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中国历史悠久,其教育制度的演变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封建王朝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封建王朝时期,教育主要围绕着经学而展开,而近代时期则逐渐开始走向现代教育的道路。
封建王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读书人”,强调文化教育。
在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的,开设的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史记》、《礼记》、《周礼》等经典。
在这些经典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尤为重要。
而这些经典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教育的目的更在于塑造一个合格的人格和文化传统。
私塾是封建王朝时期的主要教育场所。
私塾的特点是小规模、简陋、贫寒、却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和文化底蕴。
私塾所教授的内容也体现了社会阶层特点。
在地主、商人和贫民中,学习的内容和深度各不相同,中产阶级的私塾教育则最为丰富、全面。
在近代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
教育也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开始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培养。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成为了一股潮流。
而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大量新型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如公立学校、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等。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文化教育意味着培养更为人文化、自我意识和创造力强的人。
近代教育将教育标准提高,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如鲁迅、梁启超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历史悠久,演变与历史文化脉络紧密相连。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尊重知识和教育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重点。
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将深刻影响着未来青年的思想、精神和行为习惯。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教育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动普及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种教育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的发展及其特点。
学堂与私塾:中国古代的学校系统主要由学堂和私塾组成。
学堂是由政府设立的官办学校,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教育。
私塾则是由个人或家族建立的民办学校,多数为富有人家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这两种学校各有特点,但都对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礼仪和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上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
儒家学校强调经典阅读和书写,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升自身修养。
学生必须背诵经典并解释其含义,以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科举制度。
这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经世致用的知识,并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才能。
这种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确保政府中有足够的人员来担任重要职位。
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们为了准备参加考试而积极学习。
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和纪律,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教导并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
老师不仅仅扮演了知识传达者的角色,还是学生精神引导者的角色。
男女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男子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而女子教育通常被忽视。
男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以备战斗、治国和从事文化活动。
相较之下,女子教育更注重家庭和婚姻的培养,注重传统女性美德和家庭责任的培养。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基础,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教育。
一、教育制度1.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教育子女,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基本礼仪。
这种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品德培养,培养孩子的孝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经济实力的人家会请教书先生开办私塾,为子弟们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知识,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诗词书写以及讨论学术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用来培养朝廷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朝廷做官。
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考试和晋级制度。
二、学校教育1. 学校类型古代中国的学校类型丰富多样,除了私塾和国子监之外,还有诸多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四书五经学堂、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等。
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阅读、文学写作、礼仪习俗等。
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来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通过文学写作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社交能力和仪态规范。
3. 教育方法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多样,在诵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孝顺、友爱、宽容等美德。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制度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以经典阅读、文学写作和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③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 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
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 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 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 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 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 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
5、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
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 病: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 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 发展。
.
6、蒙学教育的发展: ①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
姓》、《千家诗》等。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
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
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 和谐精神。
.
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
.
3、转型 ①有识之士的思考: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
◆育婴院与慈幼院: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教育内容:语言、音乐、手工。
◆小学院:6岁—11岁。以德育为先。 ◆中学院:11岁—15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 征。
◆大学院:15岁—20岁。校址的选择要符合 实际。
多: 贡监:地方府、州、县学生生员被选贡入监。 举监:会试下第举人入监。 荫监:品官之子入监。 例监: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入监。 夷生:来自领邦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教政策,下面我们将从大概五个时期来综述一下: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主要是传授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其天子所发扬的内容,教育内容大多是惟命是从,以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形式进行,礼乐文化与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有相似之处。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实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文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包括:1.推动书法、典籍、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发展。
秦朝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力发展各种文化形态,包括推广活字印刷技术,以及重视书法、典籍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扩展。
2.推广大一统的教育制度。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文教制度,将各地文字整合为一种基础字汇,推行了官方教育事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影响了中国之后的数千年至今。
1.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官方文化仍然十分重要,但民间文艺也开始迅速发展,诸如散曲、连锁诗歌、传统艺术等都开始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2.强调士族文化。
士族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一方面广泛地传承文化遗产,一方面更加注重个人成就。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通过教育的普及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人的壮大。
1.强化科教育学。
科举制的兴起使得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彰显了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包括白话文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等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繁荣。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的中华文化受多种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
1.实行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
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成为人们了解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渠道,例如国学、包括皇帝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思想等等。
2.重现传统文化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的大致情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思想和文化影响将会影响到现今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教简-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时期儒学代 表人物,被称为“汉代孔子”。他在《贤良对策》中的三条 建议是: 1、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兴太学以养士。“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 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使诸列侯、郡守、二千 旦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所贡贤者有 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实行“量材而授官,录德 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上是董仲舒思 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 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道德观成为 道德教育依据。
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创置,是宦官为对
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 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是近代文学艺术大学的 嚆矢。
宫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
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专为外戚樊氏 (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妻族姓)、 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姓子弟设立学校于南宫。因 为四姓不曾列候而称小侯,故称其学校为“四姓小 侯学”。 四姓小侯学的办学目的是为了使贵胄子弟自小接受 儒术的熏陶而成为德才兼备的治术人才,因而教学 内容与太学相似,都以五经为归。
明清时期从京城到各地的府、州、县普遍设有学校, 乡村还有社学、义学。明清时只有府、州、县学生 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 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 举的预备场所。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教学重点:1、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教育行政制度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
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
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
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
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
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
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
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
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
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宁兴学
推行三舍选考法 创设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提举学事司 增设画学、道学
宋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等级性逐渐放宽,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官学形式有所发展。
画学、武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学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有所健全和改进。
旁系——崇文馆、弘文馆
祠部设有崇玄学,太卜署设有卜筮学 太医院设有医学,校书郎设有校书学 集贤殿书院(中央图书馆) 皇族小学
(三)私学制度
唐代官学极为兴盛,私学同样发达。 儒学私学和佛学私学都很流行。
七、宋元时期
宋:960-12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 元:1279-1318年,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创立算学和医学,官办科技专科教育发端
(二)私学的新发展
私学内容大大丰富; 儒、玄、佛各家聚徒讲学
出现妇女讲学; 宣文君——我国古代第一位女博士
家庭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颜之推——《颜氏家训》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并重建强 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呈现少有的盛世景象。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奖惩制度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教育——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派纷呈,
第五讲
育才与储才:中国古代的 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 。
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 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
私学:是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分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代 汉代
五、魏晋南北朝——继汉开唐
分裂割据,朝代交迭频繁,无法形成统一的 文教政策。
儒家经学失去了独尊地位,佛、道、玄学盛 行,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
(一)官学制度的新发展
建立国子学,中央官学实行“双轨制” 太学(BC124年)和国子学(278年)
建立分科教学制度,打破汉代官学模式 文学、史学、玄学、经学并列为官学内容
庆历兴学
将兴学育人与科举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和选拔“明 体达用”的人才。
推行胡瑗“苏湖教法”,作为太学教学模式。
苏湖教法的核心——分斋教学 经义斋: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 治事斋:分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科
文理分科和主副科制度,具有开创意义。
熙宁、元丰兴学
整顿太学,实施“三舍法”和“积分制”; 整顿地方官学,推行“学田制”; 颁布《三经新义》为必读教科书;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原始社会——出现学校雏形(成均、庠) 夏商时期——学校教育产生 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完备
(一)夏代的教育
夏朝,创立我国最早的学校。 序(军事教育为主) 校
特点——“以射造士”
(二)商代的教育
商朝,继承与创新,教育发生分化 庠:承自虞舜时期,实施孝悌教化 序:承自夏代,军事体育 瞽宗:新的学校类型,礼乐教育
学生管理。监生、生员。 待遇优厚;学规严厉;监生历事制度
(三)私学制度
私塾遍布城市乡村,教育普及程度较前代大为提高。 读书识字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中举做官被认为是
最荣耀的人生道路。
历代文教政策的共性特征
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政治服务作用。
儒家思想是文教政策的主体。强调“德治”和“教 化”,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兴旺发达。
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兴学校以育贤才、广教化 BC124年,开设太学,标志封建官学制度建立。
重选举以任用贤才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法制化 。
(二)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博士、祭酒、博士弟子员
宫邸学。皇室的家学。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首位,忽视或排斥生产知识、 自然科学和技术训练,导致我国古代教育畸形发展, 严重阻碍了向近代教育的转化。
(一)文教政策
宋——“重文治抑武功” 鼓励发展文化教育;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支持佛道,三家融合而产生新儒学。
元——“遵用汉法” 武力镇压、民族歧视的同时,极力笼络;
“理学”成为元代的官方统治思想。
(二)官学制度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
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 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主持 崇宁兴学 ——蔡京主持
(三)行吏师制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吏师制——以吏为师。
四、汉朝的学校教育
无为阶段:西汉初年, “无为而治”, 私学复苏。
有为阶段:汉武帝即位,励精图治。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一)文教政策
特点——“以乐造士”
(三)西周教育——学校制度完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1. 西周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官师不分。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由国家占有和管理; 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 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地位不低。
(三)私学制度
汉代私学盛行的原因: 入仕为官必须读书求师; 官学名额数量有限; 私学环境宽松; 经师大儒从事私人讲学。
汉代私学的类型
小学阶段。称为书馆、学馆、书舍 前段——为“蒙学”,学习识字 后段——为专经的准备阶段,《论语》《孝经》
专经阶段。称为经馆、精舍、精庐 私学的高级形式,专习一经或数经。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由此奠基。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 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 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 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海。
——《论语·微子》
(二)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学田制:颁置土地给官学作为固定的办学经费 教官试:严格选拔官学教师,定期考核、三年一任
(三)私学制度
宋元明清四朝的私学,是汉唐私学的继续和发展。
蒙学,也称乡学、村学或私塾。 宗族设立的称“义学”,富家设立的称“家馆”。 教学基本内容为背书识字,培养道德伦常。
经馆。以应科举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教学 基本内容为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为主。
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主张 “壹教”,铲除私学。
稷下学宫
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下,建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名为齐国官办,实为各派大师所办私学之总汇。 当时名闻列国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中心。
办学宗旨——“不治而议论” 管理体制——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教学管理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
学术下移 士阶层崛起
士的构成
没落贵族子弟 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三)各家私学概况
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影响最大的 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 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
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其一为稷 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
礼,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 乐,陶冶人的内心情感,使礼变为内在精神需要。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 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官学制度臻于完备。
(一)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二)官学制度
国子寺(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 国子祭酒
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长官 之始,从隋朝沿用至清朝。
唐代的中央官学体系
直系——国子监下设“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大学性质) 书学、算学、律学(专科性质)
八、明清时期
文教政策 官学制度 私学制度
(一)文教政策
崇理学,创八股,实行文化专制
官学所习内容完全以科举考试为依据,学校 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日趋衰败。
(二)官学制度
国子监设置的完备。既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备。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和资格, 讲义送朝廷审查,严厉禁止自由发表意见。
2. 西周时期的官学系统
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大司乐主持 大学——15岁入学,修业9年 小学——8岁入学
乡学: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大司徒负责
3.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六艺 大艺
礼: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综合艺术课 射、御:军事训练课
小艺
书、数:基础文化课
礼与乐紧密配合,构成六艺教育的中心。
三、秦朝的学校教育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李斯
识字课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