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是资本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
关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评述

关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评述付芳艳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理论界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市场效率的争辩从未停息,有效论认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的在成员企业间实现资金的再分配,提高经济效率;而无效论则认为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并不能很好实现资本配置。
本文主要系统的梳理国内对这个理论的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个参考。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一、基本原理概述1.企业集团的概念。
企业集团是介于单一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从动态来看,企业集团是母子公司双方根据彼此发展需求,利用这一关系资源平台,通过资源在双方的扩散,将双方的资源进行融合与再造,为双方的发展创造新资源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2.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
当企业拥有多个经营单位时,各经营单位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展开竞争,特别是不同的经营单位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总部为追求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重新配置。
这种资金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
3.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机制。
万良勇,万良涛,饶静(2007)指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成机制。
一是中国政府注意到日本企业集团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经济崛起。
决策层决定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推动我国工业化战略;二是由于放权让利改革后的企业逐渐拥有了自身的逐利需求,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为企业实施集团扩张的内在动力;三是随着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内资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上升。
二、理论界关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观点内部资本市场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
一方面,企业集团总部被认为是拥有充分的信息的,它知道成员企业的增长潜力,可以很好的适当再分配资金,从而可以实现资金分配效率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不能合理分配资金,因此会降低多元化企业的价值。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龚志文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公共治理和法律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公司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成因。
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大股东监控、经理人选择和激励、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资本市场监管和内部控制及其披露机制五个层面提出遏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常常被异化,尤其表现为内部资本配置中大股东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特征,即大股东在自利动机下,利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以各种形式掠夺上市公司利益,并导致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利益遭受损失。
针对此种现象,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关联交易的政策,试图遏制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活动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股东机会主义内部资本配置行为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控制,而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为此,分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活动中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成因和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形式(一)过度投资行为。
作为代理人的经理由于与股东利益不一致或者过度自信,有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倾向,甚至投资于一些净现值(NPV)小于零的项目(Jensen,1986),这种行为被称为过度投资行为。
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企业集团可能拥有较多的现金流,那么“多钱效应”(“More-money”Effect)就会加剧企业集团的过度投资行为,并使企业价值减少(Stein,2003)。
(二)交叉补贴行为。
Scharstein(1998)的研究发现,企业总部会因企业代理问题与内部信息不对称,导致低收益分部过度投资而高收益分部投资不足的跨部门“交叉补贴”(Cross Subsidization)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平均主义(Socialism)。
类似地,Shin和Stulz (1998),通过比较公司的Tobin Q值考察内部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发现企业总部把资本投入到低收益项目的无效率交叉补贴行为使得拥有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比相同投资组合的公司的Tobin Q值较低,证明内部资本配置是无效的。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摘要:目前,中国经济下行面临多种风险,资本市场相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严重低效率。
中国资本市场之所以低效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性行为演进的结果。
文中分析了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的根源,以及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根本因素与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环境等因素。
提出了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各项资本市场改革,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这对于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机制改革,提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机制一、引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演变,同时也是政府行为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政府一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通过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调整,确保顺利执行其制度安排。
由于各种利益集团对资本市场制度演进,没有足以匹敌的能力,所以只能被动适应。
在经济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资本市场制度演化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制度化演进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大的资金支持,在建设筹集资金方面做出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快速增长。
资本市场也是政府行为主导的演变结果,由于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在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市场严重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因此,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本身造成的。
另外,资本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高低之分的,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制度环境都是人为的结果。
因此,要想改变目前这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严重低效率的情况,就必须从决定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上找原因,阻碍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是制度环境的约束。
同时,产权、信用、寻租也都将成为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机制。
二、资本市场上的制度环境因素从产权约束激励机制上来看,国家的金融制度特征是资本市场上产权的界定与交易行为决定的,影响着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形成。
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摘 要: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研究开始规范化,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它对于研究企业投资行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且,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接受并实践这些理论。
因此,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就很有必要。
本文围绕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配置效率及最优规模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存在性;配置效率;最优规模A Survey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IC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to study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ternal funds within firms. The research became formal since 1990’s, and many economists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views, which are very useful for the research of firms’ investment behavior. What’s more, these theories are gradually accepted and practiced in emerging markets.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theory of ICM.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material arou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 the existence, the allocating efficiency and optimal size of ICM.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log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Capital Allocation; Existence; Allocating Efficiency; Optimal SizeJEL Classification: D230,G310一、引言钱德勒(1987)认为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包含许多不同的业务部门。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发展困境与规制研究

另一种 内部 资本市场 的组 织载体是“ H” 型结构 , 该组织 结
构特点在 于公 司总 部是 以部 分所 有司结构中 , 各个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结构 。 对 于
子公 司少数股东来说 , 控制性股东与子公司之间 的交易属于组 织 和组织之 间的交易 ,而不能隶 属于 内部 资本市场 的交易活 动; 而从控 制权属性 分析 , 控制性 股东与子公 司之 间交 易是基
更多企 业集 团兼 有“ M” 型 和“ H” 型组 织结构 , 在 缺乏有 效 规制 的环境 中,内部资本 市场资金配 置往往难 以实现高 效率
配置 。
2 . 内部资本市场造成“ 隐性财务黑洞 ” 的存在 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率资源配置会导致企业集 团收益降低 。 然而 , 内部 资本 市场对社会资源更严重影响在于 内部资本 市场 运作机制会造成“ 隐j 生财务黑洞” 的存在 。 在集团公司内部普遍
存 在关联信贷 问题 , 即集 团公 司 内部通 过关联担保 方式 , 使集 团公 司 内部成员 获得银行 贷款 ; 为 了获得银行贷 款 , 集团 内部
企业 利用关联交易变相进行资金转移 、 提供虚假信息掩盖真实 的经 营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银行在进行信贷发放 时 , 有着严格
投资达成合约,则集团公司所支付的信息租金会因此减少 , 有
【 企业战略】 B u s i n e s s S t r a t e g y
2 0 1 3 年第 l 】 期( 总第 4 4 ] 期) 上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发展困境与规制研究
宁宇新 李 悦玲
(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我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了中 国 9 0年代 各个 年度 的资本 配置 效率 ,发现 1 9 — 9 9年 我 9 119 国资本 配置效 率 的平均 值在 00 1 - .3 5之间 ,属于很 低 的水 .3 1 00 7
平 ; 赣 州 对 中 国 工 业 行 业 的 资 本 配 置 效 率 进 行 度 量 . 现 中 国 刘 发
计 软 件 . 得 到 下 面 的 结 果 . 表 3所 示 : 可 如
裹 3 2 12 o ∞ _ O 6年 我 国 工 业 各 行 业 的 资 本 配 置 效 率
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 帽1造业 鞋、 6 j 皮革、 毛皮、 城) 羽毛f 及其制品 业 木材加工及木、 藤、 草制品业 竹、 棕、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尉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造业 } I 石油加工 炼焦及接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田 行业 o 4 .0 0 医药制造业 02 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0 .l 2 橡胶{品业 6 I 加- I 伽 塑料制品业 00 .6 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 7 .3 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5 0 9 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5 0 6 4 金 属制品业 -. 6 0 5 3 通用设备制造业 -. 8 0 1 3 专用设 备制造业 00l . 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l 2 m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5 通信设备、 - 4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0 3 仪器仪表及文化、 8 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29 . 6 工艺品及其他{造业 I I _m6 0 5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 4 .5 0 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_.8 07 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 09 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 0 7 o -. 7 o 6 0 01 .5 0 - m5 0 n 1 06 -.9 41 )8 oo 3 -.9 07 O o 4 l 仉 0 4 .7 2 -.4 01 4 -. 1 02 2 n 5 17 0 5 .O 4 n 3 14 O0 .1 1 -. 5 4 9 7 -. 4 0 1 0 00 6 -, 8 0 1 0
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提要]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目前会计界讨论的较多的两个话题。
但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的认识上并不一致,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
本文认为内部控制与内部公司治理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一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
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
其主要治理机制有:董事会选举规则及程序、代理人之争、外部董事、报酬激励机制、董事会与经理层权利的分派与划分等。
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
而内部控制,按照COSO (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1992年的定义,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建立并维持恰当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内部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层面的问题。
而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
内部控制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其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7月093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赫昕摘 要: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基本功能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能够凭借信息优势、监督优势等降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成本。
但是内部资本市场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因此,本文分析了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失败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集团公司 内部资本市场 资源配置 效率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093-021 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概述20世纪中期,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兼并收购的浪潮,产生了一大批的大企业、大集团公司。
随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多元化、集团化的企业的出现,内部资本市场出现了。
一般来说,完整的资本配置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环节:第一,社会资本通过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配置给不同形态的企业单位,构成资本的“外部资本市场”流通环节;第二,各企业单位将资本分配给所属的子公司、分公司和部门等,构成资本的“内部资本市场”流通环节。
内部资本市场通过集中不同渠道的资本,有针对性的投向高收益的部门或项目,使得内部资本市场在监督、激励和配置成本方面优于外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配置企业资源的一种方式,那么其边界问题就是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问题。
根据学者们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是依附于企业组织这一个载体的。
当企业能够运用行政权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时,该企业集团就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而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资源配置权力和资本配置活动超过了企业集团的界限,而在不同关联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联合体之间进行资本分配时,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就突破了原有企业的边界。
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与企业的边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从联系上讲,企业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组织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是资本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我们所称谓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就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流动和资本配置。
内部资本市场的初始成因是由于传统资本市场的失效,失效是因为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企业转而依靠内源融资,内部资本市场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
ICM多存在于大型企业集团当中,基于企业的多元化、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和规模经济等特点,大型企业集团运用ICM进行资源有效配置更能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内部资本市场建立的核心功能,也是评价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
资本配置是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资金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旦资本配置效率的功能无法实现,那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对集团企业的危害也是极大的!虽然内部资本市场存在诸多的优势,但其本身也是不完美的,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会降低公司价值。
资本配置失效的原因:1.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内部的控股股东、管理者为获取私利,通过盈余管理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报告,或是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进行交易时,有意选择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等来修饰财务报告,从而误导集团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双层代理机制公司总部与公司外部投资者间的代理冲突形成了双层代理模型,在这种模型下外部投资者希望多余的补助以现金形式而不是一资本支出的形式发给分部经理,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控制公司总部的行为。
公司总部(即代理方)也并不完全以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行事。
也就是说,公司总部认为他们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金融契约并不能完全约束他们向分部经理进行补贴的形式。
如果一个机构的一方代理者(公司总部)希望另一方代理者(分部经理)做某些事情,他们就会倾向于以给分部经理更多的共享资源的形式而不是现金形式作为补偿,只要他们有足够的权利。
因为,他们希望最大限度的节约现金,以便把现金用于更能获取私利的项目中。
在双层代理机制模型中,公司总部除了要有分配资金的权利,还必须拥有挑选,聘用,保留分部经理的权利,拥有这些权利,就可以决定分部经理的收入水平,分部经理也就有了向公司总部分部寻租的可能。
通过寻租,分部经理就可以获得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也就可以从公司总部那得到更多的补偿。
而公司总部不愿意以现金作为补偿,所以就产生了内部资本市场中资本配置的无效率。
3.内部权利争夺假设一个多元化的公司有两个分部,每个分部经理都有一定的初始投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投资到两类项目上,一类“有效率” 的投资,一类是"防御性" 的投资,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投资第一类项目对公司来讲是最优的选择。
投资第二类项目的投资收益会比较低,但是会保护投资分部的利益不被其他部分侵占。
分部经理享有选择项目的自主权,同时又是自私的。
虽然选择第一类投资会最大化公司的利益,分部经理还是有可能选择“防御性”的投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会给他带来直接的好处,特别是当他所在分部的资源和投资机会好于其他分部的时候。
一旦分部经理选择投资“有效率” 但不受保护项目,他就面临着将自己投资所得分给其他分部的可能。
如果其他分部经理也选择投资"有效率" 的项目,这个分部经理也会享受其他分部的投资所得。
如果其他分部的投资所得相对于这个分部将要放弃的所得的差距不是很大的话,这个分部还是会选择"有效率"的投资。
但是,如果其他分部的投资所得相对于这个分部将要放弃的所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个分部经理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防御性”的投资。
这种投资的无效率就是由于各分部之间资源禀赋以及投资机会的差异所带来的成本所造成的。
4.内部代理倾向问题代理问题广泛存在于现代公司制度中,尤其是多元化公司,而代理问题是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失效的重要原因。
经理们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更大的权力实施多元化。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为经理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过度投资和滥用自由现金流。
总部集中各分部的资源,然后投向高收益的项目,这样做可以增加集团的整体收益,但是影响各分公司经理增效的动力。
部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部公关活动,这些行为必然扭曲资源配置,而且会导致内部信息不畅,信息失真。
另外,代理问题还表现为大股东和管理者联合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掠夺公司财富,侵害小股东的权益。
5.非整体上市导致的关联关系复杂化使内部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由于我国上市资格的稀缺以及较为严格的上市资格要求,大多企业集团是选择将其优质资产集中于上市公司,以此获得上市资格。
集团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借助下属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优势,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经营,迅速扩张业务规模。
与此同时,集团内非上市公司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来间接获取上市公司的资金。
企业集团利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来满足集团内其他企业的资金需要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上市公司和集团内部众多业务之间仍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上市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及其下属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交易,加之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的利益存在冲突,更增加了集团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难度,使得内部资本市场统一配置资本及缓解融资约束的根基受到破坏。
资本可能会被配置到利益占有方而不一定是效率最优方,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6.功能异化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是指拥有控制权的内部控制人利用其管理决策的优势损害其他投资人的利益,降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导致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发生扭曲,使得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变成有关参与人之间利益输送或转移的场所,最终降低企业集团的价值。
我国外部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各项法律规范和相应的制度还不完善,治理环境也存在重大的缺陷,从而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功能异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内部资本市场异化为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的“平台”。
目前,我国采用“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相分离。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利益输送”,将利益从现金流量权小的部门转移至现金流量权大的部门,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掏空企业集团的资产,原本为优化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被异化为利益输送的“平台”。
万良勇和魏明海(2006)的研究也发现,由于存在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并不能有效地缓解企业集团的融资约束,反而使融资约束问题更加严重。
(二)内部资本市场异化为企业集团风险传递的“渠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制度避免了独立企业的风险波及到其他企业,而拥有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失去了这一“天然屏障”,很容易将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的风险扩散至整个企业集团,导致整个企业集团陷入危机。
并且,在“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下,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多级法人”的架构控制庞大的经济资源,导致风险在局部积聚,内部资本市场异化成为风险在产业或部门之间传递的“渠道”,从而使得企业集团单个成员的风险对社会的危害无限放大。
(三)内部资本市场为企业集团过度投资“推波助澜”。
过度投资是我国企业集团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在我国的企业集团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过度投资:一种是由于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过于迫切地希望壮大规模或者涉足其他高利润、高收益的行业而导致的过度投资;另一种是由于企业集团管理层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矛盾,管理层希望通过过度投资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企业帝国(Empire Building)。
过度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万良勇(2006)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有助于增强企业集团整体的融资能力以及对资金的自由配置,从而给予投资充足的资金支持。
很显然,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对有过度投资倾向的企业集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内部资本市场使企业集团存在严重的“低效补贴”。
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研究发现企业内部分部经理“寻租行为”的存在导致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集体主义”,业绩差的分部可以从业绩好的分部获得资助,产生低效补贴的现象。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比较特殊,国家开展的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逐渐强化了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但是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低效补贴却再次将国有企业推向了“预算软约束”的泥潭。
万良勇(2006)认为除了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可以引发低效补贴外,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地位也决定了在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中会广泛存在低效补贴的现象。
国有企业集团首先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和关联交易、担保等手段获得大量资金,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资金拆借等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完成对其他非上市国有企业的低效补贴,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以及国有银行成为最大的利益牺牲者。
.资本配置失效的危害:1.代理成本的增大和寻租行为的盛行。
ICM会产生新的代理问题:集团经理与分公司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ICM的低效率也常常是由这层代理问题所造成的。
内部资本市场虽然具有灵活调配资源的优势,但这种调配造成了部门经理的激励缺失,部门经理的权力会被大大弱化,部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者为自己寻找“退路”,其权力寻租行为必然扭曲资源配置,在内部资本市场上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此外公司内部代理链的延长和层级的增多会导致公司内部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委托代理层次的增加也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复杂,公司治理主体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各相关者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控股股东滥用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从ICM组织载体的角度分析,ICM通常依附于M型或H型企业组织,这两种组织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多层次,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双层甚至是多层代理问题的出现,同时H型组织结构的多法人特征也使得不同层级上的所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其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内部投资者可以利用管理决策优势损害其他投资人的利益。
组织结构引起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影响了ICM的配置效率,甚至会使ICM成为有关参与人之间利益输送或转移的场所,从而破坏ICM原有的资本配置功能。
企业集团内部严重的经理层面的代理问题将扭曲各种投资的决策。
相关性越强的业务部门,通过活动的相互影响,越容易扭曲传递的信息,从而引起低效率的配置问题,减损企业的价值。
并非所有内部资金的转移都意味着资源的配置,由于存在大股东代理问题,一些形式上的资源配置和资源优化,实质上成为了个人的财富转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