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14母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是⽼舍先⽣另⼀篇脍炙⼈⼝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苦,塑造了⼀位“伟⼤的鸡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的语⾔风格⽐较⼝语化,直⽩⾃然,散发着浓郁的⽣活⽓息,读起来令⼈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读⾃悟,体会母爱的伟⼤,并通过⽐较⽼舍两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风格,加强语⾔实践。
【与⽂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汤圆是中国传统⼩吃的代表之⼀,是由糯⽶粉等做的球状⾷品。
⼀般有馅料,煮熟带汤⾷⽤。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的⾷物,历史⼗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种新奇⾷品,即⽤⿊芝⿇、猪油做馅、加⼊少许⽩砂糖,外⾯⽤糯⽶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甜可⼝,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汤圆煮在锅⾥⼜浮⼜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改称汤团。
然⽽,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五元宵节必备美⾷。
⽽在南⽅某些地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不是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巩固⼀、照样⼦,写词语。
颤颤巍巍:细声细⽓:⼆、根据词语,选择“恶”的正确读⾳填空。
恶:wùèě可恶()厌恶()恶⼼()恶狠狠()凶恶()⽆恶不作()三、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课⽂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不防备的时候。
()3.戒备。
()四、在括号⾥填上适当的词语。
1.()是在院⾥,还是在院外,它()挺着脖⼉,表⽰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它伟⼤,()它是鸡母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重点词语及生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朗读。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4. 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教具:课文课件、图片、小黑板等。
5.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前准备
1.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本篇课文。
2.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节:课堂教学
1.导入:呈现课文图片或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母鸡的了解。
2.分段精读课文,学生跟读。
3.梳理重点词语,板书相关词语及解释。
4.进行生字解释、课文填充等活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母鸡》为主题,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感受到
农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缺乏真实的了解,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都有待加强,需要多加注意学生
的朗读训练,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偏重了对课文内容的传递,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寓意方面还有待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课文背后的含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教案教学内容《母鸡》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本课以母鸡为主题,通过对母鸡生活习性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鸡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绘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
2.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词卡片3. 母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母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鸡的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生字词。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的伟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鸡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母鸡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板书设计1. 《母鸡》2. 课文结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3. 母鸡形象:勇敢、慈爱、辛苦、伟大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母鸡的作文,描述母鸡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2. 收集关于母鸡的成语、谚语或诗歌,进行分享和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母鸡》,使学生了解了母鸡的生活习性和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母鸡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关爱动物的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母鸡的形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绘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
2.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说课稿【第1篇】《母鸡》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四、说教法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文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与《猫》相比,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引导工作。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这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文《母鸡》的深入理解,分析母鸡这一形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通过母鸡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鸡的形象特征,分析母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培养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母鸡形象的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母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形象,还象征着母爱、无私和坚韧等品质。
2. 作者情感的传达:学生需要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母鸡》2. 投影仪和PPT3. 学生笔记本和笔4. 母鸡图片和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母鸡的形象特征。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重点词句,思考母鸡的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母鸡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探讨母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 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母鸡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课题:母鸡(第二课时)2. 重点词句:母鸡、母爱、象征意义3. 母鸡的形象特征:坚韧、无私、慈爱4. 母鸡的象征意义:母爱、无私奉献、坚韧不拔作业设计1. 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2. 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和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学生对母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培养了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知识点与练习

知识点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生字:怨(y uàn)抗(kàn g)侮(wǔ)绩(jì)凄(qī)慈(cí)辛(xīn)多音字:[恶]凶恶;恶心;可恶同音字:掘、倔、崛形近字:琢、啄、遂积累含有动物成语: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龙飞凤舞、如虎添翼、调虎离山、骑虎难下、照猫画虎、天马行空、汗马功劳、马到成功、老马识途、牛刀小试、笨鸟先飞、呆若木鸡、抱头鼠窜、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黔驴技穷、画龙点睛、守株待兔、鹤发童颜、狗急跳墙、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为虎作伥已学的好词:词语:灿烂、笼罩、照耀、依旧词组:白茫茫、金灿灿、笑盈盈、昂首东望、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千姿百态、涓涓细流、滔滔江水、帘帘飞瀑、郁郁葱葱、恍恍惚惚课后题参考答案:《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文章结构清晰。
《猫》用过渡句将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是文章浑然天成。
2、善用“总——分”结构。
《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
《母鸡》先总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3、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勇敢;《母鸡》列举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来表现母鸡的不辞劳苦。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猫》的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母鸡》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母鸡》是⽼舍先⽣脍炙⼈⼝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苦,塑造了⼀位“伟⼤的鸡母亲”的形象。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14课《母鸡》课⽂原⽂ 我⼀向讨厌母鸡。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是细声细⽓的,有什么⼼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中⽴刻结起个⼩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
更可恶的是遇到另⼀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趁其不备,狠狠地咬⼀⼝,咬下⼀撮⼉⽑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思,我看见⼀只孵出⼀群⼩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表⽰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只鸟⼉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声,它⽴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边来。
发现了⼀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吃。
结果,每⼀只鸡雏的肚⼦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两个汤圆⼉似的,它⾃⼰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鸡来抢⾷,它⼀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远,连⼤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鸡雏们啄⾷,掘地,⽤⼟洗澡,⼀天不知教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点⼉温暖。
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它⼀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论多么贪睡的⼈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苦,因为它有了⼀群鸡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母鸡》这篇课文选自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重在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本次教学内容是《母鸡》的第二课时,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本课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2.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不同作家在写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比一比,《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文章——母鸡(齐读课题)。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只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的母鸡。
所以作者一开始说——我一向讨厌母鸡(全班说)板书。
可是后来作者改变了态度——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全班说)板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了这样的变化呢?[设计意图:抓住作者对母鸡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以此为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先贬后褒,欲扬先抑,形成鲜明对比的写法。
]3.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大家轻轻地翻开书,快速地浏览全文来找一找。
(指名说,有谁和他找的不一样?)4.师:找准了,一起读出来。
换一种形式再读。
(看课件全班读)5.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舍先生用简简单单的语言,道出了这不简单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二、学习“我不敢讨厌母鸡了”(一)护子心切(5段)1.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一开始是这样写的,请你读给大家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
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
(“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
“伏”字不要漏了点。
)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
(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
③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很讨厌。
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
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法。
)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
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
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试着说说你的体会。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
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①文章结构清晰。
《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善用“总—分”结构。
《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
《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鸡的不辞辛苦。
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①写作手法不同。
《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
《母鸡》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
《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母鸡
讨厌不敢再讨厌
叫声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喜欢炫耀伟大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在学习课文时,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母鸡的讨厌之处与可敬之处,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这篇文章的难点。
在课堂上,主要就是通过读书去体会,同样是写动物,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