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_杨棉之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探析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探析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探析【摘要】国内外研究证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果,但我国新兴经济体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文章通过对集团公司的博弈结果进行阐述,描述了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现象,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及政府参与角度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配置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配置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企业并购和多元化经营浪潮以及阿尔奇安(1969)和威廉姆森(1970)首次提出内部资本市场(ICM)概念以来,内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受到广大学者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

在西方的研究成果中,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Williamson,1985;Hubbard and Palia,1999)。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刚刚起步,但现有不少研究都发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低下(邵军、刘志远,2007;杨棉之,2010)。

同时我国大股东利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作为其谋取上市公司利益的渠道来补贴自己收益的行为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万良勇、魏明海,2009)。

尽管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率配置的现象,但许多大股东要求上市公司购买集团公司的资产来输送利益等变相补贴集团的做法络绎不绝。

本文就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低效率的现象及成因做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配置现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股权集中程度低,所以西方学者在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资源分配时主要是从上市公司对总部的总资源如何在分部中分配的效率效果方面进行研究的。

现有的可借鉴研究成果主要有:Stein(1997)从信息角度出发讨论了总部通过各分部间的博弈结果并将信息传递给总部,总部根据各分部的投资回报率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将资源依次进行分配;Shin和Stulz(1998)从交叉补贴方面出发,企业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好的部门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而相对较差的分部反而得到了超越实际需求的资源,从而使得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即社会主义化。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摘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由一个或多个雄厚的大企业,以母公司为主体,将资本在企业内部流动与配置的市场,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天然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多个企业,通过合理的信息获取手段和激励约束制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本位概述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现状,关注的是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集团运行的影响。

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角度出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构建文章的主题思想。

发挥企业集团分权管理模式的有点,探讨其在投资问题上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认识到仅依靠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也不是完美的方式,而要结合企业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运作模式Research on operational issues conglomerateinternal capital marketsAbstractEnterprise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y one or more large corporations to the parent company as the main flow of capital in the internal market and configuration , the us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natural advantage for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capital to pursue business interests maximum technology . Capital as the main link to link multipl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and incentive system ,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vestment risks. Standard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nglomerat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within the Group , is concerned that the impact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group running .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departure of Enterprise Group , to identify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propose measures to build the basic idea of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 Enterprise Group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mode to play a little bit , to explore its existence on investment issues , " principal - agent" problem , recognizing that only rely o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fund allocation is not the perfect way to combine business and actually find the most suitable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Keywords:business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peration mo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绪论 .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 (2)2.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 (2)2.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特点 (3)2.3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 (3)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现状 (5)3.2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6)3.2.1非相关多元化导致总部无法有效自理所获信息 (6)3.2.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运行问题 (7)3.2.3 企业集团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7)3.2.4 资金分配方面母公司采取非正常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分配资本 (7)3.2.5 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外部法律法规不完善 (8)4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对策 (8)4.1转变财务公司发展模式 (8)4.2 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核算体系 (8)4.3领导整体上市 (9)4.4 变革组织结构层级减少 (9)4.5完善外部资本市场 (10)4.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的改革重点。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郭晓梅;郑小艳【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工具。

文章以复星集团为例,以其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资源调配的几种主要手段,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动因作了探讨。

【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复星集团;民营企业【作者】郭晓梅;郑小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5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系族企业。

在新兴市场中,由于企业融资环境的制约,许多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着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企业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在上市成员公司之间、上市成员公司和非上市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融资约束。

创造内部资本市场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十分显著的特征。

早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1975)在研究大型企业集团时就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指出企业通过其内部资本市场能更快速和高效地配置资本,将资本配置到前景最好的项目中去,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

此后许多学者就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的存在及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

如Shin&Stulz(1998)and Shin& Park(1999)对联合企业,Houston et al.(1997)and Perotti&Gelfer(2001)and Gautier&Hamadi(2005)对控股公司,Khanna&Palepu(2000)and Cestone&Fumalli(2003)对企业集团,Lins and Servaes(2002)对新兴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均表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但不完善。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劣势分析,分析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对策.【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市场;运作;对策引言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在不同层次上形成了一大批企业集团。

这些通过划转、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企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作为企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平台,内部资本市场在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强化内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验证,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优劣势分析(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视为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但同时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出资者(企业本部)是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后者则没有。

这导致他们在企业信息传递、监督和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优势。

1、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缓解融资约束主要是指内部资本市场可以规避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高成本,可以通过资本整合缓解内部成员企业的投资对本部门现金流的依赖性,增强成员企业的融资承受能力,提高集团整体的财务协同效应,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公司总部可以利用权威等对企业中不完全相关的现金流进行整合,提高企业整体财务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多元化经营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可减少公司内部现金流波动,从而提高多元化公司的债务通知承受能力。

企业内部信息的透明性,也减少了内部市场主体在外部证券市场上逆向选择的机会。

略论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略论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略论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中国的A股市场由于不具备完全性,因而,中国A股市场不具备有效性。

对其有效性的检验得出“有效”或“弱有效”,是靠不住的,并不能得出中国A股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

因此,要提高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须从改革A 股发行机制,改革分红政策等层面来进行完善。

标签: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完全竞争有效性一、中国A股市场效率性问题的研究与划分中国A股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一直是中外金融学学者中最有争议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四种类型。

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垄断的程度越高,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市场的效率也就越低。

从中国A股市场来看,“有形的手”是一种政府变相的垄断措施,如印花税等税收、T+1交易制度、分红制度兑现不兑现等,都对中国A股市场涨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获得可能的干预的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效率的代价。

这在我国A股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

二、中国A股市场的效率特征和表现中国A股市场是中国现实生活中最接近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类型,比如:A 股股票的标准化使市场具备了产品的同质性、大量性;A股交易者众多;A股股价信息的流动极为迅速等有利条件;A股资金的流动也具备了实现资源自由流动的条件。

由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A股交易如T+1制度等或多或少的管制及其交易资金的特殊性,资本流动的不受限制和信息的完全性很难做到,中国A股的自由流动和垄断政策的消除是金融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思路:萨缪尔逊(1965)做了一些解释。

罗伯茨(1967)从信息和价格反应的角度出发,将股市效率划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种形式。

他们的解释及其思路在中国A股的市场实践中并不完全适用。

因为中国A股市场从设立之初,突出的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私企股份制企业是很难公平参与中国A股市场上市融资的。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概述: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指跨越多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机制。

它的存在性和效率性对于集团企业的战略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存在性、效率性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组织实体,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多样的业务关系和经济联系,彼此之间的资源和资金的流动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通过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整个集团内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的机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分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经营管理的协调与指导等。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和条件:1.资源优化配置需求:企业集团由多个子公司组成,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和资源配置需求。

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集团公司可以将资源优化配置和调配到最有利于整个集团发展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输出。

2.经济规模效益:企业集团由于规模较大,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促进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规模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资金共享和资源的流动,可以有效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竞争压力。

3.风险分散: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集团公司可以将风险集中分散到多个子公司中,降低整个集团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整体经营的安全性。

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在各个子公司之间平衡资源的供求关系。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整,可以使得资源在整个集团内部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传递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流动。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摘要]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着过度融资、盲目的多元化投资、功能异化和内部代理问题十分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国有企业集团特有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固有缺陷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来不断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关键词]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在各成员企业之间流动与配置的场所。

尽管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优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过度融资现象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过度融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资金需求方严重偏离“以需定筹”的原则,融通的资金远超过其投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2)即使资金需求方融通的资金数量遵循了“以需定筹”的原则,但资金需求方拟投资的项目并不能为国有企业集团创造出正的净现值,则资金需求方为拟投资项目所融通的资金也属于过度融资范畴。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过度融资,使国有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断降低,偏离了国有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同时,过度融资也使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发掘的功能优势逐步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场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

2.子公司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在过度融资的基础上,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子公司不可避免地进行多元化投资。

国有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与新兴国家中的企业集团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Khanna和Palepu在研究印度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时发现,尽管印度企业集团本身是高度多元化的,但其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则大多是专业化的公司;Lins和Serves在对新兴市场国家多元化公司的价值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多元化公司与相应的专业化公司相比,市场价值有7%的折价。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明显,企业组织面对不断增大的压力,组建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内部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完善内部资本优化配置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否具有效率及效率性有多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和效率性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以深沪及港股数据为基础手工统计上市公司中披露分部报告的样本数据,应用“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性”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披露分部报告的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论文通过内部金融中介、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以及企业价值等三个解释变量来证实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也即内部资本市场与以上三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论文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相应的提出强化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监管、健全和规范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充分利用内部金融中介等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内部金融中介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275;F276.4;F224【目录】:摘要6-7Abstract7-91绪论9-151.1选题背景9-101.2文献综述10-141.2.1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分析10-121.2.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性分析12-141.3研究方法及内容141.4研究意义14-151.5创新15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性理论分析15-192.1内部资本市场15-162.2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16-182.3相关理论分析18-192.3.1交易成本理论182.3.2公司治理理论18-193研究设计19-293.1假设的提出19-213.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模型的构建21-273.2.1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21-253.2.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模型的构建25-273.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7-294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29-364.1样本公司分部报告统计分析29-324.1.1样本的行业分布29-304.1.2上市公司分部划分情况304.1.3分部层面数据描述性统计30-324.2样本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实证研究32-354.2.1样本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32-334.2.2描述性统计33-344.2.3相关性分析34-354.2.4回归分析354.3结果分析35-365总结36-405.1研究结论36-375.2政策建议37-395.3局限性39-40参考文献:40-43附录43-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从我国企业集团的成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行政机构演变型、联合改组型和企业成长型三种模 式⑤。行政机构演变型集团主要集中在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大都经历了部委办———行政性总公司———集团 公司的演化过程,在改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央政府,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 联合改组型企业 集团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效益较好的汽车、钢铁等行业,如宝钢、华菱管线等,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起 作用的结果; 成长型企业集团大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集团公司自主权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非国有占相 当大的比重。如联想、复星和美的集团等。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前两种模式主要形成国有企业集团包括中央 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后一种模式则基本形成民营企业集团。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控制人的利益动 机是不一致的,一般认为民营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 “掏空” 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私利 ( 苏启林和朱文, 2003; 杨兴军、宗长玉和江艺,2003 等) ,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因此相对中央政府而言, 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较重的 “政策负担”( 曾庆生,2004) ,终极控制人的性质最终会影响企业集 团的配置效率。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中考察不同性质的企业集团其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
*
存在性与效率性
杨棉之 孙 健 卢 闯
(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30039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00081)
【摘要】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以集团总部为核心,通过 内部资本市场在分部 ( 成员企业) 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目前国内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集中关注内部资本市 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功能,尚缺乏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经验证据。本文以 2006 - 2007 年沪深两市的系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本文的研究结论 表明: 一方面,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内部资 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普遍不高,并且民营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显著低于国有企业集团。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 配置效率 系族企业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内部资本 市场的存在性检验,第五部分是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研究,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关于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学者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效率配置与无效配置。一种观点认为处于信息 优势的企业总部通过各个分部间的相互竞争,对企业内部各投资机会按回报率高低进行排序,并将有限的资 本分配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实现 “优胜者选拔” ( winner - picking)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优货币效应 ( “smarter - money”effect) 功能 ( Stein,1997) 。Stein ( 2002)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原来影响资源 配置效率的决策者的自利倾向和建立王国倾向等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内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在公司内 部进行统一调配,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发现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提升 企业价值,Fauver,Hounston 和 Narajo ( 1998) 发现,由于内部资本市场能对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实现有 效替代,在外部资本市场及法律制度落后的国家,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表现良好。Khanha 和 Palepu ( 1997, 2000) 对印度工业集团研究发现,在印度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能够增加企业价值。Samphantharak ( 2002) 研究了泰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认为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与公司的投资决策显著 相关,公司控制、集团规模和集团内部的金融中介等因素都会促进集团内部资本的有效配置。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会损害公司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内部资本 市场缓解了融资约束导致过度投资 ( Jensen,1983,1986) ; 二是由于企业存在代理问题和内部信息不对 称,会导致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好的分部投资不足而对于差的分部却投资过度的低效率的跨 部门 “交叉补贴” ( Cross Subsidization) 或公司 “社会主义” ( “Socialism”) ④ 现象 ( Shin 和 Stulz,1998; Scharfstein,1998; Billett 和 Mauer,1998; Matsusaka 和 Nanda,2002 等) 。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表明,内 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水平。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由于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通畅, 监管不到位,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有收益,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利用金字塔股权结 构进行利益输送,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种利益侵占主要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公司资金、资 产的转移,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提供了运作 平台,使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水平 ( Claessens,Djankov 和 Lang, 1999; Khanna,2000; Lins 和 Servaes,2003 等) 。 国内关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范畴基本与国外一致。在已有的研究 文献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 李小水,2003; 陆军荣,2005 等) ; 二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与作用 ( 姚小涛和席酉民,2003; 魏明海和万良勇,2006 等) ; 三是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 ( 周业安和韩梅,2003; 邵军,2006 等) ; 四是内部资本市 场的配置效率,相比其他三个方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研究以规范的模型分析 ( 邹薇和钱雪松, 2005) 和案例分析 ( 杨棉之,2006; 邵军和刘志远,2007) 为主,实证分析也主要关注控股股东与单一
一、引言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新形势下,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同 处于全球化体系中的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藉此,国资委积极推动央企集团①并购重组,在集 团内合理配置资本,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提升集团竞争力。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也涌现出一大批民营 “系族企业” ( 如 “复星系”、“万向系” 等) ,通过各种方式在集团与成员企业②以及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内 部资本配置,从而构造了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③,这些民营企业集团与国有企业集团一起构成了我国市场 经济的主体。在外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 组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内部资本市场对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升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研究结论均认为控股股东主导的 内部资本市场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是一种利益输送途径 ( 李增泉、王志伟、孙铮,2004; 郑国坚、魏明海,2005 等) 。本文认为已有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控股股东 与上市公司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指以集团总部为 核心,将资源在各个分部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单纯研究控股股东与单一上市公司之间关系的行为并不能严 格称为内部资本市场行为; 第二,已有研究缺乏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界定,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是
② 企业集团的下属成员企业通常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全资子公司; 二是控股子公司; 三是非控股子公司。 ③ 这里使用的内部资本市场是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集团内部转移,集团内部借贷市场和从低效率的分部配置到高效率的分部,而单纯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之间的研究无法判断整个企业 集团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④ 在内部资本市场文献中,跨部门交叉补贴也称为公司内部 “社会主义” 现象,是指公司内部资本配置过程中存在从高效率的分部 向低效率分部转移,使公司内部资本配置趋于平均化。
51
上市公司之间的资金转移 ( 李增泉、王志伟和孙铮,2004; 郑国坚和魏明海,2005 等) ,上述研究忽视了 同一控股股东控制下的不同企业分部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关企业集团内部资 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实证检验。
鉴于此,本文选择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系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样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内部资本 市场: 公司总部 ( 控股股东或终极控制人) 与多个分部 ( 上市公司) 。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系族企业内部的上市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即公司总部是否在各个不同的上市 公司之间进行资源配置; 第二,如果系族企业内部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那么这种资源配置行为有效 亦或无效; 第三,不同控制人控制的系族企业之间是否存在配置效率的差异。
* 本文是王化成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 配置效率与盈余质量》 ( 编号: 7087210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也得到杨棉之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企业并购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与经济后果》 ( 编号: 09YJC630002) 的资助。
① 截止 2007 年 12 月 25 日,国资委直接和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共 12 万多家,其中包括 151 家央企集团 ( 不包括国有 及国有控股的金融企业) 。载于 《上海证券报》,2007 年 12 月 25 日第一版。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 2006 - 2007 年沪、深两市 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 Claessens 等 ( 2000) 采用 的方法,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股权控制链信息及其他公开媒体披露的信息,对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 东 ( 本文定义大股东为持股比例第一的股东) 及这些股东的控制公司进行追溯。如果两家或两家以上的 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或其控制人可以追溯到同一经济主体,那么这些上市公司就被定义为集团成员企业 ( 系族企业) ⑥。由于非上市公司的数据通常无法从公开的渠道获得,同时,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中国 上市公司作为集团与外部资本市场链接的端口,拥有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在集团内部的运作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地位。因此,Khanna ( 2000) 总结了企业集团领域的研究后指出,尽管集团内部包括了上市公司和 非上市公司,但集团企业研究通常都以集团内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本文剔除了以下样本: ( 1) 剔除了 ST 类公司,因为该类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指标恶化,其 财务指标与正常经营公司相比存在一定偏差; ( 2) 本文根据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中央政府 直接控制、地方政 府 直 接 控 制 和 民 营 等 三 大 类,剔 除 了 金 融 机 构、外 资 以 及 高 等 院 校 等 上 市 公 司; ( 3) 剔除了一些变量为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共得到 69 个系族企业,276 家上市公司 2 年 的面板数据,其中: 中央控制 26 个系,122 家上市公司; 地方政府控制 19 个系,65 家上市公司; 民营控 制 24 个系,89 家上市公司。 实际控制人数据均手工收集自 2006 年、2007 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北 京色诺芬信息有限公司 CCER 数据库。 四、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检验 ( 一)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是从内部资本市场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企业集团各分部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 资源配置行为,Shin 和 Stulz ( 1998) 将其称为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尽管企业集团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 织形式,但是目前尚没有经验证据表明企业集团内部确实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因而也就无法探讨内 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效抑或无效。因此,本文首先采用 Shin 和 Stulz ( 1998) 的模型来检验我国 企业集团是否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