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教子原文及翻译(对照翻译)
严母教子

严母教子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译文】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
为了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
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
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
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
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
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
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
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
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
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
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蒋母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

蒋母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原文: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各族,行九。
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
十八归先府君。
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
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
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
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入以哀者。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
外祖母濒危回,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
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其善诱之!”语讫而卒。
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
闾党姻娅,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严母教子原文及翻译

严母教子原文及翻译(对照翻译)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
既识,即拆去。
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
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
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铨母教子文言文注释

铨母教子文言文注释
“孟母教子”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以下是其文言文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这则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最终成就了孟子的学业和品德。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
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参考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参考《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参考教子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注释: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参考答案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三,方式结果对比四,孟母三迁;伤仲永……参考译文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
少间,复令读;歇一下,再叫我读;鸡鸣,卧焉。
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