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对一到十二月份的称呼
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月份的别称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对于月份的称呼各不相同。
一般有以下别称。
一月:正月、新正、初月、孟春、嘉月。
二月:花月、如月、丽月、仲春、杏月。
三月:桃月、蚕月、暮春、季春、莺时。
四月:初夏、梅月、孟夏、清和。
五月:仲夏、天中、榴月、皋月、蒲月。
六月:季夏、伏月、精阳、蕉月、荷月。
七月:新秋、巧月、孟秋、瓜月。
八月:仲秋、正秋、壮月、桂月、仲盲。
九月:季秋、玄月、三孟、菊月、霜序。
十月:初冬、露月、孟冬、良月。
十一月:仲冬、杨月、幸月、葭月。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月、冰月。
——本文选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学生万事通》。
中国农历月份称谓

中国农历月份称谓
中国农历月份称谓
一月:通常称:孟春、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二月:通常称:仲春、杏月、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三月:通常称:季春、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四月:通常称:孟夏、槐月、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五月:通常称:仲夏、蒲月、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皋月、恶月、午月、建午、中夏、小刑等。
六月:通常称:季夏、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通常称:孟秋、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八月:通常称:仲秋、桂月、壮月、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九月:通常称:季秋、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通常称:孟冬、阳月、阴月、小阳春、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十一月:通常称:仲冬、辜月、冬月、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十二月:通常称:季冬、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货【古代年岁别称】总⾓: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之宴”,⼜《齐风·甫⽥》“总⾓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
陶渊明《荣⽊》诗序:“总⾓闻道,⽩⾸⽆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未冠,头发下垂,因⽽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
及笄:指⼥⼦15岁。
语出《礼记·内则》“⼥⼦……⼗有五年⽽笄”。
“笄”,谓结发⽽⽤笄贯之,表⽰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成年待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选·宋⽂皇帝元皇后哀策⽂》:“爰⾃待年,⾦声夙振”。
弱冠:指男⼦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弱,冠”。
古代男⼦20岁⾏冠礼,表⽰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
以后称三⼗岁为“⽽⽴”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或⾄其乡,敬造之,见其⼈默然诚笃,年仅⽽⽴”。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不惑”。
以后⽤“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宪书》:“⾜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艾”。
⽼年头发苍⽩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地⽀名号错综参互⽽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赵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挪六⼗花甲⼦,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
亦作“古希”。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农历月份的别称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农历月份的别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月份有着自己独特的别称,这些别称往往来源于古代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了解这些农历月份的别称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诗词歌赋。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农历月份的别称吧。
一、正月:腊月/正阳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月又称作腊月或正阳月。
腊月之称来源于旧时在这个月份要祭祀祖先,煮腊肉以供祭祀。
在民间信仰中,正月也被称为正阳月,意味着阳气正盛,带来了吉祥和福气。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关于正月的诗词歌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写到了“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徐家卖蔬菜,腊月金陵消夜市”,通过其中的“腊月”一词,可以感受到古代正月的氛围。
二、二月:如月/雨水月二月在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别称,分别是如月和雨水月。
如月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人对于二月时节的描绘,认为二月时节万物渐惊、宛如春梦初醒,故称为如月。
而雨水月则是因为在二月时节,气候转暖,天气多雨,表示春天即将到来。
在古代的诗词中,二月常常被赋予了浓郁的春意和生机,如晋代诗人王羲之的《醉中双乳过阳台》,其中描绘了“如花有落无心莫急,雨水就饮却相迎。
”带有如月和雨水月的意境。
三、三月:惊蛰月/早春月三月还有两个别称,分别是惊蛰月和早春月。
惊蛰月这个别称源自古代民间的习俗和传说,据说这时是春雷惊醒冬眠的蛇类,进入了生产季节,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称这个月份为惊蛰月。
而早春月则是因为在三月时节,春天已经来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春意盎然。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三月往往会被赋予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江月》中写到了“三月东风花草香,雨余草自绿,阳和香雾散初春”。
四、四月:清明月/春分月四月的别称是清明月和春分月。
清明月这个别称是因为在这个月份里,正是清明节的时候,是祭扫先人的日子,所以人们称其为清明月。
而春分月则是因为在四月的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阳气升长,大地回春,故称为春分月。
十二个月异名(雅称)

十二个月异名(雅称)
这里十二个月的异名,源自地方语言、古文、诗词、楹联、碑铭、报刊杂志专用词语等。
正月:建寅、孟春、首春、早春、孟阳
首阳、岁首、发岁、献岁、肇岁、芳岁
华发、新正、开发、春王、寅月、嘉月
泰月、冠月、端月、初月、三之日
二月:建卯、仲春、酣春、仲阳、卯月
杏月、丽月、同月、如月、花月、令月
大壮、四之日
三月:建辰、季春、末春、暮春、晚春
杪春、姑洗、桃浪、莺时、桐月、蚕月
辰月、桃月、雩同、樱笋时
四月:建巳、孟夏、初夏、维夏、纯阳
中吕、正阳、麦春、麦候、麦序、槐序
槐月、乏月、阴月、麦月、梅月、余月
乾月、除月、仲月、朱明、清和月
五月:建午、仲夏、小刑、天中、午月
六月、建未、季夏、林钟、精阳、溽暑
征暑、旦月、未月、暑月、荷月、莲月
焦月、秀月、伏月
七月:建申、孟秋、肇秋、首秋、初秋
早秋、上秋、新秋、兰秋、兰月、霜月
凉月、相月、瓜月、巧月
八月:建酉、仲秋、中秋、正秋、壮月
桂月
九月:建戌、季秋、凉秋、三秋、杪秋
穷秋、暮秋、无射、季商、霜亭、朽月
玄月、成月、菊月、青女月
十月:建亥、孟冬、上冬、开冬、初冬应钟、小春、阳月、亥月、良月、坤月小阳春、正阳月
十一月:建子、仲冬、子月、复月、黄钟一之日
十二月:建丑、季冬、暑冬、残冬、末冬严冬、严月、涂月、丑月、腊月、临月穷节、大吕、二之日。
农历12个月份的别称介绍

农历12个月份的别称介绍农历的12个月份的别称还是会有很多人都不了解。
很多人说到日期都会只想到阳历的。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上,那些重要的日子,喜庆的节日什么的都是从通过农历而挑选出来的。
那么本期农历小知识,就为你介绍农历12个月份的别称。
1、一月一月: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2、二月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3、三月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
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4、四月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5、五月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
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6、六月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7、七月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十二个月份的雅称,原来这么美

十二个月份的雅称,原来这么美十二个月份的雅称,原来这么美搜狐网2018-12-19 00:00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还能怎么说?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5分钟,竟然可以轻松学口语!广告为每一个月都起了许多雅称,今天介绍下十二月份的美称,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月的称呼呢?一月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故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三月季春、辰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余春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又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四月孟夏、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李廷珪《藏墨诀》五月仲夏、午月、蕤宾、皋月、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
古代对月份称呼

古代对月份称呼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
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
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
在阴历中,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五月。
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
皋,同高。
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午月(见一月"寅月")、建午(见一月"建寅")、仲夏(见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
中,读如仲。
再见一月"首春")、蒲节(见"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
"午,通五)、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蜩"之语)、蕤宾(见一月"太簇")等。
如果一年时间均匀分成4个阶段: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的前和后一共那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个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
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
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的古代称呼。
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
因为夏至那一天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历6月为仲夏。
但是在地球北半球,最热的月份是7月,并非仲夏,这可以这样理解,用火加热水,并非火最大的时候,水最热,因为可以有这种情况:火虽然在减小,但是水的温度仍然在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來文人對節氣的形容詞。
在某些傳統的文人水墨畫或詩詞落款中依稀可以見到。
以下是從網路來的資料。
一月:
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
二月:
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
“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
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
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四月:
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麥月梅月純月清和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
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
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六月:
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
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
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
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
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
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
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十一月:
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
取新也。
”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
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
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
臘月梅花吐幽香,
又稱臘月。
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裡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2009-01-18 18:46:10補充
輔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崔護到長安應試不第,當時正值清明時節,他獨自一人遊覽長安城南,因口渴叩門求飲,一女子自門隙問之,答曰:“尋春獨行,口渴求飲”。
女子開門熱情地給他水喝,自己則站立在盛開的桃花樹下,兩人一見鍾情。
第二年清明節,崔護專程前往尋找這一女子,雖然景物如舊但門戶緊閉,不見人影,於是崔護便在門扉上書寫《題都城南莊》詩一道。
有月份別名的時候還沒有國曆。
清明節後來台灣重訂為國曆四月五日,農曆則為三月初。
∙2009-01-18 20:56:49補充
關於你的補充//那這些都是指國曆還是農曆?
當然是農曆,
國曆是民國以後才開始正式使用的。
正月銀柳插瓶頭,二月紅杏鬧枝頭,三月桃花粉面羞,四月槐花掛滿枝,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三伏赤日炎,七月七日乞巧節,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秋霜,十月芙蓉顯小陽,冬月葭草吐綠頭,臘月梅花吐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