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

古代别称 1.桑梓: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 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 季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 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古代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
古代称谓
1、直呼姓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联系。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称号 :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 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 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 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古代称谓
4、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 6、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
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1、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中国古代称谓》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四、中华女性称谓
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文言文称谓

文言文称谓
文言文中的称谓丰富多样,涵盖了对亲属、朋友、师长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称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称谓:
1. 亲属间称谓:
- 父亲:家父、严君
- 母亲:家母、慈亲
- 兄长:兄台、家兄
- 姐姐:家姐、阿姊
- 弟弟:舍弟、愚弟
- 妹妹:舍妹、小妹
- 长辈亲戚:伯父、叔父、姑母、姨母等
2. 朋友间称谓:
- 同辈朋友:仁兄、贤弟、阁下、足下
- 亲密朋友:知己、至交、挚友
3. 尊称他人:
- 对老师或长辈:夫子、先生、尊师、令堂、令尊(对方父母)
- 对官员或地位较高者:大人、阁下、上官、足下
4. 自我谦称:
- 自称自己:在下、不才、鄙人、小生、草民、贱妾(女性自谦)
5. 他称尊贵人物:
- 国王、皇帝:陛下、皇上、万岁
- 官员或有身份地位者:大人、老爷、公侯、将军。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呼

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及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
例如:权叹息日 :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嘻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①愚愚蠢的人,谦称。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②某代替自己的名字。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③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④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⑤不才/不佞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⑥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⑦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
(《朝阳岩铭》)⑧贱子谦称自己。
例如: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无家别》)(4)女子自称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磋来之食。
' (《乐羊子妻》)②贱妾女子自称。
例如: 贱妾留空房。
(《孔雀东南飞<并序>》)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例如:若晋君朝以人,则婢子夕以死。
(《左传·嘻公十五年》)(5)自称家人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对他人对他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一、谦称
(1)王侯自称
朕、寡人、孤、寡君、不穀(gu)
(2)臣子自称
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
仆、愚、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不佞、贱子
(4)女子自称
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
家严、家慈、舍弟、拙荆(自己妻子)、贱息(自己子女)、犬子(儿子)、弱息(女儿)、息女(女儿)、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天子、殿下、东宫、车驾
(2)称臣子、侍从
麾下(对将帅)、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阁下、左右(近臣)、近侍、君
(3)称师、长
夫子、丈人、老、父、亚父、母,膝下、高堂、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先妣(对已故母亲)
(4)称朋友、同辈
先生、卿、子、公、吾子(比“子”更亲热)
(5)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尊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尊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尊称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尊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尔,渠
四、贱称
小子、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父族:
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
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16、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
自称姨表侍上。
17、母服内之侄孙女:称贤表侄女。
自称愚表伯叔。
三、妻族:
1、妻子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
自称愚曾孙婿。
2、妻子之祖父:称岳祖大人。
自称愚孙婿。
3、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
自称愚外孙孙婿。
4、妻服内之祖姑夫:称内祖姑夫大人。
自称内侄孙。
5、岳丈之亲舅母:称内舅祖姑。
自称愚甥孙婿。
6、妻子之父母:称岳丈、岳母大人。
自称婿或忝子婿。
7、妻子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
自称愚甥婿。
8、妻服内伯叔:称岳伯叔大人。
自称愚侄婿。
9、妻服内之伯叔母:称岳伯叔母。
自称愚侄婿。
10、妻子之母舅:称内大人。
自称愚甥婿。
11、妻之亲舅母:称内舅母。
自称愚甥婿。
12、妻之亲表伯叔:称内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婿。
13、妻服内之姑母:称内姑母。
自称姻侄婿。
14、妻服内之姑夫:称内姑夫大人。
自称内侄婿。
15、岳母之姊妹:称内姨母。
自称愚侄婿。
16、妻之胞兄弟:称贤内兄弟。
自称姊妹夫。
17、妻胞兄弟之妻:称姻眷嫂。
自称姻侍生。
18、妻之胞姊妹:称贤姊妹。
自称愚姨夫。
19、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
自称愚襟兄弟。
20、岳母姊妹之媳:称内姨嫂。
自称姻姨表侍生。
21、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
自称愚表姊妹夫。
22、妻之亲表兄弟妇:称内表嫂。
自称姻表侍生。
23、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
自称表姊妹夫。
24、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
自称愚姑夫。
25、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
自称愚内姑夫。
26、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
自称忝姨丈。
27、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
自称忝姨丈。
28、妻胞姊妹之婿:称贤侄婿。
自称忝姻姨丈。
29、妻子之亲表侄:称贤内侄。
自称表姑夫。
30、妻服内之侄妇:称贤侄嫂。
自称愚姑夫。
四、姻戚称呼:
1、祖父之亲家:称姻老太翁先生。
自称姻再侄。
2、父亲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
自称姻晚或姻侄。
3、亲家之父亲:称姻太翁先生。
自称姻侄或姻晚。
4、亲家:称姻翁某老大人。
自称愚姻弟。
5、亲家母:称姻母某老孺人。
自称眷侍生。
6、子亲家之父、孙亲家之祖:称姻太翁先生。
自称姻弟。
7、儿子之亲家:称姻台。
自称姻愚弟。
8、女婿之伯叔:称姻台兄。
自称姻愚弟。
9、伯叔之内侄:称姻表兄。
自称姻愚弟。
五、其他各亲称呼:
1、姊妹之夫:称姊妹夫。
自称内兄弟。
2、姊妹之子:称贤外甥或外侄。
自称愚舅氏。
3、姊妹之女或媳:称贤外甥或甥媳。
自称愚舅。
4、姊妹之婿:称贤甥婿。
自称愚内舅。
5、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姻太母。
自称姻晚。
6、女儿之夫:称姻贤婿。
自称亲岳丈或愚岳氏
7、侄女之夫:称姻贤侄婿。
自称愚伯叔。
8、女儿之婿:称贤外孙婿。
自称忝姻外祖。
9、女儿外孙:称贤姻外曾孙。
自称忝姻外曾祖。
10、女儿之子:称贤外孙。
自称忝外祖或忝外祖母。
11、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
自称愚外伯叔祖。
12、姑母:称某府(以所嫁夫姓)姑母。
自称脉侄。
13、姑夫:称姑夫大人。
自称愚内侄。
14、姑夫之兄弟:称表伯叔。
自称愚表侄。
15、姑母之子: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6、姑母之媳:称表嫂。
自称表侍生。
17、姑母之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8、姑母之婿:称表姊妹夫。
自称愚表兄弟。
19、姑母之孙女或孙媳:称贤表侄女(侄媳)。
自称表叔。
六、师生称呼:
1、业师:称老师。
自称受业或学生。
2、师之妻:称师母。
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
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
自称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
自称世愚弟或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
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
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
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
自称世愚弟。
10、学生之母:称世嫂。
自称世侍生。
11、朋友:称仁兄。
自称愚弟。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12、同乡:称仁兄。
自称乡愚弟。
13、同学:称学兄砚。
自称学弟。
14、同庚:称庚兄。
自称庚愚弟。
附:“服”的解释服,本意指丧服。
按照死者亲属的亲疏远近而穿带五种不同的丧服。
以父系为宗,以自身为基点,上溯至高祖,即为五代之内。
假如高祖去世,自己就应该穿孝服;曾祖去世,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女都应该穿孝服。
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应该穿丧服的亲属。
后来将“五服”引申作五代内这一范围的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