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教案一:测量固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密度。
2.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密度计算的公式:密度(ρ)=质量(m)/体积(V)。
2.秤、容器、水、待测物体。
三、教学过程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密度的公式,并给出一个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对密度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操作展示(10分钟)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了解如何在实验室中测量固体的密度。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如何用容器测量水的初始体积,然后浸入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再测量水的最终体积。
学生们需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关键步骤。
3.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他们需要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体,测量其质量,并使用相同的容器和水进行测量。
完成实验后,记录结果。
4.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计算每个固体的体积和密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和质量的关系。
5.结论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的特点。
他们可以讨论不同类型固体的密度范围,并讨论为什么这些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密度与固体材料的种类、形状和结构有关。
四、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
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材料的密度,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学生还可以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测量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变化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记录结果。
2.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是否能正确解释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案二:测量液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液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1、测量的原理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1)怎样选择量筒?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
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
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分析总结由公式ρ=m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 m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 mL=____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3.如何读数?总结归纳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 mL=1 cm3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
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关于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精选9篇)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掌握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物理实验教案物质密度的测量

物理实验教案物质密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简单仪器测量物质的密度。
2.练习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弹簧秤: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2.游标卡尺:用于测量物体的尺寸。
3.量筒: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
4.置液台:用于稳定测量液体。
5.各类固体和液体样本。
三、实验原理与步骤1.实验原理物质的密度是指其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多少,即密度=质量÷体积。
利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和量筒测量体积,即可计算物质的密度。
2.实验步骤(1)固体样本的密度测量:①将待测固体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②使用弹簧秤将待测固体样本的质量测量出来。
③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待测固体样本的密度。
(2)液体样本的密度测量:①将待测液体样本倒入量筒中,使其液面与刻度线相切,并记录液体的体积。
②使用弹簧秤将放有待测液体的量筒的质量测量出来。
③设液体的初始体积为V1,量筒质量为m1、将量筒中的液体倒入罐中,再次称量量筒的质量m2④这时量筒中的液体体积为(V1-(m2-m1)),质量为(m2-m1)。
⑤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待测液体样本的密度。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1.固体样本的密度测量:样本质量:m=50g样本长度:l = 5cm样本宽度:w = 2cm样本高度:h = 3cm样本体积:V = l × w × h = 5cm × 2cm × 3cm = 30cm³样本密度:ρ = m ÷ V = 50g ÷ 30cm³ ≈ 1.67g/cm³2.液体样本的密度测量:量筒质量初始值:m1=10g量筒质量最终值:m2=30g初始体积:V1 = 50cm³量筒质量:m=m2-m1=30g-10g=20g液体体积:V = V1 - (m2 - m1) = 50cm³ - 20g = 30cm³液体密度:ρ = m ÷ V = 20g ÷ 30cm³ ≈ 0.67g/cm³五、实验注意事项1.在测量固体样本时,应保持样本的表面光滑,减少误差。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激趣诱思】
利用多媒体展示“鉴别皇冠”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叙拉古国的国王希罗让工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
国王给了工匠一些黄灿灿的金子,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了。
金灿灿的皇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适,并且非常漂亮。
可是希罗国王总怀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些等重的白银。
于是,他让人称了皇冠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坏皇冠,又能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
听故事
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怎样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有测量皇冠的密度的。
【教学过程】
测量盐水的密度
问题引导]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实验原理:
问题引导]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
自学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归纳总结]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要会放、会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
误差分析]
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
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
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
1、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分测量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2)/V。
温馨提示]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不能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
对于学生用量筒代替烧杯放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方案加以否定。
(设计意图: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方案设计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方案一,通过误差分析,实验步骤的调整,自然过渡到方案二,优化的实验方案不是直接
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
回答: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根据公式计算
回答:用量筒。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水的体积,
方案一:
1、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m
2、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水,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V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测量石块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误差分析]
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量筒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设计意图: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盐水的密度简单的多,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根据现有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石块密度的方法方案设计: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m/V2-V1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盘点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收获,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帮助国王皇冠的真伪。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课堂检测】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家庭作业】完成课本1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ρ=m/v
二、量筒的使用
三观察:1.单位标度
2.量程
3.分度值
读数: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质量
m(g)水的积
V1(ml)放入小石块后总体积V2(ml)小石块体积V(cm3)小石块密度ρ(g/cm3)
四、测盐水的密度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g)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盐水的密度ρ(g/cm3)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我发现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设计测量盐水的方案时,花费的时间较多。
为了节约时间,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案去测量,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效果会更好。
2.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的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小组读数时姿势不规范,不能学以致用,使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附件1:达标检测
1.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测得石块的质量为48g,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测出石块的体积为cm3,则石块的密度是kg/m3.
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3.在“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实心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操作过程如图6-3-9(a)(b)(c)所示,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三个砝码质量依次是50g、20g、5g,游码位置如图(a)所示.
图6-3-9
(1)请你将小明同学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栏目内.
(2)计算铁块密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铁块的密度ρ=__________. 答案:1、202.4×10³2、D3、(1)78203010(2)ρ=m/v7.8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