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求标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文化自信作者:王兴武钟定邦陈森桂蔡杜阳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11期一、崇尚学习,勇于创新(一)汉字的诞生中国文字从出现开始,就在以黄河流域为核心,覆盖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域上不断发育、生长、繁衍,直到成熟,走过了数千年漫长岁月。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对宇宙万物认真体察、凝练总结,发明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富于创造的民族。

而汉字自商代成熟以来,先后经过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五种书体的蜕变,成为音形义相统一,读音抑扬顿挫、形式独特优美、表义丰富生动,与时俱进,从未消失的活泼文字。

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礼乐的传承1.祭祀天地,敬畏自然笔者以为,古人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对天地自然表示敬畏和“顺天应人”的心态。

这种祭祀天地、敬畏自然的原始信仰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

由礼生节,由礼成节——“礼节”一词或源于此。

這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敬畏天地,慎终追远,向大自然学习的虔诚心态。

2.礼乐教化,薪火相传由祭祀而逐渐形成的礼仪在周代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周王室训练贵族、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文王演《易经》、周公作礼,更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具有原典意义的创设。

春秋末期,分封制被打破,以礼乐为治国基础建国800余年的周王朝开始衰亡,新兴地主阶级普遍追逐霸业与享乐,天下出现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

”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的精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勤勉好学。

他筑杏坛讲学,带弟子周游列国,修《诗》、《书》、《礼》、《乐》、《易》,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弘扬儒学与古代优秀文化。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美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美版

05
课文的延伸思考
如何看待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 史上,中国曾经遭受外来侵略和压迫,文化也曾受到 冲击。现实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逐 渐成为全球主流文化,导致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产生 自卑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和舆论,驳 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 ,提振民族自信心。
意义 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团结一致 ,共同抵御外敌侵略,推动民族复兴 。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驳立、驳论点、立论。
驳立部分
通过列举“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颂扬外力”等三种自 欺欺人的行为,揭示了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ppt课件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 引言 • 课文内容解析 • 鲁迅的写作风格 • 课文的现实意义 • 课文的延伸思考
01
引言
主题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面临外族 侵略和内部动荡,民族自信心受 到严重打击。
社会思潮
部分人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文化和 价值观,认为中国无法自立自强 。
己的价值观。
追求真理
鼓励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 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探索和追求
真理。
对文化自信的反思
重视文化传承
强调文化传承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本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案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案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之一。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中国电影《长津湖》和《叶问4:完结篇》获得了多个奖项,展现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影响力。

中国电影不断融入当代社会的主题和价值观,通过讲述中国人民的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根基,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中国画、京剧、茶道等文化形式正在以新的方式和形式得到传承与创新,同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种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创新,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网络文化在不断发展的也在展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中国的短视频平台、网络小说、游戏等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展示了中国文化在网络时代的魅力和创意。

中国政府也在网络文化传播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支持,推动中国网络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的一种强大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电影、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中国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和特色,也正在通过创新和传承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中国文化必将继续熠熠生辉,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采,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活力。

【这段文字约460字,如需继续增加长度,请告诉我】第二篇示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案例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的重要理念,其中包括文化自信。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研讨材料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研讨材料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研讨材料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文化传统从内心深处产生自信、自强的一种态度和信念,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文化自信有以下几个内涵:1、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声誉的保护,丰富文化自己的内涵,提高文化的竞争力,以自己的文化塑造出一个自信、自强的形象。

2、自由开放。

文化自信是对外开放的状态,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吸收独特的成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3、和谐包容。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与文化之间要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呈现出和谐的状态。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于:1、它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守卫。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自信和自强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更好地保护本国文化的利益和安全。

2、它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自信可以促进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增加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力。

3、它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能够提升国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如何推进文化自信。

1、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

传承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培养文化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人才,为当代文化的创作、研究和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合作,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源头活水。

三、文化自信与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所承载的文化的表现和体现,是企业产生的内在能量和价值。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品牌同样重要。

文化自信与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自信是品牌建设成功的源头活水。

要推进文化自信,要立足于民族文化情感和人类文明共同价值观,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把文化自信内化为文化品牌的内核。

四、文化自信与社会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是推进社会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动力,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够赋予文化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复兴伟力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复兴伟力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复兴伟力作者:宛江平来源:《新长征》2022年第10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握精神之魂。

悠悠上下五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家国情怀的光芒熠熠生辉。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只有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才能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

从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中汲取强劲的精神力量,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激活动力之源。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我们之所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其本质而言,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最根本的就是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保持党自身肌体健康提供精神支撑和灵魂寄托,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解决现实之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立足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

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一定能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在劈波斩浪中开创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坚持文化自信 复兴中原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 复兴中原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中原文化作者:李丛束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年第12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进的同时,拥有5000多年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如今正在开辟另一条并行不悖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硬实力(经济实力)获得了极大提升,但硬实力的提升不等于文化的复兴,要实现文化的复兴,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就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坚持坚守的从容和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是自鸦片战争之后170多年以来,亿万中华儿女最大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就会丧失自己的灵魂,再无生命力可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坚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而是有深厚根基的现实追求。

首先,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她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文化自信文章 文化自信点亮中国梦

 文化自信文章  文化自信点亮中国梦

文化自信文章文化自信点亮中国梦文化自信文章文化自信点亮中国梦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自信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激发全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一种力量。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而文化自信的提倡,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个体和国家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输出的角度,探讨文化自信如何点亮中国梦。

一、历史传承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源头。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在传承中寻找创新的力量。

只有深入探寻历史的纵深,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例如《论语》、《道德经》等,都是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凭借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窗口。

各种文化节庆、博物馆、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

二、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文化创新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并在融合中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给予了年轻人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音乐、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认可,也通过文化输出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和创意传播给更多人。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形式,也增强了人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

三、文化输出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彰显之一,而文化输出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通过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历史故事、传统艺术等向国际社会传播,我们可以促进文明交流、加强国际友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 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 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被国民党反动 派封锁、镇压,没有人关注,因此他们的牺牲“不能 为大家所知道”。
文章最后一段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 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请找出其中的比 喻词并体会其意思。
(语12言)特“文色中:国划的线脊的梁四”类运人用,什分么别手是法什,么有人什?么作用? 埋(头运1苦)用干比鲁的喻迅人修:的辞不语,求言指名中利特,国色埋自:头古苦尖以干锐来,有、创着造泼坚社辣定会,财信富富念和、有灿不战烂屈文斗精化性神,和,推对动嘲历历讽史史意前发进味展的。起广到大重 大(推2劳)动动作常人用用民的和排优创比秀造、儿发女明设家。问,、如毕反升问、等李时修珍辞等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5)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
3.说出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中国人”的不同内涵,并思 考:“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
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 宣传
比喻气节、操守、人 格、品质
比喻国民党反动 政客及其御用文 人
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 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亦是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 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语品言读特下面点的句子,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但鲁迅以笔伐戈为民众。振臂 呐喊,冲锋陷阵,无私无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论紫砂壶“楚风唐韵”的创意
郑求标
(宜兴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被誉为“茶具之王”,以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熟知,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其工艺体系不断完善,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从最初的实用泡茶器皿脱胎为如今的高雅艺术品。

本文以紫砂壶“楚风唐韵”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紫砂壶;楚风唐韵;灿烂文明
明代李渔曾说:“茗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他对宜兴紫砂壶赋予了高度评价,将紫砂壶推到了“茶具之王”的地位。

紫砂壶产于宜兴,以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熟知,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其工艺体系不断完善,与文人情结相互融合,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逐渐从最初的实用泡茶器皿脱胎为如今的高雅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紫砂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除了实用性和美观的视觉效果,更与时俱进,融合传统与时代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渗透着精神的感悟,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佳品。

1紫砂壶“楚风唐韵”的造型创意
紫砂壶作为文化的载体,其造型围绕主旨立意进行构思设计,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人思想和审美,使造型与装饰相结合,从
而彰显作品的主旨。

紫砂壶“楚风唐韵”(见图1)围绕楚国和唐朝两
个朝代进行构思,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作品将楚文化和盛唐文化以紫
砂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融入凤元素、回纹元素等
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予以概括和强调,比较直观地表现出两个朝代的特点,
将遥远的历史诗情画意般地流转于壶上,高贵典雅之气呼之欲出。

纵观整壶,作品以原矿紫泥制成,其色泽紫润,给人以高贵大气之感,渲染出淡雅祥瑞的氛围,奠定了整壶的基调。

作品以方器为基本形制,方器相对圆器而言更有君临天下的霸气感,这也是方壶造型富有独特魅力之处。

行话有“一方抵十圆”之说,方器采用镶身筒的方法成型,制作难度大,在制作过程中艺人应合理把握好线与角、线与面的关系。

此壶身筒周正有力,四条棱线曲中带直、直中带曲,蜿蜒有度且挺拔俊朗,身筒重心沉稳,有雄伟大气之感;壶肩平整,与两个侧面衔接一体、浑然天成,整壶角度有力、衔接有力、虚实对比有力,极尽尊贵大气之感,洋溢着古典的韵味,令人心生敬畏;一弯流从壶身自然胥出,线条蓄势有力、简洁凝练,流口收势利落,给人以优雅挺拔之感,壶流饰以棱线,与壶身相辅相成,又彰显刚劲之感;圈把与壶流相辅相成,呈上扬趋势,流露着强盛繁荣的气场;壶盖为嵌盖,盖面呈圆形,与身筒浑然一体、完美融合,契合我国传统“天圆地方”之说,圆形壶盖象征着天,象征着一轮红日;壶钮宛若优雅的凤凰,契合楚文化中以凤为尊的意象,其形态蜿蜒灵动,给人以大气神秘之感,独具民族风韵。

此外,身筒正反两面轮廓线凸起,自然延伸装饰回纹图案,线条舒展尔雅,造型规则有序、典雅大方,流露着生动的古风,浑朴而端庄。

整壶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高贵大气又不乏典雅浪漫之感,展示出淡泊朴素与岁月苍茫的情怀,极具艺术魅力。

2紫砂壶“楚风唐韵”的历史文化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了泱泱中华,其中,楚风和唐韵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灿烂。

楚文化经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区域文化。

楚人以凤为尊,经由人们的想象创造发展出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织绣上的龙蟠凤逸等,凤的图像不胜枚举,可以说是楚人开启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的先河。

以凤为尊,也体现了楚人文化精神上的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以及中外交流的空前频繁,使唐代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和多种文化习俗融合的时代特色。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唐,立于天下最中央,自信大方,那不仅仅是实力的自信、经济的自信,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此壶整体风格典雅浪漫,挺秀而飘逸的流、把宛若盛唐历史里那令人念念不忘的“霓裳羽衣舞”,展现出盛唐杰出的歌舞文化,繁荣灿烂。

紫砂壶“楚风唐韵”在整体造型上融入古代青铜鼎元素,尊贵大气,彰显了青铜器
的发展已达顶峰,也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体现了当时物质文化的繁荣。

作品采用回纹装饰,回纹简洁清晰、典雅规整,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

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吉祥的文化概念,回纹经过朝代的更替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魅力,在人们的建筑装饰、服饰上广泛应用,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古韵悠扬。

此壶展现着历史的传承,品味古典,饱藏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古色古香。

3结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气势磅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引领着整个民族的前进和发展,引领着人们向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断前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紫砂壶“楚风唐韵”探寻历史,将昔日的繁华融于壶中,文脉厚重,让人们读出历史的传承,读出楚风唐韵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张星,邬娜.论原始彩陶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6(6):39.
[2]胡俊.楚文化符号在武汉市园林中的应用初探[J].城市地理,2015(12X):231-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