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
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称谓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
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
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鍚荼壸”(yáng túkūn)误读为“钖茶壶”(xīcháhú),结果贻笑大方。
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
”这都是很不得体的。
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
“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
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
《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
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
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
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
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
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
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
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
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曰:“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
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

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在古代社会,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习惯和礼仪不仅可视为一种行为准则,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
本文将从饮食、衣着、住宅、交往等方面探讨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
一、饮食习惯古代居民的饮食习惯注重均衡与节制。
他们注重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选择食材,追求鲜美的口感和营养的平衡。
古人有“一日三餐,粗细有别”的说法,即不同时间段的饮食要求不同,早餐注重营养,午餐丰盛,晚餐简洁。
在饮食习惯方面,古代居民讲究饭菜的烹饪技艺和色香味的协调。
他们尊崇中庸之道,推崇“饭饱于食,衣安于宜”的理念,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奢华。
二、衣着习惯古代居民的衣着习惯与时尚风格不同于现代,更体现了审美与身份的象征。
传统的古代居民注重礼仪,衣着根据等级和场合进行着装。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讲究“以衣有余,以貌取人”的道理,衣着整洁、得体是古代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住宅习惯古代居民的住宅习惯与现代的居住环境有所不同。
古代居民居住的建筑多以传统的院落和宅第为主。
他们注重家庭生活的独立性与私密性,多数住宅以围墙封闭,进一步保障家庭的安全与隐私。
古代居民注重居住环境的布置与整洁。
他们重视饰品的摆放与居室的整齐,注重室内外的协调。
此外,古代人对于居住环境还有一些风水讲究,力求居住地的风水带来吉祥与福气。
四、社交礼仪古代居民的社交礼仪是他们与他人交往的一种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在社交场合,古人注重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形成了严谨而独特的社交礼仪。
举行宴席是古代社交的重要场合,宴席礼仪备受重视。
主人应该提前邀请客人,并亲自到门迎接,以示尊敬。
就座时,主人应该根据地位和年龄,为客人安排座位。
在用餐过程中,主人应该亲自担任宴席的掌舵人,并注意与客人的互动交流。
古代居民还重视交往时的仪态和言谈举止。
他们注重面部表情的和谐、姿势的得体,并懂得恰当运用适当的礼仪用语,例如询问长辈的安康、向朋友道喜等。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首先,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必须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进行交往。
比如,当一个普通百姓见到一位高官时,他必须要以恭敬的态度行礼,并等待高官先行行礼后才能作出回应。
这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既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
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遵循一种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对长辈要行大礼,问候要恭敬,言语要谦虚,不可过于放肆和粗鲁。
即使在与同辈或晚辈的交往中,也要言谈举止得体,避免冒犯他人的感情。
这种谦恭有礼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尊重他人的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宴会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举办宴会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宴会上,人们不仅要注意与他人的交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比如,在进席时要以右手为主,右足先进,坐下之后要稳坐,不可乱动,用餐时要有节制,不可过于贪婪和贪吃。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言辞得体,尽量避免争吵和口角。
总之,宴会礼仪不仅是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也是展示社交能力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场合。
此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还特别注重礼尚往来的原则。
在古代社交中,如果受到了他人的款待,就要回赠礼物以示回报。
礼物可以是一些珍贵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无论是贵重的珠宝,还是朴素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这种礼尚往来的行为,不仅表现了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关怀的精神,也有助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古代人际交往礼仪是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仪规定了人们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在语言和行为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在宴会和款待中如何表现自己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礼仪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这些制度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人认为,礼仪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的宴会礼仪十分繁琐,宴席上的座次、饮酒的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更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参加宴会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宴会礼仪的遵守成为了一种社交技巧。
除了宴会礼仪,古代的婚礼、葬礼等场合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古代的婚礼仪式十分庄重,包括红盖头、拜堂、交杯酒等环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新人的幸福和美满,也是为了向祖先表达敬意。
葬礼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古代人们认为,只有经过合适的葬礼,才能使逝者得到安息,也能安抚活人的心灵。
因此,古代的葬礼仪式也是非常庄重和繁琐的,包括守灵、入殓、告别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要求。
古代社交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社交习俗强调的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人们见面时要行礼,以示尊重和友好。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称呼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尊卑有序的追求。
此外,古代人们也注重言谈举止的规范,要求言辞文雅、举止得体。
这些习俗的遵守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历史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世界历史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社交礼仪与习俗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和习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反映了各个社区或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本文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社交礼仪和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一、古希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古希腊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雅典等希腊城邦中,人们重视对话和辩论的能力。
古希腊人经常组织各种座谈会和酒宴,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
在这些场合中,人们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比如在对话中要保持礼貌,不打断对方的发言,以及尊重辩论的规则。
二、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与习俗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源远流长,比如尊重长辈,重视亲友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师长的教诲等。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仪态端庄,言行得体。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
同时,古代中国人还注重茶道和文人雅士的风范,认为饮茶可表达亲近之意。
三、日本的社交礼仪与习俗日本社交礼仪与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日本,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
他们有着一套复杂而精确的礼仪规范,例如鞠躬、交换名片和正确使用敬语。
此外,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道等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细节和美的追求。
四、印度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印度社交礼仪与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该国的宗教和社会文化。
在印度,人们通常以双手合十向对方问候,并使用“纳姆斯咖哩”(Namaste)来表示敬意。
此外,在印度,规范的饮食礼仪也十分重要,如用右手进食,避免直接接触食物等。
五、阿拉伯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阿拉伯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通常体现了对尊重和礼仪的追求。
在阿拉伯社会,人们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他们通常会邀请家人和朋友到家中享用丰盛的饭食,并展示慷慨好客的一面。
此外,阿拉伯世界的人们也非常重视传统的婚礼仪式,这是一种家族和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六、西方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在西方世界,社交礼仪和习俗通常着重于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比如,握手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而在商务场合,交换名片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社交礼仪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社交礼仪一直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场合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态度。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护相互之间的尊重、友谊和合作,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
在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被认为是人们必备的一种修养和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职业道德到社交技巧,从谈吐举止到礼尚往来,这些都是社交礼仪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人们注重礼仪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名著《论语》中,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礼仪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如拜访、宴请、送礼等,这些习俗沿袭至今,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的礼仪能够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职场中,面试时的礼仪能够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求职成功的机会。
在日常交往中,适当的礼仪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增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好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礼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种交往中,社交礼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交礼仪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用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点、举例说明三个方面,探讨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风俗与社交礼仪

古代中国的风俗与社交礼仪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风俗和社交礼仪。
这些传统的风俗和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告诉我们古代人们对待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首先,古代中国的风俗注重尊重和谦逊。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尊卑之分。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正式场合,人们都注重对长辈和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
例如,当年轻人与长辈交谈时,他们通常要低头并避免直视长辈的眼睛,以示尊重。
另外,人们还会避免主动提及自己的成就或地位,以避免显得自负和炫耀。
这种风俗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稳定的等级结构,并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
其次,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强调友善和待人诚恳。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的朋友和亲戚会给予诚挚的祝福,并表示对他们的祝福和支持。
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人们注重互相尊重和帮助。
在古代的酒宴中,主人会亲自为客人倒酒,并且常常主动为客人陪酒,以示关心和亲近。
这种友善和待人诚恳的社交礼仪使得古代中国人们维系了密切的社交关系,彼此之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信任。
古代中国的风俗和社交礼仪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孝道。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家庭中,人们要遵循孝道,尊敬父母和长辈,并尽自己的能力照顾他们。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包括平时的照料和关怀。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家族中的血脉传承。
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要严肃认真地进行,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记忆。
这种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使得古代中国人们对待家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深的体会和认知。
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还强调了女性的独特地位和礼仪规范。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礼仪规范也因此受到了特殊关注。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谨言慎行,并保持适当的妆容和仪态,以展现出高尚和优雅的形象。
此外,女性在社交场合中通常要退让于男性,并在丈夫和长辈面前保持沉默。
这种女性的社交礼仪观念虽然现今已经得到改变,但仍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传统价值观的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
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
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1、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2、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3、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4、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5、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古人有名有字。
名与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
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
”(回,旋转)曾点,字子皙。
《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冉求,字子有。
“有”是“求”的结果。
有些名字看不出联系,是因为字义变化的缘故。
有时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别,表示排行或尊称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
根据以上介绍,适当借助工具书,对下列人名和字关系作一说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
“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子”,同上。
“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
“端木”是双姓。
“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
仲由,字子路。
“子”同上。
“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
“伯”,排行老大。
“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
“子”,男子。
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
“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
意义相反。
“愈”(同“逾”),前进。
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
“宗元”,本原,元气。
“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
“修”与“永”同义,长。
“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
“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
“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下面关于古人的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第一题选择C,A中字是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才取的,而非幼年。
B中号非自称,D中关羽为汉寿亭侯,非宜城亭侯。
C正确无误。
A.称字:“名”和“字”古代是两个概念,都是在幼时由父亲长辈命名取字的。
如鲁迅名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
B.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C.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D.称爵号: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封赐的爵位称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如明代的刘伯温为诚意伯,三国时的关羽为宜城亭侯。
中国古代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下列称谓属于称官地(为官所在地)的是( )A.称王安石为王临川B.称康有为为康南海C.称魏征为魏郑公D.称陶渊明为陶彭泽民国以前的“讲究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比现代人多了“字”和“号”。
钟振振教授告诉记者,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晚辈称呼长辈有讲究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在同辈分的人之间,或是晚辈称呼长辈时,到底应该“怎么喊”?钟教授告诉记者,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存在直呼其名的情况。
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有时也会“直呼其名”。
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里,长辈在称呼小辈时,还是会客气地以“字”来称呼,表示对晚辈的尊敬。
晚辈在称呼长辈时,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还不可称号。
古人解决的方式是,先论行辈,还可以在长辈的“字”后面加上尊称,如李宗仁可以称为“德公”,白崇禧则是“健公”。
“官号”能拿来当称呼孙立尧介绍,除了“名”或是“字”,能够当成称谓来称呼别人的还有“地望”、“排行”及官号等。
所谓“地望”就是以出生的地方或者曾经做官的地方来称呼对方,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生及世人便以“南海先生”相称。
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所以又叫柳柳州,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其孟襄阳。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所以称其陶彭泽。
岑参,任嘉州刺史,所以称岑嘉州。
在家的排行也能当做称谓,如李白在家中排行十二,后人便称其李十二或十二兄。
官号也常被用来作为称呼,如称阮籍阮步兵,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王维为王右臣,杜甫为杜拾遗、杜工部等。
1、诗仙——李白2、诗圣——杜甫【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