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

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

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

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拟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某=a 〔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三、说教学策略〔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方案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那么。

〔二〕教学学法分析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

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在剪一剪、拼一拼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想一想、看一看中初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思考、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转化等数学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动手操作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推导和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形成一定探究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回顾旧知1、长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做铺垫)2、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看课本第86页的图)(1)、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2)、故事引入学校门前有两个大花坛,左边的是长方形的,右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的。

现在准备把花坛里面的草换成美丽的蝴蝶花,这个分别交给五(1)班和五(2)班负责。

这时同学们争论开了,有的同学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又有的同学说“还不是一样大嘛?”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判断一下哪个花坛的面积大。

师:我把花坛缩小成我手上的图形(出示缩小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比较方法:1、叠起来比;(比不了,形状不一样)2、数方格比。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其它数法吗?(引出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上,这种方法行吗?不行,麻烦而且不实际,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计算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第【1】篇〗1、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学例1:小东比小华大3岁。

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得出:1、观察岁数的变化,思考:小华10岁时,小东的岁数:()小华20岁时,小东的岁数:()小华a岁时,小东的岁数:()2、分析:“a+3”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小东比小华大3岁也可以表示小华的岁数。

当a=1、2、3、4……时,就可以知道小东是几岁。

3、思考:如果用字母a表示小东的岁数,那么小华的岁数就是()。

二、教学例2:1、观察钱数的变化,思考:当数量是7.5千克时,总价是多少:()当数量是X千克时,总价是多少:()2、分析:“2.1×X”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3小结: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三、试一试: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前后四个同学相互说一说解题思路。

3、抽组说一说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

四、课堂练习:1、2、7五、作业:1、课本:3、4、5、62、《作业本》一页〖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实践、、归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归纳能力,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4.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操作,思考归纳和互相讨论,使规律、符号感得到成为学生研究的必然结果,从中使学生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勇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苏云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教学目标: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启发、演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1. 平行四边形卡纸要求: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最小的内角为45度,形状为:;2. 剪刀、三角尺、文具(铅笔、橡皮等)3. 板贴文字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教师语言学生活动及学生语言课件设计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小结师: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了!那么今天聪聪将带我们去什么地方探讨怎样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课本P79主题图)师: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师: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相应的画面)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花坛中哪个面积大吗?师: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请大家看屏幕。

(点击课件,边点击边说)师:我们把这两个花坛画到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

注意:这里的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先独立思考并数一数,然后再和同桌互相交流。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师谈活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公开课教案第【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8-99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教学难点:验证抛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硬币、写有数字1-6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出示故事视频: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集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计算小数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数乘法练习题3.学生准备计算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整数乘法。

2.提问: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3.过渡到小数乘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小数乘法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例题:计算0.5×0.4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1)按整数乘法计算;(2)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位置: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和。

5.学生练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三)应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例题:一瓶饮料的价格是3.5元,买4瓶需要多少钱?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完成小数乘法的计算题。

2.实践活动: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整数乘法,谁能告诉我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生1:整数乘法是先乘后加。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小数乘法,你们觉得小数乘法会是什么样子呢?2.探究小数乘法环节师:请大家看这个例题,0.5×0.4,你们能尝试解决吗?生2:我可以先算5×4,得到20,然后再把小数点往左移两位,得到0.2。

师:很好!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生3:我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3.应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师: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际问题,一瓶饮料的价格是3.5元,买4瓶需要多少钱?生4:我可以先用小数乘法计算3.5×4,得到14,所以买4瓶饮料需要14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15÷16= 0.9375
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旳位数是有限旳 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1.5÷7= 0.2142857142857…
小数部分旳位数是无限旳 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有限小数 0.3
小 数
循环小数 3.2121 …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 …
小数
努力吧!
64.2454545…
(√ ) ( ×)
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并阐明理由。
0.125
7.333…
0.471471… 23.232323
0.00707… 0.101101…
把上面旳循环小数用简便措施表达:
7.333… =7.3
0.00707… =0.007 0.471471… =0.471 0.101101… =0.101
把下面旳循环小数用简便措施表达:
5.2424… =5.24 0.803803… =0.803 12.0222…=12.02 9.9421421… =9.9421
7.3(保存一位小数) 7.3 ~~( 7.3 ) 7.3(保存两位小数) 7.3 ~~( 7.33 ) 7.3(保存三位小数) 7.3 ~~(7.333)
1. 一种小数,从小数部分旳某一位起,一种数字或几种数
字反复出现,这么旳小数叫循环小数.
( ×)
2. 9.666是循环小数.
( ×)
3.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
4. 0.88…保存三位小数是0.880
(×)
你懂得吗?
把下列各数中旳循环小数用括号括起来
1.5353 5.34162
(0.19292 … ) ( 8.466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的例1和“试一试”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八第1-3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1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本例题着重探索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练习八的第1、2题通过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3题是通过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2.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思想,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每本笔记本3.4元,每支钢笔8元,每本讲义夹4.75元,每支水彩笔 2.65元。

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加减和减法的问题:
(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
(2)买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讲义夹一共需要多少元?
(4)买一本讲义夹比买一本笔记本多用多少元? ??
2.你能列式吗?口答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4.75+3.4 3.4+4.75 8+3.4
8+4.75 3.4+2.65 4.75-3.4 8-3.4 8-4.75 3.4-2.65
3.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建构
1、尝试独立探究: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择两题试
一试. 教师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发现学生自己的算法。

2、交流引导理解。

(1)尝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4.75+3.4=;
预设如下:
① 用元角分的知识解答:4元加3元是7元,7角5分加4角是1
元1角5分,合起来是8元1角5分,即8.15元。

② 估算,大约是8元。

③竖式计算:
4.75 4.75
+ 3.4 +3.4
让多名学生板演,比较找到合适的竖式格式。

初步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2)重点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3)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试一试”。

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4.75+2.65= 4.75-2.65=
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方法: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补充注意点:计算的结果能化简要化简。

4、概括法则,
让多名学生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趋于完整、准确。

口诀
小数加减点对齐,
从右向左各算起。

满十进一要牢记,
退一当十别大意。

三、巩固练习,形成计算技能。

(1)完成“练一练”。

对照计算法则,检查计算方法是否准确。

(2)完成P48练一练第1-2题.做完这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
(3)作业:练习八第2、3题。

四、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五、课后延伸
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1.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 4.75-2.65=2.10(元)
4.75 4.75
+ 3.4 -2.65
----- -----
8.15 2.10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

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
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

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
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