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中国四大书院是指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它们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南京国子监和云林书院。

这四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市,是中国唐代著名学者孙复发起并主持建立的一所私塾。

白鹿洞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私塾教育由个体教学向团体教学转变的开始。

白鹿洞书院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面旗帜。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宋代文化名人朱熹主持创办的一所私塾。

岳麓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岳麓书院以其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前来学习和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南京国子监位于江苏南京市,是中国宋代皇家设立的一所官办书院。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的学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学府”。

国子监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参考。

云林书院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是中国明代文化名人王守仁创办的一所私塾。

云林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风而闻名于世。

云林书院的创办在中国私塾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排名来看,岳麓书院位列第一,白鹿洞书院位列第二,云林书院位列第三,南京国子监位列第四。

这些书院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四大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学术成就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书院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参考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资料汇总整理而成中文系09级3班周泓远 10090110330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封建制度建立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备。

综观我国古代的学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官立学校,二是书院,三是私学。

在这三类学校中又分别设有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各级各类学校。

现列举中国古代历朝学校名称及作用如下:①“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②“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③“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④“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⑤“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⑥“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⑦“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⑧“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⑨“私学”:与官学相对,由于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子弟都要求入学受教育,而兴起发展起来的民间学校。

到了隋唐与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适应着这种需要,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更加完善了。

特别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科教育开始列入官学教育制度中。

到唐末宋初,以研究学术,进行讲学为中心内容的书院逐渐兴起,从而使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研究

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研究

一、引言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机构已经基本形成,为后世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制度,分析其特点、演变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二、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概述1. 学校名称夏朝的主要教育机构有庠、序、校。

庠,最初是氏族部落储存粮食和赡养老人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教育机构;序,可能是夏朝用来教育射箭的地方;校则是地方性的学校。

商代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

小学学书计,大学学经籍,兼习武艺。

周代的大学又有诸侯学和天子学之分,诸侯学称泮宫,天子学称辟雍。

2. 教育对象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由官府掌控,入学的主要是贵族子弟。

当时平民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

3. 教育内容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文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射箭、骑射等。

三、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特点1. 官府主导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由官府掌控,学校制度是官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 贵族子弟为主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贵族子弟,平民子弟没有机会进入学校。

3. 教育内容丰富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全面的素质。

4. 地域性差异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制度存在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四、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演变1. 夏朝夏朝的学校教育以庠、序、校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文学、历史等。

2. 商朝商朝的学校教育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增加了音乐、射箭、骑射等内容。

3. 周朝周朝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出现了诸侯学和天子学之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五、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的影响1. 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制度为后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培养了大量人才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促进了文化传承学校教育在夏商周三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发展。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母校的诗意叫法

母校的诗意叫法

母校在古代并没有诗意的说法,因为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母校”概念。

在古代,学校有各种称呼,如明堂、辟雍、泮官、庠、国学、私塾、官学等,但这些称呼并不包含“母校”的含义。

“母校”这个词汇本身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它主要用来表达对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古代,人们可能会用一些寓意深远的词语来形容学校,如“学府”、“书院”、“校舍”等,但这些词语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母校”。

总之,“母校”这个词汇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用来形容曾经就读过的学校,而古代并没有对应的诗意叫法。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2006年4月21日下午,连战为厦门大学题词:“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这里的黉(hóng)宫是指古代的学校。

《后汉书·仇览传》载:“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

在我国古代,对学校还有哪些称谓。

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 郑玄解释:“均,调也。

”均乃韵字之古文,古代声教民,口耳相传。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可见学校是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的。

“成均”西周时为天子学乐之所。

庠(x iáng):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氏族社会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耆老皆朝于庠。

”《注》曰:“此庠,谓乡学也。

” 庠是指古代的乡学。

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庠,即县学。

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

“上庠”西周时为天子学书之所。

“党庠” 西周时为500家的学习场所。

汉代设在乡的学校称为“庠”。

序、校:夏代的军事教育学校。

《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序”是射的意思。

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

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步教育家的楷模。

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颜元戴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