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生态环境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教育

幼儿园教育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教育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教育和社会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中,自然环境和生态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就幼儿园教育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教育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自然环境给幼儿带来的意义自然环境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自然环境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觉知能力,例如听觉、视觉和触觉等。
通过观察、体验和亲身参与,幼儿可以建立起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联系。
二、从自然环境中学习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引导幼儿从自然环境中学习。
例如,在幼儿园的庭院或室内设置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植物园或动植物角落,让幼儿去观察、摸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如郊游、探险等,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生态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
在生态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等,向幼儿传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参与一些实际行动,如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有效的生态教育方法1. 创设自然情境:通过布置教室环境和活动区域,营造一个充满自然氛围的学习场所,如绿色植物、天然材料等。
2. 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自然素材,如鸟巢、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3. 观察与体验:组织幼儿进行自然观察和实地体验活动,如种植花草、观察小昆虫等,培养他们的自然科学兴趣。
4. 生态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参与到生态保护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平衡的家庭教育

生态平衡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如何进行一种生态平衡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传递生态价值观和提供生态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探讨生态平衡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环保行为的前提。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
同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与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参观环保展览等,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乐趣。
二、传递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观念和态度。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传递给孩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环保的榜样。
家长可以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购买环保产品等,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环保的概念和实践。
其次,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最后,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环保类的书籍、观看环保类的电影等方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三、提供生态教育资源生态教育资源是培养孩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
首先,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自然保护区、动物园等地方参观,让孩子近距离接触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其次,家长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生态夏令营、生态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最后,家长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孩子通过观看纪录片、参与在线生态教育课程等方式,进一步扩展孩子的生态知识和视野。
总之,生态平衡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传递生态价值观和提供生态教育资源的综合体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态环保教育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态环保教育实践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态环保教育实践探索。
通过引入生态环保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本文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和案例,以期引导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文中还分析了生态环保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供了文献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态环保教育;实践探索;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对于推动全球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平台,通过科学教学引入生态环保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态环保教育实践探索,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和案例,并分析了生态环保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文:一、生态环保教育理念引入小学科学课程生态环保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生态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中引入生态环保教育,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环保习惯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保和生态保护活动,积极贡献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知识点,结合生态环保教育理念,设计相关的案例和实验,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和繁殖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讲解中,可以通过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将生态环保教育理念引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未来的环保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一、前言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态环境建设转型,强化生态意识、培养环保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针对这一趋势,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使我对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培训内容1. 生态文明理念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
这些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践行和传递的核心素养。
2. 生态环境教育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在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认识到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生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3. 课程设计与实施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和实施有关生态文明的教学活动。
通过培训讲座和实践操作,我对于课程设计和实施步骤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并能够体验和运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4. 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培训中,我们了解并学习了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开展。
这一环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现有的实践和资料,开展更多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培训方式1. 专题讲座培训中,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生态文明理念,让我们对生态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剖析反思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众多案例中,有些案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了典型的成功范例,而另一些案例则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些典型案例,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成功案例一:XX地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1. 背景:XX地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湿地区,其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就以丰富多样而闻名,但近年来,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2. 行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恢复方案,引导当地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
3. 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XX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湿地植被得到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重新建立,一大批湿地动植物重新回归,当地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4. 反思: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但也需要注意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资金问题、利益冲突、政策执行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二、失败案例一:某工业区大气污染治理工程1. 背景:某工业区是我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却也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2. 行动: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提出了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包括更新污染源设备、加强监管力度、实施污染物减排等措施。
3. 结果: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包括企业不配合、监管不力、政策不到位等,导致大气污染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有所恶化。
4. 反思:失败案例的原因显而易见,其中既包括了政府和企业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监管和执行方面的失误。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剖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1.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幼儿园教师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师生态环境教育理念一、前言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教育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亦不例外。
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灌输生态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幼儿园教师生态环境教育理念的内涵、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主题。
二、内涵解析幼儿园教师生态环境教育理念,首先包括了对环境、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环境,了解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命状况,培养孩子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之情怀。
还包括了培养幼儿的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爱护小动物、保护植物等,从小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责任感。
生态环境教育理念还包括了引导幼儿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通过户外活动和自然探索,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美的审美能力。
三、实施方法1. 创设浓厚的自然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富有生机和自然气息的,教室内的各种布局、装饰要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成长。
2. 开展各种相关主题的活动。
例如种植小花小草、养小鱼、观察昆虫、户外郊游等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启发思考、引导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启发幼儿思考和发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自觉地关注、了解和保护周围的环境。
4. 做好示范和引导。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环境保护的模范,引导幼儿模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效果总结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理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能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爱护周围的环境;另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信生态环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我积极践行此理念,定期组织各类相关活动,引导幼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借鉴哲学思考的力量。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并阐述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分支,它不仅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态哲学则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向哲学水平,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
生态哲学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环保问题,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意义。
它重点探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二、自然观和人类观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密切相关。
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可得的,因此不加节制的采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必将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现代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
自然观的转变表现为人们不再将自然看做是一种被开发和消耗的资源,而是一种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体系。
人类观的转变则意味着我们要摆脱过去“人类至上”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伦理的实践生态伦理是一种以环境和生态为基础的道德伦理。
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实践生态伦理需要站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保是一种公共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当前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已经使得全球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和倒退。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道主义的损失。
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冲突也日益频发。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行动来改变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法律执行。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仅在于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更在于我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法律保障和执行力度。
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法律的执法力度,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惩罚机制,以起到威慑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三,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在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和环保意识的淡漠。
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加强环境科普和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习惯,从而使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够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和共同行动。
第四,要鼓励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也需要经济的支撑和推动,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扶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生态环境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育随着国力的增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义务教育得到普及,职业教育体系己经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己经到来,然而人民群众面对物质建设丰富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从过去的有学上到如今的上好学。
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育长足发展时,反思当下教育环境,剖析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象与根源,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犹为重大。
当下的教育环境存在哪些恶化呢?
1、个别区域,教育布局不科学
教育布局应尊重教育规律,应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龄人口的实际情况来统筹教育资源。
然而现今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高调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做足教育文章,建立一个新区就要办一两所学校,不顾该区域原有教育实际,美其名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利用教育聚集人气,带动房地产业,最终拉动GDP。
80%县城都将本地办学声誉较好的学校搬到郊区,美其名曰重视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导致原先学校的底蕴不复存在,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成本上升。
2、招生政策,是少数学校庇荫大树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和颁布的招生政策和计划时,为直属优质学校的招生量身打造,出台有倾向性的保护政策,如可以面向全省、面向全市招生,促其做大做强。
而这唯一的利好,往往招揽不来外地的优质生源,却用本地其他弱势学校的活力、竞争力、发展为其垫背,弱者被蚕食,强者在鲸吞,导致县域教育资源日趋衰减。
于是县域的高中优势不优,农村初中与小学裂变,生源向县城集中,农村学校明显萎缩。
也正因为“气粗”又“财大”的优质学校侵入和侵占,薄弱学校办学战战兢兢,农村学校办学岌岌可危,生源萎缩,教师不安心,哪来的发展,哪来的均衡?
同时,各类各层次学校为争优质生源,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甚至还做出不切实际的宣传。
如许诺给成绩好的学生奖金,家庭殷实的学生也会因此获得以“助学”为名的奖金;有的学校甚至承诺,原毕业学校推荐一个优质学生来,就付给原班主任几百元辛苦费。
这些行为是用铜臭玷污教育的纯净,对身处教育环境中的学校、老师、孩子、家长带来的只有“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恶俗,教育的“教化”作用传递的恰恰是负能量。
3、规范办学行为,是出故障的红绿灯
规范办学行为,是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法规在学校的全面贯彻和执行。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失公允。
如对于节假日禁止补课情况,公办学校不能补,民办学校照常补,离省城近的地区学校不补,离省城僻远的地方学校照常补,有的城市学校租借校外场所变相补。
许多学校为揽生源,美名办实验班、特色班、创新班等,导致学校内部班级学生分班不能均衡,从入口就开始挫伤了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诸多班级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是从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上考虑,而是按考试成绩位次排座位。
座位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直观的福利。
4、学校安全,成了实践活动的绊脚石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底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这是教育人头上的紧箍咒。
每所学校在安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学生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是针锋相对的矛与盾。
学生远足、夏令营等游学形式,是受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很有益,可是很少学校能坚持做到。
如果学校开展师生集体外出的实践活动,向主管部门申报请示,也很难获得批准。
究其原因,大家都怕出安全事故。
在安全工作上,学校不堪重负,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安全责任无限放大。
一些地方只要学生出现伤亡事故,不管是否是学校或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责任,为平息家长无处可泄的怨愤,为满足家长胡搅蛮缠的要求,学校总
要为此买单,甚至被追究莫名的责任。
于是学校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少开展的活动不多开展,能不开展的活动也必不开展。
在安全底线的面前,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多数是偃旗息鼓了。
5、校长负责制,是办学自主权的标签
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是学校领导机构的核心机制,是办学自主权的标志。
可如今校长负责制只是单纯的标签,提提而已。
一把手负总责,万事皆集于校长一身,校长身上负有无限责任,任何工作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而权力不知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
关于教职工招聘,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为体现公平、公正,赋予用人单位的学校只上报招聘人数的权限,无需参与招聘过程,招聘来的教职工往往不合学校实际,师资队伍出现诸多失衡现象,如性别、年龄、学科等结构严重失衡,甚至连班主任的人选也难找寻。
关于教师流动,教师只能顺向流动,不可逆向流动,一些地方声誉较好的学校,教师只能进不能出,长此以往,教师养成老大自居的傲气,学校缺少活力,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教学。
6、教师支教,是形式大于实质
教师支教原本是个好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薄弱地区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均衡的发
展,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必备条件之一。
支教形式不错,但支教方案不严整,支教措施不切实际,无实质效应。
支教学校的教师编制一般比较紧张,教师支教后,支教学校的师资队伍如何补足?被支教的学校师资队伍自然富裕了,导致原校的教师无具体一线工作任务,成为了赋闲的人员。
于是双方学校,往往商量着应对这彼此都尴尬的局面,让支教的教师心挂两头,时时事事准备主管人事部门的检查,不能安心教学。
7、教材不一,谁系的铃谁来解
和含二县行政区划调整至马鞍山已三年,但两县与市区的英语教材至今还没有统一,很不便于全市英语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究其原因,当年教材招标定下来,省教育厅及出版社不允许更改,更有甚者还要求学校征订两套英语教材,问题到底出在何处?问题谁来解决?谁为问题买单?
8、教育投入负债,是普高身上的牛皮癣
教育是公益事业,高中办学属于政府行为。
公办学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学校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然而一些普通高中被赋予拉动地方经济的职责,迁校址,拓校区,兴建设,添设施,负债累累,无法偿还,而政府往往在学校拉高了周边地区土地及房产价格之后,就不管
学校债务了,导致诸多学校入不敷出,难以维系,甚至有破产的危险,严重挫伤了期望物质生活改善的教师们工作积极性。
校长也被债务缠得透不过气来,很难专心抓教学。
9、满意教育,让谁满意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办学的标准,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政府为了给群众一个顺畅的诉求渠道,“规范办学行为平台”“市民心声”“政府论坛”“某某信箱”等众多平台应用而生,也不断接到群众对学校问题的投诉。
这本来利于家校互通的平台,却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便利。
极个别学生或家长,甚至动机不纯的补习辅导机构,一个电话,一个帖子,一个邮件,教育主管部门责成学校查得人仰马翻,彻底顺应,以致学校不敢处理问题学生,教师不敢管理问题学生。
这样的办学环境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吗?当今的教育是满足众多人的教育需要,还是满足于少数人的需求?10、教师培训,让教师负重前行
教师培训是为了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方式,但现在却成为教师一个沉重负担。
为了参加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教师每年要参加若干培训,不管什么部门组织的,只要有培训,就付款参加,胡乱应付,只为获取其认可的学时。
教师培训,功利色彩严重。
公需培训中有的项目与教师
工作毫不相干,但必须要参加;有一些部门组织的培训只要交了费,不培训也给结业证书;有的教师参加一些其他教育机构的培训,分明发了结业证书,注明学时,而地方培训机构却不承认;有的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的部门之间不整合。
教师“被”培训,无学习的收益,有的是疲于应付的怨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定要了解群众心声,为民务实。
面对以上教育生态环境的隐忧,必须治理教育环境,优化教育结构。
第一、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克服教育的功利性,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做好教育的布局调整,汲取农村危改的教训,严防教育的产能过剩。
第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克服以升学率高低为优劣的评价体系,根据生源分布特点,尊重考生志愿,鼓励公平竞争,提倡多元发展,百花齐放,消除政策壁垒,反对一枝独秀。
第三、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主管部门执法要公,在规范办学行为上无特区,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定律准星为本,不能人云亦云,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台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师流
动机制和支教制度。
第五、坚持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一批立足本地、献身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学校章程,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依法治校、阳光行政、民主管理。
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把治理学校的权利和责任真正给予校长,建立校长目标考核绿色评价体系,推行校长的责权利统一机制。
第六、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风学风,着力培育校风,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努力把每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