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课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笔记一、课程标题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中国的古代社会与文明二、主要内容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介绍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结构。

解释了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铁器的普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兴起等。

分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如百家争鸣的现象。

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阐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汉朝的兴盛与衰落介绍了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改革等。

分析了汉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描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包括政治格局的变化、民族融合的过程等。

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如佛教的传播、书法的发展等。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朝的兴盛与衰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

2.学习难点:如何理解古代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如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如何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理解汉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过程;如何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成就。

四、思考与练习1.思考古代社会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3.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贡献和教训。

4.探讨汉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其对后世历史的启示。

5.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成就,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及段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及段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及段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一篇新闻报道稿。

下边整理分享该课原文、段落解析及课文主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1901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

1896年诺贝尔辞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段落解析】报道稿包括4个自然段,按其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笔记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2.1 网络改变世界1、为什么说网络改变世界?(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2、网络丰富日常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3、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或网络的优势。

)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

4、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5、网络对保障公民的哪些权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网络中存在哪些消极影响?(或网络的弊端。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②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7、侵犯隐私的行为表现、危害。

①表现: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

②危害:这些行为会给被侵害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2.2 合理利用网络1、我们如何合理利用网络?①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2、如何做到“信息节食”?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

3、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4、如何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极端负面情绪。

5、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3)

介绍颁奖机构及奖金来源。“从即日起”表明时间的 起点,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周年纪念日在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交代授奖仪式举行的时间与地点。“诺贝尔去世周 年纪念日”表明了颁奖日期的特殊意义。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 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 了诺贝尔奖。
“今天”点明了这一消息的及时性,“首次”点 明了这次颁奖的特殊性。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 金中拨款。
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 离的制度。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从前到后递减,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 典范。
内容主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 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突出了诺贝尔奖的意 义并表达了对诺贝尔的无限敬意。
写作特色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则消息叙述事件时侧重于对事件的意义及影响的说明, 因此重点介绍了诺贝尔遗嘱的内容及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 而对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则点到为止,对评定过程、颁奖 过程略去不写。这样安排使消息重点突出。
新闻知识
一、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二、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导语最重要,
背景指的是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 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 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按事实的重要性或受众关心程度 依次递减的原则,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的内容, 犹如颠倒的金字塔或颠倒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1901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

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学生回答。

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2017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共5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共52张PPT)
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通 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了150多万平方千 米的中国领土,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 积,3个法国,12个捷克斯洛伐克!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比较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 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特权
2. 《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大幅增加。
圆明园遗址
能抢的都抢了, 能烧的都烧了, 就剩下这些石头了!
英、法号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本 在地质球上上某却个如角此落里野有蛮着、一贪个人婪间,奇对迹:我它们叫国夏家宫。犯 …西都…下体人了现民在的滔这想天座象大宫力殿所罪中能。。创我造…们的…一有赞切一同几天雨乎,是两果神个的话强观性盗点的闯东入, 了夏对宫侵,一略个者进的行洗罪劫行,无另比一个痛放恨火;焚烧但。是…,…我在历们 史的对审当判台时前国,家一个的强的盗落叫后做法也国非,常另一痛个心叫。做今英国天, 。…我…们我相一信定解要放了努的力法学国习、涤真荡本了领污泥,浊把水祖的国法国建 一天定是设会一得把定这 会空笔 来前不 到强义 的之。大财,归实还现给被中抢华劫民过的族中的国重,新这一崛 ——起[。法国]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1.背景:第二次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 期间
2.侵略国: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 俄、美 3.规模: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范围 更广
4.危害:第二次危害更大(使中国丧失大量土地; 圆明园被焚毁;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笫2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笫2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笫2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

2. 准确严密、条理清晰地用新闻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1. 引导学生从标题、导语、主体等方面探究课文的层次结构及语言特色。

2. 了解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3. 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爱好。

(三)情感目标体会新闻事实,增强新闻写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本文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

2. 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层次结构与语言特色。

3. 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紧密联系的写作特色。

4. 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积累并整理好词好句。

2. 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

3. 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4. 设计新闻知识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 设计表格,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8. 利用多媒体,展示诺贝尔的图片和故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9. 联系现实生活,用事实说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0.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1. 教师推荐新闻网站,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新闻信息。

12. 学生办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

13. 开展新闻小评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诺贝尔的图片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知识链接教师提供新闻知识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新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 研读标题,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体会本文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

3. 探究问题,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及语言特色。

4.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5. 师生互动,突破重难点,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推荐新闻网站,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新闻信息。

2020部编版历史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 八年级上册

2020部编版历史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 八年级上册

总理衙门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 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相当于英法本土面积 的二倍,四个日本
条约名称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地理范围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入
这是圆明园今昔的图景,这座宫殿为何这般模样?这场战 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 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授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 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 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 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 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 特权太少。于是他们又向中国发动了一次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有(B )
①《天津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六百 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宫后, 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 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议一议
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 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发动战争的 借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不满足已 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 60多万平方千 安岭以南、黑 米 龙江以北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 约40万平方千 以东,包括库 米 页岛在内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巴尔喀什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 湖以东以南 界约记》 19世纪 中俄《改订条约》 中国西北部 80年代 及后五个勘界议 定书 44万多平方千 米 7万多平方千 米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 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 三园;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亩。它本 是明代一个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 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 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 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 苑。 它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开 凿湖泊,堆积土山,再点缀些亭台楼 榭,形成许多秀丽的景点。在这里人 们可以观赏类似庐山飞流直下的瀑布, 类似杭州西湖的波光水色,也可以领 略神话传说中仙人出没的海岛宫阙。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时 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侵略者: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俄美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圆明园(鸟瞰图)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 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 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 谓当之无愧。
畅所欲言
圆明园于1860年被焚毁后100多年间, 虽然很多人主张重修圆明园,但因无力重 修而作罢。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足 以重修圆明园了,于是又有人主张重修圆 明园,并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修”的问 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你认为圆明园 是否该重修?请说明理由。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时 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侵略者: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俄美
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 力量,把祖国的锦绣河山集中到 一座园林里来。 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 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 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 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 而是在圆明三园。园内珍藏着许 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 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 玉石,铜瓷古玩。西方誉之为 “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 的。但这些都已被英法联军毁坏。
看了火烧圆明园的一幕幕,再 看看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 感想?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英、法号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本 质上却如此野蛮、贪婪,对我们国家犯下 了滔天大罪。我们赞同雨果的观点,对侵 略者的罪行无比痛恨;但是,我们对当时 国家的的落后也非常痛心。今天,我们一 定要努力学习真本领,把祖国建设得空前 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果怎么样?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度 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严惩了洋枪队,由 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还击毙了洋枪队头目 华尔。但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1864年 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
比较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 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
请看右边的图片,佳士 得拍卖行于当地时间2009 年2月25日在法国巴黎拍卖 了中国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 像。它们的流失和历史有关 的历史事件是( )
为什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 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 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 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 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 就范。 从战争的目的与结果看,这次战争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 鸦片战争。
据图叙述沙 俄侵占我国北方 领土的情况。比 一比,看谁叙述 得更清楚、准确、 全面。
条约名称 C A 《瑷珲条约》 D B 《北京条约》 A C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A D C
B A C D C B 地理范围 D.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A.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B D A
面 积
60万多 约40万 44万多 7万多
B.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C.西北地区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D B 《改订条约》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 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 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2.定都:
1853 年,改南京为天京, 作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 峙的政权──太平天国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
1860年夏天,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军进攻上 海。上海官绅与西方侵略者勾结,雇佣美国人 华尔组织“洋枪队”,对抗太平军。太平军在 上海附近的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9月慈溪 战役中华尔被太平军击毙。
华尔
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
对内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外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对沙俄割地行径的归纳
一、野心—— 由来已久 二、手段—— 趁火打劫,步步蚕食
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 主观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 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 。
人民作出什么反应?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 天国农民运动爆发。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 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 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 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列强为什么发 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条约名称 《瑷珲条约》
地理范围
面 积 共计一百五十多万 平方千米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西北地区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 已经过了多少年?( )B A.12 B.14 C.16 D.18 2.1860年洗劫焚烧圆明园的两个强盗是(BC ) A.俄罗斯 B.法兰西 C.英吉利 D.美利坚 3.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地区。割给沙俄的不 平等条约是( D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改订条约》 D.中俄《北京条约》 4.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它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 B.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C.它历经14年,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 D.它所击毙的洋枪队头目名叫华尔
3.太平军的主要活动:
A.为推翻清朝的统治,派军北伐和西征 B.抗击洋枪队
洋枪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洋枪队是由外国侵略者华尔等指挥,用洋枪、 洋炮装备起来的清军武装。华尔早年学过军事, 长期在海上和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1859年他 招募各国亡命之徒组成洋枪队,1861年改募中 国人为士兵。清政府后来将扩编的华尔洋枪队 改名为常胜军 。
材料: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 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 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 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 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 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他们预料:“中国市场 的远景却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 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 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 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