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13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了解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并能将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
2、能意识到要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难点: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塑料袋,火柴,酒精,瓷盘,小木块等。
学生准备:火柴,课前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大胆猜想1、播放《热气球上升》的视频2、师:关于热气球,你想了解哪方面的问题?生自由汇报3、大胆猜想:热气球的上升可能和什么有关?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一)、设计实验,制定方案1、课件呈现实验材料: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火柴,湿毛巾小组认识实验材料,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2、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1)小组合作,把袋子撑开(2)把袋子罩在火焰的上空,塑料袋的高度(3)放飞塑料袋的时间3、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那?生自由汇报,老师及时评价和指导。
4、课件呈现实验温馨提示,重点提示注意安全。
(二)、合作探究,开展实验小组合作,模拟“简易热气球上升”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研讨,获得结论1、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你的实验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汇报2、师:在上升的过程中,袋子里的热空气有什么变化?生根据塑料袋的变化,思考袋子里“空气有什么变化”,并汇报交流。
3、师:刚才我们都经历了这个实验过程,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袋子鼓了起来。
热空气轻,松开手时,塑料袋就上升了。
4、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热空气的特点,谁能来解释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生汇报,教师指导并小结。
青岛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实践、教学,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想去做得更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经过反思主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有效的调控课堂。
上课的过程中,我的感觉就是学生放出去了就不好往回收了,不知道是学生的兴趣太浓还是老师表达语气有问题,每次叫停的时候,学生都拖拖拉拉,不想放下手中的物品。
还有学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当时就有些懵,是回答你,还是怎么办?很明显的就感觉到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太差。
二、时间分配不合理。
刚开始上课拖拖拉拉,提问太多,速度太慢,以至于后面活动太紧,导致还几个环节没时间完成直接删掉了。
各环节轻重主次没显示出来,光导课就用了好多时间,观察水面形状时,改改看看也用了很多时间。
三、课前准备不充分,给学生的提示不够。
一是试管装一半的水,观察水北面高,南面低等状况。
二是杯子里装满水,为了防止学生把水杯碰到,我特地等学生做好了又检查了一遍水杯的装水情况,但是在实验中还有的组把水倒掉一半,或者说碰到水而使水流出来,从而使观察时说形状不是那么鼓,一遍一遍的改,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清楚。
在实验前的提示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实验,试验中注意什么。
但是我经过提示后,学生实验有的把水用滴管往外滴水,说水太满了;有的用叉子往杯子里放曲别针;有的把曲别针平着往里放,手都碰到水了;有的就是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我想就是学生没有听明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如何去做,以至于实验费时有没有成果,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过场。
五、教案不熟。
各个环节的链接有时出现停顿,对学生的提示有的也不全。
就像在往杯子里放曲别针这个实验时,出示曲别针后,问能不能放?不能为什么?能,放多少?这里有一个猜测的环节,当时没让学生猜就直接讨论做法了。
不过对教案的设计,还有几个地方很满意的,例如:在生活中的表面张力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感受水滴的状态,然后巧妙地过渡到水黾,在这里可以不设计学生来讲生活中的表面张力,因为在第一个环节学生都知道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是水滴圆圆的,滚动式也不破裂,再举例子像眼泪、汗珠、露珠、玻璃上的蒸汽等等也都是水滴状,所以,这里也只要学生理解。
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柴芸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水面的秘密》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 小学 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的水面 4,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试管、滴管、曲别针、硬币(一角、五分) 、小 叉子。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针对生活中水面现象提出问题。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 3、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育方面: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实验验证能力。 三、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 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水面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水里的科学”中的一课。本课是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 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 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并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教学 难点是认识并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之前,学生对水面进行细致的观察。我在上课之找到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为了学方法 《水面的秘密》一课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 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 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教学要点: 通过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我这里有一枚硬币,你们猜一猜把它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 象? 同学们猜想。 师:我们来看一下(把硬币轻轻放入水中,硬币浮在水面上) 。谁来猜一猜这与什么有关? 生:„„ 师:水面?水面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水面的秘密。板书:水 面的秘密 二)、感知问题,猜想验证. 师:谁来说一说,平时你见到的水面是什么样子的? 生:„„ 1、观察试管中的水面。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水面,看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注意观察时 一定要小心,不要把水碰洒了。 学生自由观察。 学生汇报。 2、往盛满水的水杯中放曲别针。 师:刚才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水面并不是平的。现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你们看水杯中的水满 不满,你怎么发现的? 生„„ 师:往这么满的水杯中放曲别针,猜一猜放多少水会溢出水杯? 生猜测 师: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生:„„ 出示实验要求,师读。 1、轻拿轻放 2、边放边数,放到水流出来为止,水流出来以前的数量为最多数量。比如放入第 9 枚的时候, 水流出来了,那么最多的数量就是 8 枚。 3、边放边观察,水流出来以前水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合作,小组长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记录 1 (1) 小组实验 (2) 汇报交流 小组长读实验报告单。 3、硬币装水 这是什么?我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 我想用它来装水, 你们认为能行吗? 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认为能装几滴?猜一猜 生回答。
小学科学_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准备: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方法: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
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预习设计:1、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哪些地方水较多?请用图片、文字、数据等来说明。
2、地球上的淡水主要存在哪些地方?(可以调查、访问、查资料)3、观察一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在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4、观察并记录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教学过程:激趣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
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听课评课记录-乔廷强

《水面的秘密》听课评课记录
教师提出和典型性问题及学生应答分析
这次课例打磨,我们七位老师重点参与了逻辑推理观察量表的设计。
关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一研究问题,主要从教师提出的典型问题、学生应答、集体回答、教师如何对待思考中的错误及思维目标达成来设计观察量表的。
我们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入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教师提出的典型问题、学生的应答及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应答错误。
本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统计如下:其中引导性问题共计14次,分析性问题6次,理解性问题10次,类比性问题2次。
学生的应答情况统计如下:清楚规范17人次,不全面19人次,错误4人次。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应答错误统计如下:教师引导13次,教师纠正7次,同伴补充16次。
整节课下来思维目标达成度100%。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提出的典型问题设计至关重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推理的基础,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
问题是现象的罗列,便于学生思考有序性的习惯养成,问题层层递进,为学生在头脑中经历完整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应答方面,我们认为这样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及推测能力。
尤其是教师在引导方面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目标达成度较高。
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各种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_《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2.科学探究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并能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3.科学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能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从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最终达到能学到知识改善生活的目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的影响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的不断改进以及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活动准备:塑料袋、纸蛇、纸杯风车、蜡烛、火柴、瓶装酒精、石棉网、脱脂棉、蒸发皿、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非常好看的音像资料,请大家欣赏一下。
(播放热气球点火上升的视频)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热气球升空了。
生:热气球的下面有火。
生:(自由回答)生:热气球里面能载人。
生:有热气球比赛……师:看到这些五彩斑斓的热气球,你有感兴趣的问题吗?生:我想知道热气球是怎么升空的?生:热气球是靠什么为动力升空的?生:热气球为什么会升到天上去?……师: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出示课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1.猜想与假设师:你们认为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生猜测:我认为和火有关。
生: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
师:为什么这样猜测?说说你的理由生:倒热水时,热气向上。
生:热空气会上升。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可不是只靠猜测的,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给大家准备的实验用品(塑料袋、纸蛇、纸杯风车、蜡烛、火柴、瓶装酒精、石棉网、脱脂棉、蒸发皿),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吧。
小学科学_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 水面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来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广口瓶,一个滴管,一枚硬币,一盒曲别针,一块毛巾,两份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初步探究1.揭示探究学习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谜底,请看大屏幕。
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
生:水师:对,就是水,水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研究一下“水面的秘密”板书师:那么,在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呢?生:水面是清澈透明的。
师:大家只看到了水的表面现象,但你知道水面的其他秘密吗?2.引导学生从观察半杯水开始探究。
老师先代领你们从观察半杯水的水面开始。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这些实验器材,这个杯子叫广口瓶,是用来盛水的,这个叫滴管,在加少量的水时,我们可以用到滴管。
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广口瓶里半瓶水的水面,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观察,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好,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谁来说一说水面是什么样子的?预设生1 水面是平的生2 水面是凹下去的3.引导学生观察满杯水水面。
师:对,水面是凹下去的,那么把水加满水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来猜猜预设生1平的生2凸起的那么,怎样才算把水加满呢?你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想用什么办法?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发言全班交流(水往外流就停止)老师把你们的方法总结了一下,请大家一起读一下倒水要求。
倒水要求(1).一个同学从烧杯中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其余同学观察。
(2).用滴管继续滴水,直到你认为水杯装满为止。
(3).观察水面的样子小组交流(学生装完后)同学们,现在杯子里的水已经装满了,那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杯内的水面是什么样的?师小结:对,水面是凸起,像一个半球形。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本课基于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对水面的认识开始,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马上回答是平的,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观察小试管中的水面是凹的,学生非常的奇怪,在脑海中就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不是平的?让学生带着一个问号进入课堂的探究活动,调动起了孩子的探究气氛。
对于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和浮力分开。
我设计了首先让孩子把曲别针放入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学生做出来是沉下去的,这说明水的浮力是不能让曲别针浮起来的,排除浮力的原因。
然后再做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这时学生就又产生大大的疑问,是什么原因让曲别针浮在水面的?让孩子一直处在思考当中。
这儿也是我的教学设计中最得意之处。
但是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拓展试验中,让孩子猜测硬币上能滴上多少滴水,孩子的猜测只有3到4滴,我给予了鼓励,孩子猜到10滴左右,我就没再鼓励他们多猜,而直接做实验了。
课后总感觉这儿不足,应该在继续鼓励孩子向多处猜,更能体现水的表面张力的厉害之处。
再者就是课上的评价语言还是不精练,好的评价能让孩子更好的进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于这一课的研究才刚开始,我还会继续研究
拿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来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透明玻璃杯、滴管、曲别针、硬币(一元)。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装水、在满杯水内放曲别针、给硬币装水”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一、提出问题,初步探究课前交流:猜谜语。
1.揭示探究学习的问题。
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那你在生活中观察过水面吗?(学生自由汇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水面,观察水面,看能发现什么。
(板书:水面)2.引导学生观察水面并探究看,每个小组桌面上有一个空玻璃杯,谁愿意帮老师把水杯内装满水?那利用桌面上的材料,你打算怎样装?(学生自由简单汇报)装水时,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汇报)那好,我们就选用烧杯装水,装时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装水)(学生装完后)同学们,水装满了吗?满到什么程度?还能继续往里装水吗?再用滴管加一些试试。
现在杯子里的水已经装满了,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杯内的水面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观察汇报)【学生在说生活中的水面时,大都从颜色、有波纹等方面来交流,基本不切入本课观察主题。
为了突出本课探究主题,教师通过装水这个活动,让学生观察满杯水水面,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水面的秘密。
】二、进行“在满水杯内放入曲别针”的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曲别针,(指着学生面前的满水杯)这么满的的水,你认为还能往里放曲别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放入,请说说理由)如果能放入,你认为最多能放几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汇报,把学生们的猜想数据记录在试验单上,以便以后与实验数据比较)2.实验指导。
每个小组的猜想都不一样,那满水杯内究竟能放入多少枚曲别针?怎么样才能知道?在实验的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事项)放的时候注意速度要慢,数清数量,水流出来之前数量为最多数。
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水面,看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在放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3.学生汇报与交流你们在满水杯里放了多少枚曲别针,哪个小组先汇报?(各组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实验数据和水面变化。
并和猜想的数据相比较)同学们看,你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比,怎么样?看来有些问题只凭猜想还不行,它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汇报。
水面都突出杯子面很高了,但是水还却没有流出来)【通过“在满水杯内放入曲别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具体地体验到水的表面张力的神奇现象,此时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有一种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感觉。
通过猜想与实验的对比,体验到猜想与实验结论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问题只凭猜想是不科学的。
】三、进行“硬币上装水”的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出示一元硬币)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学生表现出不相信的样子,认为不能装水,此时让学生说说不能装的理由)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就为能装几滴?(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以便与实验的数据做比较)2.指导实验。
这枚硬币究竟能装多少滴水,我怎么样才能知道?在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同学们在滴水时,要慢慢滴,一边滴一边数清数量,一直滴到水流出来为止,水流出来以前的数量为最多数。
边滴边观察水面的变化。
(学生在滴水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3.学生汇报与交流。
你们小组硬币上最多装了多少滴水?(各组学生依次汇报展示并与猜想的数据做比较)猜想与实验结果相比怎么样?那在滴水的过程中,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汇报)同学们,一杯满的都快要流出来的水里还能放入几十枚,甚至还要多的曲别针,一枚小小的硬币上居然能装几十滴水,水面越来越鼓,都快变成半球形了,水面都高出杯子一大截,而水却没有流出来,你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这圆鼓鼓的水面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小组内猜猜看。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验现象,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4.小结:同学们说的多好啊,你们都感受到在这水面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阻挡了里面的水流不出来,科学家给这种神奇的力量取了一个名字:表面张力。
(板书:水的表面张力)原来这就是水面的秘密。
(补充板书:的秘密)5.出示资料卡。
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读一读)【学生通过给硬币装水这个活动,发现硬币上的水面越来越高了,都成半球形了,水还没有流出来。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水的表面张力的神奇。
但是学生通过活动,只能体验到这种现象,而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此处教师适时揭示水的表面张力。
】四、应用与拓展1..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表面张力。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交流)3.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资料,请大家欣赏一下。
(欣赏关于水的表面张力视频)4.课外延伸,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生活中除了水有表面张力,其他液体有么?(这个问题留到课下探究,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5.德育教育: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所以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节约用水)课后将杯子里的水再倒回水槽内,这样可以做到节约用水。
【一堂好的课并不应因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精彩。
这里我让学生课下探究其他液体的表面张力,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想课下继续探究水面秘密的欲望,为学生开展有序的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水面的秘密》学情分析《水面的秘密》一课,是以“认识水、有趣的浮沉想象、改变浮和沉”为基础,围绕“水”的表面秘密展开探究。
学生生活中见过小水滴悬挂在水龙头下蠢蠢欲滴的现象,但并不理解此现象的原理,水的表面张力因此而进入学生的科学视野,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但很抽象,不易理解。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有所突破,设计富有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猜测和验证。
同时,挖掘生活事件中的有效因素,与课堂学习发生联系,帮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水面的秘密》效果分析本课的设计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从生活入手,激起探究兴趣。
本课的开始是从学生并不陌生的水谈起,虽然学生都玩过水,但对于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
开始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猜想一下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猜出了与水有关。
接下来,我设计了个装水小活动:装满一杯水,在装的过程中,我及时问学生:“你认为水装到什么程度才算满?”并引导学生用滴管继续把水装满。
这时让学生再去观察装了半试管的水面和自己所装满的水面,从而知道两种不同的水面现象。
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这样,从生活中的普通水面入手,逐层深入,适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小小的水面还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真是有趣,纷纷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有序地观察,引导自主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得出水面的秘密就是水有表面张力。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是水面,从而得出凹面和凸面。
在学生已有了一杯满水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大胆猜测,满满的一杯水内还能放曲别针吗?如果能放,能放多少枚?学生小组讨论,大胆猜想。
这时,我组织学生把小组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与实验结果作以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水面,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培养了学生课堂上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水面都突出杯子面很高了,但是水还没流出来,纷纷感到奇怪。
在学生的惊奇中我又设计了“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和“给硬币装水”的活动,出示一元的硬币,让学生猜想能不能让它浮在水面上和在硬币上面装水,如果能,你认为能装几滴?学生大都猜测不能装,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
在滴水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这时学生发现水面越滴越高,都快成球形了,水还没有流出来,进一步体验到了水面神奇的现象。
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交流、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有序地观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神奇的水面现象就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从而揭示出了水面的秘密。
通过几个不同的观察水面的探究活动,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观察,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有序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能设计出让学生注意观察硬币浮在水面上时水面是什么样子的话,学生对于水的表面张力的理解会向更深层次发展,这是一个失误!《水面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面的秘密》。
水的表面张力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抽象的,如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本节教材试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面的秘密》评测练习一、填一填1、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
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
2、一满杯水放入几个曲别针,水并不会溢出来,说明水有()。
硬币浮在水面上主要是水的()支撑的结果。
二、我会选1、一角的硬币能浮在水面上,主要是因为()A 水的浮力 B水的表面张力2、水的表面有张力,,苹果汁的表面()A 有张力B 没有张力3、木板能浮在水面上,主要是因为()。
A水的浮力 B水的表面张力《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从生活入手,激起探究兴趣。
本课的开始是从学生并不陌生的水谈起,虽然学生都玩过水,但对于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
开始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猜想一下我们要研究的内容。