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016-11-21浏览:分享人:徐涛超手机版继承与创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请阅读以下文章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
所谓继承也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合理部分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是取舍。
所谓创新也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
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表现为继承-创新-再继承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永恒运动的前进过程。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
只创新不继承,认为以前的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所以不用继承;或者只继承不创新,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老经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办法不愿接受和尝试,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
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原有事物只继承不创新的,最终必定是原有事物的难以为续;而任何完全抛开传统搞创新的,也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例如戏曲,戏曲是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一直传承至今。
其内在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给人们以美的精神享受的部分,我们是要继承的。
但其一些外在的东西,如戏曲的唱腔、对白、服装、道具等又必须加以创新才能符合**的审美观。
其实,戏曲的演变过程很能说明问题,文革其间,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搞出的样板戏,其过程其实是遵循了继承和创新规律的,因此,我认为在当时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我们这辈人谁不都是一听音乐响起就能哼上几句样板戏的?但文革后,却因为样板戏是四人帮搞的而加以全盘否定,回归为对传统的全盘继承,但却因为现代观众的不接受而最终导致戏曲的衰落!教育其实也是这样,我看到有报道说有人在以继承传统的名义搞私塾,这种陈旧的外在的教育形式有继承的必要吗?现代教育是国民教育,也就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私塾教育形式是对应古代只有极少部分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产生的,对这种陈旧教育形式的恢复与其说是继承不如说是倒退。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小学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学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历史和传承文化,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通过创新,小学生可以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一、了解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历史课程应该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小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参观故宫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方式,阅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这些经历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弘扬传统的美德和礼仪,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传统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可以学习传统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优秀的传统艺术。
通过参加文艺演出和比赛,小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三、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另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来创新传统文化。
例如,组织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展览,向社区居民传播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创新,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更多人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作者:程翔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01期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
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
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
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
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
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
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7第七章 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杭然)

2018/8/23
思考题
• 1.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存 在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 2.请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谈谈中外父母是怎样和子女 相处的? • 3.还在读小学的小杰对电子游戏特别感兴趣,不爱写作 业,母亲提出要求,小杰把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玩游戏, 久而久之,小杰几乎用除做作业外的其他时间都用来玩 游戏,请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 4.社区饱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王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 希望能带领孩子们免费参观社区的各个部门机构,并希 望社区的工作人员能够帮忙讲解部门的功能运转、社区 的情况等等,但目前还只停留于想法,请问王老师应该 怎样将其付诸实践? • 5.请结合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谈谈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 的个人生活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
• 关注受“繁忙”捆绑的个人的自由解放为旨趣,也要防
止闲暇中爱好的畸形发展(学生上网)
2018/8/23
(二)在闲暇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 1.德性成长方面(涵养个人思想情操、锻炼道德实 践能力、自我反思等) • 2.智慧发展方面(拓展生活知识和经验)
• 3.身心发展方面(调理身心发展)
2018/8/23
2018/8/23
(二)现实中学校与社区之间几种可能的关系
•1.冲突矛盾关系 •2.隔断游离的关系 •3.互惠互利的关系(资源上相互利用,物质上相 互支持,但文化层面缺乏交流,属于表层互动形 式) •4.互生共长的关系(是全方位的互动关系,家、 校、社区形成整体;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为弥 补)
2018/8/23
2018/8/23 2018/8/23
(二)学生在社区环境中的生活与成长 自觉的、有组织的社区环境包括:
•1.托管下的社区生活 •2.社区文化、体育等休闲生活(节庆、文艺晚会、广场 舞;青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 •3.社区实践活动(敬老院献爱心、社区卫生、安全宣传)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周期性的分合交替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历史的一种循环。
例如,从周王朝开始,历史就进入了一种分分合合的循环,这种循环一直持续不断。
此外,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短暂的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等,这些时期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统一的王朝,如秦、汉、隋、唐等。
这种规律性的分合交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
2. 统一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推崇一种主流思想,如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在统一王朝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分裂时期,思想则往往更加开放和自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
3. 定都的选择与朝代的强弱。
中国历史上,定都在北方的朝代往往能够绵延数百年,而定都南方的朝代则相对较短命。
这可能与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等有关。
同时,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帝强臣弱、君臣和谐、帝弱臣强等。
4. 历史总是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尽管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的分裂和动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已经成为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
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稳定和平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的循环性、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地理环境与朝代兴衰的关系以及历史朝着更加稳定方
向发展的趋势。
这些规律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_概述说明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发展规律也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和概述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背景、因素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
首先,第二部分将介绍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背景,包括历史沿革、社会变迁以及政治因素等方面。
接着,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其中一个重要规律:文化传承与创新。
该部分将涵盖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多样性与统一性,探讨地域差异与共通性特点、多元文化间相互影响和融合、以及统一性价值观和认同构建等问题。
最后,第五部分将着重讨论文化振兴与国家崛起的规律,包括文化自信心理、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目的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概述和说明,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规律背后的背景和因素,探讨其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终,希望能够提高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并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2.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背景:2.1 历史沿革: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国家和统一民族的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并积淀出独特的特点。
从先秦时期开始,诸子百家各具特色地发展起来,儒、道、墨、法等不同学派形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思想体系。
随后,中国迎来了秦汉时代的统一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并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继续发展。
2.2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背景中重要的方面。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都经历了巨大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栗洪武陈磊【论文摘要】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其基本功能,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在储才与育才的同时,日益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及其特征:学校储备人才与创新文化,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培育人才与整理文献,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学校开展经学教育,促成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学校教育具有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独特功能。
认识并遵循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开辟一条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学校教育是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伴随着文化的创造、积累和传承的需要而产生,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和规律,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趋向进步和卓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也承载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并与中华文化心心相印、相得益彰,在储才与育才的同时,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及其特征。
一、上古时期学校教育开启了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的历史先河学校教育源于知识的积累、文化的创造以及社会的分工,开创了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先例。
关于中国上古时期学校教育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o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1]另有文献对这一传说予以印证,《文王世子》篇记载:"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2]郑玄注云"养,犹教也。
言养者,积浸养成之。
"针对此种说法,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在其所著的《广雅疏证》中曾解释为:"'养国老于上庠'谓在庠中养老,非谓庠以养老名也。
'州长'职云:'春秋以礼会而射于州序'谓在序中习射,非谓庠(注:庠应作序)以习射名也。
《王制》:'耆老皆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而庠之名独取于养老,何也?《文王世子》'适东序,养老'而序之名独取义于习射,何也?"由此可见,"庠序学校,皆为教学而设,养老、习射,偶一行之,不得专命名之义。
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是教导之名,初无别异也"[3]。
传说中还有一种学校曰"成均",《周礼o春官下》解释其为"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郑玄注引"郑司农(郑众)云: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
照此解释,则"成事已调之乐"曰"成均"。
换言之,则成均的教育内容始于乐。
后人对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学校教育还有一些考证。
清代纪昀主编的《历代职官表o国子监表》第一则按语云:"谨按:太学之制,昉于五帝,郑康成引董仲舒说谓'五帝名太学曰成均'者是也。
而教胄子之官,则肇于舜之命夔。
盖五帝三王之学政,皆由乐始,故以乐官兼之。
汉魏而后,博士官隶属太常,其意实本于此。
今故引冠历代建置之首,以明原起焉"[4]。
所谓"舜之命夔",是指《尚书o 尧典》记述"帝(舜)曰:夔丨命汝典乐,教胄子。
"陆德明《释文》云:"胄子,国子也"。
所谓"学政皆由乐始",是指《周礼o春官下o大司乐》记载:"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历代职官表o国子监表》的第二则按语对夏、商、周三代学校之制也作了系统的整理"盖自五帝建学,名曰成均;其后虞曰庠,夏曰序,殷曰瞽宗,周人立辟雍于中,而以四代之学环建于外;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是为五学。
辟雍为天子承师问道及养老更、献戎捷之地,虽世子齿学不得就,而四学则令国子肄业焉。
此外又有门闱之学(注:蔡邕《明堂论》云:《周官》有门闱之学,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保氏教以六艺,守王闱),四郊之学(注:《礼记》所谓'虞庠在国之西郊者,皇侃谓四郊皆有之'),是为小学。
故以四学对辟雍,则辟雍为太学;而以小学对四学皆为太学矣,此立学之地也"5]。
另外,关于人学之人、教学之官和教学内容皆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以其父兄皆有爵列于国,则谓之国子,皆当人太学";"于四学之中,于成均学乐德、乐舞、乐语,则以大司乐教之;于上庠学书,则以典书者教之"。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初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学校既是储才之所,又是育人之地。
学校养老,以示尊年重教,是储备人才;老年人经验丰富,德才兼备,为师育人,是培养人才。
二是三代之学名称各异、类型多样,所学内容"皆所以明人伦",即以传承伦理文化为主,此乃德育之本源也。
三是学校教育内容逐渐专门化,既有文化的综合,又有文化的创新。
如"三德"、"六艺"、"书写"和"乐德、乐舞、乐语"等。
四是尊师而重道,"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上古时尤重乐教,大司乐掌管学校教育,死了以后奉为乐祖,祭奠于瞽宗。
这表示学校教育对有成就者的尊重。
五是三代的文化教育为"学在官府"和"学术官守"。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o原道第一》对其有精要的论述:"理大物博,不可殚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
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
有书斯有学,故斯传其学。
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6]因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所以,这一时期政教合一的官方及其官学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全部任务,而民间是不具备这方面条件的。
二、春秋以还学校教育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文字的发明使人类进人了信史的大地。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在学术流向民间的同时,私学开始出现。
"有教无类"不仅是孔子为办私学打出的响亮招牌,而且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社会上办有很多私学,除孔子之外,还有老子、墨子等人创办的私学;也涌现出许多学派,号称"九流十家"。
在私学兴起与百家争鸣的盛况下,私学培育了学派,学派成就了私学,二者相得益彰、共生共存、互补发展。
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也是影响最大的私学,仅孔子就被誉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更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学派。
对此,司马迁赞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圣人矣"[7]。
并且,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及其学派的发展与繁荣,与社会对知识的诉求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乱环境中,"养士"之风盛行,谁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与好的治国方略,谁就能成为威震四方的霸主而成就霸业,这就为私学及其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时,孔子以及其他学者所办学校实为民间流动大学,他们周游列国,学生同行,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对弟子进行言传身教。
据《史记》载"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8]。
期间在齐、鲁等国参与政事,最高职位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9]。
可见,这时的社会实践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学校不仅要培养出有用之才,帮助诸侯王干出一番事业;而且要创新文化知识,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张,方能够为执政者进言献策,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尖锐矛盾与紧迫问题。
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举国上下推行"书同文,行同伦",这是一项重大的创新举措,为文化教育的交流与传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汉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以后,在武帝时期出现了新繁荣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进言献策,形成著名的"对武帝策"[10]。
由于董仲舒具有造诣精深的儒学思想与德高望重的学术影响,所以在对武帝策问中表现出超群的政治卓见和思想才华,博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在对策中,董仲舒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后指出:"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1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兴太学,以养士"以及"置博士弟子"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办起了太学。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第一期有学员50人,由专门的博士官分经授诸生,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学,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的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自汉代首创太学以后,类似太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从未间断过。
三国时,魏国于黄初五年"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12]。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
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
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
"[13]梁朝设有国学和太学,国学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员。
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14]后齐时设"国子寺,掌训教冑子。
祭酒一人,亦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
领博士五人,助教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太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二百人;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15]。
这一时期,社会虽战乱动荡,但是统治阶级仍重视在太学或国学里设置《五经》专业以培养治术人才,同时,又注重传承自汉代以来重新搜集整理的以儒学为主流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