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习惯称谓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不同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对人的称谓都可能有所不同。
那么在古代,比较常见的称谓都有哪些呢?1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相互印证的,例如苏轼字子瞻,实源于“登轼而望之”(《左传·长勺之战》),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和明代书画家董其昌都被谥号为文敏。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明代画家唐寅在苏州城北桃花坞建了一座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
6称籍贯:如宋代画家李成是山东营丘人,故而后人称其为李营丘;郭熙是河阳人,故而人称郭河阳;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是浙江吴兴人,故而人称赵吴兴。
7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8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所以得名王右丞;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历官18任,其中礼部员外郎算是履历中的最高官职,后人因此称他为“米南宫”(“南宫”是礼部的代称);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曾任职翰林待诏,所以又被人称为“文待诏”。
9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

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作者:吴艳萍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06期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
下面,笔者把课本中出现的这方面的文化常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
一、名、字、号(一)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
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二)谥号、庙号、年号、改元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表扬性的,如文、武、景、明、惠、穆等;批判性的,如炀、厉、灵等;表同情的,如哀、怀、憨等。
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唐太宗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次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他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长辈称晚辈、平辈互称。
如:老臣贱息舒祺。
(《触龙说赵太后》)④用作介绍、为人作传、客观叙述等。
如: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赵、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称字、号、斋名、谥号。
古人对亲人的说法

古人对亲人的说法
古代文化中,对亲人的称呼和说法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称呼和说法。
父亲: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往往被称为“父亲”、“爹爹”、“爸爸”等。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一些称呼父亲的特殊说法,如“家父”、“元勋”、“庶君子”等。
父亲在家庭中是家长的代表,负责家庭的经济和生活。
母亲:母亲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母亲”、“娘亲”、“妈妈”等。
还有一些称呼母亲的特殊说法,如“家母”、“令堂”、“贤母”等。
母亲在家庭中往往承担起照顾和抚养孩子、管理家务、保持家庭和谐的重要角色。
兄弟姐妹:古代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
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也很多样化,如“兄长”、“姐姐”、“弟弟”、“妹妹”等。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兄明”、“妹贤”等。
古代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视为生命力和团结力的来源。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古代文化中也被赋予了很高
的地位。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往往被称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在古代文献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高堂”、“外祖”等。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家庭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如辅导子女教育、传授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中对亲人的称呼和说法非常多样化,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家庭、亲情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古人称谓礼仪文明

古人称谓礼仪文明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石交:交谊坚固;款交:以真情相待。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古人称谓简说

褒谥: 文、武
1、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 的名号; 2、年号起始于汉武帝; 3、新君继位,改变年号, 称“改元”; 4、同一个皇帝可多次改 元,唐高宗在位33年改元 14次,用了14个年号; 5、明清两代,新君继位 改元后不再改元,因此皇 帝用年号来称呼,明神宗 称万历皇帝,清圣祖称康 熙皇帝。
林冲 —— 豹子头 杨志 —— 青面兽 宋江 —— 及时雨
斋名:即书房、书斋 名,亦称斋号。 蒲松龄——聊斋先生 杨万里——杨诚斋
别号-庙号-尊号
别号:亦称“别字”,尊 重别人时不直接称呼“名” 与“字,称其”别号“。 陆游 —— 放翁 陶潜 —— 五柳先生 苏轼 —— 东坡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 奉祭是专门追加的一个称号。 从汉代起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 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嗣 君则为太宗、世宗。
李渊:唐高祖 赵匡胤:宋太祖 李世民:唐太宗
尊号:是帝、后在世时由臣 下所称的,多为阿谀之词。 唐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武则天:圣神皇帝。
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 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根据其生平事迹加给的一种 称号。 公 谥 私 谥 帝王:由礼仪官议定, 继位帝王认可确定。 臣下:由朝廷赐予。 有的有名望的文人学 者,由学生、亲友议 定的谥号。 黄庭坚:文节先生
古人称谓简说
姓·氏
名·字
小名·学名·诨名·斋名 别号·庙号·尊号·谥号·年号
姓——氏
姓:《说文》”人之 所生也”,从女从生。
从女旁 姬 姜 嬴姒妫
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 位、出身,就产生了氏。
旧有的族号
“氏”的本义是 “支”、“歧”,即 “姓”的分支。
后起的族号
姓 —— 氏
子 殷 、时 来 、宋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古人对他人姓名的9种称呼,涨知识了!

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司马迁为司马字长,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
称号号又称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称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朝开国皇帝称明太祖,其儿子朱棣称明成祖。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称籍贯用一个人的籍贯来称呼。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故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郡望”是“郡”和“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因为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世人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把官民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人称其为王右军;杜甫任职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故被称为柳屯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2:【称郡望】
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
《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4:【称爵名】
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兼称】
1:《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2:《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7 :【直呼姓名】
1.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厌恶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
3.用于给人作传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8 :【称号、字、斋号、谥号】
1.称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
2.字:王子安,白乐天,
3.斋号:聊斋先生
4.谥号;乡先辈左忠逸公欧阳文忠公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自谦词:
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
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
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
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对别人称自己家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
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在下-----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
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老人;
妾------女子;
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古人称谓之敬称
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
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驾 (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贤侄、贤弟、仁兄等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丈、丈人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