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西南边疆与民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西南边疆与民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西南边疆与民族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是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

而西南边疆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边疆地区,其所孕育出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更是让人着迷。

本文将从西南边疆的历史、地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展开阐述,揭示西南边疆的独特魅力。

首先,西南边疆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多样,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包含了众多高山、丘陵和河流等自然景观。

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西南边疆的藏区,融合了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藏族人民信仰佛教,寺庙和经幡遍布其间,深深地植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而在边疆其他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亦有独特魅力。

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花山节”等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更是彰显了多元文化在西南地区的独特表现形式。

其次,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承载着多民族的历史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西南边疆地区一直是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带。

自古以来,从中原地区向西南迁徙、探索的人们就带着中原文明的烙印,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使得西南边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典型的例子就是洱海周边的古城—大理。

大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受到了汉族、白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的熏陶,成为了兼容并蓄、独特魅力的地方。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西南边疆地区还先后出现了南诏、大理、楚雄等众多独立政权,建立起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

此外,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中。

例如,在边疆的某些地区,人们喜欢穿着鲜艳、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如藏袍、彝族花裙等,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也彰显了边疆地区的文化风貌。

此外,西南地区还以多元的民族舞蹈和传统节日著称。

例如,彝族的“黄草节”和藏族的“乔巴节”等民间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中包括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的焦点之一。

文化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通过旅游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旅游开发中,许多地方强调旅游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价值,导致原本的文化旅游活动变成了商业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同时也有一些地区还尚未开发。

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以文化旅游为视角,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3.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借助本研究,提高旅游从业者和相关部门对于文化旅游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文化旅游的概念和意义;2.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文化旅游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分析;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于文化旅游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案例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

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

2012.09学教育39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彭恩(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摘要]经历了数千年的“川盐古道”,为其周边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地域形态的变化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本文对“川盐古道”形成的原因及其路线分布图进行初步探讨,为保护古道略尽薄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初探“川盐古道”起源于西南,贯穿了整个中原大部分地区。

它兴起于盐运业的产生,对今天湖北、湖南和贵州交汇地区产生了不可言语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今天各种宽阔马路的修筑各种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这条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古道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各种历史资料对这条古道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在这千百年来的历史中,这条古道无形之中就积淀了无数宝藏,让我们对其仰望,为其叹服。

一、“川盐古道”的由来和分布范围我国井盐的生产晚于池盐和海盐,其产生的历史从战国晚期李冰凿穿广都盐井开始,到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以剑南道东川和西川最多。

1、“川盐古道”的由来我们今天吃的食盐,在很多时候都是叫的“盐巴”,但是盐巴的由来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概因最早是在巴国生产,由巴人加工而来。

古巴国境内分布着众多盐泉,如渝东的巫山盐泉,开县的温汤井盐泉,忠县的井溪盐泉等,盐巴在巴国生产,也远销境外,巴人也因此而富裕起来,巴国也由此而兴盛。

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因为盐而达到“不绩不经,服也。

不稼不樯,食也。

”[1]的地步。

因为盐巴不易变质和腐烂,而且还便于携带和保存,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大山中的不会自己产盐的山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物。

而最早的盐巴交易也开始了。

透过历史的缝隙,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盐巴巴国兴盛了,但是其没有保护盐巴这一兴盛更本的实力,多以它的兴盛是短暂的,不会长久。

因此巴国饱受战乱之苦,而巴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在克服长江水路的自然天险的同时,形成了一条连接巫溪、元阳。

贯通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区的,掩藏在深山中的由巴人控制的古盐道。

浅析兴文石海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浅析兴文石海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浅析兴文石海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摘要: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丰富旅游地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吸引更多游客,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也能保护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宜宾旅游业快速发展,兴文石海已经成为宜宾旅游业发展的主导。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族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兴文石海特色旅游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还有许多问题,这制约了整个景区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和问卷调查,论述兴文石海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兴文苗族民俗文化旅游;问题;对策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但是只有真正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才能持久地吸引旅游者,并与旅游者产生共鸣。

兴文石海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要想促进兴文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那么很多问题就值得深思,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采取什么科学和新颖的方式来发展,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等。

1 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及意义1.1 民俗文化旅游概念所谓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民俗风情旅游从性质上说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作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1.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从诸多学者的论文可知,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丰富旅游地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娱乐项目,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吸引更多游客,最重要的是能够扶贫,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也能保护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兴文地区苗族文化在旅游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成为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生命。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和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

在这个地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文化多元。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信仰、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西南的藏族、彝族、傣族等,他们的历史文化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传统工艺等都是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

其次,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许多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产品和表演形式。

同时,这些文化也对于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通过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者应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结而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通过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彝族传统节庆活动是凉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凉山彝族节庆活动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目前凉山彝族节庆活动在旅游开发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节庆活动的传统特色逐渐淡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也制约了凉山彝族节庆旅游的发展。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推动凉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本研究旨在探索凉山彝族节庆活动的概况、分析目前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并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为凉山彝族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资源,这些节庆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旅游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凉山彝族节庆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情况,可以帮助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推动凉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实施路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对四川凉山彝族节庆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凉山彝族节庆概述凉山彝族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之一。

凉山彝族地区是一个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节庆活动繁多,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凉山彝族的节庆活动主要包括春节、火把节、鬼节、阿巴嘎节、祭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 现实意义初探
目录
01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 作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茶马古道的现实 意义
内容摘要
“茶马古道”是一个历史名词,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传播路 径。本次演示将从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初步探讨。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1、茶马古道是古代茶文化传播 的重要通道
2、茶马古道对于旅游开发和地 方经济发展的意义
2、茶马古道对于旅游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
茶马古道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现 代旅游业的发展中,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开发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 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内容摘要
其次,牵牛花网络也在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茶马古道沿 线的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牵牛花网络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营,将 古道上的景点、特色民俗等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 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内容摘要
此外,牵牛花网络还为茶马古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大数据分 析和云计算技术,牵牛花网络对茶马古道沿线的产业布局和经济趋势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牵牛花网络还推动了电子 商务的发展,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得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内容摘要
茶马古道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之一,其自然景观也极其壮美。从横断 山脉到喜马拉雅山脉,从茂密的森林到荒芜的高原,茶马古道穿越了无数的山川 河流和草原戈壁。这里有大江大河的源头,有雪山草甸的壮丽景色,有丰富的野 生动植物资源,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云海、雪山、冰川和峡谷等。这些自然景 观的多样性为茶马古道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究综述一、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早,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如丽江古城、乌蒙山、凤凰古城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标地。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成为了旅游节庆的亮点。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各民族的奇特风情。

二、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起首,一些旅游景点存在着商业化过度的问题,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和表达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缺乏深度了解,难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不足。

三、将来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进步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进步。

起首,要重视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商业化对其造成的破坏。

其次,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从业者的培训,提高民族文化的专业性和品质,为游客提供真实、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的投资力度,提升民族文化旅游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通过旅游,游客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增进民族团结。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还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前景分外宽广。

信任随着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将为中华民族的茂盛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侯 玲 西南民族大学
【摘 要】在民族文化旅游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对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尤为迫切。

西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形成了多彩而又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但是在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 民族文化 旅游发展
一、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自治区域分布最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集中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早的地区。

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种类很多,发展历史悠久。

各个民族风俗习惯各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且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为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变得日趋强烈。

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开始发生变化。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已不单是观光,而是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当地人民的生活,渴望参与,人们的旅游需求已从观光转向文化方面。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作为占全国总面积63.7%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交通差。

和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条件差,影响游客的可进入性。

很多通向重要旅游景区的路多为盘山公路,路面差,窄、弯道多,隐藏着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旅游安全事故。

一些旅游景点的道路管理措施欠缺力度,破坏严重,重新整修费用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例如,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景区的旅游。

通向泸沽湖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攀枝花到泸沽湖,这条路路程长,弯道多,要八,九个的时间才能到达;另一条是从西昌市到泸沽湖,这条路距离短,但道路的建设不好,路面状况差。

由于公路存在隐患,发生过一些旅游安全事故,造成旅游者不可弥补的损失,也为旅游景区带来了不好的声誉,让潜在客源流失。

2.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观念也不断更新,内容和服务功能单一的旅游活动项目,已逐渐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西南地区大多旅游产品以“资源型”为主,产品雷同、粗糙,精细的少,导致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该地区由于受资金和经营的限制,旅游大多停留在对观光型旅游原生资源的利用上。

旅游产品不能很好地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没有特色。

比如只要是古镇,卖的旅游商品基本雷同,导致游客失去购买欲。

3.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西南地区很多地区以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吸引游客,然而商业化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其庸俗化。

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应注意当地人的文化保护问题,否则将导致“多克西现象”,即多克西根据对巴巴多斯和尼亚加亚湖区的案例调查,认为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可根据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分为融洽、淡漠、恼怒、对抗、排斥等几个阶段。

如果旅游的发展不注重当地人的态度及文化保护问题,必将受到旅游目的的地居民的排斥。

以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为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和新的观念进入泸沽湖周边的民族村寨,不仅改变了湖畔居民传统的以耕牧与捕鱼为主的生产方式,还冲击着传统的民族文化。

旅游的发展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摩梭人的服饰出现了多元的取向,平时的生活中,除了年长者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外,年青一代则取穿着时下流行的夹克,西服,牛仔等时装,只有在接待游客时,他们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事划船,牵马,打歌等活动。

民族服装逐渐演变成了旅游接待的工作服。

由此,很多当地的服饰工艺开始消失,会制作传统民族服饰的也逐渐减少。

三、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1.改善交通,提高民族地区的可进入性。

解决交通问题是解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滞后的交通造成了客源的流失。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巨大,在建设时,可以采取多方融资,对外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建设的方式。

还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沿途公路两旁大量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分,形成绿色走廊。

这样既可以防止塌方,又能美化环境,避免给游客带来单调的感觉。

另外,还可以增加沿途的旅游项目,例如;从盐源县到泸沽湖,沿途有很长一段是河道,两岸景色宜人,如果能增设乘舟漂流的旅游项目,就可以增添游客旅游的乐趣。

沿途有很多村寨,也可以发展民俗餐饮,招待游客,传播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行内容。

2.加大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巨大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相称,所以应加大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加大旅游文化内涵,改变产品单一的状况。

在不断提高观光旅游产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尤其是依托森林湖泊、田园农家,发展适应国内游客消费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积极开发参与型的登山旅游、漂流探险旅游、美食旅游等,增强旅游产品的可选择性和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节日、婚丧礼俗等,对游人颇有吸引力,应积极组织游人参与各民族传统活动,使游人亲自体验和感受各民族古老文化的巨大魅力还要积极开发各民族旅游纪念品。

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云南千里民俗线、贵州民俗民风游等。

举办相关的旅游节庆,既反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又体现当代西南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3.建立文化保护开发机制。

旅游是一种文化经济产业,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来说,文化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发展中极为重要。

增强当地居民认识,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促进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会与不同地区人交往,增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是非分辨能力,增加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机会。

根据开发旅游,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确保旅游开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从财政上支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维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奖励。

使人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贾银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冯学钢,王晓云.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J].旅游论坛,2009(2),
[4]陈国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构想[J].衡阳师范学报,2000(12),
[5]包广静,赵波.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2008(4).
451
经济论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