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渔歌子》语文课教学过程实录

《渔歌子》语文课教学过程实录

《渔歌子》语文课教学过程实录一、简练而富实效由一幅精美的山原风景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什么?当同学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词牌的意义,使同学明确了词牌的用意。

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又让同学说说我们原先还学到过哪些词牌?生:忆江南生:满江红师:读一读这首词。

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

大家听明白了吗?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先由个别同学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

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爽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

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同学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控知识。

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同学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原先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沟通,使同学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

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

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

读词语,便是让同学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约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同学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同学,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

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假如能读得再洪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语文八册古诗《渔歌子》教学实录

语文八册古诗《渔歌子》教学实录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古诗词讲解和引导,增加课堂互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Part Five
作业布置
背诵《渔歌子》
背诵要求:熟练背诵《渔歌子》全 文
背诵时间:每天背诵10分钟,连续 背诵3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背诵方法:采用分段背诵法,先背 诵第一段,再背诵第二段,最后背 诵第三段
理解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学会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掌握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添加标题
Three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张志和,唐 代诗人
创作背景:张志和 在隐居期间创作了 《渔歌子》
第四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了渔夫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情景, 引导学生理解“斜风”、“细雨”和“不须归”的含义。
意境赏析: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理解 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 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表达意境
思想感情分析:分析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统一
语文八册古诗 《渔歌子》教学
实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教学目标
Part Three.
教学过程
Part Four.
教学反思
Part Five.
作业布置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教学目标
掌握《渔歌子》的词意和意境

《渔歌子》课堂教学实录及板书

《渔歌子》课堂教学实录及板书

《渔歌子》课堂教学实录及板书老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学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老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学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老师:哦,此话怎讲?学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学生: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老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创设情景,理解题意1、谈词,了解词牌: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3、理解课题内容。

老师:刚才大家欣赏的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

请大家读课题老师:谁读懂了题目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老师:是的,“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1、学生初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歌子》,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尽量读出词的韵味。

请同学们自由读吧!开始!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2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和“塞”的读音。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老师: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试一试?4、师生合作读老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有板有眼。

下面,我们也学着这位同学读,我们来合作读,我读每句的前面部分,你们往下接,行吗?5、全班读一遍。

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老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顺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

《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

渔歌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 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师:词牌名是什么呀?生:《忆江南》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生齐读词牌名、整体感知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

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2、师:这些词谁会读? (ppt :西塞山 箬笠 蓑衣)生:A 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师:还有谁能读?生B 读师:谁能从后往前读生:C 读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师:有需要帮助的吗?有需要帮助的吗?有哪个字箬笠生读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生:就是帽子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生:用竹叶编成的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那老师来考考大家(PPT 单张出示“箬笠”)师: 谁有好办法帮他记住这个字?谁会读生:查字典,或者注释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预设二: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来瞧瞧这两个字,难怪是竹字头呢或者说,难怪他的偏旁是。

看书师;来看图,箬笠就是像这样的用竹叶编成可以防雨的帽子------------------------------师:这个词你会读吗生读词那你知道蓑衣吗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简介《渔歌子》是一首著名的唐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这首诗是张志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渔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渔歌子》的教学并进行评析。

教学实录第一步:背景知识介绍在教学之前,先要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的繁荣和盛世。

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渔民生活的基本情况,例如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等。

第二步:课文讲解在进行《渔歌子》的课文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和情感表达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渔歌子》的文本进行讲解。

1.诗歌的叙事结构《渔歌子》的叙事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渔民的生活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恬静美好的图景。

具体而言,张志和将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描述渔民垂钓的过程和描述自然景观的描写。

他通过描绘出清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海鸥高飞的样子以及海豚穿水的样子等等,表现出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而将这些景象与渔民垂钓的过程结合起来,也进一步强化了唐代文人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2.诗歌的情感表达《渔歌子》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歌,张志和在其中表达了对简单恬静的生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这个感情表达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渔民与海洋、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这种感性的描写也使得《渔歌子》和其他代表唐诗科技的唐诗不同,更多的是从心境和情感入手,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欣赏。

第三步:创作分享在结合深入的课文讲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分享。

适当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他们心目中的《渔歌子》可以表现出他们对深入了解这首唐诗的理解程度。

评析在对《渔歌子》进行评析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线索和结构《渔歌子》的线索和结构是非常清楚的,整首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描述渔民垂钓的过程和描述海景山陵的描写。

《渔歌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渔歌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渔歌子》教学实录及评析前言《渔歌子》是一首具有民间色彩和情感的江南民歌,以其轻盈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和浓郁的意境而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演唱。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对《渔歌子》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歌曲分析1.歌曲背景《渔歌子》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首民歌,最早传唱于苏州、无锡、常州等地。

歌曲主要表现了渔民在湖泊中劳作的场景和对生活的感悟。

歌曲旋律轻松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2.歌曲结构《渔歌子》的歌曲结构属于AABB型。

歌曲共四句,每句的旋律和节奏基本相同,歌曲难度不高,容易掌握和演唱。

3.歌曲形式《渔歌子》以传统民歌的形式展现,没有过多的伴奏和华丽的乐器。

歌曲的演唱主要靠歌手的感情和声音来表达,需要有丰富的情感经历和演唱技巧。

4.歌曲意义《渔歌子》的歌词主要表达了渔民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歌曲呈现的是一种乡村风情和生活格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实录1.前期准备在教学《渔歌子》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知识普及和相关背景介绍。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江南民歌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江南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也可以通过讲解渔民的生活和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歌曲学习首先,让学生跟着曲谱唱一遍《渔歌子》,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结构和旋律,掌握歌曲的唱法和节奏。

然后,分小组学唱《渔歌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歌曲演唱的整体质量和感染力。

3.情感体验指导学生重视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歌词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和歌曲之间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同时,可以通过演唱比赛、歌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在浸淫于音乐中体验美好的情感。

4.歌曲展示指导学生进行歌曲展示和演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见解。

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和班级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充满挑战和激情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展示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渔歌子》教学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刚才大家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还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这首歌好听吗?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读得真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

再读!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习单,我们一步一步来了解这首诗,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和停顿,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预设: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师: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听到你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试一试。

来我们一起读。

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

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

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

今天,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

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学生自由读诗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3、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4、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5、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1、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2、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3、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4、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听到的——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2、师小结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实录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叫——生:(齐答)《忆江南》。

2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3预备起。

配乐梦江南生:(齐背,放课件)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4它的作者是代的张志和拿出你的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

“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生:词牌名。

(课件)5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师:也就是说词牌名规定了词的——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生:长。

师:有的——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生: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课本,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

(出示自读要求)6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

(课件7)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

这首词中“塞”字是多音字,它既可以读,西塞山,是山名,塞是平舌音。

还可以读塞子,也可以读,堵塞。

还有两个词不常见,一个是——生:“箬笠”。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

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

“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斗笠。

课件9“箬笠”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吗?(熟字加偏旁、编故事)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生:蓑衣。

箬笠蓑衣都是避雨工具,相当于今天的雨帽和雨衣,书上注释里面也有,其实,联系注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

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

(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古诗)10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

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

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

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生:齐读。

师: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儿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师:孩子们,读过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1感觉这首词写得很美。

师:什么美呀?生:景物很美。

师:你们也都有这种感觉吗,请同学们快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词中都有哪些景物描写的那么美?请同学们找一找,把它们圈画出来,生默读课文,找、圈,师巡视。

画好了直接把手举起来。

师:好,已经有同学找到了,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你都在词中发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生1:我发现了“西塞山”。

师:嗯,西塞山。

师:你眼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生:连绵起伏的。

这个词好。

师板画山师:你眼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郁郁葱葱)在山前有什么景物?生:有白鹭师:,鹭也是个生字(课件)板书白鹭的鹭字,鹭字是什么结构呀?上下结构,我们在写鹭字的时候,要把上面写得扁一点,下面写得长一些,这样才美观,请孩子们在本子上将鹭字写三个,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周子芊领说: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宽,胸离桌子一拳远。

写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鹭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呀!同学们好好写字,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那么是什么样的白鹭?谁来说说。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鹭的动态。

真棒。

师:还能给这个词加点声音吗?生:欢叫的白鹭。

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把你们刚才说的这些都用进去。

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

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

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真不错!师:那近处还有哪些景物呢?生汇报(桃花)出示课件12师:什么样的桃花?生:婀娜多姿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争奇斗艳的桃花。

师:桃花开在哪里呢?生:婀娜多姿的桃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

师:接着说。

溪水里还有什么?想看鳜鱼长什么样吗?(放课件13)形容一下?生:(肥美的)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想象一下,水中鳜鱼游动的样子生:鳜鱼正在水里嬉戏玩耍呢!多自在呀。

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你读得真美。

师:看着眼前这美景,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我们想象着画面来一起读读。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声:边读边想象画面可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啊。

师:是的,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

师:说得很清楚了。

还有谁来说说?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对了!很好!师:在这么美的春景里,来,伸出你的小手,想象一下柔柔的微风,蒙蒙的细雨,这些景物在蒙蒙细雨中。

好像笼罩了一层纱,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

这时,雨丝落到手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凉爽痒痒的很舒服)师:在这柔柔的微风,蒙蒙的细雨中有谁在江边垂钓?细心观察的同学说说渔翁张志和是什么打扮,青箬笠。

绿蓑衣。

师:假如你是渔翁张志和置身这样的美景中垂钓,你愿意回家吗?生:不愿意。

师:为什么?生:景色让人陶醉师说,你都流连忘返了是啊,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词人说生接:青箬............师: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可真是悠闲自在呀。

师: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美景,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道:读: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课件)师:是啊,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呀。

张志和真了不起,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呀。

(板书)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画卷,师生合作读全词,怎么读呢?请看[出示课件15]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蓝色的。

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生:明白!师:预备,起![生与师对读,师着意把“不须归”三个字悠长地读]师:你看,我们注意词的停顿,这叫有板有眼,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同学们读得真有味道,为这幅春景图又增添了诗情画意。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到这词中美景去亲眼看看。

好,让我们随着词人一起乘坐一叶扁舟,一起走入这幅美丽的画卷中看视频16(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发出清脆的鸣叫。

近处,潺潺流水中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岸边的桃花开得争奇斗艳,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此时的渔翁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过去,忘记了一切。

完全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了。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志和,你会怎样吟诵呢指名读(一男生)师:有板有眼读出了味道,你就是词人小张志和呀(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出留恋悠长的感觉会更好)男孩子读一读(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不须归”得的特别好)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男同学读得太有味道了,我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一起读生〔课件17配乐朗读,语调中呈现出了词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风细雨不须归。

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愿意归去吗?生:不愿意。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哪,让我们走近张志和,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过起了隐居生活,常年不回家。

他的大哥张松龄,很担心弟弟在外面隐居忘记回家。

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用了渔歌子的词牌,自己读读,看你都读懂了什么?出示课件18: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真好。

会读了,读懂了,那就更了不起。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生:哥哥在叫弟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它写道: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是啊,哥哥叫弟弟快些回来,那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用词来问看看你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悠长地]:不——须——归——师:贤弟呀你为何不归?为何不归?生1:因为风景太美了。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生2:我觉得是那边风景太美了,让张志和觉得留连忘返。

师: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和你们一样,一心向往这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他厌倦了朝廷的争斗,留恋于山水之间,据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

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生不会)鳜鱼会上钩吗?(生:不会)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了很多很多,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生:他钓了一些休闲回来,让他自己的心平静。

他钓到了什么?生:他钓了一些快乐回来,让他自己的心灵愉悦。

师:是啊,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生:因为鱼儿很多,不用鱼饵,自己就自投罗网了。

[众笑]师:这是一个神仙在钓鱼啊!他更钓到了一份——生:悠闲自在。

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呀,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呀。

同学们张志和对于能否钓到鱼已经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这春天的美景,是这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

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生接:心志平和师: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千古词人生接:张志和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生接:渔歌子。

起。

生齐诵配乐课件19师:真好,听得出来,这首词是从你们心中流淌出来的。

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

师:这首词还可以唱出来,还是首歌呢!想唱吗?生:(齐)想!师:下面我们全班来跟着音乐一块来唱一唱。

生:(音乐响起,学生跟唱)视频课件20师:好听,真好听!这就是咱们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读、讲、唱都行。

师:孩子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里老师祝愿你们都能习千古经典,与圣贤交友。

做个博学多才的人。

板书:渔歌子景诗情画意人悠闲自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