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检验;考点1 气体的制取、收集;(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A:固体之间反应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A: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N2、NO 只能排水)B: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瓶底;考点2气体的验满:O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考点3 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1(2)气体的干燥(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考点4常见气体的制取(二氧化碳、氧气与氢气制取的比较) 氧气(O 2)氢气(H 2)2KMnO 4K 2MnO 4+MnO 2+O 2↑(或2H 2O 22H 2O+O 2↑)Zn+H 2SO 4ZnSO 4+H 2↑CaCO 或稀石灰石或大理石(CaCO 3)和稀盐酸(HCl)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来源学科网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考点5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1.原则: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不能减少被净化的气体的量。
2.顺序:气体的发生装置——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1.氧气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①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制备:2KMnO4=====△K2MnO4+MnO2 +O2↑。
②常温下,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备2H2O2=====MnO22H2O+O2↑。
(2)发生装置图1原理①中反应物为固体,且需不断加热,一般选用图1装置。
在本发生装置中,为了防止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可放一松软棉花球,以吸附这些细微颗粒。
加热时,一般先均匀加热整个试管,后集中于反应物固体部位加热。
如果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以防止(冷)水倒流进入气体发生装置中,使(热)试管破裂。
原理②中反应物过氧化氢是液体,MnO2 是固体,反应不需加热,一般选用图2中装置。
在本反应原理中的两种反应物一般分开放置,其中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放置在平底烧瓶、广口瓶或锥形瓶等适合反应的容器中,另一种液体可放在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
一般气体发生装置只能有一个导气口,因此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用液体封住下端口,从而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
图2(3)收集方法因为氧气是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实验室既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当然,有时也可以用气球、氧气袋收集。
为保证尽可能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要插到集气瓶底部;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能一有气泡产生就收集(开始排出气体实为装置内的空气),要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气体。
(4)验满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直接观察瓶体中的水是否被排出或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即可验满。
用排空气法收集O2时,检验O2收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了。
(5)集气瓶放置存有气体的集气瓶在放置时,应尽量避免气体因本身惯性而逸出,一般比空气轻的气体,容易上升;而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容易下降。
(完整版)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备的装置及方法

丿/」、发生装置注意事项及优缺点、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发生装置注意事项及优缺点适用于固体+ 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①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要注意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②铁夹应夹在试管中上部(距试管口约1/3处),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③加热时要先给试管预热,然后在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局部受热而炸裂。
④用排水法收集,刚开始有气泡的时候不能收集,要等到有大量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时,才开始收集⑤用排水法收集时,收集完氧气后,应该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否则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同上,此外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②导管稍微伸出橡皮塞一点即可,便于气体排出;③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制取气体注意:导管稍微伸出橡皮塞一点即可,便于气体排出缺点:不便于添加液体药品注意:①长颈漏斗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固体放有孔塑料板上)②导管稍微伸出橡皮塞一点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优点:①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②控制反应速率;③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当需要反应发生时打开弹簧夹b,不需要时关闭弹簧夹b)、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装置气体性质举例优缺点适用于固+液不加热C注意:①长颈漏斗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稍微伸出橡皮塞一点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优点: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排水集气法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氧气(Q)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收集气体较纯,够干燥但含有水蒸气不瓶D 注意:①导管稍微伸出橡皮塞一点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②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有区别有一个活塞,分液漏斗下端不需要插到液面以下优点:①控制反应速率②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
③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反应氧气(0)二氧化碳(CQ)等纯度不高,但气体较干燥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反应。
化学28个实验必考知识点初中

化学28个实验必考知识点初中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
-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_4{}{===}K_2MnO_4 + MnO_2+O_2↑。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2KClO_3{MnO_2}{{===}{}}2KCl +3O_2↑。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制取氧气:2H_2O_2{MnO_2}{===}2H_2O+O_2↑。
2. 实验装置。
- 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如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 发生装置:需要用到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等。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用高锰酸钾制取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过氧化氢制氧气):- 发生装置:用到锥形瓶(或大试管)、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等。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3. 收集方法。
-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
-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到的气体较干燥。
4. 验满方法。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5. 检验方法。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 实验原理。
- CaCO_3 + 2HCl===CaCl_2+H_2O + CO_2↑。
2. 实验装置。
- 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用到锥形瓶(或大试管)、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等。
-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3. 检验方法。
-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OH)_2+CO_2===CaCO_3↓+H_2O。
4. 验满方法。
-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三、氢气的制取。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微型化改进创新研究案例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微型化改进创新研究案例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教师可改进创新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
在此情况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微型实验的做法,权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化学微型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改进创新开发化学实验的替代品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常见气体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化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物质的制法推出一般气体制备的设计思路,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设计并制作出价格低廉、效果良好且操作较为规范的微型化气体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替代品进行化学微型实验教学。
应符合“绿色化学”所倡导的“4R”原则,即:不产生危害品、减少药品用量、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
微型实验具有实验仪器微型化和实验药品微量化的特点,这不仅能减少药品消耗及实验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大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化学实验替代品的使用能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联系自己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自己严谨科学探究精神。
案例一:微型实验制取氧气制取氧气教材是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是锥形瓶和长颈漏斗组合体。
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反应速率太快,不便收集;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消耗药品过多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药品和发生装置进行改进创新。
将锥形瓶和长颈漏斗的组合换成Y型管和铁架台组合,一边装二氧化锰和水泥混合颗粒,一边装过氧化氢溶液,通过转动Y型管可以控制该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将二氧化锰粉末换成二氧化锰和水泥混合颗粒,二氧化锰与水泥按1.5:1的比例制成固体颗粒,催化效果最佳,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氧气,也便于二氧化锰的回收及循环使用。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制备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制备在化学实验中,气体的制备是一个常见的实验项目。
无论是用于实验研究还是应用于工业生产,制备气体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一、氧气的制备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呼吸、燃烧和氧化反应等领域。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备氧气:1. 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H2O2)分解可以制备氧气。
首先,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反应瓶中,然后加入少量的催化剂,如锰(MnO2)。
在加热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2 → 2H2O + O22.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制备氧气。
选择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锰(MnO2),放入烧杯中,然后加热至较高温度。
金属氧化物分解生成金属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MnO2 → 2Mn + O2二、氢气的制备氢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实验室和工业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1. 金属与酸的反应一些金属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常用的金属有锌(Zn)和铁(Fe),常用的酸有盐酸(HCl)。
将适量的金属放入反应瓶中,然后添加足够的酸。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Zn + 2HCl → ZnCl2 + H22. 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制备氢气的另一种方法。
使用电解槽装置,将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一个是阴极)浸入水中,然后通电。
在电解的过程中,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 → 2H2 + O2三、二氧化碳的制备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植物光合作用、饮料制造和灭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二氧化碳制备方法:1. 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燃烧将适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气(O2)混合,然后点燃混合物。
在燃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O + O2 → CO22. 碳酸酸和酸的反应将适量的碳酸酸(如碳酸钠)与酸(如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人教版初中化学常见燃烧实验总结

常见燃烧实验总结
1.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并产生大量的自烟(烟是固体小颗粒!!!)
2.硫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威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木炭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铁丝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不燃烧,只产生红热现象
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威黑色固体
5.氢气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6.镁条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自色固体。
7.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8.甲烷燃烧的现象:
①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
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精讲

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精讲常见气体的制取反应原理(1)实验室制取氧气:①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2KMnO 4=====△K 2MnO 4+MnO 2+O 2↑。
②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2KClO 3=====MnO 2△2KCl +3O 2↑,其中MnO 2是催化剂。
③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2H 2O 2=====MnO 22H 2O +O 2↑,其中MnO 2是催化剂。
(2)实验室制取CO 2气体: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块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3)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室常用锌和稀H 2SO 4反应: Zn +H 2SO 4===ZnSO 4+H 2↑ 实验装置图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与固体 固体与液体 反应的条件 加热不加热适用制取 的气体①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①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③实验室制取氢气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前要给试管预热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要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 用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到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常见气体最佳发生装置的选择:装置图A B C D装置特点安装简单便于添加液体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适用范围用于制取少量气体制取较多气体用于剧烈反应时可平稳地获取气流用于持续时间很长的气体制取思考:B中从那个仪器添加液体药品?C装置控制反应速率的原因?还可用什么仪器代替分液漏斗?D是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根据制取气体的实际需要和反应的具体情况,从上述装置中选择最佳适合需要的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
(5)收集装置的选取:选择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能否与水反应、密度、是否有毒性、能否与空气中的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检验
考点1 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 :固体之间反应且需要加热,用制O 2装置(NH 3、CH 4);要用酒精灯。
B :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 2装置(CO 2);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A :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 、N 2、NO 只能排水)
B :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 2、HCl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瓶底
考点2 气体的验满:
O 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 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
CO 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 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考点3 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1)气体的净化(除杂)
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 水
可溶性气体,如HCl NH 3等 强碱溶液(NaOH ) CO 2 SO 2 HCl H 2S 等 碱石灰(NaOH +CaO)
CO 2 H 2O(气体) H 2S 等
灼热的氧化铜 H 2 CO 灼热的铜网
O 2
(2)气体的干燥(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发生装置
装置A
装置B
考点4 常见气体的制取(二氧化碳、氧气与氢气制取的比较)
氧气(O2)氢气(H2)
2KMnO4K2MnO4+MnO2+O2↑
(或2H2O22H2O+O2↑)
Zn+H2SO4ZnSO4+H2↑
高锰酸钾(KMnO)[或双氧水(H O)和锌粒(Zn)和稀盐酸(HCl)或稀石灰石或大理石(CaCO3)和稀
盐酸(HCl)
不加热固+液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考点5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原则: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不能减少被净化的气体的量。
2.顺序:气体的发生装置——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3.干燥和净化气体的装置:洗气瓶和干燥管。
4.常用干燥剂: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无水氯化钙等。
5.注意事项:a、选择的干燥剂(净化剂)必须是只能吸收水分(杂质气体),不与被干燥(净化)的气体反应;b、洗气瓶长导管为进气口,短导管为出气口;干燥管大口进气,小口出气,且两口都应堵一团脱脂棉,防止干燥颗粒进入导气管。
Ⅱ常用干燥装置如下:
注意:检验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
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注意:有毒气体的收集,若气体不溶于水,采用类似洗气瓶的装置排水法收集(如图d);若气体易溶于水,同样采用类似洗气瓶的装置排空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导入集气瓶时“长进短出”(如图e);反之,则“短进长出”(如图f)。
图3
(3)若要收集干燥气体,则选择排空气法收集;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气体,则选择排水法收集(条件是该气体适用排水法收集)。
6. 气体净化装置的选择。
净化即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常见的气体净化装置有洗气瓶(图a)和干燥管两类,干燥管有球形干燥管(图b)和U形干燥管(图c)。
洗气瓶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吸收剂,连入装置时要注意气体必须“长进短出”,以利于杂质的吸收。
干燥管则主要用于盛放固体吸收剂,球形干燥管中气流方向应为“大进小出”,这样可以形成回旋气流,杂质吸收充分;U形干燥管结构对称,无进出口之分。
7. 有关气体的制取、检验和净化实验中的“先”“后”顺序。
(1)制取气体时,先净化后收集。
(2)检验气体时,先验水后验杂(其他气体杂质)。
如:实验制取的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应先让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硫酸铜变蓝色时,则说明含有水蒸气;再通过硝酸银溶液,当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含有氯化氢气体;接着通过澄清石灰水,当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含有二氧化碳。
(3)净化气体时,先除杂后干燥。
如:除去氢气中含有的HCl、水蒸气、CO2的操作中,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杂,再通过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
例1某化学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在不同温度下,甲烷(CH4)可将氧化铁(Fe2O3)还原为Fe、Fe3O4中的一种或两种。
他们为探究甲烷与氧化铁反应后产物(黑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装置连接好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装置中添加药品。
①向黑色粉末中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黑色粉末中含有______,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导管b的作用是
(2)按下图装置连接好仪器(图中夹持设备已略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往装置中添加药品,打开止水夹K通入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持续一段时间后再点燃装置C处的酒精喷灯。
①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持续一段时间后再点燃装置C处的酒精喷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中观察到装置E中石灰水变浑浊,则黑色粉末中含有______。
尾气处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
2.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001年4月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4月15日开始实施。
乙醇(
)完全燃烧时生成。
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多
种物质。
现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 、
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证产物中有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确证产物中有CO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 中石灰水变浑浊,D 中石灰水无变化。
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环境,应在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难溶于水.氢气作为未来的理想能源,是航天工业的高能燃料,也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实验室通常采用下面装置制取少量氢气,请根据要求回答:
①实验室使用稀盐酸和金属锌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方法制得的氢气往往含有少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和水蒸气,可将杂质气体依次通过_______装置_________装置除去,通过B 装置时,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
C H OH 25CO H O 22和CO 2H O 2H O 2
②实验中可采用____________装置收集氢气;集满氢气后的集气瓶按装置G方式放置备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应与E的_________ 端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除去CO中少量的CO2,最好将气体通过装置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连接装置B、C可用来验证CO的还原性,CO通过装置B时可以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那么,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