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01203实验三标准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doc教学内容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d o c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
测树学实习之标准地调查资料

测树学实习之标准地调查资料《测树学》实习报告班级:1001010学号:100101008姓名:刘翠玉同组人员:苗静王雅琼王金平魏乐吴燕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实习目的测树学是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主要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
本次实习是为了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温习已学知识,预习新的内容,也为了锻炼大家的组织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
二、实习主要内容. 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 基本训练(立木胸径与其树高测定). 立木材积测定(区分求积法). 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 GPS 定位三、实习组织与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 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四、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9日到11月2日五、实习地点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六、仪器工具. 测树罗盘仪及支架各一 . GPS 1. 测高器1 . 工具包 1 粉笔. 直径钢围尺 .实习指导书1. 皮尺1 .角规2林分调查一、林分调查因子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和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林分调查因子。
主要包括四部分:?林分起源:天然林、人工林林相(林层):单层林、复层林树种组成:纯林、混交林林分年龄:同龄林、异龄林本次实习中调查的树种为火炬松,是人工林。
二、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和方法。
所谓标准地,即认为选定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的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列换算。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做比较全面的踏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科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科普一、目标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
二、时间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三、主要任务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外土地: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学习版

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学习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了笔记本的键盘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这场关于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写作。
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我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凝聚。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得聊聊这个项目的背景。
第三次土地调查,这是一项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
咱们得把这项工程比作一次大规模的“体检”,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给决策层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全面、客观、准确地查清我国各类土地的分布、数量、质量、利用现状,以及土地权属状况。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得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实施方案。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咱们具体说说调查内容和方法。
这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土地的分类、面积、质量、利用状况等多个方面。
具体怎么操作呢?1.数据收集: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扫描,获取土地的遥感影像数据。
2.外业调查:组织调查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填写调查表格。
3.数据整合:将遥感数据、外业调查数据以及现有的土地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土地资源数据库。
4.数据分析: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质量等方面的结论。
三、组织架构与实施步骤说完了调查内容和方法,咱们再来聊聊组织架构和实施步骤。
1.组织架构:设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协调;设立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指导;设立数据审核组,负责数据的准确性审核。
2.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培训调查人员,准备好调查所需的仪器设备。
(2)数据采集: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4)成果验收:对调查成果进行验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任何项目都离不开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
咱们得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学习版

县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学习版)实施方案(最终方案参照国家标准)XXXXXXXXXXXXXXXXXXXX年XXX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和意义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
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前提。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施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网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没有内容的添加”,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及任务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及任务一、目标依据《土地调查条例》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
二、主要任务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不动产权籍调查3.基本农田调查4.专项调查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城镇以外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2)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标准地调查

森林调查实训报告班级:00111101姓名:陈慧婷 2012年1月5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森林调查技术>实训报告评语成绩教师签字:日期:姓名:陈慧婷学号:20114645 班级:0011101编号:6组名称:标准地调查实训地点:803厂附近课程名称森林调查技术教材《森林调查技术》--魏占才主编实训任务(1)掌握标准地(样地)的选择原则;(2)会进行标准地(样地)周界测量;(3)会进行标准地(样地)因子调查:每木检尺、平均木确定与选择、平均木树高的测定、标准地林分的相关因子等;(4)会通过调查表查算出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实训目标(1)熟悉理解标准地的选设原则。
(2)掌握标准地的境界测量方法。
(3)掌握标准地调查的实测方法和调查因子计算实训场所803厂附近实训形式按照老师的实训任务书的要求,分小组进行实训器材罗盘仪、标杆、脚架、记录板、皮尺、粉笔、铅笔以及标准地调查的相关表格实训内容1.能够熟练地进行标准地(样地)的周界测量;2.能够熟练地进行标准地(样地)内的每木检尺、测算标准地平均胸径,找出平均木并测定平均木树高;3.能够根据标准地(样地)测量结果推算标准地内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的蓄积量。
基本步骤1.外业工作:(1)现地踏查,了解调查区的林分状况和森林分布(2)选择标准地,应具有代表性(3)标准地的周界测量,确定标准地位置、范围和计算面积(4)标准地调查,进行每木检尺、树高、胸径的测定(5)地形地势调查、林分因子调查2.内业计算,求出蓄积量实训结果见附页(表格)实训总结通过此次实训,基本掌握了标准地调查的基本步骤,也加深了对罗盘仪、角规的使用方法,标准地调查是作为林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最为基础。
但是标准地调查也有一些地方要多注意。
在外业时要注意标准地的选择、每木检尺在1.3m的上坡位,在内业时在注意数据的整理,以及面积和蓄积量的计算。
可以查阅二元立木材积表。
附页:一号标准地:二号标准地:周界测量测点磁方位角竖直角斜距水平距 N S1-2 160°340°1°28.28 28.28 2-3’250°70°15°16.80 16.23 3’-3 250°70°27°13.50 12.05 3-4 340°160°10°28.72 28.28 4-1’70°250°2°21.2 21.18 1’-1 70°250°5°7.08 7.10 闭合差:50cm其他情况:1、土壤:黄红壤;腐殖质厚度:2cm2、植被:覆盖度80%;郁闭度:50%3、更新情况:林下有桉树、木荷、樟树,地被物有铁芒箕,林木幼树更新情况良好。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指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实施的一次全面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国家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该调查涵盖全国范围,覆盖城乡各类土地,是我国近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地调查活动之一。
外业调查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实地进行采集调查,获取土地信息的真实数据。
在外业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需要深入农田、林地、草地等实地,对各类土地进行测量和勘察,同时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等细节信息。
在外业调查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测量、勘测和采样等。
土地测量是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全站仪、GPS等,对土地面积、边界等进行测量,以获取土地的准确数据。
勘测则是对土地的地貌、地形、地势、植被等进行详细勘察,以了解土地的地理特征和环境状况。
采样是在勘测的基础上,对土地的土壤、水质等进行采集,以获取土地质量的真实数据。
外业调查需要调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和勘测。
他们还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有一定的了解。
调查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等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土地调查所需的信息。
外业调查的举证工作是调查人员完成外业调查后的重要环节。
举证工作主要包括将调查人员在外业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整理归档,并生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和地图。
这些数据和报告将作为依据,供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参考,用于土地管理、规划和保护等工作。
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是为了获取土地资源的真实数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外业调查需要调查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且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整理和举证工作。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现状,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或方法。
所谓标准地,即人为选定 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林 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 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换算。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作比较全面踏 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 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按设置目的与用途,标准地分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两类。
临时标准地是 为临时满足需要能迅速提供资料而设置的,只进行一次调查。
固定标准地是在较 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连续收集资料而设置的,要进行多次调查, 测设要求更为严格。
一、 标准地设置(一)选择标准地基本要求(1)必须对所预定林分要求有充分代表性; (2)不能跨越林分;(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隔离带,且应远离林缘。
(二)标准地形状为便于设置及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带状),林分密度低、通 视良好、地势较平坦时可为圆形。
(三)标准地面积(即大小)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内必须有足够林木 株数,本次实习,要求设置正方形标准地,其内林木株数不少于50 株。
(四)标准地境界测量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在坡地上量距要改算为水平距离,测线闭合 差一般不得超过2001. 为使标准地在调查作业时有明显边界,测量境界线同时应伐开灌木,清除蒿草,对 测线外的树木,在面向标准地一面标出明显记号(可用粉笔作记号)。
根据需要,标准 地四角可埋设临时或固定标桩。
二、 标准地林分因子调查与测定(一)每木调查又称每木检尺,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高直径(可精确到0.1cm ),这是标准 地调查的最基本工作。
有时为简化记载和计算,每株树直径可按整化径阶记载在每木调查表上,我国常用划“正”字格式进行记录。
1. 径阶大小确定 2. 确定起测径阶 3. 其它注意事项调查记载需分别树种进行。
如果是复层异龄混交林而又能够划分出 林层和年龄世代,则需分别林层和世代调查记载。
按整化径阶记载 时,有时每株树还需要按照相应标准确定出它是用材树还是半用材 树或薪材树,分别记入每木调查表各相应栏目。
标准地每木检尺记录表:见小组实习报告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算术平均值(cm) 平方平均值(cm) 23.4524.15按径阶分组:径阶分布图:(二)测树高目的是求林分平均高或径阶平均高。
本实习可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选 取15~25 株,实测每株树的树高和胸径(精度均记载到小数后一位),中 央各径阶需测3~5 株,其它各径阶1~2 株,根据树高和胸径实测值,采 用适当模型或手工描绘调制树高—胸径曲线,根据每木调查算出的平均直序号 径阶cm 株数 序号 径阶cm 株数 1 14 2 26 9 2 16 4 8 28 5 3 18 2 9 30 4 4 20 4 10 32 2 5 22 3 11 34 2 624312361径,代入树高曲线求出相应平均高。
次要树种只需测出与平均直径相近的3~5 株平均木的树高,以其平 均值作为平均高。
计算得 D=23.45cm ,代入树高曲线公式,得相应平均高h=17.81m(三)测定年龄可用生长锥、伐倒标准木查数根颈年轮数或查数轮生枝等方法查定。
(四)测定郁闭度可按测线、测点或树冠投影等方法测定。
(五)各项林分调查因子的计算包括平均直径、平均高、平均年龄、树种组成、地位级(或地位指数)、 疏密度、蓄积量、出材等级等。
本次实习林分蓄积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参见附录1)计算。
(六)其他工作包括地形、地势、活地被物的种类和生长分布状况、土壤、幼树更新 和林分卫生状况等的调查记载,其详细程度视具体要求而定,有时还需伐 倒标准木或树干解析木,进行林分蓄积、材种、生长等方面的计算和分析。
树高测定记录表:见小组实习报告附录 1:平均标准木法计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1)设置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D g ),根据所得树高曲线,求出林分 平均高(H D );(3)寻找1~3 株与林分平均直径(D g )和平均高(H D )相接近(一般要求相差在±5%以 下)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用区分求积法(参见立木上部直径测 定)测算其材积;(4)按下式计算标准地蓄积量,并根据标准地面积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量。
∑∑===ni ini igGV M 11式中:n 为标准木株数, i V 与i g 分别为第j 株标准木的材积及断面积,G 与M 分别为标准地总断面积与蓄积量。
测径高度hT(m)竖直角β[β=arc(hT-hH/L)] 直径读数n 上部直径 2D3--18 2.2 0.00 1.5 22.95 526.7025 0.041367 L=15 5.2 11.31 1.30 19.89 395.6121 0.031071 H=20.5 8.2 21.80 1.12 18.09 327.2481 0.025702 11.2 30.96 0.85 14.87 221.1169 0.017367 14.2 38.66 0.70 13.45 180.9025 0.014208 17.2 45.00 0.50 10.61 112.5721 0.008841 20.2 50.19 0.20 4.69 21.99610.001728 Vi=0.447389 3--16 0.3 0.00 1.85 29.25 855.5625 0.067196 L=15 5.3 18.43 1.65 26.09 680.6881 0.053461 H=23 10.3 33.69 0.95 17.13 293.4369 0.023047 15.3 45.00 0.67 14.21 201.9241 0.01585920.3 53.13 0.30 7.50 56.250.004418Vi=0.6649643--14 0.2 0.00 1.60 25.30 640.09 0.050273 L=15 5.2 18.43 1.20 18.97 359.8609 0.028263H=20.5 10.2 33.69 0.90 16.22 263.08840.02066315.2 45.00 0.40 8.49 72.0801 0.005661 20.2 53.13 0.20 5.00 25 0.001964Vi=0.4137773--320.10.001.8028.30800.89 0.062902L=15 3.1 11.31 1.40 21.42 458.81640.036035H=22.5 6.1 21.80 1.25 20.19 407.63610.0320169.1 30.96 1.10 19.24 370.17760.02907412.1 38.66 0.80 15.37 236.23690.01855415.1 45.00 0.60 12.73 162.05290.01272818.1 50.19 0.40 9.37 87.7969 0.006896 21.1 54.46 0.15 3.87 14.9769 0.001176Vi=0.5088573--22 0.25 0.00 1.85 29.25 855.56250.067196L=15 5.25 18.43 1.30 20.55 422.30250.033168H=21 10.25 33.69 1.10 19.83 393.22890.03088415.25 45.00 0.50 10.61 112.57210.00884120.25 53.13 0.30 7.50 56.25 0.004418Vi=0.5613933--34 1.5 0.00 2.00 30.59 935.74810.073494L=15 4.5 11.31 1.80 27.53 757.90090.059526H=23 7.5 21.80 1.50 24.23 587.09290.0461110.5 30.96 1.30 22.74 517.10760.04061413.5 38.66 0.90 17.29 298.94410.02347916.5 45.00 0.40 8.49 72.0801 0.005661 19.5 50.19 0.20 4.69 21.9961 0.001728 22.5 54.46 0.10 2.58 6.6564 0.000523Vi=0.7527033--28 2.5 0.00 1.55 23.71 562.16410.044152L=15 5.5 11.31 1.30 19.88 395.21440.03104H=21 8.5 21.80 1.10 17.77 315.77290.02480111.5 30.96 0.90 15.74 247.74760.01945814.5 38.66 0.60 11.53 132.94090.01044117.5 45.00 0.30 6.36 40.4496 0.00317720.5 50.19 0.20 4.69 21.9961 0.001728Vi=0.4462373--31 2 0.00 1.85 28.30 800.89 0.062902L=15 5 11.31 1.65 25.24 637.05760.050035H=22 8 21.80 1.50 24.23 587.09290.0461111 30.96 1.20 20.99 440.58010.03460314 38.66 0.80 15.38 236.54440.01857817 45.00 0.30 6.36 40.4496 0.003177 20 50.19 0.15 3.51 12.3201 0.000968Vi=0.6797563--40 2 0.00 1.60 25.29 639.58410.050233L=15 7 18.43 1.20 18.97 359.86090.028263H=21 12 33.69 0.90 16.22 263.08840.02066317 45.00 0.40 8.49 72.0801 0.005661 22 53.13 0.20 5.00 25 0.001964Vi=0.5045433--36 0.15 0.00 1.80 28.46 809.97160.063615L=15 5.15 18.43 1.40 22.14 490.17960.038499H=20.5 10.15 33.69 1.10 19.83 393.22890.03088415.15 45.00 0.60 12.73 162.05290.01272820.15 53.13 0.30 7.50 56.25 0.004418Vi=0.5906883--26 1.85 0.00 1.48 29.93 895.8049 0.070357 L=20 4.85 8.53 1.15 23.26 541.0276 0.042492 H=23 7.85 16.70 1.00 20.88 435.9744 0.034241 10.85 24.23 0.90 19.74 389.6676 0.030604 13.85 30.96 0.68 15.86 251.5396 0.019756 16.85 36.87 0.50 12.50 156.25 0.012272 19.85 41.99 0.20 5.38 28.9444 0.002273 22.85 46.40 0.20 5.80 33.640.002642 Vi=0.664706 3--33 1.9 0.00 1.45 29.89 893.4121 0.070169 L=20 6.9 14.04 1.20 24.74 612.0676 0.048072 H=22 11.9 26.57 0.90 20.12 404.8144 0.031794 16.9 36.87 0.50 12.50 156.25 0.012272 21.9 45.00 0.20 5.66 32.0356 0.002516 Vi=0.775804总计7.010819由实验数据及上述计算公式可得:G =1.878017651,∑=121i i g =0.57984036,iV =7.010819,所以,∑∑===ni ini igGV M 11=756.9 m3/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