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和天净沙

合集下载

古诗词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六年级上册《春夜喜雨》 - 诗题:《春夜喜雨》 - 作者:(唐)杜甫 - 诗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诗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作者:(宋)辛弃疾- 诗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净沙·秋思》 - 诗题:《天净沙·秋思》 - 作者:(元)马致远 - 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静夜思》 - 诗题:《静夜思》 - 作者:(唐)李白 - 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作者:(唐)王维 - 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 诗题:《山行》 - 作者:(唐)杜牧 - 诗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庐山瀑布》 - 诗题:《望庐山瀑布》 - 作者:(唐)李白 - 诗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 诗题:《绝句》 - 作者:(唐)杜甫 - 诗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 - 作者:(唐)白居易 - 诗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江雪》 - 诗题:《江雪》 - 作者:(唐)柳宗元 - 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讲义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讲义

《天净沙·秋思》 作家作品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散曲知识天净沙:散曲曲调名。

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篇作品在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切恸人的图画。

“枯”“老”“昏”“古”“西”“瘦 ”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

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

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见他的愁是何等的浓重。

阅读《天净沙·秋思》,然后答题(1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2分)12.第一句中“ ”一词表明写秋末之景;“昏鸦”写黄昏时归巢之鸦,写出了在他乡的游子的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四首(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古诗四首(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重点探究
颔联中的“几处”、 “谁家”可否换成 “处处” “家家” ? 不可。 “几处”、 “谁家”准确的写出早春莺 燕不多的特点,不仅极有分寸地描绘了早春时 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 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 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 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 者目前。
背诵默写指导
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 山的地势,分为陆路和水路。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 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 “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含义丰富。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 出以归雁捎书的思乡之情。 易错字:悬 归雁
朗读指导
1、四言诗:二二 2、五言诗:二三(二一二,二二一) 3、七言诗:四三(二二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与主旨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写作背景与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罢官闲居江西上饶期间所写 的,全词记叙了作者一次夜行的经历 , 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
表现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 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整体感知
试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着重描绘晴朗的夏夜农村田野的景物。 下阕写作者阵雨来临之前赶路的情景。
重点探究
1、上阕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元代诗人白朴的诗

元代诗人白朴的诗

元代诗人白朴的诗 1、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2、天净沙夏——白朴云收雨过波迎,楼高水冷瓜辣,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3、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天净沙冬——白朴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5、大石调青杏子咏雪——白朴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

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址,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6、归塞北——白朴貂裘客,嘉庆卷帘看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

疑在玉壶间。

7、不好观音——白朴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

伶人邀请宾列翠鬟,比拼酡颜,豪饮休辞惮。

8、幺——白朴哭丧佳人挟金盏,当歌者款利沙香檀。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9、结音——白朴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

醉眼深邃问小蛮,多管及就是南轩蜡梅绽。

10、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移。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1、天净沙——白朴流水无情、落花狼藉。

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

对西风、谁与招魂,梦里行云消息。

12、寄生草饮——白朴短醉酒后方何豫能控股,昏睡时甚恩。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超过时皆苦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就是。

13、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白朴疑就是杨妃在,怎退马嵬灾?曾与明皇追捧砚去。

美脸风流杀死。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14、阳春曲言几——白朴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

诗书丛里且淹留。

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15、陶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丽质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鱼叟。

16、夺锦标——白朴霜水明秋,霞天送来晚,图画出来江南江北。

满目山围故国,三阁余香,六朝陈迹。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三、指导学习《西江月》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学生跟读。

3. 细读: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②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 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四、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课堂教学实录引言《西江月》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著名七绝,通过浓缩的语言,在简洁的字句中展现出了恢弘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感《西江月》这首诗的教学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此次教学实录,以便各位同仁参考借鉴,带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西江月》2.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领悟诗歌抒情的情感气息、体会自然美的浪漫情怀3.教学方法:情感交流、图形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互动问答法4.教学工具:电子课件、幻灯片、音频设备、黑板、白板、粉笔、蓝牙话筒等课程设计第一部分:情感交流本堂课的开头,我采用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营造课堂氛围。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描写江南自然山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别样的风情。

然后,我请几位同学上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描绘江南的风光、呈现江南的美景,借此来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认识和认同。

总之,在一种轻松、愉悦又充满对江南水乡的遐想中,我让学生与诗歌达成了心理上的契合。

第二部分:图形演示法接着,我采用图形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用电子课件和幻灯片呈现西江月的风景,比如:夜色笼罩江南的田野、悠闲漫步江畔的游人、清晨空气中的朦胧雾气等。

结合幻灯片,我为学生展示了越来越浓郁的江南特有秋天的景色。

在演示的过程中,我特别加强了“朦胧”的表现手法,以明媚的景象展现出冷清季节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对于“江南水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到这里结束,我们进入到第三部分——小组讨论。

我分为了若干个小组,让同学们就自己刚才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就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首诗中的江南水乡是怎样的地方?•这首诗中的意象有哪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提出很多有独特见解的想法,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七上浙教语文书14篇古诗

七上浙教语文书14篇古诗

七上浙教语文书14篇古诗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闻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 &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为李煜的《西江月》和陈亦迅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词作品。

这两首词作品追溯至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却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思考。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首优美的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们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有所了解:1.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3.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写作方法。

西江月首先,我们来介绍李煜的《西江月》这首词作品。

词的背景《西江月》一词,出自南唐时期天子李煜的《赤壁赋》之后。

由于李煜统治时期的乱世,他刻苦钻研文学艺术、“杂学”(即那时候说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等)和公务之事,进而涉猎各种非正式的文学作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多样而丰富。

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西江月》的意境表现了李煜的豁达和志向,并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词人令人惊羡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西江月》中,李煜通过对长江流水和月亮的描绘,抒发出对世事的豁达和自己的感慨。

同时,他也通过《西江月》对人生奋斗的讴歌,展现了自己壮志凌云的气概和志向。

教学点分析这首词作品除了表现手法和意境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教学点:1.体裁特点:《西江月》是一首以五言绝句形式创作的词曲,其结构简洁明了,言简意赅;2.语言特点:富有韵律感,多使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让人很容易就能读懂。

3.情感表达能力:李煜借助月亮和长江这两个自然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壮志和青春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天净沙·秋思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陈奕迅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作品。

词的背景《天净沙·秋思》是陈奕迅在2002年发行的专辑《黑白灰》中的一首歌曲。

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天净沙·秋思》中最为突出的是抒情上的表现。

陈奕迅运用平缓、舒展的曲调,再加上其细腻动人的嗓音,将词中寄情于自然的虚拟元素以及对爱情的内心探究传情,营造了一种深深的秋日忧伤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 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 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 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 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 悦心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 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 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 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 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 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 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 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静景与动景相映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 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 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 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 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 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 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 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 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 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 用。
景色与情思相融
•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 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 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 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 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 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 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 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 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 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 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 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 情,十分深刻。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 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 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 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 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 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 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 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 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 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 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 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 “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 “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 誉为“曲状元”。
天净沙 秋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 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 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 “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 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xià 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 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 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 店不就在眼前吗? “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 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 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 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 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写作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 正面: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侧面: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手法
艺术特色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 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 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 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 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课后习题
1.
2.
有感情的朗诵本诗,并细细体 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 • • •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夕 阳 西 下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划 分 节 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辛 弃 疾
西 江 月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 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 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 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 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 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 《稼轩长短句》。
逐句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 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 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 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 稻谷扬花的时候。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 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 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 “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 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 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静景与动景 景相映 景色与情思 思相融
简约与深细 细相依
静景与动景相映
•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 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 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 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 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 见苍凉;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 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 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 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 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 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 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听读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词牌名, 每首词都必然有个词牌, 但不一定有标题。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 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 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 黄沙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