在重申恪守中日关系三文件的同时,将此联合声明定位为“第四份政治文件”;三、正如它的正式名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四、重申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并在共同对应全球性课题上进行合作。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当前中日关系是两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随着历史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题。
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地区和全球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中日关系能够不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历史问题的挑战
中日关系受到历史问题的影响。
过去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重大的阴影。
历史问题的解决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双方以真诚和实际行动来面对历史,并通过对话与磋商进行和解与处理。
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
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化也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挑战。
随着局势复杂化和各种地缘政治争端的增加,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通过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中日关系可以更好地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为了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拓展合作领域,改善历史问题,维护地区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政治对话和高层交往,增进互信。
2. 扩大经贸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的互利互惠。
3. 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4. 建立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地区挑战。
5. 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推动,中日关系有望实现稳定发展,为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与福祉。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谈到中日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往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噩梦。
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日之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日本人对侵略史也分为两派人,一派人认为应该正视其历史,然而另一派人却在极力扭曲其历史。
然而大多数的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还是正确看待的。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就拿旅游业来说,国庆黄金周火爆的日本游成为热点话题,一周中约有40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日本旅游,首次超过春节,刷新大陆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新纪录。
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人民币,日本也成为大陆游客黄金周赴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
除此之外,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带动了中国动漫的进步。
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日本的动漫,于是中国也开始发展起了动漫这一板块,越来越多的国漫开始出现,同样对于配音、设计人物等职业的人员需求增大。
从目前国内人民对中日关系的评价言论来看,正确看待的居多,但也存在着鲁莽行事的。
一些愤青强烈抵制日本的东西,有的更是视那些看日本动漫的、用日本产品的人为“汉奸”。
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太过于极端,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确实忽视不得。
不过,是不是一提起日本,我们就得愤怒呢?我们的愤怒到底能换来什么?我们一愤怒,日本右翼就转变态度了?我们一愤怒,中国就发展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愿意第一个愤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曲折”的中日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关系日趋紧密。
近几年来,当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之时,双边的政治关系却日趋下滑,期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改善政治关系,将影响经济关系的地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中日关系?下面,我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浅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纵观近70年来的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匡架。
关键词中日关系合作共赢历史问题大国思维。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鉴于以上的各种原因,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种辩证的思维关系来看待。
首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地批评日本方面在中日友好事业上开倒车的种种劣迹,要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咱中国老百姓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有人说“实力是最有发言权的。
”此语不无道理。
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血性之外,还应有智慧,有胸怀,有远见。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现在的中日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这确实需要理性和智慧。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关系三个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并且三次提到日方要采取实际行动。
只要日
方恪守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就会回到正常轨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现在我们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
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
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
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
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我国和日本作为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处理好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不断拓展双方在各领域之中的交流,促进中日关系和谐长远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