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特大事故案例汇编

事故直接原因: 额定载重15T,实装40.44T液氯,超重
169%; 使用报废轮胎; 驾驶员逃跑,延误应急救援时间;
事故间接原因: 济宁市科迪化学危险货物运输中心对挂靠的这 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疏於安全管理,没有履行 监督和检查的职责,未能及时纠正车主使用报 废轮胎和车辆超载行为。 山东沂州水泥集团化工公司核查罐式半挂车的 任何证件,违反安全技术要求,未经核查,审 批对罐车充装液氯40.44吨,严重超装超载; 驾驶员未经安全培训,无危险化学品驾驶和押 运资格。 该车没有《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剧毒化学 品公路运输通行证》过期。
9、2006年2月6日6时25分,一辆由安徽安庆发往 温州的牌号为皖H41009大客车(核载27人,实载 31人、其中4名为怀抱小孩),与一辆牌号为皖 N06590的货车(因炸胎停靠在道路右侧)发生刮 擦,大客车翻至落差7—8米的边沟,造成7人死亡。 21人受伤。
10、2006年5月18日,山西左云煤矿发生“5.18”透水事故, 死亡56人。这是一起矿主瞒报人数、非法超层越界开采,严 重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开采,劳动组织、安全管理混乱 的特别重大事故。现拘捕19人。
专业资料62004年9月23日河北新兴铸管集团在建电厂锅炉试车爆炸死亡13人重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失500万元专业资料72006年4月10日山西原平县轩岗煤电医院车库私存炸药爆炸死亡27人专业资料专业资料专业资料?死亡29人350人中毒400余人住院治疗?一万余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封闭高速20个小时82005年3月25日江苏淮安高速液氯罐车泄露事故专业资料2005329液氯泄漏事故分析事故经过
5、2004年2月15日11时25分,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 火灾事故,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26万多元。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1.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
国内外特大事故案例汇编

事故报告与调查制度
及时报告事故,开展事故调查,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设备安全防护
对设备进行安全防护,防止人员接触危险部位, 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危险场所管理
对危险场所进行标识和管理,限制人员进入,确 保人员安全。
ABCD
工艺控制与优化
优化工艺流程和参数,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 安全性。
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公共安全事故
总结词
公共安全事故通常是由于公共设施故障、突发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详细描述
例如,2013年7月22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发生一起扶梯故障事故,造成18人死亡、38人受伤;2015年8 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踪、798人受伤。这些事故提醒我们要 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详细描述
在应对特大事故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指挥至关重要 。应建立健全的协调指挥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 ,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应加强与外 部救援力量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事故。在指挥过程 中,应保持冷静、果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救援策 略,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感谢您的观看ຫໍສະໝຸດ 火灾事故总结词火灾事故通常是由于电线短路、违规用火等原因引起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详细描述
例如,2017年6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蓝色钱江小区发生一起纵火案,造成4人死亡 (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初步调查显示,该起事件系家庭内部矛盾引发。这起 火灾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提醒我们要加强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居民
03
深海安全的真实案例

深海安全的真实案例一、引言深海,是指海洋中水深超过200米的区域。
由于深海环境极端、资源丰富,成为各国研究和开发的热门领域。
然而,深海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使得深海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真实案例,探讨深海安全的重要性和挑战。
二、案例一:深海矿产勘探的意外事故1. 事件背景某国在深海区域进行矿产勘探工作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
一艘勘探船在进行深海勘探作业时,突然遭遇台风袭击,导致船只失去控制,船体受损严重。
2. 事故原因分析•台风袭击:深海气象变化快速,台风等恶劣天气可能会给勘探作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船只设计不当:未考虑到深海环境的极端性,使得船只在面临强风暴时难以承受。
3. 教训和启示•深海勘探应提前充分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研发适应深海环境的船只和设备,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案例二:深海油气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1. 事件背景一家跨国石油公司在深海进行油气开发作业时,发生了油污泄漏事件。
大量原油泄漏进海洋,引发生态灾难。
2. 事故原因分析•生产设备失效:油气开发设备的故障导致油污泄漏。
•缺乏环境监测和应急预案: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应急预案,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事故。
3. 教训和启示•完善设备检测和维护制度,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建立环境监测和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环境风险。
四、案例三:深海科考的挑战与突破1. 事件背景某国科学家进行深海科考任务时,面临了一系列技术挑战。
他们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挑战,取得了重要的科研突破。
2. 挑战分析•深海高压和低温:深海环境极具挑战性,需要研发适应深海高压和低温的装备和材料。
•通信和导航困难:在深海中进行科考时,通信和导航往往受到限制,需要寻找解决方案。
3. 突破和成果•研发深海探测器:科学家研发出高压和低温环境下可靠运行的深海探测器,实现了对深海的实时监测。
•探索新物种和资源:深海科考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和潜在资源,为深海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国内外光气事故案例

二、国内光气生产事故统计与分析1、国内光气生产事故统计我国的光气生产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已有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企业三十余家,生产规模小,工艺装备水平不高,安全防护措施缺乏。
自从烟台合成革厂引进光气化产品生产装置以后,才陆续有几家规模较大的光气化产品生产企业。
本报告收集了国内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企业自1964年至2001年间发生的事故共181起。
其中主要是中毒事故,还有一些环境污染和灼伤等事故。
将事故发生部位、事故原因分类统计的结果绘制成频率分布图(见图3-1、3-2),以便于较为直观地进行分析。
图3-1 事故发生部位频率分布图4—光气化反应5—光气贮存6—光气输送7—尾气处理8—光气风机检修9—其它图3-2 事故发生原因频率分布图图中:1—管道、设备缺陷; 2—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缺陷;3—违章操作; 4—操作不当;5—设计缺陷; 6—安全装置缺乏;7—管理不当; 8—违章指挥; 9—其它。
(1)事故发生部位的统计分析从图3-1可以看出,事故发生部位频率最高的是光气化反应,占事故总数的49.1%,其次是光气合成,占事故总数的24.3%。
究其原因,在光气合成和光气化反应中,所处理物料既有易燃易爆的一氧化碳,又有剧毒的光气、甲基异氰酸酯等,还有强腐蚀性的氯甲酸甲酯、氯气等。
光气化反应的工艺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光气贮存、输送、胺化、酯化或高温光化、低温光化、缩合等工序,对工艺的要求很严格。
而我国许多厂开始就没有正式的规划和设计,再加上后来厂家自行设计、改造,致使存在的问题愈来愈多。
(2)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从图3-2中可以看出,因管道、设备缺陷引起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8.1%,另据统计,181起事故中,中毒致死28人,其中属于管道、设备故障及缺陷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0人,占66.7%。
这些数据表明,生产设备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图3-2还可以看出,属123456789频率 事故原因于人的原因有: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缺陷占21.5%(其中许多是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或缺乏使用常识,在此也列入人的原因),违章操作占9.4%,操作不当占12.2%,管理不当占5.0%,违章指挥占1.1%,人为失误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9.2%,是造成事故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生态灾难案例

生态灾难案例
生态灾难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破坏。
这些灾
难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生态灾难的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我们来看看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
这
次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另一个生态灾难案例是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油污泄漏事件。
这次事件
导致了大量的原油泄漏到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海洋生态链受到了严重冲击,对当地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此外,森林火灾也是常见的生态灾难。
2019年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就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大片森林被烧毁,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生态灾难的重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
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等,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例如,长期的干旱导致植被枯萎,土壤退化,动植物死亡,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生态灾难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
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生态灾难的严重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态灾难案例

生态灾难案例生态灾难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资源污染等严重后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生态灾难的案例,以便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第一个案例是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当时,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和设备故障,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这次核泄漏导致数百人当场死亡,数千人后来死于辐射病,大片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撤离家园。
数十年后,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动植物遭受到辐射伤害,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另一个案例是2010年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
这次事故导致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之一,每天有数百万加仑的原油涌入墨西哥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地区的渔业受到严重影响,许多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也因此受到威胁。
这次灾难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影响,也对全球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一个案例是中国的草地退化问题。
由于过度放牧、草原开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国的草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沙漠化威胁。
草地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土流失加剧,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也对当地的畜牧业和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灾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灾难的发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安全环保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安全环保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环保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必须深入剖析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本文将结合一些典型的安全环保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一:2019年江苏无锡化工园区爆炸事故2019年3月21日,江苏无锡化工园区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导致至少7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引发了广泛关注。
经初步调查,事故起因是由于工业园区管理不善,诸多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了化工厂堆放的化学原料产生了化学反应,引发了爆炸。
消防设施不完善、事故后及时救援不到位也是导致此次事故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
分析:此次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
工业园区内诸多化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屡屡被忽视。
消防救援能力不足,导致了事故后无法迅速控制火势、进行救援,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策:对于此类事故,应当加强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善,并且加强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二:2018年北京大风刮倒施工脚手架事故2018年5月,北京市遭遇大风袭击,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被大风吹倒,导致了多名工人受伤。
据初步调查,脚手架设计不符合规范,结构不牢固,承受不住大风的袭击,导致了此次事故。
分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工地脚手架设计不合理、结构不牢固。
脚手架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搭设设施,而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才能确保工人的安全。
不合理的设计、结构不牢固等问题会导致脚手架发生倒塌事故。
对策:对于此类事故,应当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管,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对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确保脚手架的稳固和安全。
建筑施工现场应当及时清除风险隐患,确保工人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
存在许多事故隐患。
防老剂DBH属于甲类生产,部分电气设备(如离心机、排风扇等)不是防爆电机,不符合安全要求。
生产厂房系利用旧厂房,未考虑泄压等问题,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等。
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
虽经过企业整顿,但仍没有健全和完善必要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无章可寻,有章不寻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混乱。
3. 草河口某化工厂氯乙烯爆炸事故1989年8月29日,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某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聚合工段因氯乙烯单体外泄,发生空间爆炸。
死亡12人,重伤2人,轻伤3人。
事故的直接原因:“习惯性”错误操作。
现场勘察发现,3#釜2个冷却水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据了解,该厂有这类“习惯性”操作)。
虽然当时3#釜已经反应了8小时,处于聚合反应的中后期(该厂聚合反应一般为11小时左右),但反映还处于较激烈阶段,关闭冷却水阀门必然使大量反应热不能及时导出,造成釜内超温超压,入孔垫被冲开,大量氯乙烯单体外泄,因静电等因素,引发爆炸。
同时发现聚合釜防爆片下的阀门全部关死,使该釜的安全泄压装置在超压时不能发挥作用。
聚合釜的入孔垫也未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选用。
工人“习惯性”错误操作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安全泄压装置下的阀门全部关死等,都反映出该厂安全管理薄弱。
4. 庆阳化工厂二分厂硝化爆炸事故1991年2月9日,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一工段硝化工房(装配有用硝酸与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此次特大爆炸事故爆炸药量(TNT)约为40吨。
事故中死亡17人、重伤13人、轻伤98人,损坏各种建筑物28.62万㎡,损坏设备951台套,直接经济损失2266.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生产以及设备原因6号(反应)机、7号(反应)机前的(自动控制)硝酸加料阀内漏,造成硝化系统内硝酸含量增高和硝化物的最低凝固点前移,致使发生事故的2号(反应)机反应剧烈。
当硝化物被提升到分离器之后,继续进行反应,而分离器内没有搅拌冷却装置,反应不均匀,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分离器硝化物分解冒烟。
分离器压盖冒烟后,一种可能是由于硝化物继续分解燃烧,导致分离器由冒烟变成喷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高温高浓度的硝硫混合酸与可燃物(如压盖密封用的不符合工艺要求的石棉绳)接触成为火源,使分离器由冒烟变成喷火,火势扩大引发事故。
2)人为原因该厂《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中,对于处置生产中的异常情况,有明确规定。
但是当时,岗位工人在处理2号机分离器压盖冒烟到起火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守则》要求做,尤其是在分离器起火后,没有采取切断该设备与其他设备联系等关键性措施,却撤离现场,致使火势蔓延,导致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工艺落后,设备老化。
1974~1988年,该厂曾8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未果。
2)生产秩序不正常,管理不严格,劳动纪律涣散。
3)单位对工人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不够。
5. 黄岛油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1989年8月12日,中国石油总公司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大火燃烧了104小时才完全被扑灭,烧掉原油36000吨,烧毁油罐5座,死亡19人(其中10名消防队员),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经过事故调查确认:此次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金属油罐(半地下混凝土油罐)本身存在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的感应火花引燃罐内的油气所致。
进一步分析深层次事故原因如下:1)黄岛油库库区建设忽视消防安全要求,储油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合理。
不到1.5k㎡的面积,储油规模达760000立方米,形成油库区相连,罐群密集布局,而且部分油罐建在半山坡,输油生产区建在山脚下。
一旦油罐起火爆炸,首先殃及生产区,构成重大事故隐患。
2)混凝土油罐先天不足,固有缺陷不易整改。
该油库4#、5#混凝土油罐建于1973年。
当时我国缺乏钢材,是在战备思想下,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产物。
一方面,这种油罐在结构上存在着固有缺陷。
另一方面油罐建设因陋就简,忽视消防安全和防雷避雷设计,安全系数低,极易遭受雷击。
1985年7月4#油罐遭受雷击起火。
后虽然采取了避雷措施,但仍不符合安全要求。
3)消防设计错误,设施落后,力量不足,管理不严。
这次事故发生时,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现场,但装在油罐顶上的消防设施由于平时没有检查维护而不能使用,贻误战机。
4)油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
自1975年以来,该库已经发生雷击、跑油、着火事故多起,都未引起重视;原石油部1988年3月5日下发的《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贮运防火防爆管理规定》,直到事故发生时还压在黄岛油库上级主管单位胜利输油公司安全科处;对职工要求不严格,劳动纪律松弛,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也都构成事故隐患。
6 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特大爆炸火灾事故1993年8月5日13时26分,深圳市安贸危险品仓库贮运公司(简称安贸公司)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
直到6日凌晨5时,才扑灭这场大火。
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已经威胁到深圳市的安全。
经过事故调查,专家组认为:清水河的干杂仓库违章改做化学危险品仓库以及仓库内化学危险品的违章存放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干杂仓库4#仓内混存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接触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
事故教训:1)深圳市城市规划忽视安全要求。
市政府某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清水河仓库区的总体布局未按国家规定进行审查,是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危险品仓库、牧畜和食品仓库以及液化石油气储罐等设施集中设置,并且其于居民区和交通道路之间均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规定要求。
2)不按国家有关安全规定对安贸危险物品的申报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就批准成立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属失察失职。
3)作为民用爆炸物品发放许可证的政府主管部门,深圳市公安局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未按规定严格审查,便向安贸公司颁发许可证。
使其在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条件情况下,经营民用爆炸物品合法化。
4)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是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下属的储运公司与市公安局派出的爆炸危险物品服务公司联合投资建立的。
对消防以及化学危险品负有监督职能的市公安局未能严格执行双重性监督职能,为其下属单位经营开方便之门。
5)安贸公司凭借与公安局的特殊关系,长期违反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规定,冒险蛮干,违章混存化学危险品,埋下祸根。
7. 东方化工厂罐区特大爆炸火灾事故1997年6月27日21时26分左右,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发生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火势严重扩展,大火至6月30日4时55分才完全熄灭,这是一起国内外罕见的特大事故,此次事故中9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造成恶劣影响。
劳动部特组成专家组对事故进行了分析认定。
专家组认定的“6.26”特大事故的模式如下:1)由于操作工人错开阀门,使得泵出的轻柴油错卸入处于满载的石脑油罐,“冒顶”溢出的石脑油及油气在大气中迅速扩散,使某些区域的油气浓度达到爆炸范围,遇火源引发泵房及石脑油罐区的一系列爆炸和燃烧。
8. 韩国ABS树脂加工厂火灾爆炸事故1989年10月4日21时,韩国LUCKY丽川ABS树脂加工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韩元。
根据调查以及分析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为:车间一层设有19台ABS树脂挤出机。
发生事故前数小时,从16#挤出机上部覆盖的帆布处漏出大量粉末树脂,且进入16#挤出机罩和电加热器之间。
粉末和电加热器接触达数小时之久。
由于电加热器的温度调节装置失灵,加热器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到450℃,树脂被加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引起连续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帆布材质选用不当,不应当采用在高温下易燃的纤维材料。
2)电加热器表面未做绝热处理。
由于电加热器容易发生过热,因此需要在其表面覆盖石棉等绝热材料,并防止粉末树脂与电加热器的直接接触。
3)对操作工人的安全教育不够,预防以及监督不力。
当粉末树脂向外泄露时,操作工没有遵守“立即向监督人员报告”的规定,显现安全管理以及教育不够。
9.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碳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露事故,致使6500居民中毒死亡,20万人受伤害,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事故调查表明:1)该事故主要是由于120~240gal(1gal=3.785立方米)水进入异氰酸甲酯(简称MIC)储罐中,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造成。
水进入罐内是由于工人误操作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