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玄学观念、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垮掉的一代”在跨时空上的呼应与对照-文档

合集下载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文论专题作业1

文论专题作业1

《文论专题》作业1一、填空题1、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引发人的,并且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深微的思想感情。

2、“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的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强调文艺的,二是这种对文艺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的基础之上。

3、在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文学遗产的;所谓“变”,指“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

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的提法,钟嵘更是以“”说而著名,而司空图则提出了“”说。

5、严羽的代表作品是《沧浪诗话》。

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6、所谓“”,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的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湘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其中尤其以《》、《》的评点最为著名。

8、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戏曲结构主要包括,,,。

9、30岁前后的王国维进入了他的人生的第二个时期,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的。

郭沫若曾把王国维的《》和鲁迅的《》并成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二、简答题: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三、论述题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文论专题》作业2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3、从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4、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文论专题》作业3一、填空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论发展的高峰期,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文论巨制《》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2、如果要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就应该从第一,的差异,第二,的差异,第三,的差异三个方面入手。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S若飘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些“古诗”中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

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国学 魏晋玄学介绍

国学 魏晋玄学介绍

国学魏晋玄学介绍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揉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

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

玄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通过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思辨范畴,法解《论语》、《周易》,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既崇拜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依《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对已不适合当时形势要求、失去维系作用的两汉经学进行改造,走向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第一玄学兴起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和《周易》,何、王都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这个“无”,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形本体,也是时局意义上的无形权力。

史称“正始玄风”或“正始之音”。

随后,号称儒学世家的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扩张,玄学内部又出现“崇有论”对“贵无论”、“重名教”对“任自然”的争论。

最后以郭象以《庄子注》为代表的“独化论”结局,玄学理论自然走上顶巅。

第二佛道合流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当时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却遭到限制发展。

东晋南北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北方北魏时开凿了云岗、麦积山、敦煌等石窟建寺3万多所,僧民达200万之众,译经1900多卷,南方梁武帝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

佛教哲学依附玄学,并在玄学的思潮河床中泛滥,自此佛道合流。

佛教中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中的“本无”、“心无”与“即色”三家同玄学中的“贵无”、“崇有”、“独化”三派息息相通,于是佛教借助玄学的桥梁进入南北大发展的时期,关中有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庐山有道安的弟子慧远,南京有竺道生。

僧肇(384年-414年),是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奠基人。

年少时曾代人抄书为生,由此遍读经史,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遂转向般若空宗,读《维摩经》,找到归宿,于是出家。

第八讲 魏晋玄学略讲

第八讲 魏晋玄学略讲

(3)物皆有命
为与不为皆有命定:“夫物皆先有其命,故来事可知也。是以凡所为者, 不得不为;凡所不为者,不可得为。”(《则阳》“灵公之为灵也久矣” 注) 顺命而不施心其间:“知其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则无哀无乐。何易 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于其间,泯然与至当为一,而 无休戚于其中。”(《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注) 人生及其所为、所遇皆为理之固当:“其理固当,不可逃也。故人之生 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 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故凡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 弗能不为也。故付之而自当矣。”(《德充符》“事之变、命之行”注) 生非我乃理之自尔:“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则一生之内、百年 之中,其坐起、行止、动静、趣舍、情性、知能,凡所有者,凡所无者, 凡所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尔耳。而横生休戚乎其中,斯又 逆自然而失者也。”(《德充符》上所引注) 在郭象,命即物之理。个别物顺服此理,则抵达精神境界上的无之状态。 郭象反对所谓无是世界的终极性原理的贵无论,但他并不反对精神境界 上的无。因此,独化于玄冥之境,意味着无所分别、无错其心的顺服状 态,即无分别而自然地融身于整体中、融身于命/理之下。
(2)崇本举末 “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52章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 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崇本以息末。”(57章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 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38章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 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 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崇本举末的意思就是事物之形与其概念(名)统一;它 要求无形本质,或道,不能离开有形之物,但又不让有 形物遮蔽了本质,或道,意即以有形的万物作为无形本 质(或道)的实现,这是本末之分的实质所在。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玄学观念、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垮掉的一代”在跨时空上的呼应与对照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魏晋时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战乱和统治阶层的虚伪,使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独尊儒学的文化模式走向瓦解。

司马懿当权后排斥异己,表面上推举儒教,而私下里做的是弑君的事,这使得当时所提倡的儒教丧失了被信任的根基。

在这种环境下,魏晋名士们吸收老庄思想采取避世的态度。

阮籍认为“入世”是痛苦的,他在《大人先生传》中写道:“逃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面对政治生活的动荡和黑暗,魏晋士人或选择逃避政治,徜徉于山水之间;或选择白眼向权贵、隐遁于市井之中。

生活在20世纪的萨特是时代的见证人。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经济危机,亲逢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和分裂,然后是越南战争、“五月风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哲学与西方传统理性思辨哲学针锋相对,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出人的自由的论题。

存在主义哲学“深深震撼了深受战争创伤、目睹人性横遭践踏的悲惨景象的战后一代,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危机,体现了一代人的历史心境,成为许多急于摆脱现实、寻求出路的中小知识分子们的理论归宿”。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这个术语由凯鲁亚克提出。

凯鲁亚克早在1848年自造了这个术语,意思是社会习俗都已经“垮掉了”、“过时了”。

后来用以指代以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为代表文学派别,他们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影响,他们关心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创作风格多为粗犷自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大批年轻人(宽泛来说包含欧洲年轻人)的心态是这样的:想抓住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的实在享受,追求思想在绝对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力求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找到和获得面对现实的勇气。

二、玄学(哲学)作为一种隐遁魏晋时期文人们避开经世致用,转而谈“玄”,玄学成为一股新崛起的文化思潮。

玄学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士人们动辄得咎。

据《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

”谈魏晋玄学,首先绕不开的是王弼。

王弼的哲学思想也深深植根于老庄思想之中,他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

王弼指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这种“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观点确立了玄学的本体论。

玄学在方法论上王弼宣扬“辨名析理”,从分析抽象的概念和义理出发,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

玄学的宗旨是“贵无”,这与老庄哲学如出一辙。

嵇康在《卜疑》中就谈到过:“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

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

”受玄学“贵无”思想的影响,魏晋人的生活方式是审美的,这体现了对自然人格的崇尚,是对人生一种审美的追求:一种“逍遥无待”的审美的人生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被陶渊明很好地实践了,他“琴诗自乐”、“萧条高寄”的生活为士人们所仿效。

魏晋时期士人谈玄,已经言及存在本体,以虚无为本,以万有为末。

“魏晋黜天道而究本体,以寡御众,而归于玄极;忘象得意,而游于物外。

于是脱离汉代宇宙之论而留连于存存本本之真。

”但是此种“本体”,与萨特所论相比,是不够自觉和理性抽象的。

20世纪的西方人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定、风云变幻的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双重危机:信仰的危机和科学的危机。

萨特说:“必待尽两个世纪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科学的危机,人类才得以收回被笛卡尔放在上帝身上去的那种有创造力的自由,并且终于推测到作为人道主义的主要基础的这条真理: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由于它的出现,才使一个世界存在。

”存在主义在这样双重的崩溃中看到了自由的光明。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把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存在主义是“向着人的存在显现出来的样子的回归,是一种能够在严肃理论中迂回的从虚空发展起来的一种情感……总之,它是一种要正视人的存在的渴求,一种要思考人的存在的有效性的渴求。

”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欧洲存在主义和危机神学对五十年代的情绪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凯鲁亚克的剧本《垮掉的一代》中,关注的是生存:人为什么要生存,人怎样生存。

剧中人物后来恍然大悟: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最终答案的,存在的只是我们所在的那一刻,存在的只有我们周围的人们。

这和萨特的“存在是虚无的”的论点如出一辙。

《达摩流浪者》中的主人公斯奈德的原型是诗人贾菲?赖德。

在小说中,“斯奈德在其真正的意义上是个流浪汉。

他寂静地过着那种纯属个人的、与作为‘理想的消费者’所应有的生活方式相背离的生活。

他居无定所,住在一个没有设施的小屋;需要钱时,他便出海当海员、当防火看守人或伐木工。

要不,他总是呆在家或登山。

大多数时间在写作、研究禅或打坐。

”可以看出,东方佛教思想对于“垮掉的一代”的深刻影响,这与玄学对于魏晋士人的影响很相似。

凯鲁亚克在诗集《墨西哥城市布鲁斯》(Mexico City Blues)第190首诗中写道:我追求以得佛法没能如愿无一所获可我的目的却已达到如此完美的快乐无我之无论你如何制止它全是令人愉快的荒谬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悖论,流露出对“空”、“无”和“存在”的思考,这和魏晋士人的玄思是很接近的。

三、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老庄思想中对于主体人格的自觉与尊重,对魏晋时期士人人格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自由的思辨哲学命题转向了严肃的现实人格主题,其中以竹林七贤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最为著名。

阮籍、嵇康等文人以自然的人格反对司马氏的名教人格。

竹林名士们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解构实现了知识分子从皇权意识中解放出来,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魏晋时代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对自由的探讨和向往,在20世纪的萨特那里得到了遥远的回响。

在存在主义思想家中,萨特以倡导和固守人的自由而著称。

萨特不仅是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荒诞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拒绝领奖,这充分彰显了他的自由与抗争的性格。

萨特认为文学实践本身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方式。

他说:“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来到文学界的,不管你曾经宣扬过什么观点,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萨特的意思是“通过语言,作家释放了自己主体的能量,同时又指向了一个有待揭露的客观世界,而且,它最终清理出来的是通往自由的通道”。

“垮掉的一代”是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人,是与现代社会中消费型人格背道而驰的人。

他们是反物质主义者、自然主义者。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时候露出了动物凶猛的本性。

政治的虚伪性和文化的保守乏味,使“垮掉的一代”开始向往一个精神的世界:当整个朦胧的世界满是烟和蜷曲的钢围绕着火车车厢中我的头,而我的思想穿过铁锈,漫游于未来;我看到在一个利欲重心的原始世界上太阳落下,让黑暗掩埋了我的火车因为世界的另一半在等待着黎明到来。

(金斯堡:《日落》)四、余论:“垮掉的一代”偏离了人生多久?“垮掉的一代”与魏晋士人在精神神韵上有隔代遥相回应之处,并且他们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很深。

但是他们与现实人生是有偏离的。

首先来谈魏晋士人。

有一点是需要澄清的,魏晋名士并非都是越礼之徒。

在他们反抗行为的背后,怀抱着深沉的人文忧患意识。

阮籍《咏怀诗》中写道:“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

”他并不真正相信神仙的存在,作为一位不能忘怀社会的中国文人,他仿佛一只失群的孤雁。

正始时期主要有两个文人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家群体):一个群体是正始名士,生活在政治中心首都洛阳,以何晏、夏侯玄、王弼、钟会为代表。

一个群体是“竹林名士”,主要活动在当时的文化中心河内山阳,以嵇康、山涛、向秀为代表。

可以说,一个群体是“居庙堂之高”,而另一个群体是“处江湖之远”。

这些玄学思想家,作为读书人,大多未能蜕尽儒家的生命底色。

能成功调和自然与礼教矛盾的名士,往往会赢得很高的社会声望。

尤其是“居庙堂之高”的这群名士们。

例如夏侯玄,被魏晋玄学家视为儒道兼综的榜样。

《晋书》中评价庾亮就以夏侯玄为榜样:“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

”所以说,魏晋士人尽管于人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偏离,但是他们是有修为的,内心深处是希望有益于社会政治的,这与儒家的本色有关。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既是文学运动,也是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

“垮掉的一代”是一群离经叛道的年轻人,为追求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他们用吸毒、酗酒、偷窃、性解放等放浪形骸的、疯狂的方式表现其反叛思想,用爵士乐、学佛坐禅、文学创作等方式构建新的美国文化环境。

但是他们为这样的反抗方式付出了代价,这是我们必须反思的。

金斯堡说:“凯鲁亚克命归于豪饮。

因为那仅是另一种生存方式,是了却知道人生到头来不过只是一个梦、一种巨大的莫名其妙的空而感受到的痛苦和愚蠢的手段。

”选择一种脱离人生的反抗方式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一种悲剧。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历史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