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2. 让•博丹: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发表了《国家六论》,这是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主义的系统著作,他的《国家六论》也被誉为西方关于国家主权学说的最重要论著。

3. 《比利牛斯条约》:(1659)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丧失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年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5. 《乌得勒支和约》:(1713)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首次写入“欧洲均势”概念,具体内容有: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

6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

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普、法等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英、俄等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8. 1756年外交革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奥法俄三国同盟成为了奥地利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地区的后盾,发动七年战争,试图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地区

9. 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10 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晚期,英国首相迪斯雷利的一项外交政策。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

11 俄普奥三分波兰:(1772~1795)从17世纪开始,波兰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瓜分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

12 《提尔西特和约》:(1807)是拿破仑法国同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的各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极为苛刻使普鲁士丧失很大一部分领土。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的占领及疆界,以及同意成立华沙大公国,并参加对英国的封锁。

13. 大陆封锁政策:(1806~1814)拿破仑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

14.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提议和组织。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15 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所有革命行动均以失败收场。但是这次革命却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16. 神圣同盟:(1815)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17. 四国同盟:(1815)由奥地利外相梅特涅组成的军事同盟,是维也纳会议的组成部分,包括奥地利、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四个列强。神圣同盟内容流于空泛,以宗教维系欠缺且英国参与,故新建同盟防止法国因不满第二次巴黎和约的条款苛刻而反抗。

18. 门罗宣言:(1823)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是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19.克里米亚战争: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英、法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形式武器,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20. 黎塞留:(1585~1642)法国红衣主教,政治家,1624—1642年间任法国政府首相;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专制王权,对外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1. 马基雅弗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代表作《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22. 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22 《圣斯特法诺条约》:1878年俄土战争后俄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巴统等地,并获赔款14亿卢布。削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基本奠定了巴尔干半岛的国家版图。

23 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外交家、政治家,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首相、推动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四国同盟的形成。

24 法绍达事件:(1898)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而在尼罗河上游的苏丹小镇法绍达发生的冲突。而后英法两国达成协议,以尼罗河及刚果河的中心线作为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绍达事件的解决,为日后英法两国的接近创造了条件。

25 美西战争:(1898)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26 英布战争: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在帝国主义时代里,各列强首先对已分割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分割,继之以战争手段,进行疯狂的争夺。

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朴次茅斯海军基地,日俄双方代表签订的和约,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28 “两C计划”:英国争夺非洲霸权的官方侵略计划。把从南非开普敦到北非开罗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建立起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

29 海牙和平会议(1899、1907):俄国由于财政拮据,在帝国主义殖民霸权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赢得时间,俄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各国虽持怀疑态度但纷纷与会。

31 波斯尼亚危机:(1908)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32 阿尔吉西拉斯会议:(1906)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会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33 拿破仑:(1769-1821)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曾经征服和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34 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