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已整理)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已整理)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卿”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令:令尊、令堂、令兄、令妹、令郎、令爱;尊:尊上、尊公、尊驾、尊府、尊堂、尊君、尊亲、尊兄、尊夫人、尊命、尊意;贤:贤家、贤妻、XXX、贤弟;仁:XXX、仁兄、仁弟;先:先帝、先贤、先父、先严、先考、先母、先妣、先慈。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堂、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以上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XXX、谦称谦称,表示谦善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
能够分两种情形来熟悉和把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替换代词“我”。
又可分以下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
如“XXX与客泛舟赤壁之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谦下。
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某自幼熟读兵书”。
三类是妇女每每用“妾、婢、奴、仆众”等表示歉下。
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四类是君主经常使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gǔ(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
古代类似大家的称呼

古代类似大家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在称呼彼此时常使用一些尊敬或亲昵的称谓,这通常取决于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场合。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称呼:
尊称:
公元前的中国,人们通常使用尊称表示敬意,如“大人”、“令尊”(用于长辈)等。
亲戚关系:
兄、弟、姐、妹:用于兄弟姐妹之间。
伯、叔、姑、舅:用于表达堂兄弟姐妹关系。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表示家庭中的长辈关系。
官职或地位:
大人、贵人:表示尊贵的身份或高地位的人。
臣子、仆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尊称。
友好亲密:
同窗、知己:表示朋友关系。
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使用一些亲昵的称呼,如兄弟、姐妹等。
师徒关系:
师父、师傅:对导师或师长的尊称。
徒弟、徒子:对学生或弟子的称呼。
夫妻关系:
夫君、夫人:表示夫妻关系中对丈夫或妻子的尊称。
敬称:
阁下、殿下:表示对对方尊贵的敬称,常用于对皇帝、王子等的称呼。
称谓后缀:
如“公子”、“小姐”等,用于表示对某人身份或地位的尊重。
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等级、家庭关系和社交互动的认知和规范。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
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1、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 èn 、髫ti 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ti áo 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j ī: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t ái 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m ào 耋di é:八十、九十岁。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对他人对他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一、谦称
(1)王侯自称
朕、寡人、孤、寡君、不穀(gu)
(2)臣子自称
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
仆、愚、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不佞、贱子
(4)女子自称
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
家严、家慈、舍弟、拙荆(自己妻子)、贱息(自己子女)、犬子(儿子)、弱息(女儿)、息女(女儿)、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天子、殿下、东宫、车驾
(2)称臣子、侍从
麾下(对将帅)、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阁下、左右(近臣)、近侍、君
(3)称师、长
夫子、丈人、老、父、亚父、母,膝下、高堂、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先妣(对已故母亲)
(4)称朋友、同辈
先生、卿、子、公、吾子(比“子”更亲热)
(5)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尊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尊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尊称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尊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尔,渠
四、贱称
小子、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别称 1.桑梓: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 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 季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 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古代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
古代称谓
1、直呼姓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联系。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称号 :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 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 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 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古代称谓
4、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 6、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其他自谦词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 皇开始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 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
古代敬辞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 陛下等。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 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 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年龄称谓
1.周晬,指婴儿周岁。 2、童龀[chèn]: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 年时期。 3、黄口:十岁以下。 4、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 十六岁。 5、克壮:正当壮年。 6、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 以上。 7、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 代指77岁。
古代敬辞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如令尊 (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 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 (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 (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 方父母 )、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 (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 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 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 高的人为仁公等。
古代敬辞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 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 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 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 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 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 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古代谦辞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 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 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 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 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 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 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 老臣。
古代称谓
年龄称谓
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 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 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谦辞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 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 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 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 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 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 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 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